首页 / 正文

王道第六

  《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道,王道也。王者,人之始也。王正則元氣和順、風雨時、景星見、黃龍下。王不正則上變天,賊氣並見。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稅。教以愛,使以忠,敬長老,親親而尊尊,不奪民時,使民不過歲三日。民家給人足,無怨望忿怒之患,強弱之難,無讒賊妒疾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發銜哺而游,不慕富貴,恥惡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蟲不螫,猛獸不搏,抵蟲不觸。故天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風寸時,嘉禾興,鳳凰麒麟游於郊。囹圄空虛,書衣裳而民不犯。民情到樸而不文。郊天祀地,秩山川,以時到,封於泰山,禪於梁父。立明堂,宗祀先帝。以祖配天,天下諸侯各以其職來祭。貢土地所有,先以入宗廟,端冕盛服而後見先。德恩之報,奉先之應也。

  桀紂皆聖王之後,驕溢妄行。侈宮室,廣苑囿,窮五采之變,極飭材之工,困野獸之足,竭山澤之列,食類惡之獸。奪民財食,高雕文刻鏤之觀,盡金玉骨象之工,窮白黑之變。深刑妄殺以陵下,聽鄭衛之音,充傾宮之志,靈虎 文采之獸。以希見之意,嘗佞賜讒。以糟為丘,以酒為池。孤貧不養,殺聖賢而剖其心,生燔人聞其臭,剔孕婦見其化, 朝涉之足察其拇,殺梅伯以為醢,刑鬼侯之女取其環。君臣畏恐,莫敢盡忠,紂愈自賢。周發兵,不期會於孟津者八百諸侯,共誅紂,大亡天下。《春秋》以為戒,曰:“蒲社災。”周衰,天子微弱,諸侯力政,大夫專國,士專邑,不能行度製法文之禮。諸侯背叛,莫修貢聘,奉獻天子。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孽殺其宗,不能統理,更相伐銼以廣地。以強相脅,不能製屬。強奄弱,眾暴寡,富使貧,並兼無已。臣下上僭,不能禁止。日為之食,星 如雨,雨螽,沙鹿崩。夏大雨水,冬大雨雪, 石於宋五,六 退飛。 霜不殺草,李梅實。正月不雨,到於秋七月。地震,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書晦。彗星見於東方,孛於大辰。鸛鵒來巢,《春秋》異之。以此見悖亂之徵。孔子明得失,差貴賤,反王道之本。譏天王以致太平。刺惡譏微,不遣小大,善無細而不舉,惡無細而不去,進善誅惡,絕諸本而已矣。

  天王使宰喧來歸惠公仲子之賜,刺不及事也。天王伐鄭,譏親也,會王世子,譏微也。祭公來逆王後,譏失也。刺家父求車,武氏毛伯求賻金。王人救衛。王師敗於貿戎。天王不養,出居於鄭,殺母弟,王室亂,不能及外,無以先天下,召衛侯不能致,遣子突徵衛不能絕,無駭滅極不能誅。諸侯得以大亂,篡弒無已。臣下上逼,僭擬天子。諸侯強者行威,小國破滅。晉到三侵周,與天王戰於貿戎而大敗之。戎執凡伯於楚丘以歸。諸侯本怨隨惡,發兵相破,夷人宗廟社稷,不能統理。臣子強,到弒其君父。法度廢而不複用,威武絕而不複行。故鄭魯易地,晉文再致天子。齊桓會王世子,擅封邢、衛、杞,橫行中國,意欲王天下。魯舞八俏,北祭泰山,郊天祀地,如天子之為。以此之故,弒君三十二,細惡不絕之所致也。

  《春秋》立義:祭天地,諸侯祭社稷,諸山川不在封內不祭。有天子在,諸侯不得專地,不得專封,不得專執天子之大夫,不得舞天子之樂,不得致天子之賦,不得適天子之貴。君親無將,將而誅。大夫不得廢置君命。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夫人以適不以妾。親近以來遠,未有不先近而致遠者也。故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言自近者始也。

