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一卷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第一卷

后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并诸菩萨摩诃萨十千人等。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今欲以少法问于如来应正遍知。不审世尊。听许以不。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随汝心念问于如来应正遍知。我当为汝分别解说令汝心喜。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是愿乐欲闻。世尊。诸菩萨摩诃萨毕竟成就几法。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胜进法中不退不转。行菩萨行时降伏一切诸魔怨敌。如实知一切法自体相。于诸世间心不疲惓。以心不疲惓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弥勒。汝今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深义佛复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汝今应当一心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如是深义。即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是愿乐欲闻。佛复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弥勒。若诸菩萨摩诃萨毕竟成就八法。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胜进法中不退不转。行菩萨行时降伏一切诸魔怨敌。如实知一切法自体相。于诸世间心不疲惓。以心不疲惓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八。弥勒。所谓诸菩萨摩诃萨成就深心。成就行心。成就舍心。成就善知回向方便心。成就大慈心。成就大悲心。成就善知方便。成就般若波罗蜜。弥勒。云何诸菩萨摩诃萨成就深心弥勒。若诸菩萨摩诃萨闻赞叹佛及毁呰佛。其心毕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坚固不动。闻赞叹法及毁呰法。其心毕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坚固不动闻赞叹僧及毁呰僧。其心毕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坚固不动。弥勒。如是诸菩萨摩诃萨毕竟成就深心。弥勒。云何诸菩萨摩诃萨成就行心。弥勒。若诸菩萨摩诃萨远离杀生。远离偷盗。远离邪淫。远离妄语。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绮语。弥勒。如是诸菩萨摩诃萨毕竟成就行心。弥勒。云何诸菩萨摩诃萨成就舍心。弥勒。若诸菩萨摩诃萨是能舍主。是能施主。施诸沙门及婆罗门贫穷乞匃下贱人等。衣食卧具随病汤药所须之物。弥勒。如是诸菩萨摩诃萨毕竟成就舍心。弥勒。云何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善知回向方便心。弥勒。若诸菩萨摩诃萨所修善根。谓身口意业。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弥勒。如是诸菩萨摩诃萨毕竟成就。善知回向方便心。弥勒。云何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大慈心。弥勒。若诸菩萨摩诃萨毕竟成就大慈身业。毕竟成就大慈口业。毕竟成就大慈意业。弥勒。如是诸菩萨摩诃萨毕竟成就大慈心。弥勒。云何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大悲心。弥勒。若诸菩萨摩诃萨毕竟成就不可讥呵身业。毕竟成就不可讥呵口业。毕竟成就不可讥呵意业。弥勒。如是诸菩萨摩诃萨毕竟成就大悲心。弥勒。云何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善知方便。弥勒。若诸菩萨摩诃萨善知世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二谛。弥勒。如是诸菩萨摩诃萨毕竟成就善知方便

弥勒。云何诸菩萨摩诃萨成就般若波罗蜜。弥勒。若诸菩萨摩诃萨如是觉知。依此法有此法。依此法生此法。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唯有大苦聚集。弥勒。此法无故此法无。此法灭故此法灭。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唯有大苦聚集灭。弥勒。如是诸菩萨摩诃萨毕竟成就般若波罗蜜。弥勒。是名诸菩萨摩诃萨毕竟成就八法。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胜进法中不退不转。行菩萨行时降伏一切诸魔怨敌。如实知一切法自体相。于诸世间心不疲惓。以心不疲惓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此经已。弥勒菩萨摩诃萨。及余诸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弥勒菩萨摩诃萨所问经论卷第一

归命弥勒世尊。问曰。何故如来说此修多罗。答曰。舍等四句示现施戒修行相三种功德。是菩萨外道声闻辟支佛共法。深心等四句示现即彼四法唯菩萨行。不与外道声闻辟支佛共。是故如来说此修多罗。布施示现施功德。远离杀生等示现戒功德。慈悲等二句示现修行功德。此义云何有外道凡夫离善知识不闻正法不善思惟不如说行故。妄执常见等能集业因。诸结使等相依有力增长世间因故。坚着妄执决定成就世间因故。离实谛见故无利益他心故。贪着世乐故。彼诸外道虽有施等善根种子。以疑悔故。爱水润识。住五取阴地。无明土覆时节和合能生识牙。次第增长成世间果。又声闻辟支佛人亲近善知识。从已度生死海欲度生死海人。闻说世间过患复自少见。厌世间苦乐涅槃乐。欲舍世间追求出道。虽不取施等功德。而亦不离施等功德。能伏烦恼得上胜法。以是义故。虽复修集施等善法。以无四法故。不得大菩提。又菩萨人毕竟具足成就八法建立大事。荷负重担亲近真善知识。深见世间过患。知涅槃寂静。为众生故不厌世间苦。初发菩提心不失因故。深心成就。舍自身乐为利益众生故。修行施等功德回向大菩提。依方便力增长微少施等功德。能护自身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以究竟成就般若波罗蜜故。能清净施等功德。令住菩萨道。示现深心等四句。能摄取施等四句。为菩萨不同法能得一切种智。是故如来说此修多罗

