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谤佛

●(以下论谤佛)

夫人宿世果种善根, 且无论为学求道, 可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贪瞋痴等烦恼惑业, 疾病颠连种种恶报, 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顾其人之能自反与否耳。不能自反, 且无论碌碌庸人, 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阳明、靖节、放翁等, 虽学问、操持、见地, 悉皆奇特卓荦。然亦究竟不能彻悟自心, 了脱生死。其学问、操持、见地, 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 竟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难, 真难于登天矣。【书一】三八

●佛视众生皆是佛, 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 故随顺机宜, 为之说法。俾得消除妄业, 亲证本有。即一切众生皆得究竟涅槃, 了不见我为能度, 众生为所度, 以彼原是佛故。众生视佛皆是众生, 故西天九十五种外道, 及此方拘墟儒士, 莫不竭尽心力, 多方毁谤。必期于佛法断灭, 了无声迹, 而其心始快。然杲日当空, 只手焉遮。适足以彰佛法之光明, 而形自己之浅陋而已。有宿根者, 由谤佛辟佛因缘, 遂复归依佛法, 为佛弟子, 代佛扬化。无宿根者, 当乘此业力, 永堕阿鼻地狱。待其业报尽时, 往劫闻佛名之善根, 当即发现。由兹方入佛法, 当即渐种善根, 以至业尽情空, 复还本有而后已。甚矣!佛恩之广大深远, 莫能形容也。一句染神, 永为道种。譬如闻涂毒鼓, 远近皆丧。食少金刚, 决定不消。能如是生信, 是谓正信。【书一】八三

●佛法大无不包, 细无不举。譬如一雨普润, 卉木同荣。修身、齐家、治国、亲民之道, 无不具足。古今来文章盖一时, 功业喧宇宙者, 与夫至孝仁人, 千古景仰, 人徒知其迹, 而未究其本。若详考其来脉, 则其精神志节, 皆由学佛以培植之。他则不必提起。且如宋儒发明圣人心法, 尚资佛法以为模范, 况其他哉?但宋儒气量狭小, 欲后世谓己智所为, 因故作辟佛之语, 为掩耳盗铃之计。自宋而元而明, 莫不皆然。试悉心考察, 谁不取佛法以自益?至于讲静坐, 讲参究, 是其用功之发现处。临终预知时至, 谈笑坐逝, 乃其末后之发现处。如此诸说话、诸事迹, 载于理学传记中者, 不一而足。岂学佛即为社会之忧乎?【书二】二

●儒佛之本体, 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 浅而论之, 亦颇相同, 深而论之, 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 佛以觉为宗。诚, 即明德, 由诚起明, 因明致诚, 则诚明合一, 即明明德。觉, 有本觉、始觉, 由本觉而起始觉, 由始觉以证本觉, 始本合一, 则成佛。本觉即诚, 始觉即明, 如此说去, 儒佛了无二致。阁下所谓学孔学佛, 理不外《大学》一章者, 乃决定无疑之语, 此浅而论之也。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 则本虽同, 而所证所到, 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 为能如佛之三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三者唯声闻断见思最为卑下, 然已得六通自在。故紫柏云:“若能直下忘情, 山壁由之直度。”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间, 而其道力, 任运不犯杀戒, 故凡所至处, 虫自离开, 所谓初果耕地, 虫离四寸, 况二三四果乎。儒教中学者且置, 即以圣人言之, 其圣人固多大权示现, 则本且勿论。若据迹说, 恐未能与见思净尽者比, 况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谓明其明德, 堪与破无明者比肩, 然破无明者, 有四十一位, 为与最初之初住比肩耶?为与最后之等觉比肩耶?即与最后之等觉比肩, 尚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极, 直待再破一分无明, 方可谓为诚明合一, 始本无二耳。吾故曰: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也。世人闻同, 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 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 不同而同之所以然, 故致纷纷诤论, 各护门庭, 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 哀哉!【书二】五一