  諸侯來朝者得褒,邾妻儀父稱字,滕薛稱侯,荊得人,介葛盧得名。內出言如,諸侯來日朝,大夫來日聘,王道之意也。誅惡而不得遣細大,諸侯不得為匹夫興師,不得執天子之大夫,執天子之大夫與伐國同罪,執凡伯言伐。獻八俏,諱八言六。鄭魯易地,諱易言假。晉文再致天子,諱致言狩。桓公存邢、衛、杞,不見《春秋》,內心予之,行法絕而不予,止亂之道也,非諸侯所當為也。《春秋》之義,臣不討賊,非臣也。子不複仇,非子也。故誅趙盾賊不討者,不書葬,臣子之誅也。許世子止不嘗藥,而誅為弒父,楚公子比脅而立,而不免於死。齊桓晉文擅封,致天子,誅亂、繼絕、存亡,侵伐會同,常為本主。曰:桓公救中國,攘夷狄,卒服楚,晉文再致天子,皆止不誅,善其牧諸侯,奉獻天子而服周室,《春秋》予之為伯,誅意不誅辭之謂也。

  魯隱之代桓立,祭仲之出忽立突,仇牧、孔父、荀息之死節,公子目夷不與楚國,此皆執權存國,行正世之義,守拳拳之心,《春秋》嘉氣義焉,故皆見之,複正之謂也。夷狄邾妻人、牟人、葛人,為其天王崩而相朝聘也,此其誅也。殺世子母弟直稱君,明失親親也。魯季子之免罪,吳季子之讓國,明親親之恩也。閽殺吳子餘祭,見刑人之不可近。鄭伯 原卒於會,諱弒,痛強臣專君,君不得為善也。衛人殺州吁,齊人殺無知,明君臣之義,守國之正也。衛人立晉,美得眾也。君將不言率師,重君之義也。正月,公在楚,臣子思君,無一日無君之意也。誅受令,恩衛葆,以正囹圉之平也。言圍成,甲竿祠兵,以別迫脅之罪,誅意之法也。作南門。刻桷,丹楹,作雉門及兩觀。築三台,新延廄,譏驕溢不恤下也。故臧孫辰請 於齊,孔子曰:“君子為國,必有三年之積。一年不熟乃請 ,失君之職也。誅犯始者,省刑,絕惡疾始也。大夫盟於澶淵,刺大夫之專政也。諸侯會同,賢為主,賢賢也。《春秋》紀纖芥之失,反之王道。追古貴信,結言而已,不到用牲盟而後成約。故曰:齊侯衛侯胥命於蒲。《傳》曰:“古者不盟,結言而退。”宋伯姬曰:“婦人夜出,傅母不在,不下堂。曰:古者周公東徵,則西國怨。桓公曰:“無貯粟,無鄣谷,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宋襄公曰:“不鼓不成列,不厄人。”莊王曰:“古者桿不穿,皮不蠹,則不出。”君子篤於禮,薄於利,要其人不要其土,告從不赦,不祥。強不陵弱。齊頃公吊死視疾,孔父正色而立於朝,人莫過而致難乎其君,齊國佐不辱君命而尊齊侯,此《春秋》之救文以質也。救文以質,見天下諸侯所以失其國者亦有焉。潞子欲合中國之禮義,離乎夷狄,未合乎中國,所以亡也。吳王夫差行強於越,臣人之主,妾人之妻,卒以自亡,宗廟夷,社稷滅。其可痛也。長王投死,於戲,豈不哀哉!晉靈行無禮,處台上彈君臣,枝解宰人而棄之,漏陽處父之謀,使陽處父死。及患趙盾之諫,欲殺之,卒為趙盾所弒。晉獻公行逆理,殺世子申生以驪姬立奚齊、卓子,皆殺死,國大亂,四世乃定,幾為秦所滅,從驪姬起也。楚平王行無度,殺伍子胥父兄。蔡昭公朝之,因請其裘,昭公不與。吳王非之。舉兵加楚,大敗之。君舍乎君室,大夫舍乎大夫室,妻楚王之母,貪暴之所致也。晉厲公行暴道,殺無罪人,一朝而殺大臣三人。明年,臣下畏恐,晉國殺之。陳侯佗淫乎蔡,蔡人殺之。