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省庵法师传(附录)

师讳实贤。字思齐。一号省庵。常熟时氏子。世业儒。师生即不茹荤。总角时有出尘志。父既早歾。母张氏知其夙具善根。命为释氏子。七岁礼清凉庵僧容选为师。聪慧爽朗。经典过目不忘。十五剃染。兼通世典。能诗。善书法。前辈钱玉友许晹谷皆执节与交。然未尝顷刻忘生死大事也。性笃孝。母亡。於佛前跪讽报恩经。七七日岁时伏腊。必设像修供。他日至普仁寺。见一僧死仆地。师瞿然悟世无常。益加鞭策。年二十四。圆尸罗於昭庆。严习毗尼。不离衣钵。日止一食。胁不帖席。率以为常。庚寅。依渠成法师。听讲法华圆义。谒绍昙法师。听唯识楞严止观诸部。昼夜研穷。未三夏。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无不通贯。昙师即授记莂。传灵峰四世天台正宗焉。甲午。叩灵鹫和尚於崇福。参念佛是谁话。操持严密。四月。恍然契悟。曰我梦觉矣。自是应机无碍。才辩纵横。鹫欲付以衣拂。弗受。辞去。爰禁足於真寂寺。日阅三藏梵策。夕课西方佛名。三年期满。寺众请讲法华。师升座开演。河悬泉涌。沛然莫御。戊戌首春。止杭之隆兴寺。绍昙法师命师代讲经律。每击节称善。己亥春。诣四明阿育王山瞻礼舍利。先后五然指香供佛。每年佛涅盘日。讲演遗教弥陀二经。示是心是佛之旨。三根普摄。法化洋溢。江浙黑白倾心归仰。历有十载。法筵之盛。甲於诸方。又尝应永福普庆海云诸禅席。每进院。模范一新。清规肃穆。日讲法华楞严诸部。执经问难者翕集座下。未几。退隐杭城仙林寺。不出户庭。力修净业。己酉冬。杭人茅静远叶升皇甫子仪李执玉。监院师省躬一苇等。请主凤山梵天讲寺。於是屏绝诸缘。纯提净土。结长期。严立规约。昼夜六时。互相策励。人皆谓永明再来也。先后主剎十余载。得度弟子洎乞戒归依者凡数百人。间有学诗文者。师痛戒曰。人命在呼吸间。那有闲工夫学世谛文字。稍一错过。便成他世。欲望出离难矣哉。至癸丑佛成道日。谓弟子曰。我於明年四月十四日长往矣。自此掩关寸香斋。限昼夜课佛十万声。明年甲寅四月二日出关。十二日。告众曰。吾十日前见西方三圣降临虚空。今再见矣。吾其生净土乎。随嘱付院事。徧辞城中诸外护。侍者以偈请师书云。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书讫。曰。我十四日定往生矣。尔等为我集众念佛。十三日。断饮食。敛目危坐。五更具浴更衣。面西趺坐。至巳时。远近坌集。雪涕膜拜。曰。愿师住世度人。师复启目曰。我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言讫。合掌称佛名而寂。少顷。鼻筯下垂。颜色明润。迄封龛色不变。虞山上首无住师。以是岁腊月八日。函灵骨。塔于琴川拂水岩之西。乾隆七年二月十五日。鄮山诸缁素怀师道行。迎骨去。重建塔育王寺之右。其旧塔以藏衣钵云。师生于康熙二十四年八月初八日。春秋四十九。腊二十五。着净土诗一百八首。注西方发愿文。续往生传。东海若解。舍利涅盘诸忏。并行於世。

乾隆十年岁次乙丑重阳日。同学西庵律然。述於三峰寂照堂之右轩。

省庵法师语录卷下(终)

菩提心文。悲心广大。四十八愿。愿力宏深。化导恳切。修持精进。一时清修之士。闻风钦抑。至今垂九十年。人犹称之不替。其行解真实。瑞应超卓。置之千百年中巍然杰出。奉继一代正祖。不亦宜哉。

墉初发心时。即奉是书为修学指南。三十年来。服膺研究。至今嗜之益深。惜文星阁版日渐模糊。每欲翻刻苦乏净财。画禅寺主人涌公长老。宗净双诠。全提密显。策己功勤。为人心切。禅诵之余。好拈省师语句。警策学人。今春重刊流通。其自度度人之愿。可见一斑矣。刊成示余。属勘讹字。因录豁然开公所着莲宗九祖传后赞语代跋。以此少分功德。愿涌公及未来际缁素之读是书者。与墉俱得不退菩提。同生安养。省师常寂光中当证明之也。

道光己亥三月朔日修净业学人贝墉谨识

猜你喜欢
  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卷下·佚名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三下·远门净柱
  佛说十号经·佚名
  卷第九·道世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佚名
  卷八·佚名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佚名
  卷九·佚名
  卷第七十一·佚名
  曹溪大休珠禪師偈讚卷第十二·佚名
  自序·别庵性统
  因明概论·太虚
  卷第八·白岩净符
  高僧傳卷第十三(興福經師導師)·慧皎
  印度之佛教解脱与涅磐·梁启超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山谷词 五·黄庭坚

      又  投荒万里无归路①,雪点鬓繁。度鬼门关。已拚儿童作楚蛮②。  黄云苦竹啼归去③,绕荔枝山。蓬户身闲。歌板谁家教小鬟。  【注释】  ①投荒万里:参见黄庭坚《醉蓬莱》“对朝云叆叇”。  ②&l

