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众经总录卷第七

隋沙门法经等撰

大兴善寺翻经众沙门法经等敬白皇帝大檀越。去五月十日。太常卿牛弘奉敕须撰众经目录。经等谨即修撰。总计众经合有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凡为七卷。别录六卷。总录一卷。缮写始竟。谨用进呈。经等又敬白。仰惟无上法宝道洽无穷。像运中途预被兹土。昔方朔睹昆明下灰。令问西域取决。刘向校书。天阁录载。已见佛经方知前汉之世正法久至。非为后汉始流此地矣。但自道淡情华真伪玄隔人鲜宗敬。虽有若亡。又致明帝梦感金容现者。当是圣道凭籍皇王。大启弘奉之端耳。于是发使西域专求佛经。缘此摩腾法兰创出四十二章。世高支谶广译诸余经部。是后通道之士相寻而至。爰暨魏晋京洛之日。虽有支谦康会骤宣于金陵。竺护兰炬飞译于雍洛。然而信敬尚简奉行固微。比逮东晋二秦之时经律粗备。但法假人弘贤明日广。于是道安法师创条诸经目录。铨品译材的明时代。求遗索缺备成录体。自尔达今二百年间。制经录者十有数家。或以数求或用名取。或凭时代或寄译人。各纪一隅务存所见。独有杨州律师僧祐。撰三藏记录颇近可观。然犹小大雷同三藏杂糅。抄集参正传记乱经。考始括终莫能该备。自外诸录胡可胜言。僧众既未获尽见三国经本校验异同。今唯且据诸家目录。删简可否总摽纲纪。位为九录区别品类。有四十二分九初六录三十六分。略示经律三藏大小之殊。粗显传译是非真伪之别。后之三录集传记注。前三分者并是西域圣贤所撰。以非三藏正经故为别录。后之三分并是此方名德所修。虽不类西域所制。莫非毗赞正经。发明宗教。光辉前绪。开进后学。故兼载焉。又法经等更复窃思。诸家经录多是前代贤哲修撰。敬度前贤靡不皆号一时稽古。而所修撰不至详审者。非彼诸贤才不足而学不周。直是所遇之日。天下分崩九牧无主。名州大郡各号帝畿。疆场艰关并为战国。经出所在悉不相知。学者遥闻终身莫睹。故彼前哲虽有材能。若不逢时亦无所申述也。当今经等识学诚不及古。而宿缘多幸运属休辰。四海为家六合清泰。殊方异俗宛若目前。正朔所班书轨无外。又皇帝大檀越。虽复亲综万机。而耽道终日兴复三宝为法轮王。永关四趣之门。大启天人之路。在域群生莫不蒙赖。而况经等。夫何复论所恨识慧无长猥参嘉运。不能尽获三国经本及遗文逸法。造次修撰多有罔昧。进思退省惭慨良深。敬白开皇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大兴善寺翻经众沙门法经等。

众经总录

·大乘修多罗藏录第一(六分) 合七百八十四部一千七百一十八卷

·众经一译分 合一百三十三部四百二十一卷

·众经异译分 合一百九十五部五百三十二卷

·众经失译分 合一百三十四部二百七十五卷

·众经别生分 合二百二十一部二百六十四卷·众经疑惑分 合二十一部三十卷

·众经伪妄分 合八十部一百九十六卷

·小乘修多罗藏录第二(六分) 合八百四十二部一千三百一卷·众经一译分 合七十二部二百九十二卷

·众经异译分 合一百部二百七十卷

·众经失译分 合二百五十部二百七十二卷

·众经别生分 合三百四十一部三百四十六卷·众经疑惑分 合二十九部三十一卷

·众经伪妄分 合五十三部九十三卷

·大乘毗尼藏录第三(六分) 合五十部八十二卷·众律一译分 合十二部三十三卷

·众律异译分 合七部七卷

·众律失译分 合十二部十四卷

·众律别生分 合十六部十六卷

·众律疑惑分 合一部二卷

·众律伪妄分 合二部十一卷

·小乘毗尼藏录第四(六分) 合六十三部三百八十一卷

·众律一译分 合一十五部一百九十八卷·众律异译分 合八部一百二十六卷

·众律失译分 合二十九部四十五卷

·众律别生分 合六部六卷

·众律疑惑分 合二部三卷

·众律伪妄分 合三部三卷

·大乘阿毗昙藏第五(六分) 合六十八部二百八十一卷·众论一译分 合四十二部二百六卷

·众论异译分 合八部五十二卷

·众论失译分 合一部二卷

·众论别生分 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众论疑惑分 合一部一卷

·众论伪妄分 合一部一卷

·小乘阿毗昙藏录第六(六分) 合一百十六部四百八十二卷·众论一译分 合一十四部二百七十六卷

·众论异译分 合八部六十六卷

·众论失译分 合五部二十二卷

·众论别生分 合八十六部一百七卷

·众论疑惑分 合一部一卷

·众论伪妄分 合二部十卷

·佛灭度后抄录集第七(二分) 合一百四十四部六百二十七卷

·西域圣贤抄集分 合四十八部一百一十九卷·此方诸德抄集分 合九十六部五百八卷

·佛灭度后传记录第八(二分) 合六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西域圣贤传记分 合一十三部三十卷