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左右,備一師,以備不虞。今陳侯恣以身出入民間,到死閭裡之庸,甚非人君之行也。宋閔公矜婦人而心妒,與大夫萬博。萬與魯莊公曰:“天下諸侯宜為君者,唯魯侯爾。”閔公妒其言,曰:“此虜也,爾虜焉故。魯侯之美惡乎到?”萬怒,搏閔公絕 。此以與臣博之過也。古者人君立於陰,大夫立於陽,所以別位,明貴賤。今與臣相對而博,置婦人在側,此君臣無別也。故使萬稱他國卑閔公之意,閔公藉萬而身與之博,下君自置。有辱之婦人之房,俱而矜婦人,獨得殺死之道也。《春秋傳》曰:“大夫不適君。”遠此逼也。梁內役民無已。其民不能堪,使民比地為伍,一家亡,五家殺刑。其民曰:先亡者封,後亡者刑。君者將使民以孝於父母,順於長老,守丘墓,承宗廟,世世祀其先。今求財不足,行罰如將不勝,殺戮如屠,仇仇其民,魚爛而亡,國中盡空。《春秋》曰:“梁亡。”亡者自亡也,非人亡之也。虞公貪財,不顧其難,愉耳悅目,受晉之璧、屈產之乘,假晉師道,還以自滅。宗廟破毀,社稷不祀,身死不葬,貪財之所致也。故《春秋》以此見物不空來,寶不虛出,自內出者,無匹不行,自外到者,無主不止,此其應也。楚靈王行強乎陳蔡,意廣以武,不顧其行,虜所美,內罷其眾。乾溪有物女,水盡則女見,水滿則不見。靈王舉發其國而役,三年不罷,楚國大怨。殺無罪臣成然,公子棄疾卒令靈王父子自殺而取其國。虞不離津澤,農不去疇土,而民相愛也。此非盈意之過耶?魯莊公好宮室,一年三起台。夫人內淫兩弟,國絕莫繼,為齊所存,夫人淫之過也。妃匹貴妾,可不慎邪?此皆內自強從心之敗己,見自強之敗,尚有正諫而不用,卒皆取亡。曹羈諫其君曰:“戎眾以無義,君無自適。”君不聽,果死戎寇。伍子胥諫吳王,以為越不可不敢。吳王不聽,到死伍子胥。還九年,越果大滅吳國。秦穆公將襲鄭,百裡、蹇叔諫曰:“千裡而襲人者,未有不亡者也。”穆公不聽。師果大敗 中,匹馬只輪無反者。晉假道虞,虞公許之。宮之奇諫曰:“唇亡齒寒,虞虢之相救,非相賜也。君請勿許。”虞公不聽,後虞果亡於晉。《春秋》明此,存亡道可觀也。觀乎蒲社,知驕溢之罰。觀乎許田,知諸侯不得專封。觀乎齊桓、晉文、宋襄、楚莊,知任賢奉上之功。觀乎魯隱、祭仲、叔武、孔父、荀息、仇牧、吳季子、公子目夷,知忠臣之效。觀乎楚公子比,知臣子之道,效死之義。觀乎潞子,知無輔自詛之敗。觀乎公在楚,知臣子之恩。觀乎漏言,知忠道之絕。觀乎獻六羽,知上下之差。觀乎宋伯姬,知貞婦之信。觀乎吳王夫差,知強陵弱。觀乎晉獻公,知逆理近色之過。觀乎楚昭王之伐蔡,知無義之反。觀乎晉厲之妄殺無罪,知行暴之報。觀乎陳佗宋閔,知妒淫之禍。觀乎虞公、梁亡,知貪財枉法之窮。觀乎楚靈,知苦民之壤。觀乎魯莊之起台,知驕奢淫溢之失。觀乎衛侯朔,知不即召之罪。觀乎執凡伯,知犯上之法。觀乎晉 缺之伐邾妻,知臣下作福之誅。觀乎公子 ,知臣窺君之意。觀乎世卿,知移權之敗。故明王視於冥冥,聽於無聲,天覆地載,天下萬國,莫敢不悉靖春職受命者,不示臣下以知之到也。故道同則不能相先,情同則不能相使,此其教也。由此觀之,未有去人君之權,能製其勢者也;未有貴賤無差,能全其位者也。故君子慎之。

