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编曹洞五位卷下

门人 后曹山 慧霞 编

门人 广辉 释

后学 晦然 补

洞山三句谦本所附

曹山举洞山三句。恐混百丈三句。先拣出百丈三句。第一句者是依住调伏即无散失。便是知有。名为初善。第二句者绝前句依住调伏。为是知非故舍。是名中善。缘中善有舍解不忘。故第三句者即无舍解。此是出缠三句也。如何是一句。丈云不入教。如何是三句。丈云不入念。此俱表向上事。念者尘也。不入是事也。若说一句令众生入地狱。若说三句渠自入地狱。不干教主事。又云。不入念者。念是剎那也。亦云一[蒺-矢+生]。

补曰。续仙传云。异人丁约隐於卒伍。韦子威事之。一日辞去。谓子威曰。郎君得道尚隔两尘。子威问其故。约曰。儒谓之世。释谓之劫。道谓之[蒺-矢+生]。

亦云一毫。亦云正恁么时。亦云遍。亦云一生也。以要言之。不拟心是也。

△洞山三句。向上一句。门头一句。超百亿一句。向上一句例者。如药山云。我有一句子未曾向人说。 道吾云相随来。 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我即向你道。 问如何是异。云我若向你道驴年得异么。此是咬齿一句。虽然如此。亦是正位中来。是无语中有语。故云来也。来者是那边人看遮边人为来也。亦是为人故就不圆转中而圆转道出。即是来也。无语中有语也。门头一句例者。如问石霜如何是一句。云非句也。亦云一句也无。又云。诸圣有祖在。汝家有祖在。云如何是诸圣祖。云非圣。如何是学人祖。云非凡。 又问大光如何是别行一句。云教里明不得。但是就偏位辨得圆者皆是门头一句也。是有语中无语也。 超百亿一句例者。即绝续句也。亦云不来之句。亦云倒底一句。亦云一人当千人。亦云相应之之句也。庞居士云。必竟真智一人功。唤作一人及第。亦云唤作过人策处。云居云一人及第万人获安。

补曰。此所引语句皆至简难详。按居士本录。偈云。神识自然无挂碍。廓周法界等虚空。不假坐禅持戒律。只须真智一人功。又。十方来一会。各自学无为。此是选佛处。心通及第归。又。众生多品类。诸佛只一般。庶人见天子。知隔几重关。若有过人策。欲见亦不难。策中契圣理。坐取国家官。又。曹洞宗派录九峰虔上堂举古云。如似十人同选。但看榜头一人。一人已过。九人亦过。一人不过。累及九人。僧便问如何是榜头。师云先须得过。僧云恁么则九人也应。师云一人得过九人何难。僧云恁么则礼拜去也。师云汝是什么心行(云云)。今以九人云万人。盖以意取之耳。余则未暇寻捡。

亦云一说。亦云一念。一话一音一句训诲八万尘劳法门。亦云度众生。若一众生未度则我不成正觉。一人得度总得度。以要言之则不续之句也。若不续时。即不无超也。

僧问疎山云。如何是超百亿一句。师云是向去边事。云因什么唤作向去。师云。一句了然超百亿。不是向去是什么。云如何是门头一句。师云奥来出世边事。云。既是出世边事。为什么唤作门头。师云诸佛是传语人。祖师是把门汉。不是门头一句是什么。云佛传什么人语。师云还知有佛向上人也。云祖师把什么门。师云。一切人近不得。唤作诸圣门。云如何是向上一句。师云全体本位是。云。既是全体本位。云何名为向上。师云三句中最上。唤作向上一句。云向上一句与向上事还同也无。师云不同。云如何是向上一句。师云适来道全体本位。云如何是向上事。师云三句不落。云不落三句么事如何。师云。非但新丰。踈山亦不知也。

补曰。踈山语旧在上道。今移编於此。

宝镜三昧玄义(新补旧无注要易说听今夹岫师注)

四明天童沙门 云外云岫 注

如是之法。佛祖密付。

古德道。如是如是善自护持。此实证实语之事。体如金刚不变不坏。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心心相照如镜对镜。光光互融各不相借。岂非密用者哉。

