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劝信愿真切

甲、示真信切愿

●所言信者, 须信娑婆实实是苦, 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 无量无边。总而言之, 不出八苦, 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 贵极一时, 贱至乞丐, 各皆有之。前七种, 是过去世所感之果, 谛思自知, 不须详说, 说则太费笔墨。第八五阴炽盛苦, 乃现在起心动念, 及动作云为, 乃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 相续不断。从劫至劫, 莫能解脱。五阴者, 即色、受、想、行、识也。色, 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 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等法, 于六尘境, 起惑造业, 如火炽然, 不能止息, 故名炽盛也。又“阴”者, 盖覆义, 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 盖覆真性, 不能显现。如浓云蔽日, 虽杲日光辉, 了无所损, 而由云蔽故, 不蒙其照。凡夫未断惑业, 被此五法障蔽, 性天慧日, 不能显现, 亦复如是。此第八苦, 乃一切诸苦之本。

修道之人, 禅定力深, 于六尘境界, 了无执著, 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 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 斩断生死根本矣。然此工夫, 大不容易, 末世之中, 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业, 求生极乐, 仗佛慈力, 往生西方。既得往生, 则莲华化生, 无有生苦。纯童男相, 寿等虚空, 身无灾变。老、病、死等, 名尚不闻, 况有其实?追随圣众, 亲侍弥陀。水鸟树林, 皆演法音。随己根性, 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 何况有怨?思衣得衣, 思食得食, 楼阁堂舍, 皆是七宝所成, 不假人力, 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 以成七乐。

至于身, 则有大神通, 有大威力, 不离当处, 便能于一念中, 普于十方诸佛世界, 作诸佛事, 上求下化。心, 则有大智慧, 有大辩才, 于一法中, 遍知诸法实相, 随机说法, 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 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 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也。娑婆之苦, 苦不可言。极乐之乐, 乐莫能喻。深信佛言, 了无疑惑, 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 妄生猜度, 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 皆属寓言, 譬喻心法, 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 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 不可不知。【书一】二四

●既知娑婆是苦, 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 愿离娑婆苦, 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 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 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 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 一切众生, 于逆顺境, 起贪瞋痴, 造杀盗淫, 秽污本有妙觉明心, 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 必受恶报, 久经长劫, 轮回六道, 乃不赦之牢狱。阿弥陀佛, 于往劫中, 发四十八愿, 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 闻我名号, 求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阿弥陀佛, 誓愿度生, 若众生不求接引, 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 誓求出离娑婆者, 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 有大势力, 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 直下出离其中, 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 令其入佛境界, 同佛受用也。【书一】二五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 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 以故长劫恒沦六道, 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 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既是一, 而凡圣天殊者, 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 可为真信。从此信心上, 发决定往生之愿, 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 一生取办, 一超直入如来地, 如母子相会, 永乐天常矣。【书一】六五

●念佛一事, 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 则生死之苦, 自生厌心。西方之乐, 自生欣心。如此, 则信愿二法, 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 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 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 纵有浓霜层冰, 不久即化。【书二】四十

●试问心外无佛, 佛外无心, 不恳切而能然乎?无信愿而能然乎?【书一】六八

●凡我有情, 闻是净土法门者, 当信娑婆极苦, 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 业障深重, 匪凭佛力, 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 愿离娑婆, 如囚之欲出牢狱, 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 如客之思归故乡, 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 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 行住坐卧, 迎宾待客, 穿衣吃饭, 务令佛不离心, 心不离佛。【论】八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 号阿弥陀, 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 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 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 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 神通道力, 所庄严故。吾人所居之世界, 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了无有乐, 故名娑婆。梵语娑婆, 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 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 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 多皆是苦。众生迷昧, 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 何尝是乐?一班愚夫, 耽著不舍, 乐以忘疲, 诚堪怜愍。即属真乐, 亦难长久。如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 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 非过论也。

此世界苦, 说不能尽, 以三苦、八苦, 包括无遗。三苦者, 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 谓此五阴身心, 体性逼迫, 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 故名苦苦。坏苦者, 世间何事, 能得久长?日中则昃, 月盈则食。天道尚然, 何况人事。乐境甫现, 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 其苦有不堪言者, 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 虽不苦不乐, 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 何能常住, 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 无苦不摄。八苦之义, 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 则厌离娑婆之心, 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 则欣求极乐之念, 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 持佛名号, 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 生彼极乐, 为弥陀之真子, 作海会之良朋矣。【序】四十

●观此娑婆, 浊恶甚于圊厕。信彼极乐, 即我本有家乡。不求此世来生, 人天王等福乐。唯愿报终命尽, 蒙佛接引往生。朝斯夕斯, 念兹在兹。念极功纯, 感应道交。临命终时, 必克果愿。既生净土, 顿悟无生。回观世间富贵, 奚啻阳焰空华, 直同囹圄毒海耳。【杂著】四一

猜你喜欢
  宗镜录卷第二十一·延寿
  佛说出生菩提心经·佚名
  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卷中·佚名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欧阳竟无
  庐山莲宗宝鉴念佛正信卷第五(六章)·优昙普度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一卷·慧远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八·雪关智訚
  菩提資糧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佛说发菩提心破诸魔经卷上·佚名
  众经总录卷第七·法经
  佛说诸法本经(出中阿含别翻)·佚名
  卷十·佚名
  卷第十·佚名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七·楚石梵琦
  嘱累品第二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十·王安石

    钦定四库全书唐百家诗选卷二十宋 王安石 编吴融二十七首【字子华昭宗时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壬戍岁阌乡卜居六载抽毫侍禁闱不堪多病决然归五陵年少如相问阿对泉头一布衣【阿对是杨伯起家僮尝引泉灌蔬其泉至今尚在】

