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劝祛疑生信

●净土法门, 若信得及, 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 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 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 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 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 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 妄生臆断乎?【书一】十三

●果能生死心切, 信得及, 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 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 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 当仁不让。岂肯因循怠忽, 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 断断不肯生作行尸走肉, 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书一】十五

●其余法门, 小法则大根不须修, 大囧琺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 三根普被, 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 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 阿鼻种性, 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 则末世众生, 欲即生了生脱死, 便绝无企望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 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 非宿有净土善根者, 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 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 权位菩萨, 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 方能彻底了当, 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 虽是具缚凡夫, 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

喻如太子堕地, 贵压群臣。虽其才德未立, 而仗王力故, 感如此报。修净土人, 亦复如是。由以信愿持佛名号, 即能以凡夫心, 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也。欲说净土修法, 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 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 则不是疑法, 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 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 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 信之一法, 可不急急讲求, 以期深造其极乎哉!【书一】二四

●净土法门, 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 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 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 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导, 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诸菩萨大士, 于千百年前, 早已为吾遍研藏教, 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 得预补处, 即此一生, 定出樊笼, 至圆至顿, 至简至易, 统摄禅教律, 而高出禅教律, 即浅即深, 即权即实, 殊特超越之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 以古为师, 岂不如亲近今时知识之为愈乎?《华严》一经, 王于三藏, 末后一着, 归重愿王。华藏海众, 悉证法身, 咸求往生, 企圆佛果。吾何人斯, 敢不景从。舍尔狂心, 力行斯道。功德利益, 当自证知。何待遍参, 方为知法哉。【书一】三八

●刻实论之, 大乘法门, 法法圆妙。但以机有生熟, 缘有浅深, 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善导, 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 恐行人心志不定, 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 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 末至十方诸佛, 尽虚空, 遍法界, 现身放光, 劝舍净土, 为说殊胜妙法, 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 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尚, 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 渺无定见, 故作此说, 以死尽展转企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 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 殆不多见。岂夙世恶业所使, 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 觌面错过, 而作无禅无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书一】四八

●修行净土, 有决定不疑之理, 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 皆无效验, 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 便是信佛言未极, 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 便不济事。英烈汉子, 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 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 可不哀哉?【书一】六十

●众生习气, 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 智者偏于高上。若愚者安愚, 不杂用心, 专修净业, 即生定获往生, 所谓其愚不可及也。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 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 是之谓大智。倘恃己见解, 藐视净土。将见从劫至劫, 沉沦恶道, 欲再追随此日之愚夫, 而了不可得。彼深通性相宗教者, 吾诚爱之慕之, 而不敢依从。何也?以短绠不能汲深, 小楮不能包大, 故也。非曰一切人皆须效我所为。若与我同卑劣, 又欲学大通家之行为, 直欲妙悟自心, 掀翻教海, 吾恐大通家不能成, 反为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岂非弄巧翻成大拙, 腾空反坠深渊乎哉。一言以蔽之, 曰:自审其机而已矣。【书一】六五

●罗台山之不往生堕福处, 在于文字气习重耳。此习既重, 则虽曰念佛, 实念念在文字里做工夫。念佛工夫, 只是支撑门面而已。此文人通病, 非台山一人而已也。世智辨聪, 佛谓为八难之一者, 正为此也。【书一】六六

●人之处世, 一一须按当人本分, 不可于分外妄生计虑。所谓“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汝虽于净土法门, 颇生信心, 然犹有好高务胜之念头, 未能放下, 而未肯以愚夫愚妇自居。须知了生死, 愚夫愚妇则易, 以其心无异见故也。若通宗通教, 能通身放下, 做愚夫愚妇工夫, 则亦易。否则通宗通教之高人, 反不若愚夫愚妇之能带业往生。净土法门, 以往生为主。随缘随分, 专精其志, 佛决不欺人。否则求升反坠, 乃自误耳, 非佛咎也。【书二】八