汝今得之。善自保护。

此付法授受之际。毫厘无差。护惜受持。使慧命不断故也。

银杯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

夫履道一如者。内外明皎。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如银与雪。如鹭与月。色虽相类。体未仝一。所谓鹭鹚立雪非同色。明月芦花不似他。当去彼取此以求真性。

意不在言。表机亦赴。

到此者获自然智慧。不求言其言自至。云从龙。风从虎。非人力之所能为也。

动成窠臼。差落顾伫。

求寂者沈空。忘空者堕见。舍空求道。道不可得。空空於内。情存顾伫。所谓一尘起而翳天。一芥随而覆地。

背触俱非。如大火聚。

夫进之不可即。退之不可离。心如火聚。莫能安立。到者里能悬崖撒手。竿头进步。前后际断。方为究竟。

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祖师道。一切语言是提婆宗。以者个为主。然失之者丧其道。得之者污其道。不亦难乎。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

夫夜半正明。当求明於暗。天晓不露。当求暗於明。若也暗中得明。暗不为碍。若也明中得暗。明不为碍。所谓如来坚密身。一切尘中现。

为物作主。用拔诸苦。

夫佛性流入一切处。与其同事。引凡入圣。度众生而无怠。所谓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虽非有为。不是无语。

佛以无为法用於有为法中。立言以化众生。佛道深远。非智莫入。

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

夫镜能鉴物从求。发现一无差惑。虽伪而真。虽真而伪。若能以真求伪。以伪求真。则真伪自见。

如世婴儿。五相完具。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言未正故。

夫新生孩子六识已具。如水上打球子。不灭不停。婆和学语意。意存於语。语不可辨。当待其机熟然后自透。

重离六爻。偏正回互。迭而为三。变尽成五。

重离。易之二五。离者丽也。丽者明也。二五重离也。中正之谓也。迭而为三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也。变尽成五者。兼中至。兼中到。通前为五也。三则由渐入顿。五则由顿入渐。化众生同归涅盘。

如荎艹味。如金刚杵。

经云。譬如有药。为咒所持。见闻同住忆念之者。诸烦恼病悉皆除尽。譬如金刚杵能除一切诸魔外道。

正中妙挟。敲唱准举。通宗通涂。挟带挟路。错然而吉。不可犯忤。

此正中兼带理事准行。敲唱以鸣其道也。偏正互融事得理遣。触途无滞。故曰通宗通涂。出识不染诸缘。入识不居阴界。错然则吉。其或不然。则为犯忤。

天真而妙。不属迷语。因缘时节。寂然昭着。

经云。虚空无动转。出生一切诸有为法。万法变灭。虚空无坏。岂有迷悟哉。遇缘即宗。建立诸法随其昭着。如四时行焉。

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

夫至理者入邻虚而不知其小。摄世界而不知其大。与阴阳同一造化。理之妙也。不应律吕。道无与焉。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

夫正偏五位。君臣之分也。君视臣。臣奉君。君臣庆会。中道立矣。兼中至。从渐入顿。顺成者规也。兼中到。从顿入渐。逆成者矩也。不规矩不能见其道。观者当观规矩。

宗通趣极。真常流注。外寂中摇。系驹伏鼠。

宗通者寂寥非内。趣极者宽廓非外。真常流注。己见犹存。门里出身则易。身里出门则难。驹奔鼠窜。熏习难忘。

先圣悲之。为法檀度。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从上佛祖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度一切众生。为一切众生之大施主。随众生差别之性方便教导。广如来平等智慧。见闻觉知悉得清净。非肯心自许者不能也。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

夫学道者谛审先宗是何标格。着佛衣。诵佛书。行佛行。如是证之即佛也。香严击竹。灵云见桃花。雪峰辊球。秘魔擎杈。如是悟之即祖也。佛祖之道人人本具。岂生佛之有异耶。

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

古人学道树下冢间。十年五载乃能成道。所谓久受勤苦乃可得成。雪山六年。少林九年。佛祖标格也。积功多少如虎之缺。如马之馵。虎之伤人一度耳。生一缺伤人之多耳。如锯齿马之后左足白曰馵。左尚吉。道德之验。喻此表之。