问曰。复以何义如来说此修多罗。答曰。为遮无因颠倒因随顺正因果。是故如来说此修多罗。此义云何。言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以深心成就故。此明何义。以诸菩萨摩诃萨见法界时即得永离菩提心障。谓身见等一切烦恼。出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起于初地菩提之心不失因故。证得深心。是故名为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言不转者。以证胜法故。此明何义。以成就施行故。此复何义。以起无损害心根本业道。摄取上上胜行。是故不转离根本业道修行施等行一切处不退。以是义故名为不转。又言行菩萨行时降伏一切诸魔怨敌者。以善知回向方便心成就故。此明何义。略说四魔。谓烦恼魔阴魔死魔及以天魔。唯烦恼魔以为根本。依烦恼魔有余三魔。何以故。以诸凡夫烦恼缠心依此烦恼所缠之心。乐于世间求彼处乐。布施等法回向天道。以此义故为彼阴魔死魔所缠系属天魔。是故菩萨断身见等一切烦恼。复能远离不活等畏。舍自身乐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修集慈悲布施等行善根功德。皆悉回向萨婆若智。远离一切诸魔恶道。是故名为行菩萨行时降伏一切诸魔怨敌。又言于诸世间心不疲惓者。以大慈大悲心成就故。此明何义。以诸菩萨摩诃萨常为世间一切众生愚箭所射心受苦恼。以大慈大悲心成就故。见众生利即是己利。是故大慈大悲心生。则能利益一切众生。是故名为于诸世间心不疲惓。又言如实知一切法自体相者。以方便成就故。此明何义。以知诸法自相同相故。此复何义。以诸菩萨善知世谛善知第一义谛方便。是故不著有无二边。此明何义。菩萨虽见识境界事。而先已观察识境界事。何以故。以常不舍第一义谛深心力故。是故不堕著有边见。虽常不舍第一义谛而常善知世谛之事。何以故。以常明见诸有为行不舍世间心念言说故。是故不堕着无边见。以能善知此二种义是故名为如实知一切法自体相。又言以心不疲惓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以般若波罗蜜成就故。此明何义。以诸菩萨摩诃萨般若观察有为法故。此复何义。菩萨观察诸有为行。无人无众生无主无自在。迭共相因增长有力。依于本业造一切业。犹如幻师所作幻人。往来跳踯种种技术无疲惓者。是故名为以心不疲惓故。又心不疲惓者。以离众生相故。此明何义。有为诸行一切无实。唯有种种诸业使行他力相依故。能成就有为诸行。是故菩萨知有为法实无神我。而不依他智随所修行。皆以毗离耶波罗蜜增长成办。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诸菩萨摩诃萨求萨婆若。示现远离无因颠倒因。随顺正因果。是故如来说此修多罗。问曰。复以何义如来说此修多罗。答曰。依不定聚菩萨求定聚故。成就何等行。得入正定聚。示现彼菩萨入正定聚修正因行。是故如来说此修多罗。此义云何。菩萨未证初地正位。虽无量劫习集善根。而未能得不退转位。未得毕竟无怖畏处。心未安隐。常为世间苦恼所逼。未得菩提心根本慈悲心力。未得增上力故。以世间道智观察十二因缘。如实观有为行以依世间道。观寂静法界求大涅槃无方便智故。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堕声闻辟支佛地有三种失。何等为三。一者退失一切大乘善根种子。二者退失能与一切众生乐因。三者退失萨婆若智。以是义故如来经中说言。迦叶。譬如一切世间天人。虽复修治伪琉璃珠。而彼伪珠终不能作真琉璃宝。如是迦叶。一切声闻修戒定慧。及头陀等一切功德。终不能得坐于道场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迦叶。譬如修治大毗琉璃。随意能得无量百千万亿珍宝。如是迦叶。修菩萨行故能出生一切声闻辟支佛等及以人天。依此义故如来宝积经中说。菩萨有四种非善知识。何等为四。一者求声闻人但欲自度。二者求缘觉人喜乐小事。三者读外经典路伽耶等。四者习学一切文辞严饰。所有亲近此四种者。但增世利不增法利