  • 卷九十七·列传第三十五·脱脱

        裴满亨 斡勒忠 张大节(子岩叟) 张亨 韩锡 邓俨 巨构 贺扬庭阎公贞 焦旭 刘仲洙 李完 马百禄 杨伯珫 刘玑(兄珫) 康元弼移剌益   裴满亨,字仲通,本名河西,临潢府人。其先世居辽海,祖讳虎山者,天辅间移屯东

  • 卷六十八 漢紀六十·司马光

      起強圉作噩(丁酉),盡屠維大淵獻(己亥),凡三年。   孝獻皇帝建安二十二年(丁酉、二一七年)   春,正月,魏王操軍居巢,孫權保濡須,二月,操進攻之。   初,右護軍蔣欽屯宣城,蕪湖令徐盛收欽屯吏,表斬之。及權在濡須,欽與呂蒙持諸

  • 卷一百六十七·毕沅

      ◎宋纪一百六十七 ∷起昭阳大荒落四月,尽阏逢敦牂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绍定六年金天兴二年,蒙古太宗五年   夏,四月,壬寅,葬恭圣仁烈皇后于永茂陵。   金崔立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四·佚名

    宣德十年夏四月壬寅朔享 太庙遣卫王瞻埏行礼○遣中官祭司灶之神○敕谕满剌加国王西哩麻哈剌者曰王在先朝躬来朝贡已悉尔诚朕嗣承大统小大庶务悉遵 祖宗成宪今已敕广东都司布政司厚具廪饩驾大八橹船送王还国并遣古里真

  • 卷之一百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李矩传·房玄龄

    李矩字世..,平陽人。他年幼的时候,和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就是孩子们的首领,计划指派,就和大人们办事一样。长大后作差吏,护送去职的县令到长安,被征西将军梁王司马肜任命为牙门将。在讨伐氐人齐万年的战斗中立下大功,被封为东

  • 梁武帝本纪·李延寿

    梁高祖武皇帝名叫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姓萧氏,与齐朝皇家同是承继淮陰令萧整。武帝在宋朝的孝武帝大明八年(464)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家中。起初,皇上已故的母亲张氏曾梦见自己怀抱太陽,随后就有了身孕,于是生

  • 元澄传·李延寿

    元澄是任城王拓跋云的长子,字道镜,从小好学,鬓发很美,举止进退有节,言语清晰明辩,声音有如洪钟。他的父亲康王去世后,居丧期间,他以守孝道而闻名。他承袭了父亲的封爵,并被加封为征北大将军。因氐羌反叛,朝廷任命他为征南大将军

  • 郝和尚拔都传·宋濂

    郝和尚拔都,太原人,和尚为其小名。幼为蒙古兵掠去,在郡王迄忒麾下效力,能译蒙汉语言,善骑射。太祖遣他出使宋朝,往返四次,以能言善辩著称。太祖崩后第二年(1228),郝和尚拔都为九原府主帅,佩金符。太宗二年(1229),率兵南伐,占领潼

  • 第五十九章 八年抗战敌我优劣之检讨·李宗仁

    一1945年8月15日下午,各报忽然发出号外,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顿时鼎沸,八年抗战至此已胜利结束,全国人民的喜悦,史无前例。汉中城乡此时也欢声震天,爆竹震耳欲聋。全城军民举行联合大游行,各机关、团体纷纷派

  • 职名·孔毓圻

    幸鲁盛典职名总裁官太子少师袭封衍圣 公【臣】孔毓圻副总裁官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五 级【臣】孔毓埏纂修官乙丑科进士授山西大同府灵邱县知县【臣】金居敬【江南长洲县人】乙丑科进士授直大名府元城县知县【臣】俞兆

  • 卷一百二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二十五兵部二十杂行俸给诸司职掌凡本部官吏人等并合属五城兵马司典牧所大胜关会同馆等衙门官吏俸给每月初明白立案将实支官吏姓名并该支米数劄付该部填给勘合委官下仓放攴如有事故临仓扣除还

  • 附録卷中·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附録卷中    婺源江永撰論琴以琴證論古今法【十六條】三分損益之法其來尚矣今以為不然而别為之法得無無徵而不信乎曰是非無徵也古之樂器流傳於今其最古雅而自然者莫如琴以琴證之則古今二法之

  • 卷五·刘敞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传卷五宋 刘敞 撰僖公元年春王正月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弑君子不言即位此非子也其称子何臣子一例也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曷为先言次而后言救讥何讥尔次于聂北救邢言以为名而已矣非救人之道也夏六月

  • 卷之二·即非如一

    嘉兴大藏经 即非禅师全录即非禅师全录卷之二门人明洞性安性节明觉明幢同编乙巳季春望旦丰主源忠真大檀越暨明洞上座请师进寺至三门云大道兴方便立从信入者永无退失有超方便的一任丹霄独步。世尊拈香云一尘一佛国一花

  • 立成汤伊尹耕莘·郑光祖

    元杂剧剧本。一作《放太甲伊尹扶汤》。简名《伊尹扶汤》。末本。明抄本作郑光祖撰,尚存疑。由《史记·殷本纪》和《吕氏春秋》载侁氏女采桑得婴儿事缘饰而成。剧演文曲星奉玉帝命,降生有莘赵氏,其母淑女,不夫而孕,及生,弃之

  • 词林正韵·戈载

    三卷。清戈载编。明清之际,词韵分合之争,与词韵之作,一时俱盛。戈氏谓“古无词韵,古人之词,即词韵也”。是书即取唐宋人词,博考互证,又广稽韵书,裁酌繁简而成。其撰述目的,“非敢正古人之讹,实欲正今人之谬”,对于以前各种词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