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狸奴白牯。

非弊垢衣无以见珍御。非狸奴无以见惊异。佛祖向异类中行。所谓入众生界烦恼泥中。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喻。木人方歌。石儿起舞。非情识到。宁容思虑。

经云。譬如射师有诸弟子。虽未惯习其师技艺。然其方便善巧。余一切人所不能及。木人石儿无情识思虑。喻其巧力非情识思虑所能到也。

臣奉於君。子顺於父。不顺不孝。不奉非辅。

臣奉於君则有忧国之心。子顺於父则有克家之志。如周公之於文王。大舜之於瞽叟。倘不忠不孝岂可当臣子之称。求道亦然。念兹在兹释之在兹。感应道交可名曰道。

潜行密用。如愚如鲁。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潜行者不露。密用者不觉。如春在花或去或来。如月在水不出不入。主主不相见。主中主也。是以悬佛日之长明。续慧命之不断。岂小补者哉。

宝镜三昧玄义(终)

汾阳昭广智歌

或五位或三路施设随机巧回互不触当今是本宗展手通玄无佛祖

右叙洞上宗。

或君臣或父子量器方圆无彼此士庶公侯一道平愚智贤毫明渐次

右叙石霜宗。

或全提或全用万像森罗实不共青山不碍白云飞隐隐当台透金凤

右叙石头药山宗。

心闻贲曹洞宗派颂

定斋闲闲居士曹洞赞(淦人。赵康文。字周臣)

醉蓬莱看何移斗柄。月转银盘。夜明帘外。露洗丹墀。尚排班人末。鹤出银笼。凤辞灵木。正翱天际。帝阙云深。天颜雾映。九重深秘。回互偏圆。混融明暗。借位明功。借功明位。玉线金针。辨细中细。一句超然。劫前消息。任洞山不会。石女讴歌。木人抚掌。泥牛惊起。

补曰。尝见天童上堂云。一亘清虚夜正央。桂宫老兔冷喷霜。混融明暗无分处。谁辨个中偏正方。所以道正位虽正却偏。偏位虽偏却圆。正恁么时作么生辨。良久云。历历机前双照眼。堂堂象外万年身。

又达观颖公初谒大阳明安问。洞上特设偏正君臣意明何事。安曰父母未生时事。又问如何体会。安曰夜半正明天晓不露。颖惘然弃去。至石门理前话问聪禅师曰。如何是父母未生时事。聪曰粪击儿。又问如何是夜半至不露。聪曰牡丹花下睡猫儿。颖愈疑骇。后一日聪从容谓曰。此事如人学书。点画可做者拙。否者工。何故如此。未忘法耳。如有法执。故自为断续。当笔忘手忘心乃可也。颖於是嘿契其旨乃曰。如石头云。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聪曰祖师意事理能尽乎。颖恍如梦觉。观古人用处。可谓心手虚闲。箭不虚发。近代谈此道者[遄-而+主][遄-而+主]滞於名数。谬解古人之妙处者多矣。今见闲闲之作。正抓着新丰痒处。谁谓代无其人。康文。淦阳人。初得法於慧林周禅师处。终礼部尚书。年七十四。仕五朝。官六乡。自奉养如寒士。不知富贵为物。盖学道所得云。详见本传。

重编曹洞五位卷上(以上卷上终)

曹山本寂禅师三种堕四种异类

三种堕

夫沙门取食有三等堕。作水牯牛是沙门堕。不受食是尊贵堕。不断声色是堕类。只堕去是甚么人分上事。

拣云。欲知则是入异类中。不认沙门边事。所以古人权借水牯牛为异类。祇是事上异类。非言语中异类。

若是言语中异类。则是往来言语尽是类。所以南泉道。智不到处切忌道着。道着则头角生。唤作如如早是变也。直须向异中行。如今须向异中道取异中事。夫语中无语始得。若是南泉病时有人问。和尚百年后向甚么处去。泉云我向山下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去。云某甲拟随和尚去还得么。泉云。若随我。衔一茎草来。