●溯自法流中国, 历代帝王, 无不崇奉。唯三武灭佛, 而随即更兴。譬冬之冻闭坚固, 正成就其春夏之发生畅茂耳。杲日当空, 只手焉遮。仰面唾天, 反污己身。三武者, 魏太武、周武帝、唐武宗也。先皆深信佛法, 极意修习。魏武信崔浩之蛊惑, 周武听卫元嵩之谗谮, 唐武信李德裕及道士赵归真之诬谤。毁灭未久, 而主者、助者, 皆罹极殃。魏武废教后, 不五六年, 崔浩赤族, 己亦被弑。嗣帝即位, 复大兴之。周武废教后, 元嵩贬死, 不五年而身感恶疾, 遍体糜烂。死未三年, 隋文受禅, 复大兴之。唐武废教后, 不及一年, 归真被诛, 德裕窜死, 武宗服道士金丹, 疽发背死, 宣宗复大兴之。宋之徽宗, 初亦甚信佛法。后听道士林灵素之妖妄, 遂改佛像为道相, 称佛为大觉金仙, 称僧为德士, 着道士衣, 凡作法事, 居道士后。下诏不久, 京城大水, 直同湖海。君臣惶惧, 敕灵素止水, 愈止愈涨。忽僧伽大圣现灵禁中, 帝焚香乞哀。僧伽振锡登城, 水即顿涸。随敕复佛旧制。不六七年, 父子被金虏去。金封徽宗为昏德侯, 钦宗为重昏侯。二宗皆死于五国城。夫佛乃三界大师, 四生慈父, 圣中之圣, 天中之天。教人以返妄归真, 背尘合觉。了幻妄之惑业, 复本有之心性。尚感恩报德、护持流通之不暇, 岂可任一时之势力, 灭众生之慧眼, 断人天之坦路, 掘地狱之深坑。宜其即目交报, 永劫沉沦。贻诮将来, 以为殷鉴。【杂著】二

●世间最博厚高明者, 莫过天地日月。而日中则昃, 月盈则食。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沧海变桑田, 桑田成沧海。古今最道高德备者, 莫过孔子。而且绝粮于陈, 被围于匡。周游列国, 卒无所遇。只有一子, 年才五十, 即便死亡。幸有一孙, 得绵世系。降此而下, 颜渊短命, 冉伯牛亦短命。子夏丧明, 左丘明亦丧明。屈原沉江(屈原尽忠被谗, 后以怀王被秦所留, 不胜忧愤, 而力无能为, 五月五日沉于汨罗江中), 子路作醢(醢音海, 肉酱也。子路仕卫, 卫蒯瞆与其子辄争国, 子路死于其难, 遂被敌兵斩作肉酱)。天地日月, 犹不能令其常然不变。大圣大贤, 亦不能令其有顺无逆。唯其乐天知命, 故所遇无不安乐也。而且千百世后, 自天子以至庶人, 无不景仰。以当时现境论之, 似乎非福。以道传后世论之, 则福孰有过于此者!人生世间, 千思万算, 种种作为, 究到极处, 不过为养身口、遗子孙而已。然身则粗布亦可遮体, 何必绫罗绸缎。口则菜羹尽可过饭, 何必鱼肉海味。子孙则或读书, 或耕田, 或为商贾, 自可养身, 何必富有百万。且古今为子孙谋万世之富贵者, 莫过秦始皇。吞并六国, 焚书坑儒, 收天下兵器以铸大钟, 无非欲愚弱其民, 不能起事。