●净土一法, 乃如来一代时教, 最玄最妙、至圆至顿之法门(一法具一切法, 名圆。即生修, 即生证, 名顿)。博地凡夫, 亦能入此法中。等觉菩萨, 不能出此法外。实上圣下凡, 速成佛道之一条捷径。诸佛诸祖, 普度众生之一只慈航。于此不生信心, 或信不真切, 便是业障深重, 不合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永世, 在此世界, 常轮六道, 无有出期。纵得人天, 为时甚少, 如客邸寄居。一堕三途, 则其时甚长, 如安住家乡。每一思及, 心惊毛竖。不惜苦口, 恳告同人。【书二】二四

●谛观来书, 种种议论。一言以蔽之, 曰以凡夫知见, 妄测佛智而已。且吾人从生至死, 内而身心, 外而境界, 何一能知其所以然?从自有知识以来, 见前人之所为, 而自亦为之。遂得身体成立, 诸事顺适, 身心安乐。从生至死, 受用自在。若如来谕, 己不知佛之所以然, 及净土之所以然, 虽佛祖诚言, 亦不肯因之生信。推是以求, 阁下终日吃饭, 终日穿衣, 其充饥、御寒之所以然, 为知也?否也?若道知, 则知者为谁?请的的指出。若指不出, 犹依前人成规, 穿衣、吃饭。何于了生死第一妙法, 必企其先知所以然而生信, 断不肯因佛祖之诚言而生信耶?又阁下有病, 须服药者, 为先遍阅《本草》、《脉诀》, 知其药性、病原, 方始按病立方, 而后服药耶?为即请良医诊脉, 立即服药耶?若立即服药, 则治病与学佛相悖矣。纵令遍阅《本草》、《脉诀》, 知其药性、病原, 亦与学佛相悖。

何以故?《本草》、《脉诀》, 系前人之成言。汝未能亲见, 何可取信?若谓《本草》、《脉诀》之言, 不可不信。则佛祖善知识之言, 何以皆不生信, 必欲自见方信耶?如汝知见, 刻实论之, 当先见某药走某经、治某病, 方肯开方服药。断不肯依《本草》、《脉诀》所说, 以开方服药。何以故?以未见故。今充饥、御寒、治病之所以然未见, 而即穿衣、吃饭、服药。佛与净土之所以然, 己未亲见, 纵佛祖诚言, 皆不生信者, 此何故也?一则以性命相关, 虽不知不敢不如是行。一则以高明自诩, 必彻见方肯修持其法。

古今来几多出格豪杰, 由此知见, 毕生不沾佛法实益。彼谓为愚夫愚妇者, 初亦不知, 而能依前人成规, 颛蒙念佛。因兹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 遂得带业往生, 及断惑往生者, 将见悉证佛果, 况徒知之而已乎。而此种自命出格者, 因疑生谤, 将从劫至劫, 长堕恶道, 被彼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者之所怜悯, 欲垂救援亦不可得。何也?以宿世之不信恶业所障也。阁下之智, 如干将莫邪, 切玉如泥。以不善用其智, 如以干将莫邪切泥, 则泥无所成, 徒损锋芒, 可不哀哉!【书二】二五

●佛法, 乃心法, 非世间一切法所能喻。其喻者, 不过令人会其义。何得死执其事, 而敌体论之?举扇喻月, 动树训风。必于扇上求光明, 于树上求披拂。是尚得名为智乎?梦境是假的, 因果是真的。亦不妨以梦境喻因果, 悉令敌体相符。何也?妄心是因, 梦境是果。若无妄心, 决无梦境。此决定不易之论也。善恶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 得善恶及修持之果报是果, 阁下为信也?否也?妄心为梦因, 则得梦境。念佛之心为佛因, 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 远之毕竟圆成佛道。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书二】二六