  • 志第十 礼中·房玄龄

    五礼之别,二曰凶。自天子至于庶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其理既均,其情亦等,生则养,死则哀,故曰三年之丧,天下之达礼者也。汉礼,天子崩,自不豫至于登遐及葬,丧纪之制,与夫三代变易。魏晋以来,大体同汉。然自汉文革丧礼之制,后代遵之,无复

  • 卷五十七·志第十·天文十·脱脱

        ◎天文十   ○流陨一   流陨   建隆元年正月戊午,有星出东北方,青赤色,北行,初小后大,尾迹断续,光烛地。四月,有星出天市垣。六月癸酉,有大星赤色,出心大星。甲申,有星赤色,出太微垣,历上相。乙未,有大星色赤

  • 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四·宋濂

        张柔   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世力农。柔少慷慨,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金贞祐间,河北盗起,柔聚族党保西山东流寨,选壮士,结队伍以自卫,盗不敢犯。郡人张信假柔声势,纳流人女为妻,柔鞭信百而还其女。信憾之,谋

  • 卷七十·谷应泰

      ○平徐鸿儒(附王好贤、于弘志 )   熹宗天启二年夏五月,山东妖贼徐鸿儒倡乱。鸿儒,巨野人,迁郓城,万历末,以白莲教惑众,党数千人。深州人王森以救一妖   狐,妖狐断尾,令藏之招人,人闻异香,多归附之,号闻香教。森死,遗赀巨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三十二·杨仲良

      仁宗皇帝   修唐书   明道二年十一月丙寅[1],崇文院纂《唐遗事》,翰林学士承旨盛度请命官刊修《唐书》故也。   庆历五年五月己未,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判集贤院王尧臣、翰林学士史馆修撰张方平、侍读学士兼龙

  • 班马异同卷八·倪思

    张耳陈余列传史记八十九汉书三十二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毋无忌为客张耳尝亡命游外黄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 亡其夫去抵亡邸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女聴乃卒为请决嫁之张 耳张耳是时脱身游女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弁言·佚名

    本书系据故宫博物院先后就清代军机处档案所辑的各种史料,集刊光绪十年(一八八四)中、法战争期间有关台湾的文件,用补前编「法军侵台档」(「文丛」第一九二种)之不足,因以「补编」称之。按「法军侵台档」一书,原由中央研究院近

  • 孝文本纪第十·司马迁

    解惠全白晓红译注【说明】这篇本纪记载了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间的种种仁政,赞颂了他宽厚仁爱、谦让俭朴的品德,刻画出一个完美贤圣的封建君主的形象。这篇本纪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录了许多文帝的诏书,“且所行政事,

  • 节义传序·李延寿

    《易》说:“立身的途径,称作仁和义。”大概士人成就美名,就在这两个方面。所以,古人把天下之事视为大事,而对自身则看得轻;生存是重要的,但和义相比较就轻了。这样说的话,有的死比泰山还重,贵在其理全备;有的生比鸿毛还轻,重在其

  • 耶律突吕不传·脱脱

    突吕不,字铎衮,幼时聪明好学。事奉太祖得到器重。待到创制契丹大字,突吕不在很大程度上助成其功。不久,为文班林牙,领国子博士、知制诰。次年,受诏令撰作决狱法。太祖攻掠燕地,诏令突吕不与皇太子及王郁进攻定州,军队回师至顺

  • 蒙古律书·佚名

    康熙六年《蒙古律书》前奉宽温仁圣汗谕,颁布大札撒律于外藩蒙古国诸部。将历经修改增删之处,于康熙六年增订旧律,颁与外藩管旗王、诺颜、固山台吉、公、台吉等。第一条 外蒙古扎萨克王、诺颜等当大典会盟审事,若派大臣,则

  • 卷八编俸·冯煦

    通省文职编俸额支银一万六千六百六十三两六钱一分。凡在外文职官俸与京官一例,按品级颁发。《会典》:京官正、从一品俸银一百八十两,正、从二品俸银一百五十五两,正、从三品俸银一百三十两,正、从四品俸银一百五两,正、从五

  • 厉树雄·佚名

    厉树雄先生小传厉先生名汝熊字树雄浙江定海人也曾祖白华山人以诗名于时乃兄汝燕留学英国习航空实为中国飞行家之第一人先生幼攻书史聪颖过人未几弃儒而商中华民国纪元先生来春申锐志商业颇为名公巨子所器重民国五年奉

  • 提要·陈厚耀

    【臣】等谨案春秋世族谱二卷国朝陈厚耀撰春秋之世自王朝以迄诸侯大夫得姓受氏各有源流其人之见于经者不可殚数汉宋有世本四卷唐代尚今惟孔氏正义中偶载其文而书则久佚隋书经籍志有春秋左氏诸大夫世谱十三卷不知

  • 集古今佛道论衡序·道宣

    (唐龙朔元年于京师西明寺实录)若夫无上佛觉。迥出樊笼超三界而独高。截四流而称圣。故使堤封所渐。区宇统于大千。声教所覃。沐道沾于八部。所以金刚御座。峙阎浮之地心。至觉据焉。布英圣之良术。遂有天人受道龙鬼归

  • 阿毗昙甘露味论·佚名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布施持戒品第一。界道品第二。住食生品第三。业品第四。阴持入品第五(持即界也)。行品第六。因缘种品第七。净根品第八。结使禅智品第九。三十七无漏人品第十。智品第十一。禅定品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