复有经中大德迦叶白文殊师利。有五逆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诸功德证大菩提。而罗汉不能。譬如根败之人于五欲境界无所能为无所增益。如是声闻辟支佛人离诸结使。于一切佛法无所能为无所增益。无如是观察佛法力。是故文殊师利。一切凡夫报如来恩非声闻也。何以故。凡夫之人闻佛功德。为不断绝三宝种故。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声闻之人虽复终身闻诸佛法十力四无畏等。而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般若波罗蜜经中说。诸天子。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彼人应发大菩提心。已入声闻辟支佛位。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断生死流。不能数数受生世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诸菩萨摩诃萨。于初地中见实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失因故摄得深心。以般若波罗蜜如实摄取修戒行等。不着身命唯为利益众生。修行彼时名为不退转菩萨。应知。是故如来十地修多罗中说。菩萨生如是心。即时过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在佛家种姓尊贵。无可讥嫌过一切世间道。善住菩萨法中。善住菩萨正处。入三世平等真如法中。如来种中毕定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法故过五怖畏。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堕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彼皆远离。何以故。是诸菩萨离我等相故。过凡夫地者彼过有九种。应知。入菩萨位者位过。初成出世间心如始住胎相似法故。生在佛家者家过。以依方便般若生家生相似法故。种姓尊贵无可讥嫌者种姓过。以大乘行生子相似法故。过一切世间道者出过。以世间道不能摄取出道生相似法故。入出世间道者入过。以出世间道摄取入道生相似法故。善住菩萨法中者身过。以大悲为体。于作他事即是己事。自身体相似法故。善住菩萨正处者处过。不舍世间方便不染善巧正住生住处相似法故。入三世平等真如法中者业过。顺空圣智生命相似法故。如来种中决定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毕竟过。佛种不断究竟涅槃道成就相似法故。如是示现凡夫生菩萨生入胎不相似。以有染无染故。如是次第家不相似。种姓不相似。出不相似。入不相似。身不相似。处不相似。生业不相似。成就不相似。如是尊者婆薮槃豆说毕竟成就心。有余论师更异法释。偈言

菩萨摩诃萨以生何等心

见世间虚妄佛说彼初心

此明何义。见世间虚妄者。以一切世间唯因缘生无有实体。如尊者龙树菩萨偈言

因缘和合生彼法无实体

若无实体者云何名有法

圣者无尽意菩萨摩诃萨无尽经中说。观察因缘方便智。知一切法依因依缘和合而生。若一切法依因依缘依和合生。彼法不依我人众生寿命。若法非我非人寿命。彼法不可数为过去现在未来。菩萨若能如是观察。是名菩萨摩诃萨观察因缘和合方便智。不依我者。此义云何。以依种种因缘法生。不依我生。以无实我体故。如众缘生火。火体有热。热无实体。而因缘和合名火有热。如是不离身根知外更有实我。以无实体故。无实体者。为同虚空。为同有为。若同虚空即是无物。若同有为即是无常。我人众生寿命等者。为可化众生种种名说非有实我。又如经中。大海慧菩萨为圣者大悲思梵。说成就一切佛。法问答品中偈言

诸法因缘生彼法无实体

法若实无体彼法实不生

菩萨知众生如是无实际

依彼实际智知诸法虚实

以是义故。菩萨知一切法因缘和合而生。众生无其实体。若如是者。一切世间心识皆是虚妄分别。彼菩萨心于一切法实际平等无碍智行即是初心。是故名为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偈言

彼不见凡地以彼体空故

是故诸佛说过彼凡夫地

远离圣人法染着身见等

住五欲资生故名凡夫人

此明何义。地者彼处生凡人。是名凡夫地。此是三界中烦恼所缚处。依止烦恼生。是名凡夫地。是故彼初心见三界皆空。不起一法相。以其不起一法相故。则不愿乐一切处生。除慈悲心为欲教化诸众生故。而常观察寂静法体。以是义故。说彼菩萨过凡夫地。是故偈言