●佛为究竟有无且置。阁下必欲致诘佛之有无, 且问阁下自己毕竟是有是无。若谓是无, 此一上络索, 是谁述说?若谓是有, 请的的指出其述说者。语言, 系喉舌与识心相即而有。文字, 亦识心手笔运动而现。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 皆非阁下自己。离此五法指得出, 许阁下问佛究竟有无, 为大智慧问。若指不出自己之有无, 欲先知佛为有无, 乃狂妄无谓之问, 非切己穷理之问也。佛毕竟是有, 因汝凡情未涤, 决不能见。阁下自己亦是有, 因汝五蕴未空, 亦不能离色、受、想、行、识, 的的指出也。【书二】二六

●《金刚经》, 令发菩提心菩萨, 发心度尽一切众生, 令其皆证无余涅槃, 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 而行布施。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 举布施, 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乃至万行, 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此经文略, 唯举布施以该其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我、人、众生、寿者相, 修一切善法。如上所说, 且道是有相耶, 是无相耶?如此广大光明之相, 逼塞太虚, 而谓之为无, 是何异于生盲乎哉!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 欲人不滞凡情圣见之执著相耳。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 欲人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 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不于此中着眼, 妄执无相为究竟。与噇酒糟汉同一知见, 尚得谓有智慧人乎?信有何难起?疑有何难去?汝决定不肯起, 决定不肯去。虽佛亲与之说法, 亦无如之何, 况吾侪具缚凡夫乎?【书二】二六

●欲知佛之虚实, 《净土文》、《西归直指》, 所论之理, 所载之事, 何不于此起信断疑。将谓此种言论事迹, 皆系妄造谣言, 不堪寓目乎?若作此见, 则灵魂决定不堕余五道, 唯在阿鼻地狱, 尽未来际, 长享随心所现之镬汤炉炭、剑树刀山, 种种自在受用之“乐境”耳。其为“乐”也, 莫能喻焉。必欲知佛虚实, 虽《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说, 皆非实, 唯自己亲见亲证方为实。今有一事相问, 汝须直心相酬, 不得含糊躲托。北通州王铁珊者, 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时广西土匪甚多, 彼于作兵备道时, 即设计剿灭其党, 所杀甚多。四年前, 得病甚重, 一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屋甚大, 又甚黑。其鬼无数, 皆来逼迫, 遂即惊醒。久则复合眼, 其境仍如是, 复惊醒。三昼夜不敢合眼, 其人已奄奄一息。其妻因谕之曰:“你如此只么样好?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吧, 念佛总会好。”

铁珊一闻此言, 遂拌命念。未久, 即睡着, 遂睡一大觉, 了无境界可得, 而病亦渐渐痊愈矣。因长斋念佛。铁珊前年与陈锡周来山, 亲与光说耳。设阁下当此境, 为先知佛之虚实而后念耶?为一闻即念耶?若此时不暇究虚实而即念, 则现在何得并前人与人示虚实之言论事迹, 概指为妄。唯求于仲, 援救此徜恍迷离之心境, 而欲涕泣求之耶。富贵尚能如敝屣, 何不以执著亦作敝屣, 净尽弃之乎?汝将谓此知见为入道之门耶?不知乃堕阿鼻地狱之达道也。以梦喻佛者, 妄心为因, 梦境为果。

喻念佛为因, 往生见佛为果。何可以《金刚》“六喻”为证?夫世间语言文字, 虽是一字一事, 不妨尊卑并诠, 美恶兼训。即如“子”之一字, 称夫子亦好单用, 称平人亦好单用, 称儿子亦好单用。必须以文定义, 断不能将称夫子者, 亦作儿子训也。佛国为梦境, 须待阁下成佛以后说。此刻就说, 则唯损无益矣。【书二】二七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 混而不分。但可学愚夫愚妇, 颛蒙念佛, 须致恭致敬, 唯诚唯恳。久而久之, 业消智朗, 障尽福崇。此种疑心, 彻底脱落。则佛之有无, 己之有无, 入佛之门径, 彼岸之确据, 何待问人。若不专心致志念佛, 而于别人口里讨分晓, 亦与看《金刚经》, 而不知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 而不生信心。以业障于心, 不能领会。如盲睹日, 日固在天, 睹固在眼, 其不见光相, 与未睹时无异也。倘复其明, 则一睹即见光相矣。念佛一法, 乃复明之最切要法。欲见实相之相, 当竭诚于此法, 必有大快所怀之时矣。真我欲亲见, 非大彻大悟不可。欲证, 非断惑证真不可。欲圆证, 非三惑净尽、二死永亡不可。若论所在, 则阁下之长劫轮回, 及现今之违理致诘, 皆承真我之力而为之。以背觉合尘, 故不得真实受用。譬如演若之头、衣里之珠, 初未尝失, 妄生怖畏, 妄受穷困耳。【书二】二七