拣云。这个是沙门转身语。所以道。汝拟近。衔一茎草来亲近渠是。呼为无漏。始堪供养渠。

又云。随类者。祇今於一切声色物物上转身去。不随阶级。唤作随类堕。

又云。尊贵堕者。法身法性是尊贵边事。亦须转却是尊贵堕。祇如露地白牛是法身极则。亦须转却。免他坐一色无辨处。并是称断供养边事。欲须供养。须得此食。所以无味之味亦云无漏是堪供养。并余触污之食非无漏解脱之食也。有人问百丈以何为贪。云无漏为贪。云岩云莫将以味为供养。道吾云知有保任处尽是供养。夫取正命食者。须具三种堕。是以僧问披毛戴角是甚么堕。不断声色是甚么堕。不受食是甚么堕。云披毛戴角是沙门堕。不断声色是堕类。不受食是尊贵堕。

不受食尊贵堕。食者是本分事。知有不取故云尊贵堕。披毛戴角堕者。不执沙门边事及诸胜报位也。不断声色随类堕者。为初心知有自己本分事。回光时摈出诸色声香味触法得宁谧。则成功后不报六尘堕而不昧。任之无碍。故云外道六师是汝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可以食食者。则是正命食也。亦本分事也。祇是就六根门头见闻觉知不被染污呼为堕。不同向前怕也。本分事犹不取。况其余。

又拣云。沙门取食有三种堕。作水牯牛是甚么堕。代云。不处正位不拣其身。始唤作沙门堕。不断声色是甚么堕。代云。凡情得尽。圣量亦忘。声色尘中不应更断。乃可取食。是为随类堕。又云。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问如何是彼师所堕。云田舍翁入聚落。眼耳鼻舌身意俱失却。

云如何是随类堕。云不断声色又不失香味。

云如何是彼师。云六处。

云如何是汝亦随堕。云存。云存个甚么。云不得动着又不离声色。

问不受食甚么堕。云了达正因不存胜解。故云尊贵堕也。

又拣云。沙门堕者。亦不无其行。亦不无其间。虽有其间常无其间。虽有其行常无其行。其中此事切须知时节。莫东西。

又沩山云。我百年后作一头水牯牛。左胁上书沩山僧某甲一行字。汝道当见之时。唤作甚么。无对。后曹山代云。唤作水牯牛。

问未审此水牯牛还解耕稼否。云灼然。云是甚么类。云披毛戴角者。云四时食何水草。云不入口者。

云如何是水牯牛。云不证圣。云如何是衔一茎草。云毛羽相似去。

问是超圣是超类。云是超圣。

问如何是水牯牛。云冥冥朦朦。云如何是衔一茎草来。云古人道了也。毛羽相似去。又云一草者。祗是明得不变异也。

师曰。祖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曰为甚么狸奴白牯却知有。曰祗是百无所解。

云祇如祖佛为甚么不知有。云。祖为执印。佛为相似。云祇如狸奴白牯知有个甚么。云祇知有狸奴白牯。云如何是狸奴白牯知有底事。云。不从西东来。不从三十二相。

问如何是祖。云上有。云如何是佛。云相似去。

四种异类

一者往来异类者。如今一切声色言语阶级地位舍父逃逝尽皆。却向上祖又得为异类。又天堂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皆是异类。

二者菩萨同异类者。先明自己然后却入生死异类中摄他。已证涅盘之果。不舍生死类。自利利他。愿一切众生皆成佛。从末后成佛。所以大权菩萨若不先化众生。己事无由得成办。故南泉云。先过那边知有。却来遮边行李。菩萨具六度万行。教云。若有一众生未度者。吾终不成正觉。誓愿无边。众生无边。如是誓愿故名菩萨同异类。