谁知陈涉一起, 群雄并作。一统之后, 不上十二三年, 便致身死国灭, 子孙尽遭屠戮。直同斩草除根, 靡有孑遗。是欲令子孙安乐者, 反使其速得死亡也。汉献帝时, 曹操为丞相, 专其威权。凡所作为, 无非弱君势, 重己权, 欲令自身一死, 子便为帝。及至已死, 曹丕便篡。而且尸犹未殓, 丕即移其嫔妾, 纳于己宫。死后永堕恶道, 历千四百余年, 至清乾隆间, 苏州有人杀猪, 出其肺肝, 上有“曹操”二字。邻有一人见之, 生大恐怖, 随即出家, 法名佛安。一心念佛, 遂得往生西方, 事载《净土圣贤录》。夫曹操费尽心机, 为子孙谋。虽作皇帝, 止得四十五年, 国便灭亡。而且日与西蜀、东吴互相争伐, 何曾有一日安乐也。下此, 若两晋、宋、齐、梁、陈、隋, 及五代之梁、唐、晋、汉、周, 皆不久长。就中唯东晋最久, 仅一百三年。其他或二、三年, 或八、九年, 一二十年, 四五十年, 即便灭亡。此乃正统。其余窃据伪国, 其数更多, 其年更促。推其初心, 无非欲遗子孙以富贵尊荣。究其实效, 反令子孙遭劫受戮, 灭门绝户也。

且贵为天子, 富有四海, 尚不能令子孙世受其福。况区区凡夫, 从无量劫来, 所作恶业, 厚逾大地, 深逾大海。可保家道常兴, 有福无殃也耶?须知世间万法, 悉皆虚假, 了无真实。如梦如幻, 如泡如影, 如露如电, 如水中月, 如空中花, 如热时焰, 如乾闼婆城(梵语乾闼婆, 此云寻香, 乃天帝乐神。其城乃幻现非实, 世俗所谓蜃楼海市, 即此也)。唯自己一念心性, 亘古亘今, 不变不坏。虽不变坏, 而常随缘。随悟净缘, 则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为佛。由功德有浅深, 故果位有高下。随迷染缘, 则生天上、生人间、堕修罗、堕畜生、堕饿鬼、堕地狱。由罪福有轻重, 故苦乐有短长。若不知佛法之人, 则无可如何。汝既崇信佛法, 何不由此逆境, 看破世相。舍迷染缘, 随悟净缘。一心念佛, 求生西方。从兹永出六道之轮回, 高证四圣之果位。岂不是因此小祸, 常享大福耶?【书一】二七

●甚矣!佛恩之广大周遍而无有穷尽也。何以言之?以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皆可作佛。但以迷而未悟, 遂致反以佛性功德之力, 妄于六尘境中, 起贪瞋痴, 造杀盗淫, 由惑造业, 由业受报, 久经长劫, 轮回六道, 了无出期。佛于往劫, 知此事已, 即发大愿, 欲令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同悟本具佛性, 同出生死轮回, 同成无上觉道, 同入无余涅槃。从兹普为法界众生, 久经长劫, 行菩萨道, 但有利益, 无不兴崇, 六度齐修, 一法不著, 难行能行, 难忍能忍。其行施也, 国城妻子, 头目髓脑, 悉无吝惜。故《法华经》云:“我见释迦如来, 于无量劫, 难行苦行, 积功累德, 求菩提道, 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无有如芥子许, 非是菩萨舍身命处。

为众生故, 然后乃得成菩提道。”只此布施一行, 尚非劫寿能宣, 况其余之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以及四摄、万行乎哉!及至惑业净尽, 福慧圆满, 彻证自心, 成无上道, 普为众生, 说所证法, 直欲同皆得己所得。但以上根者少, 中下者多, 故复随机施教, 令其随分得益耳。及其一期事毕, 即入涅槃, 犹复不舍大悲, 于他方世界, 示成正觉, 以行济度。如是示生此界他方, 固非算数譬喻之所能及。譬如杲日, 为照世故, 出没无住。亦如船师, 为渡人故, 往来不停。【序】六四