●世间所有, 若根身(即吾人之身), 若世界(即现所住之天地), 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根身)所感。皆有成坏, 皆不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 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 乐极生悲者, 此也。以因既是生灭, 果亦不能不生灭也。极乐世界, 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 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 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譬如虚空, 宽廓广大, 包含一切森罗万象。世界虽数数成, 数数坏, 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汝以世间之乐, 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 汝未能见。虚空, 汝虽未能全见, 当天地之间之虚空, 汝曾见过改变否?须知一切众生, 皆具佛性, 故佛(指释迦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 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以根身, 则莲华化生, 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 则称性功德所现, 无成、住、坏、空之变。虽圣人亦有所不知, 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书二】六二

●净土法门者, 如来彻底悲心, 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彼无力断惑, 具缚凡夫, 信愿持名, 现生了脱, 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上而至于等觉菩萨, 位邻佛果, 尚须往生, 方成正觉。至顿至圆, 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以故当佛说《弥陀经》时, 六方诸佛, 出广长舌, 一音赞叹, 称为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谓我释迦世尊, 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而我世尊, 自叙宿因, 谓我于五浊恶世, 行此难事, 得证菩提,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 是为甚难。令其闻者, 信受奉行, 以究竟畅己出世之本怀而已。然此法门, 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 而世之疑者, 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 即深通宗教之知识, 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 即已证真谛, 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 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 即权位菩萨, 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 虽能谛信, 尚不能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 以果觉为因心, 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 乃能究尽, 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 仰信佛言, 依教奉行, 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 便是多劫深种善根, 况信受奉行乎哉!【序】九

●《华严》一经, 王于三藏。乃如来初成正觉, 为界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所说一生成佛之法。其一生成佛之归宗结顶究竟实义, 在于以十大愿王, 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期圆满佛果。夫善财所证, 已得与普贤等, 与诸佛等, 所谓等觉菩萨也。等觉去佛, 特一间耳, 尚须回向往生。举华藏世界海诸菩萨, 同禀此教, 同修此法。岂今之通宗通教者, 其根性之利, 证入之深, 悉能超过此等菩萨乎?千经万论, 处处指归。往圣前贤, 人人趣向。岂此诸经论, 皆不足遵依?此诸圣贤, 皆愚夫愚妇耶?一言以蔽之, 曰:业深障重, 未应解脱, 故致日用不知, 习矣不察而已。【序】十九

●或曰:阿弥陀佛, 安居极乐。十方世界, 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 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 何能以一身, 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 推测佛境?姑以喻明, 使汝惑灭。一月丽天, 万川影现, 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月, 而大海大江, 大河小溪, 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 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 一人看之, 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 于百千万亿处看之, 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 各向东西南北而行, 则月亦于所行之处, 常当其人。相去之处, 了无远近。若百千万亿人, 安住不动, 则月亦安住不动, 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 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舍, 其不现者, 由水昏浊奔腾, 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 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 至诚感佛, 则佛应之, 如水清月现也。

若心不清净, 不至诚, 与贪瞋痴相应, 与佛相背, 如水浊而动, 月虽不遗照临, 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 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 烦惑净尽, 福慧具足, 心包太虚, 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 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 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 遍法界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 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 见其来此接引以往生西方也。怀此疑者, 固非一二。因示大意, 令生正信云。【序】四一