法体无故空空故无所作

离一切相故智者无所求

入菩萨位者。偈言

即空名菩提佛说烦恼病

堕辟支佛地及取声闻位

即空名菩提者。如实觉知众生虚空名为菩提。是故圣者无尽意菩萨四念处说。诸菩萨摩诃萨修法观时。若见一切法离空无相无愿无行无生无起。及离十二因缘者。不名如实觉。若不见少法离空无相无愿无行无生无起。及离十二因缘。菩萨若能如是觉知一切众生无其实体。是名如实觉。是故偈言。即空名菩提故。若初地菩萨觉知一切诸众生。空弃舍利益一切众生。而取声闻辟支佛位。是则名为初地菩萨所治烦恼。是故偈言。佛说烦恼病堕辟支佛地及取声闻位故。又复偈言

知空离二边无二染涅槃

以无涅槃染佛说菩萨位

知空离二边者。此义云何。如如来法印经中说。舍利弗言。无差别法者。即名为空。舍利弗言。世尊。所言空者此言何谓。佛告舍利弗。所言空者非可说非不可说。若非可说非不可说彼不可表。若不可表彼非世间非出世间。以非世间非出世间故说名为空。若能如是了知空者名离二边。菩萨若离彼二边者。不堕烦恼不取声闻辟支佛等二种涅槃。佛说烦恼病者取异地相故。取异地相者。谓取声闻辟支佛等异地相故。亦名弃舍利益众生。以取无为涅槃乐故。又以妨于佛菩提故。复有异义。无烦恼病者。离烦恼病故。以其不取二乘涅槃。依本愿力不舍利益诸众生故。若如是者无二乘病无烦恼病。如实修行一切法空。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入菩萨位。以能远离一切烦恼远离一切对治法故。如是菩萨以无二行依本愿力不舍利益诸众生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不为世间烦恼所染。此是菩萨摩诃萨等最难胜事。以虽不见一切众生而为众生修行诸行。如是之事不可思议。一切世间不能觉知。第一希有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见。以此义故。龙树菩萨摩诃萨集菩提功德论中说偈言

此最希有事第一不思议

菩萨为行行而不见众生

如来亦说为欲赞叹诸菩萨摩诃萨如实希有功德。如经中说。菩萨摩诃萨有四种真实功德。何等为四。一者能信解空亦信因果。二者知一切法无有吾我。而于众生起大悲心。三者深乐涅槃而游生死。四者所作施行皆为众生不求果报若如是者即生在佛家。是故偈言

菩萨摩诃萨以离诸烦恼

则证菩萨位是故生佛家

此明何义。又佛家者行何等法生如来家。谓离烦恼故。解空行故。知自位故。又作利益众生行故。不迷失行故。得如是法名为菩萨摩诃萨生在佛家。此明何义。偈言

佛说如来家谓方便般若

菩萨生是家是故不可嫌

此义云何。言方便者略说不舍一切众生。言般若者。所谓不取一切诸法。此二种法是诸佛家。是故菩萨摩诃萨依方便般若生。以为方便般若二法之所摄故。菩萨摩诃萨为欲利益一切众生生在世间。而实不依烦恼业生。若如是者。菩萨摩诃萨不可讥嫌。一切天等可呵之法皆悉远离。生佛胜家。以是义故。种姓尊贵不可讥嫌。是故如来修多罗中。为婆罗门而说偈言

天人乾闼婆龙夜叉众鸟

如是等诸业皆悉已灭尽

彼漏散灭尽如莲华不染

若能如是知不染着诸欲

如是菩萨摩诃萨是名真佛子。非天等异子。是故偈言

菩萨知实际及修波罗蜜

以得无漏道故出过世间

菩萨知实际者。此明何义。明一切法皆悉寂静。是故如来而说偈言

一切法无体以实无诸事

不生不灭故得名为实际

如是般若波罗蜜知一切诸法无体真实际。以般若波罗蜜知断道行。五波罗蜜知方便功德道。如是菩萨摩诃萨以此功德智慧能成佛菩提。能尽诸烦恼。能利益众生。又修诸波罗蜜亦知如实际。云何知。不见施者受者财物三种法故。修行清净诸波罗蜜。菩萨如是修行实际。是故无漏。以无漏故出过一切诸世间道。是故偈言

分别世间行烦恼稠林中

取出世间位是入出世道

分别世间行者。略有二种分别。一者实分别。谓色是可见相。如是等。二者胜分别。即彼色中青黄赤白等。世间者。即五阴烦恼。稠林者。深崄黑闇恐怖可畏。不可观察难见难知。如是菩萨摩诃萨观察自体分别胜分别五阴分别。如向所说事中不着。作是思惟。我当云何令众生解。是故偈言