三者沙门异类者。先知有本分事了。丧尽今时一切凡圣因果功行始得就体。一般名为独立底人。亦名沙门称断事始得。表里情忘。三世事尽。得无遗漏。得名佛边事。亦云一手指天地。亦云具大沙门转却沙门称断边事。不入诸圣报位始得。名为沙门行。亦云沙门转身。亦云披毛戴角。亦唤作水牯牛。恁么时节始得入异类。亦云色类边事。所以古人道。头长三尺项短二寸。祇是这个道理。不得别会。

四者宗门中异类者。如南泉云。智不到处切忌道着。道着则头角生。唤作如如早是变也。直须向异类中行。道取异类中事。洞山云。此事直须妙会。事在其妙。体在妙处。曹山自道。此事直须虚一位全无的的也。觌面兼带始得。若是作家。语不偏不正。不有不无。呼为异中虚。此事直须作家横身。逢木着木逢竹着竹。须护触犯。嘱嘱嘱嘱。

有人问余如何是异。我若向你道驴年得异么。所以有人问南泉。百年后向甚么处去。泉云山下檀越家作一头水牯牛去。云某甲随和尚去得否。泉云。你若随我。含一茎草来。师云。此水牯牛不同沙门水牯牛。直须子细始得不迷时候。问如何是往来异类。师云未知有自己。又云一切言语声色是非总是往来异类。

云如何是同中异类。师云不择其身。

云如何是披毛戴角异类。师云不立触净。又非时答触即触。遇净即净。

云如何是宗门中异类。师云要头则斫将去。得无遗漏始得通身。始唤作一尘一念。十方婆伽梵。一路涅盘门。到恁么时节不处正位。不择其身。却入异类中披毛戴角无异念。故云一切物类比况不得。诸佛诸祖计校不成。所以古人道。沙门边语不得将尺寸语与人。故唤作胜句妙句。此是色类边语。三者一切所有底物比不得。始呼为胜句妙句。所以古人道。千般比不得。万物况不成。智者不能知。上根亦不识。亦云本来无相似。故胜句妙句胜句妙句者。天上人间测度不得底事。借此为语类边说行。

稠布衲问如何是色类。师云披毛戴角。云如何是语类。师云曹山只有一双眉。

又问如何是水牯牛。师云朦朦朣朣。云此意如何。师云不知有天地。

上座问。云居先师有言。自少养一个儿子。头长三尺颈短二寸。如何是自少养得底儿子。师云日给难忘。

云如何是头长三尺。师云不奈何。云如何是颈短二寸。师云至今还奈何得否。云如何是日给难忘。师云常在则是。云如何是常在。师云不违背则是。

云如何是不奈何。师云。到恁么时。甚么人奈何得。云至今还奈何此意如何。师云三世诸佛不奈何。

云如何是头长三尺颈短二寸。师云不是从来底事。

问沙门行个甚么行。师云畜生行。云如何是畜生行。师云披毛戴角。云如何是沙门行。师云物物不间断。云不间断底事如何。师云始得行。

云如何是披毛戴角底人。师云不惧业。云为甚么到恁么地。师云。若不惧业。甚么处不到。

问。从凡入圣则不问。从圣入凡时如何。师云水牯牛。云如何是水牯牛。师云朦朦朣朣。云此意如何。师云但念水草余无所知。云成得个甚么边事。师云祗是个逢草吃草逢水饮水。师又云。这个语有力。欲知有力。此人不报沙门边事。亦不入诸圣报位。便是入异类。此异类是披毛戴角。唤作沙门行。亦唤作沙门行李处。亦唤作头长三尺颈短二寸。欲知此意。到沙门行时。不欲将尺寸分亲踈。不得说张三李四。

又头长三尺者。只得从小至大。今日功成得到恁么时。唤作胜句妙句。颈短二寸者是不坐沙门位。亦不处诸圣报。故为颈短二寸。恁么时不得说着称与不称。所以道不将尺寸来向这里思量也。虽然如此。犹是类边事。须知有异类中事。不见道。知不到处不得说着。说着即头角生。唤作如如早是变也。须向异类中行。唤作虚一位。唤作觌面兼带。全无的的。