●须知净土法门, 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 普贤菩萨犹令以十大愿王, 回向往生, 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 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着也。世有狂人, 不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 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亦有愚人, 知见狭劣。谓己工夫浅薄, 业力深厚, 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 与佛无二。五逆十恶, 将堕地狱, 遇善知识, 教以念佛, 或满十声, 或止数声, 随即命终, 尚得往生。《观经》所说, 何可不信?彼尚往生, 况吾人虽有罪业, 虽少工夫, 较彼五逆十恶, 十声数声, 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 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如来称此净土法门为难信之法者, 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 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圆顿直捷、广大简易, 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 决难信受奉行也。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斯门, 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 下不能普利群萌。盖纪实也。【序】五三

●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正接上上根器, 旁引中下之流。愚人每每辟为浅近小乘, 总因未阅大乘经论, 未亲具眼通人。以己颠倒执著之心, 测度如来原始要终之道。如盲睹日, 如聋听雷。彼固不见不闻, 宜其妄相评论也。须知信愿念佛一法, 乃如来普度众生, 彻底悲心之所宣说。唯观音、势至, 文殊、普贤等菩萨, 能究竟担荷。彼见愚夫愚妇, 皆能念佛, 便目之为浅近小乘。是何异见小星悬空而小天, 小虫行陆而小地耶?若于此法, 能生信向, 即是多劫深种善根。若能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则即凡夫心, 成如来藏。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现在与佛气分相接, 临终有不感应道交、蒙佛接引者乎?【杂著】四三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二·道原
  佛说瞿昙弥记果经·佚名
  卷十二·普济
  卷十八·彭绍升
  大唐内典录卷第一·道宣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九·佚名
  大雲初分无尽健度第十七·佚名
  卷第三·佚名
  卷三·僧伽斯那
  地藏菩萨仪轨·佚名
  羼[chàn]提波羅因缘品第十一·佚名
  止观辅决传弘行 第三十七卷·湛然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佚名
  佛说如来智印经一卷·佚名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一·彦悰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237 ·佚名

    陆游 夜读东京记 海东小胡辜覆冒,敢据神州窃名号 幅员万里宋乾坤,五十一年雠未报。 煌煌艺祖中天业,东都实宅神明雝。 即今犬豕穴宫殿,安得旄头下除扫。 宝玉大弓久不获,臣子义敢忘巨盗。 景

  • 运命的逻辑·徐志摩

    一前天她在水晶宫似照亮的大厅里跳舞—— 多么亮她的袜! 多么滑她的发! 她那牙齿上的笑痕叫全堂的男子们疯魔。二昨天她短了资本, 变卖了她的灵魂; 那戴喇叭帽的魔鬼在她的耳边传授了秘诀, 她起了皱纹的脸又搽上不少男子们

  • 卷二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十七宋 陈 思 撰元 陈世隆 补珠溪集李师中字诚之应天楚丘人也其父纬为泾原路都监屯镇戎军以边事获谴师中上书辨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宣言对曰师中所言父事

  • 太祖纪七·薛居正

    乾化二年正月,宣:“上元夜,任诸市及坊市各点彩灯,金吾不用禁夜。”近年以来,以都下聚兵太广,未尝令坊市点灯故也。甲申,以时雪久愆,命丞相及三省官群望祈祷。诏曰:“谤木求规,集囊贡事,将裨理道,岂限侧言。应内外文武百官及草泽,并

  • 卷四百·列传第一百五十九·脱脱

        王信 汪大猷 袁燮 吴柔胜 游仲鸿 李祥 王介 宋德之 杨大全   王信,字诚之,处州丽水人。既冠,入太学,登绍兴三十年进士第,试中教官,授建康府学教授。丁父忧,服除,进所着《唐太宗论赞》及《负薪论》,孝宗览之,嘉