猜你喜欢
  卷六下 滕文公章句下·孙奭
  礼察第四十六·戴德
  卷十七 说林训·刘安
  存人编卷三·颜元
  卷六十八·沈廷芳
  第58章·老子
  正名第二十二·荀况
  卷三十九·高闶
  公羊折诸卷首·张尚瑗
  重刻《安士全书》序·周梦颜
  三法度論卷上·欧阳竟无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道宣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七·玄奘
  覆巴黎佛学会书·太虚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二十二·彭定求

        卷622_1 【萤诗】陆龟蒙   肖翘虽振羽,戚促尽疑冰。风助流还急,烟遮点渐凝。   不须轻列宿,才可拟孤灯。莫倚隋家事,曾烦下诏征。   卷622_2 【蝉】陆龟蒙   只凭风作使,全仰柳为都。一腹清何甚,双翎薄更

  • ◆马教授熙·顾嗣立

    熙字明初,衡州安仁人也。历官至右卫率府教授。尝作《摸鱼子》乐府十阕,并圭塘补和诗附记于后。其原序云:「欸乃既歌之明年,熙如京师,可行洎桢日侍安阳公觞咏圭塘,更唱迭和,诗辞凡二百四十有九。又明年,桢来京师,熙始得伏读全集

  • 第二折·佚名

    (孛老同卜儿领大旦、二旦上)(孛老云)老汉苏大公的便是。自从苏秦孩儿和他那哥哥张仪求官去了,许多时光景,音信皆无,也不知他流落在那里。时遇暮冬天气,风又大,雪又紧,十分寒冷。大的个孩儿,他撒和头口儿去了。媳妇儿,你旋锅儿

  • 三集卷三十七·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七古今体一百二十三首【甲申三】仲春唘跸恭谒泰陵春露兴悲春风唘跸初宁称行岁例业已隔年余植柳高笼路来牟茁暎舆西瞻云巘回切切渺愁予过卢沟桥咏氷解水黑为

  • 卷下·梁溪坐观老人

    ○戕官类记同治庚午,予在扬州,闻丹徒严某官浙江嵊县知县,忽为署中剃发匠所戕,并杀其幼女及女之乳母,取县印出,跳舞狂歌于市,似有神经病者。旋获之,按律治罪。是年,山东青州知府某亦被戕。青州有城守参将,一兵以技勇、资格皆

  • 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贤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蔡东藩

      却说蒙古主窝阔台汗,既发兵南侵,复遣将撤里塔东征高丽。高丽本为宋属,自辽、金迭兴,又转服辽、金,至蒙古盛强,复入贡蒙古。会高丽王暾嗣位,夜郎自大,杀死蒙使,因此撤里塔奉命东征。高丽屡战屡挫,不得不遣使谢罪,愿增岁币。