云如何是类。师云披毛戴角。

云如何是异。师云作么作么。

云如何是行。师云要头则斫将去。

云只如异类成得个甚么边事。师云此事有二种异类。一者沙门异类。二者事上异类。事上异类者。狸奴白牯是也。沙门异类者。触处得自由。始得不变易。不同那个。

师曰。此不变易事有二种。一者人人尽有本分事。二者知有底人不舍一切声色是非。於一切物物上不滞。呼为一切处不易。亦唤作披毛戴角。亦唤作入泥入水。亦唤作行李底汉。云如何是入泥入水。师云不变易。云转身也否。师云不转身。云此人屋里事如何。师云诸圣测不得。云为甚么测不得。师云是伊不同诸圣。

云。此犹是类边事。还有向上事否。师云有。云如何是向上事。师云向汝道则恐落类边去。

重编曹洞五位卷下(终)(疑非全文乎)

好玉无玷。雕文丧德。予徘徊同州江府万年山。请丰之僧林芳禅人秘显诀。盥手拜写而守持年於兹矣。於旦於莫虽好见此书。尚未能啖其理味空饥矣。顷依同袍同衣示教欲锓梓。止抑以此书我宗极致也。往古虽传听其号於丛林。又未见於兹书。伙惜哉。习凿齿曰。秕糠在前者乎。将见钞我朝种月禅师此书两卷。而虽抄录彼师之钞。前后大略才存十一二矣。疑月师所见非元晦然禅师之本乎。又月与然师时世如何。各可寻讨也。自恐今虽训黠。莫胡暗短不能证文字。倒或漏落误而胡乱指点。且一字一点不加私意可知。乞洽闻作者高明达士勿讶少心。现大胆。冀一一订矣。今我所急务者。只在此书弘通。若览人不问或校合或点所不及而於世流通。可谓百世洞曹。千万世洞曹。祈祷祈祷。

延宝八(庚申)天中秋明月后

武野葛西庄见性寺主 渊龙 污点

猜你喜欢
  卷八·佚名
  遗教经论一卷·佚名
  第六十九卷·佚名
  御选语录卷十七·雍正
  摩诃令奴缘品第三十一·佚名
  鴛湖用禪師住福建建寧府普明禪寺語錄卷下·妙用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之二·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五·玄奘
  持品第三·佚名
  神僧传卷第七·朱棣
  卷之二十·纪荫
  攝大乘論本卷第二·欧阳竟无
  卷第一百六十六·佚名
  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七卷·一行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出 夏公命将·王世贞

    〔副末上〕凤阁龙楼位鼎台。朝朝辐辏满庭阶。全家并受君王宠。总是书中读得来。自家是夏太师府中院子。姓朱名良。原籍杭州城内一个裁缝。向年夏老爷起用。在我敝地经过。唤我去做衣服。不想段疋裏面都是金皮包裹。我

  • 卷十七·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十七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天宝八年作】【洙曰天宝元年陈王府参军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于丹凤门之通衢告锡灵符在尹喜之故宅上遣使就函谷故关尹宅发得之乃

  • 卷中·梁溪坐观老人

    ○京师志盗 五则京师虽辇毂之下,而盗风最盛。然盗亦有道,兹就所闻见者汇记之。西河沿西头有一民家,仅寡妇孤女二人,其先亦小负贩也,微有蓄积。女将嫁,母罄所有备嫁资,为贼所侦,一夜逾垣入将撬门矣。母闻之,呼女曰:“

  • 建康实録卷三·许嵩

    吴废帝废帝亮字子明大帝少子母潘皇后赤乌七年生于内殿十三年年七歳冬十一月立为皇太子神凤元年夏四月乙未大帝崩丁未太子即皇帝位以太傅诸葛恪辅政太常滕副焉进羣臣爵有差秋九月桃李花开此舒缓之应也初大帝黄龙二年

  • 尚史卷三十·李锴

    列传八鲁诸臣传【上】司空无骇 【夷伯附】 展禽 【展喜附】无骇者公子展孙也为鲁司空隠公二年无骇帅师入极八年卒公子翚请谥与族公命以字为展氏【左传】其后有夷伯者为鲁大夫僖公十五年九月晦震夷伯之庙是也展获