·此方诸德传记分 合五十五部一百五十五卷

·佛灭度后著述录第九(二分) 合一百一十九部一百三十四卷·西域圣贤著述分 合一十五部一十九卷

·此方诸德著述分 合一百四部一百一十五卷

·右九录合二千二百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卷

众经总录卷第七

猜你喜欢
  卷九十六·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六·唐慧琳
  指月录卷之六·瞿汝稷
  为瓶沙王说法品第十四·马鸣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全文·佚名
  释迦方志序·道宣
  佛说了义般若波罗蜜多经·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十卷·无性
  卷第三十七·李通玄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卷中·佚名
  卷第四十四·德清
  卷第三十五·智旭
  法性空慧学概论·太虚
  御选语录卷四·雍正
  卷第九·志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七十二·彭定求

        卷272_1 【木兰歌】韦元甫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

  • 卷一百五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五十七苎葛类五言古黄葛篇         【唐】李 白黄葛生洛谿黄花自绵羃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绤缝为絶国衣逺寄日南客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此物虽过时

  • 山谷内集诗注卷十四·黄庭坚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山谷内集诗注>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内集诗注卷十四  宋 黄庭坚 撰 任 渊 注 走笔谢王朴居士拄杖 投我木瓜霜雪枝六年流落放归时千岩万壑须重到脚底危时幸见持【诗曰投我以木瓜晋书

  • 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五十三·宋濂

        王綧   王綧,高丽王之犹子也,美容仪,慷慨有志略,善骑射,读书通大义,以质子入朝。岁癸丑,高丽权臣高令公叛,宪宗命耶虎大王东征,綧奉旨为使讲和,仍镇守其地,时高丽人户新附者,就命綧总之。中统元年,授金符总管,升佩

  • 卷三十五·吴广成

      绍兴七年、夏大德三年春正月,使贺金正旦及万寿节。  金主朝太皇太后于明德宫,夏使与高丽使同入贺。  降蕃赵继忠内奔。  继忠,吐蕃瞎毡子,初名董谷。神宗时,与兄木征以洮河降,赐姓名,授六宅副使、西蕃三十八族大首

  • 卷之四十六·佚名

    洪武二年冬十月壬戌朔高丽使者成惟得等辞归 上以书谕其国王王颛曰近使者归自王国朕问王国政俗城郭甲兵居室如何使者言俗无城郭虽有甲兵而侍卫不严有居室而无听政之所王专好释氏去海滨五十里或三十里民始有宁居者朕询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一·佚名

    弘治九年闰三月戊申朔 皇太子始御文华殿受文武百官朝自后凡朔望及令节皆朝贺如仪○录故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耿裕之孙鋐为中书舍人○虏入蓟州境军士被杀者二人命守寨官下巡按监察御史逮问管墩等官各罚俸一月分守监丞孙敏

  • 卷之一千二百九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九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求传·宋濂

    ..求在南海之东,与漳、泉、兴、福四州界内澎湖列岛相对,但素不相通。天气晴朗时,若烟若雾,隐约可望,其远不知几千里也。西南北岸皆水,至澎湖,地势渐低,接近..求的地方,有海底深陷处,是为落氵祭。氵祭的意思,是海水下趋而不回。凡

  • 卷十四·允禄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皇朝礼器图式>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礼器图式卷十四武备二【武具一】皇帝大阅櫜鞬 谨按周礼夏官缮人掌王之用弓弩矢箙本朝定制皇帝大阅櫜鞬鞬以银丝縀为之緑革縁天鵞绒里面缀金镮系明黄緌櫜以

  • 213.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林汉达

    当韩侂胄北伐的时候,金朝内部也已经十分腐败。北方的蒙古族趁这个时机强大起来。公元1206年,蒙古各部落首领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斡音wò)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集会,公推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就是大帝的意思),并且给他上了一个称

  • 刻近溪罗先生明道录 郭斗·罗汝芳

    余与近溪罗公同举癸丑进士,为相国存斋先生门人。先生尝讲道京师,公独笃志,先生与同年十数辈日侍先生侧,余亦叨与,得闻所未闻。后授官各各散去之四方,不得会者数年矣。乃后有事京师,复得会于灵济宫中,各质所得,殊多裨益。别来又

  • 问辨録卷四·高拱

    ○论语问观过知仁先正谓圣人于有过中求无过然否曰非也本有过也而求其无过此乃贤人以下务为忠厚者之为非理之正圣人不如是也然则何如曰过是差失仁是用心之厚若果用心厚则其事虽差失而其意则仁若果用心忍刻则其事虽无差

  • 调达入地狱品第二十七·佚名

    佛天师世祐,身心俱清净。愍众诣江浴,著澡衣而立。尔时佛世尊,始入清流江。犹如日天子,在天华浴池。如祠金刚柱,妙宝以挍饰。譬天刻镂师,众相悉明备。佛世尊身形,妙好亦如是,此皆宿善行,工匠所为作。百福德相备,宿善所印明。或如

  • 卷五·心圆

    揞黑豆集卷五 心圆居士 拈别 火莲居士 集梓 六祖下第三十四世 天童密云禅师 讳圆悟。常州宜兴蒋氏子。八岁知念佛。春阳游嬉。輙动世间无常想。十五。能躬耕养亲。二十六。阅坛经。欢喜诵习。知有向上事。负薪入市

  • 竹坡诗话·周紫芝

    一名《竹坡老人诗话》、《周少隐诗话》。宋周紫芝撰。一卷,一作三卷,均为八十二条。紫芝有《竹坡词》已著录。此编原本百条,今存仅八十条(《说郛》本仅十六条,系残本)。其成书时间,可能在周紫芝于六十一岁(1142)始得

  • 郑板桥年谱·佚名

    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 十月二十五日子时,先生生。 先生姓郑氏,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县人。先世居苏州,明洪是始迁居兴化城内之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