  • 卷一百五十九·杨士奇

    永乐十二年十二月庚午朔 皇太子省牲于南郊○辛未永顺宣慰使彭源那地州土官知州罗志通石梁下洞长官唐朝文来朝贡马贺明年正旦赐钞币有差○壬申郢王栋讣闻 上深悼之特辍朝十有五日谥曰靖遣官赐祭命有司治丧葬如韩宪玉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九十六·佚名

    万历四十年六月甲子朔升刑部郎中杜应芳为河间府知府○升海州参将萧如蕙为宁夏东路副总兵宁夏副总兵王宣为神枢六营副将神枢十营佐击包良轼为大宁都司真定游击杨继武为湖广兴都都司蔡旗堡守备毛有伦为洪水游击补原任游

  • 卷十·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十圣德【六  健德】【臣】等谨案天行健自强不息乾之道也圣人则之以贞固干事而有日新之功中正纯粹而着无疆之誉亦惟体乾之健以法天之行而已矣我皇上秉

  • 卷三十三·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三十三宋 宋敏求 编诸王封建封周王显制封申王成义等制封郯王嗣直郢王嗣谦制封陕王嗣昇制改封宁王宪制封济王溢等制广平王进封楚王制改封雍王适制封睦王建等制封钦王谔等制封邓王宁等制封沔

  • 卷十一·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十一钱塘程川撰易十一上经四文言上不必大故求道理看来只是协韵说将去潜龙勿用何谓也以下大防各就他要说处便说不必言专说人事天道伊川说干之用干之时干之义也难分别到了时似用用似义【防渊

  • 卷七·赵汸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氏传补注卷七   元 赵汸 撰襄公二十三年礼为邻国阙【孔氏曰?孝公晋平公之舅也尊同则相为不降平公於礼为舅当服缌麻三月但缌麻既轻其恩不过邻国故传言礼为邻国阙也杜言诸侯絶期者据礼之正法言

  • 卷四十·佚名

    △教化兵将品下尔时世尊渐渐行到恒河岸边。至於彼已,而恒河畔有一船师。遥见世尊向已而来。从坐速起。急疾向前。迎接世尊,到佛边已,而白佛言:善来世尊,从何远来。而忽到此。世尊,若为怜愍我故。愿上此船。我度世尊,到於彼岸

  • 八吉祥经正文·佚名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摩诃萨八万人。及诸天龙鬼神等。尔时世尊告舍利弗。从此佛世界。向东方过一恒河沙世界。有世界名曰天胜。彼土有佛。名善

  • 卷六·彭绍升

    居士传六竟陵文宣王传竟陵文宣王萧子良者。字云英。齐武帝第二子也。宋顺帝昇明三年为会稽太守。督五郡。封闻喜公。自孝武时徵求急速。以郡县迟缓。始遣台使。自此公役劳扰。齐既受禅。文宣尽陈其弊。请罢之。建元二

  • 无罪之凶手·程小青

    凡熟识霍桑的人,总知道他是个反对饮酒和最不喜欢无谓的应酬的人。譬如人家的弥月冥庆之类的宴会和俗例上无事生事“摆阔”性的酬酵,他往往规避不往。这不是他的矫情,也不是孤高落寞;他实在认为太虚泛无聊。但假使有二三知

  • 破苻坚蒋神灵应·李文蔚

    元杂剧剧本。简名《破苻坚》或《蒋神灵应》。李文蔚撰。末本。剧叙北朝秦帝苻坚,不听军师王猛和中大夫苻融的劝谏,执意图晋。发兵百万,先据寿阳。晋大司马遣侍中王坦之至谢府请吏部尚书谢安选将。谢安遂荐其侄谢玄为帅。

  • 尚书日记·王樵

    十六卷。明王樵撰。此书不载《尚书》原文,仅按原书次第逐条诠释。其说解大抵以蔡沈《书集传》为宗,蔡《传》于《尚书》名物制度诠释未详者,采旧说补之。又取金履祥《通鉴前篇》所载,凡涉及当时事迹者,全部采入。此书引据详

  • 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悉怛多钵怛罗,译言白伞盖。白伞盖佛顶尊之陀罗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