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折

(关胜同正旦上)(关胜云)某关胜是也。我兄弟每直在法场上面,救得千娇姐姐,脱了今日这场灾难。卧番羊,窨下酒,做一个庆喜的筵席。姐姐,有请。(正旦云)谁想有今日也呵!(唱)

【双调】【新水令】俺只见飐西风这一面杏黄旗,小偻儸更狠如虎狼公吏。今日个宰肥羊斟糯酒,须不是长休饭永别杯。山寨崔嵬哎,煞强如那一坨惨田地。

(关胜云)将酒来。姐姐满饮一杯。(正旦云)我不吃这酒。(关胜云)姐姐,你为甚么不肯吃酒?(正旦云)不见我一双儿女,教我怎么吃的下?(唱)

【沉醉东风】只俺这一双小儿女如今那里?知他是死的还是活的?(关胜云)姐姐,今日这酒是庆喜的酒,专为姐姐置下的。(正旦唱)则俺这眼儿边一刬的愁。心儿上着甚些喜?你道这酒呵是为咱而置。你便有玉液金波且莫题。其实下俺这喉咙不得。

(关胜云)姐姐休忧,俺着徐宁兄弟取你一双儿女去了,这早晚敢待来也。(徐宁引俫儿上,云)某徐宁引着这一双儿女。见姐姐去来。(做见科,云)姐姐,你欢喜咱。兀的不是你一双儿女也。(关胜云)姐姐你可吃一杯酒。(正旦云)我不吃这酒。(关胜云)姐姐为甚么又不吃酒?(正旦云)不见我的仇人,我不吃酒。(唱)

【乔牌儿】这杯酒也非是俺故意的推,只为出不的俺心头气。你若是拿的来那两个泼奴婢,我就甘心做醉死鬼。

(关胜云)姐姐你放心。有花荣兄弟拿住了丁都管、王腊梅并赵通判。这早晚敢待来也。(花荣拿丁都管、王腊梅同赵通判上)(花荣云)某花荣拿着这仇人,见姐姐去来。(做见科,云)姐姐,你欢喜咱。拿将你仇人来了也。(搽旦云)姐姐,我说你是个好人么。自从你下在牢里,我替你拜斗,直到如今。你饶了俺,我买饼好肉鲊,装了一卓素酒,请你吃。(赵通判云)夫人,这都是他去首状做下来的,须不干我事。(丁都管云)大奶奶一了是个好人。(正旦唱)

【雁儿落】我是粉鼻凹柳盗跖,偏爱吃人心肺。把这厮剐割的七事子,判了个十分罪。

【得胜令】呀!我则要乘兴两三杯,做一个家好筵席。休准备别茶饭,(关胜云)姐姐,你要甚么茶饭?(正旦唱)我则待烧一块人肉吃。(花荣云)姐姐看了俺弟兄的面皮,单饶了你姐夫一个罢。(正旦唱)您兄弟每今日待劝我回心意,自到官来当日,我便与他没面皮。

(花荣云)姐姐,您认了俺姐夫者。(正旦云)我至死也不认他。(花荣云)姐姐,你真个不认他,我将这两个小的,都丢在涧里去。(正旦唱)

【侧砖儿】只见他揎拳扌果袖,生情发意,将两个小业种领窝来提。我这里急慌忙那身起,大走到向他根底。

【竹枝歌】好说话将孩儿放了只,当不的他打瓮墩盆乔样势。我主意儿不认这负心贼,您三人直吓的,俺两个做夫妻。跷蹊,这关节儿到来的疾。

(花荣云)将小厮丢在涧里去。(正旦云)住、住、住。休摔杀孩儿,我认则便了也。(关胜)既姐姐认了姐夫,咱每见宋江哥去来。(同下)

(宋江上,云)某宋江是也。(有关胜、徐宁、花荣三个兄弟,问某告了一个月假限,下山去搭救他的千娇姐姐回来了。今日忠义堂上,分付这一桩公事去来。(关胜同众上,云)喏!报哥哥得知,俺兄弟每拿住丁都管、王腊梅也。(宋江云)众兄弟拿住丁都管、王腊梅,将他绑在花标树上,碎尸万段。您一行人听我下断者。(词云)您结义在患难之先,受苦楚有口难言。闹法场报恩答义,救千娇万古流传。将贼妇攒箭射死,丁都管枭首山前。赵通判并儿女发回乡土,四口儿宁家住夫妇团圆。(正旦、赵通判、俫儿拜谢科)(正旦唱)

【随尾】谢得你梁山泊上多忠义,救了咱重生在世。若不是您好弟兄再三央,怎能勾我歹夫妻依旧美?