如实知诸法实胜阴一二

不见众生事云何化众生

菩萨摩诃萨修行无漏智

及以功德行趣于出世道

是故菩萨入出世间道。问曰。云何善住菩萨法中。答曰。偈言

入菩萨诸地安住己法中

依通及自在化一切众生

入菩萨诸地者。如下经言。善知地地转行故。化一切众生者。如下经言。得百三昧乃至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不可数知故。得自在者。如说种种功德何等时何等法何等自在何等成就事何等行。得诸自在不退一切佛法种子义成就一切佛法故。言善住菩萨法中。问曰。云何善住菩萨正处。答曰。偈言

一时诸佛边闻持思修说

行解义成就正觉供养等

菩萨摩诃萨修行如是法

是名为安住菩萨正处中

是故经言善住菩萨正处。问曰。云何入三世平等真如法中。答曰。偈言

知诸佛菩提及佛菩萨行

知佛三世空是名善意入

此义云何。谓知一切三世诸佛法身平等。又复能知一切诸佛依色身故。修行一切佛菩萨行。及知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无其实体。善意入者。如向所说三世诸法平等无二。如实而知一味等味不破坏入。是故经言。入三世平等真如法中。问曰。云何如来种中毕定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答曰。偈言

菩萨净烦恼及净众生心

具足大慈悲毕定成菩提

菩萨净烦恼者。此义云何以初地所治身见等烦恼。于见道时中皆悉远离故。彼见道中远离烦恼。如向所说。见一切法三世平等。如实中说。及净众生心者如下经言于一念顷教化百众生。乃至若以愿力自在胜上。如是等。依教化力清净诸烦恼故。得故下经言。是故我当先住善法。亦令他人住于善法。何以故。若人自不行善不具善行。为他说法令住善法。无有是处以得大慈大悲心故。是故上经言。是心以大悲为首。是故菩萨自净烦恼净众生心具大慈悲。名为毕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毕定进趣大菩提故。偈言

佛子金刚藏说十法初心

即名佛菩提毕成佛道故

此义云何。以圣者金刚藏菩萨摩诃萨。说此十种法为菩萨初地无漏菩提心。即此十种心名为佛菩提故。言毕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偈言

譬如好种子能生茎叶等

如是菩提心不异诸佛法

此义云何。以初证法心于一切佛法以为种子。以初地法与一切佛法。以为因故。又偈言

初地心增长佛说为诸地

最妙胜菩萨说初月为喻

此明何义。如文殊师利问菩提经中。说偈言

譬如月初生增长即满月

如是欢喜地增长即是佛

如是十句义。余论师异释应知。是故如来为不定聚菩萨求定聚故。说此修多罗◎

猜你喜欢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十二(附录)·王日休
  卷第一百五十五·佚名
  卷之六·佚名
  潮音草舍诗存遗·太虚
  卷第二十四(弥沙塞)·佚名
  卷第一百二·李通玄
  卷之十三·即非如一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佚名
  复陈维东居士书·太虚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六·念常
  弘覺忞禪師北遊集卷第一·道忞
  谈中印古代关系之偶感·太虚
  大乘起信论卷上(实叉难陀译)·马鸣
  佛说圣宝藏神仪轨经卷下·佚名
  瑜伽论记卷第十一(之上)(论本第四十四至四十五)·遁伦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一折·佚名

    (冲末扮刘季真领番卒上,诗云)帅鼓铜锣一两敲,辕门里外列英豪。三军报罢平安喏,紧卷旗幡再不摇。某北番刘季真是也,我父亲乃定阳王刘武周。只为俺二十年前,父亲手下有一员上将,乃是尉迟敬德,因与唐兵交战。困在介休县,不想那敬

  • 提要·佚名

    【臣】等谨案南岳倡酬集一巻附録一巻宋朱子与张栻林用中同游南岳倡和之诗也用中字择之号东屏古田人尝从朱子游是集作于乾道二年十一月前有栻序称来往湖湘二纪梦寐衡岳之胜丁亥秋新安朱元晦来访予湘水之上偕为此游而朱

  • 卷二十八·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二十八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黄庭坚山谷诗钞上黄庭坚字鲁直分寜人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胜自号山谷老人天下因称山谷以配东坡过涪又号涪翁第进士历知太和哲宗召为校书郎神宗实録检讨官起居舍人除

  • ●不伏老·沈泰

    (北海冯氏编栩庵居士评西湖玉汝丁必成、仕元冯士鳌阅) 正目王从善自负青春小,刘贤良开尊延旧好。 贾希德下第送长亭,梁状元一世不伏老。 △第一折 (〔末扮梁颢上〕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莫向东风怨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三·焦竑