  •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十)·陈寅恪

    东山酬和集壹牧翁&ldquo;迎春日偕河东君泛舟东郊作&rdquo;(寅恪案:迎春日之问题可参前论牧斋&ldquo;冬至日感述示孙爱&rdquo;诗节)云: 罨画山城画舫开,春人春日探春来。帘前宿晕犹眠柳,镜里新妆欲笑梅。花信早随簪鬓发,岁华

  • 卷之二百九十·佚名

    光绪十六年。庚寅。冬十月。丁酉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泰东陵。裕陵。昌陵。昌西陵。慕陵。慕东陵。定陵。定东陵。惠陵。  ○遣官祭端慧皇

  • 《音乐小杂志》序·李叔同

    闲庭春浅,疏梅半开。朝曦上衣,软风入媚。流莺三五,隔树乱啼;乳燕一双,依人学语。上下宛转,有若互答,其音清脆,悦魄荡心。若夫萧辰告悴,百草不芳;寒蛩泣霜,杜鹃啼血;疏砧落叶,夜雨鸣鸡。闻者为之不欢,离人于焉陨涕。又若登高山,临钜

  • 五百卷第八·扬雄

    或问:“五百岁而圣人出,有诸?”曰:“尧、舜、禹,君臣也而并;文、武、周公,父子也而处。汤、孔子数百岁而生。因往以推来,虽千一不可知也。”圣人有以拟天地而参诸身乎!或问:“圣人有诎乎?”曰:“有。”曰:“焉诎乎?”曰:“仲尼于南子

  • 拘尸那与涅槃·太虚

    ──二十九年二月在拘尸那民众欢迎会讲──这是佛涅槃的地方。当日佛陀涅槃,双树变白,人天悲泣;近千年来更是荒凉!想到这以前情形,不禁悲梗在胸,凄楚之极!但一路来承当地的民众欢迎,到此又蒙僧众、学校、市民及各领袖联合开会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八·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一○六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尊者善生。新剃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比丘。当知此善生善男子有

  • 第一回·胡兰成

    《般若心经》是极简洁地概括印度文明的一部佛经,恰如《大学》之概括了中国文明。心经凡二百六十二个字,大学原文亦不过二百六十个字,且两者都约成于两千五百年前。与此同时,两千五百年前产生的事物中,还有几何学的自理。那

  • 维摩疏释前小序抄·佚名

    维摩疏释前小序抄将释序文分为二。初明教兴次第。二明述释所以。初中所以先明次第者。且教起西方既先三后一。法传东夏亦自浅而深。入海之喻可明。微发之言斯在。然其次第文即为三。初四句叙教兴源起。二爰及下明古译

  • 文原·宋濂

    明代文章理论著作。宋濂著。《文原》分上下篇。上篇推究文章的来源,论文的本体。“吾之所谓文者,天生之,地载之,圣人宣之。本建则其末治,体著则其用章。”下篇探求写作的方法,指出“为文必在养气”。剖析文章的利病,以“四瑕

  • 茗史·万邦宁

    明万邦宁撰。万邦宁,奉节(今四川奉节县)人,生卒年均不详。天启壬戌(1622)年间进士。著有《茗史》一书。是书不记茶的采摘、焙造、煎试等各种方法,而是从类书中杂录古今茗事而成。既不够广博,也不深奥。参考价值不大。

  • 明儒言行录·沈佳

    十二卷,清沈佳著。正录十卷,续录二卷。此书仿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的体例,收入明代儒学家共计二百一十七人,各自征引诸书,述其行事,并间摘语录附之。此书带有明显的崇朱抑王的倾向。“其书一宗朱子,故是编大旨,以薛瑄为明儒

  • 图民录·袁守定

    清袁守定著,4卷。本书据经史所载及著者阅历所得,论居官为政之道,用以自镜以期对斯民有所裨益。取古人“夫苟中心图民,智虽不及,必将至焉”之义而名此书。内有为民、视民如子、治民如家、祥刑、治狱至仁恕、非至明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