●佛之愍念众生, 前自无始, 后尽未来, 上自等觉菩萨, 下及六道凡夫, 无一人不在大悲誓愿弥纶之中。譬如虚空, 普含一切, 森罗万象, 乃至天地, 悉所包容。亦如日光, 普照万方, 纵令生盲, 毕世不见光相, 然亦承其光照, 得以为人。使无日光照烛, 便无生活之缘, 岂必亲见光相者, 方为蒙恩乎?彼世智辩聪者, 以己拘墟之见, 辟驳佛法, 谓其害圣道而惑世诬民, 与生盲骂日, 谓无光明者, 了无有异。一切外道, 咸皆窃取佛经之义, 以为己有。更有窃取佛法之名, 以行邪法。是知佛法, 乃世出世间之道本也。犹如大海, 潜行地中, 其滋润流露, 则为万川, 而万川无一不归大海。彼谤佛者, 非谤佛也, 乃自谤耳。以彼一念心性, 全体是佛, 佛始如是种种说法教化, 冀彼舍迷归悟, 亲证自己本具佛性而已。以佛性最为尊重, 最可爱惜, 故佛不惜如是之勤劳, 即不信受, 亦不忍弃舍耳。使众生不具佛性, 不堪作佛, 佛徒为如是施设, 则佛便是世间第一痴人, 亦是世间第一大妄语人。彼天龙八部、三乘贤圣, 尚肯护卫依止乎哉?【序】六五

●佛视一切众生, 犹如一子, 爱无偏党, 常欲度脱。以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皆堪作佛, 故虽绝无信心之一阐提辈, 亦无一念弃舍之心。机缘若到, 自可生信归依, 依教修持, 以迄断惑证真, 了生脱死。故《楞严经》云:“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若子逃逝, 虽忆何为?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法华经》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受诸苦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 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又云:“是观世音菩萨, 于怖畏急难之中, 能施无畏, 是故此娑婆世界, 皆号之为施无畏者。”良由众生之心, 与佛菩萨之心, 觌体无异, 但以众生迷昧, 背觉合尘, 致使彼此间隔, 莫蒙覆被。倘背尘合觉, 一心称名, 自然感应道交, 垂慈加被, 虽遇险难, 亦得无虞也。【记】三五

●学道之要, 在于对治习气。每有学问愈深, 习气愈盛者, 此乃以学道作学艺耳。故其所学愈多, 畔道愈盛, 此吾国儒释俱衰之本源也。【复王尊莲书】

猜你喜欢
  宗镜录卷第七十五·延寿
  省庵法师传(附录)·宝贤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七·念常
  菩提資糧論卷第五·欧阳竟无
  中观论疏卷第三(本)·吉藏
  维摩经抄·佚名
  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中·佚名
  月灯三昧经卷第三·佚名
  评印顺共不共研究·太虚
  入楞伽经卷第十·佚名
  卷二百六十七·佚名
  梵网合注凡例·智旭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卷下·佚名
  跋·王亨彦
  贤劫经卷第三·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六十五回 颁异数铁券报功 乞假期锦衣归里·萧晶玉

    却说素娘闻梦鸾小姐回府,连忙迎接,慌的梁氏迈开老腿,往外飞跑。这一番见面重逢,悲喜俱有。高老爷正陪任守志说话,听说送小姐回府,连忙起身,别了任义士,走出书房,迎接太监,望阙谢恩。送出府门,这才回至后堂。这小姐今朝得见生身父

  • 第四折·佚名

    (关胜同正旦上)(关胜云)某关胜是也。我兄弟每直在法场上面,救得千娇姐姐,脱了今日这场灾难。卧番羊,窨下酒,做一个庆喜的筵席。姐姐,有请。(正旦云)谁想有今日也呵!(唱) 【双调】【新水令】俺只见飐西风这一面杏黄旗,小偻儸

  • 第七十三回 夺亲情相臣嫉谏 规主阙母教流芳·蔡东藩

      却说张居正既握朝纲,一意尊主权,课吏治,立章奏,考成法,定内外官久任法。百司俱奉法守公,政体为之一肃。两宫太后,同心委任,凡遇居正进谒,必呼先生,且云皇上若有违慢,可入内陈明,当为指斥云云。于是居正日侍经筵,就是讲解音义,