      貴州   交趾(附)   ◆貴州   布政使   參政   參議   按察使   副使   僉事   知府   ○布政使   貴州左布政使黃公璉墓志銘(林俊)   貴州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周公津墓志銘(楊廉)   貴州布政使

  • 卷第一百八十一·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隋纪五〔起着雍执徐(戊辰),尽玄默涒难(壬申),凡五

  • ◎赵戎山赏识小金铃·宣南吏隐

    赵戎山行辕设于汉口,选色征歌,夜无虚度。女伶小金铃,最蒙其赏赉。肉屏之选,推为第一。直隶省议会议长卞某,时亦追随在汉,为赵之心腹。赵迷花恋色,卞尤善于逢迎。赵欲得良好之唐宫秘戏图,卞适有牙制汉宫春色一巨帧,存津寓。是物

  • 卷六十五下下·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六十五下下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六十二下下 儒学 吴臣 严畯【裴玄】 程秉【徵崇】 阚泽【唐固】 虞翻陆绩 严畯字曼才彭城人也少耽学善诗书三礼又好说文避乱江东

  • 卷八十·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八十明 俞汝楫 编宗藩备考藩约饬奉令旨行事弘治十二年十月内巡抚四川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锺蕃据寿府长史司呈该本司兵房典吏黄文明啓称近被保宁府知府张翌

  • 太史公书名考·司马迁

    陈 直撰我少时读汉执金吾丞武荣碑有云:&ldquo;传讲《孝经》、《论语》、《汉书》、《史记》&rdquo;,知西汉的《太史公书》,在东汉末已改称《史记》,与今名符合,及读王静安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根据《三国&middot;魏志&mid

  • 徵引书目·戴锡章

    《旧五代史》《五代史记纂误》《五代史记纂误补》《新五代史补注》《宋史》《辽史》《辽史拾遗》《金史》《金史详校》《元史》《新元史》《元秘史》《元史译文证补》《辽金元国语解》《宋辽金元四史朔闰考》《诸史拾

  • 春秋阙如编卷七·焦袁熹

    金山焦袁熹撰宣公名倭一作接又作委文公嬖妾敬嬴之子公子遂弑世子恶及其弟视而立之在位一十八年卒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宣公继子卒而立与闵公继子般同宣又长矣是宜不忍行即位之礼史不书即位者也而今不然者亦犹夫桓公之志

  • 内篇&middot;大宗师第六·庄子

    [题解]《大宗师》以义名篇。“大宗师”的“大”就是老子的“强为之名曰大”的“大”。大在这里指道。“宗”就是老子说的“为万物之宗”的“宗”,即是万物的主宰。“师”是天地万物所效法。所以,《大宗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幽明钦赞之印光大师·印光

    倪文卿印光大师示寂灵岩,其生西瑞相,有护关侍者之《示疾记》。而海内缁素贤豪,纷作诗、文、传、赞,表扬大德。不慧不文[1],奚待赘词[2]?顾(顾虑)有数事,世人或未之知[3],谨泚笔[4]记之。  [1] 不慧不文:不慧,对自己的谦称。不文

  • 儿误杀父缘品第六十二·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一老公。早失其妇。独与儿居。困无财宝。觉世非常。念欲出家。即往佛所。求索入道。时佛怜愍。即听出家。于时其父。便作比丘。时儿年小。即为

  • 劝发菩提心集卷下·慧沼

    翻经沙门慧沼撰受菩萨三聚净戒门 得舍门 自受菩萨戒门 八胜五想门 听法门 说法门 摄生方便门 求法门 入法门 应护正法门 六度依庄严论十种分别门 七似饶益门(谓似母等) 菩萨五悕望门 六决定应作门 六度

  • 黄帝内经灵枢经白话文·佚名

    与《素问》合为《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一般认为较《素问》为晚,九卷,故称《九卷》,后又称《针经》。王叔和、皇甫谧已见其书,皇甫谧认为此书即《汉书·艺文志》所著录《黄帝内经》十八卷之一半,后人多宗此说。隋唐之

  • 乡曲枝辞·俞蛟

    《乡曲枝辞》二十八则,清代俞蛟撰。俞氏为乾隆、嘉庆年间山阴人,多年“辗转为幕”,“奔走四方”,见闻颇广。其所闻所见,辄留意于笔端,总名之曰《梦厂杂著》。《乡曲枝辞》即其中的一种。该书笔法与《聊斋》近似,但内容大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