  • 一○五四 寄谕江苏巡抚闵鹗元等详细覆奏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情形·佚名

    一○五四 寄谕江苏巡抚闵鹗元等详细覆奏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情形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协办大学士 尚书和<珅>字寄江苏巡抚闵<鹗元>、安徽巡抚书<麟>、【真按:书麟. 】浙江巡抚福<崧>,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十四日奉

  • 六五一 广西巡抚李世杰奏查出应禁各书缮单呈览折·佚名

    六五一 广西巡抚李世杰奏查出应禁各书缮单呈览折乾隆四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广西巡抚臣李世杰跪奏,为奏闻事。窃照应禁各书,粤西节次准咨后,刊刻书目,分发各学教职,令其向本地读书旧家暨绅士人等逐一细查,如有全部书籍暨残篇

  • 后周纪四世宗睿武孝文皇帝中显德三年(丙辰、956)·司马光

    后周纪四后周世宗显德三年(丙辰,公元956年) [1]三月,甲午朔,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寿春壕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牙将馆陶张琼遽以身蔽之,矢中琼髀,死而复苏

  • 非命下第三十七·墨子

    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谈,则必可而不先立仪而言。若不先立仪而言,譬之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焉也,我以为虽有朝夕之辩,必将终未可得而从定也。是故言有三法。何谓三法?曰: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恶乎考之?考先圣大王之事。恶乎原

  • 卷三治家·汪辉祖

    统于所尊则整齐一家之中,天合人合,气味不同,刚克柔克,性情亦异,惟受尊长约束,方能画一。不然,妯娌以贫富相耀,姑嫂以疏戚生嫌,俛儳焉不可终日矣。孝以顺为先&ldquo;顺亲&rdquo;二字,见于《中庸》。谚云:&ldquo;孝不如顺&rdquo;。

  • 思辨録辑要卷二十一·陆世仪

    治平类[礼]礼乐之存汉宋诸儒之功固大礼乐之废汉宋诸儒之失亦不小汉儒不知礼乐而妄述礼乐其失也愚而诬宋儒知礼乐而过尊礼乐其失也拘而腐见举大石者前呼邪许后则应之或左或右杂而不乱因举谓孚光曰此处亦有礼乐礼乐是儒

  • 辨定祭礼通俗谱卷四·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辨明焚香灼油燎【仪见前】主人【下祭用长子上祭中祭用贵者若兄弟同贵则仍序长次如子侄有贵者则长子摄祭而以贵者序摄者后】等【主妇弟子侄并妇】各易盛服【贵者易朝服妇命服余各本等新服】诣家堂【

  • 卷二十五·余萧客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沈卷二十五长洲余萧客撰论语论语序易诗书礼乐春秋策皆尺二寸孝经谦半之论语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谦焉郑序【仪礼疏入】赞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德则大矣比德

  • 卷三·李明复

    <經部,春秋類,春秋集義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三宋 李明復 撰隱公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程頤曰月王月也事在二月則書王二月事在三月則書王三月無事則書時書首月蓋有事則道在事無事則存天時王朔天時備則歲功

  • 卷五十九·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五十九钱唐程川撰春秋三隐公春秋传言元者仁也仁人心也固有此理然不知仁如何却唤做元如程子曰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易传曰成而后有败败非先成者也得而后有失非得何以有失也便説得有根源

  •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杂因诵第三品之四(四○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思惟世间而思惟。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往诣食堂。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间

  • 卷第八十八·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八十八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论】第十会在给孤独园说法界门。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一 【论】将释此品六门分别一释品名

  • 韶舞九成乐补·余载

    一卷。元余载撰。载身世无考,唯据其进书原序,自称三山布衣,前福州路儒学录。又据其门人朱模进《乐通韶舞补略序》,知载为元仁宗天历时人,其字曰大车,以养亲辞官,笃行授徒。是书仅文渊阁书目著录,世无传本,唯《永乐大典》所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