  • ○圆明园修复议三则·许指严

    圆明园自雍正以迄于咸丰十年英法联军一炬之前,皆为每岁春秋驻跸之所。盖园中颐养适宜,且礼节稍疏阔,故历叶帝王以为便也。惟承宣内阁诸臣奔走较劳。在专制时代,奉一姓之尊,分所宜尔,不敢言其不便;若为国事言,则劳精疲神于趋媚

  • 卷之二百七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大同平叛志·尹耕

    大同平叛志(明)尹耕 撰大同为京师藩蔽,其北无亭障,又长城岁久浸坏,虏入即至城下。巡抚都御史张文锦议曰:“虏直抵城,烽堠失也。失烽堠以鲜屯戍,墩卒惧攻围,匿警也。夫镇城下即战场,何以示武?虏倏忽往来,何以耕牧?且宣、大咸镇

  • 第三四一禀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六日一二二○二--一八·佚名

    一皂头役蒙淡水分府谕另举北门总理,将保结状及认充状禀缴分府台下一皂头役锺勤叩首叩禀,为据结禀举,乞恩准着充,俾得趋效事。缘本城北门总理郭尚茂患病,不能办事,自行将戳缴销。蒙谕:着勤另举接充等因,该

  • 通志卷一百八十五·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女传第一后汉渤海鲍宣妻 太原王霸妻 广汉姜诗妻 沛国周郁妻 扶风曹世叔妻 河南乐羊子妻汉中陈文矩妻 孝女曹娥 吴许升妻 汝南袁隗妻 酒泉厐淯母 沛刘长乡妻 安定

  • 通志卷九十一·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烈传第四春秋郑祭足 公子騑 公孙舎之 罕虎 公孙侨游吉 烛之武衞石碏 石祁子 孔达 孔悝 孙良夫 寗速北宫佗 蘧瑗 寗俞 史防 孙林父 寗喜宋公子目夷 向戌 乐喜

  • 一二六八 浙江巡抚琅玕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部数折·佚名

    一二六八 浙江巡抚琅玕奏本年缴换《通鉴纲目续编》部数折乾隆五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日浙江巡抚臣觉罗琅玕跪奏,为缴换《通鉴纲目续编》,遵例汇奏事。恭照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内奉颁《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改本一部,钦奉谕旨令将

  • 卷七·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七上入大成殿诣先师神座前命侍衞啓帷拂尘肃瞻塑像顾问衍圣公孔毓圻曰此像造于何年毓圻奏曰相传东魏兴和三年兖州刺史李珽始塑圣像以次观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像附录 碑记君姓李字仲琁赵国柏仁人

  • 109.王濬楼船破吴·林汉达

    司马昭灭了蜀汉之后,还没有来得及攻东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司马炎把挂名的魏元帝曹奂废了,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晋朝,这就是晋武帝。从公元265年到316年,晋朝的国都在洛阳,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西晋。西晋建立的时候,三国中唯

  •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孔子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

  • 卷第三十八(第六诵之三)·佚名

    十诵律卷第三十八(第六诵之三)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明杂法之三佛游波伽国。人间教化。有一处。名失守罗。毗师蓝蜜伽蓝。是失守罗处。菩伽王子家有新堂成。名鸠摩罗。未有沙门婆罗门入中坐者。尔时王子闻佛游波伽

  • 神秘的西塔福特·阿加莎·克里斯蒂

    侦探小说,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大雪覆盖下的斯坦福特宅邸内进行着一场降临会,但在游戏中精灵Ida却突然发出了埃克桑普敦镇的特里威廉上校被谋杀的口信。斯坦福特的人们于是不安起来,这时勇敢的伯纳比少校毅然担任起了

  • 楚辞·屈原

    诗歌总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前340—前278)撰,汉刘向辑。十六卷。原名平,以字传。楚王同姓贵族,楚怀王时官左徒。《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而深受怀王信任。“入则图议国事,以出号

  • 北洋水师章程·佚名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该书介绍了其章程。《北洋海军章程》于1888年12月17日,清朝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

  • 慈氏菩萨陀罗尼·佚名

    一卷,赵宋法贤译。纯咒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