题目 屈受罪千娇赴法

正名 争报恩三虎下山

猜你喜欢
  田为·唐圭璋
  出版说明·魏庆之
  ●古诗源卷九·沈德潜
  青年杂咏·徐志摩
  婴儿·徐志摩
  前 后·林徽因
  目录·沐昂
  卷二十九·徐世昌
  卷194 ·佚名
  提要·王翰
  卷一百九十三·曹学佺
  卷三十九·曹庭栋
  卷三十四·方回
  卷三百七十二·陈廷敬
  卷五·范成大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之十二·高启

    呉郡髙啓季迪著南州徐庸用理编五言律诗草堂夜集山家具鷄黍夜与故人期暂喜逢欢㑹都忘在乱离火寒移生宻烛尽得诗迟莫听髙城角明朝别又悲过胡愽士郊㞐胡善筮头白兰陵客幽居共一村老来吟力退贫去告身存夕吹鸣梨叶秋泉注

  • 卷294 ·佚名

    释如珙 送明藏主 门内天地阔,门外山水长。 一句未脱口,遍界是冰霜。 寒光夺夜月,鬼神不敢当。 本来清净性,胸中无留藏。 拾得是我弟,寒山是我兄。 明朝相随去,一锡兼一瓶。 释如珙 送琦上人

  • 卷十九·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十九钱塘 王琦 撰古近体诗共三十二首詶谈少府一尉居倏忽梅生有仙骨三事或可羞匈奴哂千秋壮心屈黄绶浪迹寄沧洲昨观荆岘作如从云汉游老夫当暮矣蹀足惧骅骝【太平御覧梅福於是弃南昌尉去妻子

  • 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七·宋濂

        王磐   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人,世业农,岁得麦万石,乡人号万石王家。父禧,金末入财佐军兴,补进义副尉。国兵破永年,将屠其城,禧复罄家赀以助军费,众赖以免。金人迁汴,乃举家南渡河,居汝之鲁山。磐年方冠,从麻九畴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四十七·杨仲良

      钦宗皇帝   李纲守议   宣和七年十二月庚申,上禅位于皇太子。初,给事中、直学士院吴敏以札子荐李纲曰:『臣伏见太常少卿李纲明隽刚正,忠义许国,自言有奇计长策,愿得召见。』盖纲尝过敏家,为敏言:上宜传位如天宝故事。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九·佚名

    正统二年夏四月庚申朔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灶之神○行在户部奏光禄寺岁用蜂密一万五千斤请移文各处买办 上恐扰民令于内官监支用○巡按广西监察御史唐慎言近例在外文武官吏有犯俱解京发落臣以为不便于是刑部奏旧例杂犯

  • 卷之六百九十七·佚名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十月己亥谕据杨应琚等奏办理奎素屯务。官兵甚属奋勉请将该屯出力之千总刘如桂等交部议叙等语着照所请刘如桂田希华马成宗刘廷柱杨天成俱着交部议叙所有出力之兵丁赏给一月钱粮在屯之遣犯着赏给一月

  • 世家卷第十二 高丽史十二·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肃宗二。○(癸未)八年春正月癸未以王源检校司徒守司空上柱国。己丑东女眞高罗骨等三十人来朝。辛卯西女眞芒闲等二十四人来朝。二月丙辰

  • 一五五、鲁仲连考·钱穆

    《汉志》儒家《鲁连子》十四篇,已亡不可考。《史记正义》引《鲁连子》云:“齐辨士田巴,服徂丘,议稷下。(《艺文类聚》引《新序》,称“齐王聘田巴先生,而将问政”,知巴亦稷下学士。)毁五帝,罪三王,服五伯,离坚白,合

  • 内则·戴圣

    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緫,拂髦冠緌缨,端韠绅,搢笏。左右佩用,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偪,屦着綦。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縰,笄緫,衣绅。左佩纷

  • 观行第二十四·韩非

    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余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天下

  • 卷七·孔颖达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注疏卷七汉郑氏笺 唐陆德明音义 孔頴达疏国风郑序缁衣羙武公也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国人宜之故羙其德以明有国善善之功焉笺父谓武公父桓公也司徒之职掌十二敎善善者治之有功也郑国之人皆谓桓公武

  • 卷十一·王鸿绪

    <经部,诗类,钦定诗经传说汇纂钦定四库全书钦定诗经传说彚纂卷十一彤弓之什二之三彤弓弨【尺昭反】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叶虚王反】之钟鼓旣设一朝飨【叶虚良反】之集传赋也彤弓朱弓也【孔氏颖逹曰彤赤故言朱弓

  • 卷二·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二曲礼上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右不践阈此言臣事君之礼也门中橛曰闑闑东为右主人位在门东客位门西由闑右不敢为宾也大夫与士出入於君门皆由闑之右而不践乎阈

  • 战权第十二·尉缭

    战权,就是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作战原则。本篇指出兵少可用权谋,兵多可用力胜。主张先发制人,虚虚实实,真真假假,&ldquo;有者无之,无者有之&rdquo;,使敌人摸不清我之企图。反对&ldquo;轻进而求战&rdquo;,也不求&ldquo;必往有

  • 第八十則 趙州孩子六識·胡兰成

    第八十則趙州孩子六識舉:僧問趙州從諗禪師:初生孩子,還具六識也無?趙州云:急水上打毬子。僧復問投子:急水上打毬子,意旨如何?子云:念念不停流。在電視上我見過兔子在母胎中的成長,是一團細胞作渦狀開闔旋轉,完全可以看出是息在動

  • 普济本事方·许叔微

    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本事方》,中医方书著作。十卷。许叔微撰。约刊于12世纪中期。现存刻本10余种,包括清康熙刊本、《四库全书》本、日本刻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排印本。分为中风肝胆筋骨诸风、心小肠

  • 古唐诗镜·陆时雍

    《古诗镜》三十六卷,《唐诗镜》五十四卷。明陆时雍撰, 时雍字仲昭,桐乡人,崇祯癸酉贡生。是编选自汉魏以迄晚唐 之诗,分为二集。前有总论一篇,其大旨以神韵为宗,情境为 主。如云: 诗须观其自得,古人佳处不在言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