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上(一名伽耶山顶经论)

    天亲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见诸众生烦恼缚  起菩提愿为救拔

  如是正觉慈悲尊  顶礼造论释经故

  我论能尽烦恼怨  救护诸有断恶道

  如是二种最胜利  一切外道论中无

  此修多罗所摄有九分。一序分。二所应闻弟子成就分。三三昧分。四能观清净分。五所观法分。六起分。七说分。八菩萨功德势力分。九菩萨行差别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伽耶城伽耶山顶塔初得菩提。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俱。其先悉是辫发梵志。应作已作所作已办。弃舍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一切心得自在。已到彼岸皆是阿罗汉。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皆从十方世界来集。有大威德。皆得诸忍诸陀罗尼诸深三昧。具诸神通。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香象菩萨。勇施菩萨勇修行智菩萨等而为上首。如是诸菩萨摩诃萨。其数无量。并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

  论曰。如是我闻一时等。集法者语。住伽耶城者。示现所住处成就故。伽耶山顶者。示现彼形相大众行住处故。塔者示现为彼能供养者兴供养故。初得菩提者即彼成佛时故。与大比丘众者。以其大故以不增不损故。满足千比丘辫发梵志者。此明学无学比丘。是名听者成就。余者次说诸菩萨行差别。彼菩萨行有二种摄法所摄。何等为二。一者因摄。二者果摄。又伽耶山顶塔者。根本序分。以无量诸佛所住处故。示现彼处诸佛如来集故。此法门者。诸佛如来所摄护故。应闻此修多罗者摄取成就。学无学其先悉是辫发梵志。

  又无学者有八种德。何等为八。一者所作毕竟。如经应作已作故。二者毕竟过于应作已作。如经所作已办故。三者远离三昧障。如经弃舍重担故。四者舍离所受重担。如经逮得己利故。彼重担者所谓五阴。五者证涅槃。如经尽诸有结故。六者过三界。如经正智心得解脱故。七者依不颠倒受教修行。如经一切心得自在已到彼岸故。以善远离诸烦恼故。八者如实修行四如意足。如经皆是阿罗汉故。又阿罗汉者能受信者。所施物故故名应供。又学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善毕竟持戒学道故。二者如心所求毕竟满足故次说三昧分。

  经曰。尔时世尊独静无人。入于诸佛甚深三昧。观察法界。

  论曰。入三昧观察者。示现非是思量境界故。又入三昧者。示现不同声闻辟支佛故。此明非声闻辟支佛境界故已说三昧分。次说能观清净分。

  经曰。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所作已办。除诸重担度诸有险道。灭无明得真明。拔诸箭断渴爱。成法船击法鼓。吹法螺建法幢。转生死种示涅槃性。闭塞邪道开于正路。离诸罪田示于福田。

  论曰。能观清净者。示现已得菩提故。如经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得菩提者。示现胜彼声闻辟支佛证智故。如经得一切智慧故。彼得一切智慧者。有十七种何等十七。一者本愿满足。如经所作已办故。二者舍离所取重担。如经除诸重担故。又重担者所谓五阴。三者善断一切诸烦恼障。如经度诸有险道故。四者善断一切智障。如经灭无明故。五者证如实妙法。如经得真明故。六者离一切邪箭。如经拔诸箭故。七者离诸颠。如经断渴爱故。八者成就出世间慧。如经成法船故。九者转妙法轮。如经击法鼓故。十者出无我妙声善能降伏一切诸魔。如经吹法螺故。十一者善能降伏一切外道。如经建法幢故。十二者善断一切诸结因缘。如经转生死种故。十三者说世间出世间妙法。如经示现涅槃性故。十四者善能远离颠倒取相。如经闭塞邪道故。十五者转八圣道。如经开于正路故。十六者善能远离外道福田。如经离诸罪田故。十七者示现三宝福田。如经示于福田故已说能观清净分。次说所观法分。

  经曰。我今当观彼法。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何等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者是所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论曰。以何等人能证菩提。以何等智能证菩提。何者是所证菩提。观彼三法。于三世中虚妄分别无有实体。

  经曰。为以身得为以心得。若以身得。身则无知无觉。如草如木如块如影。无所识知四大所造。从父母生其性无常。假以衣服饮食卧具澡浴而得存立。此法必归败坏磨灭。

  论曰。经言为以身得为以心得者。示现身心不证菩提故。此明何义。以离身心更无实者。如愚痴人虚妄分别。无有如是证菩提者故。以何等人能证菩提。彼法于三世中虚妄分别无实体者。以非身得菩提示现。有八种法示现彼身不证菩提。何等为八。一者无作者。如经若以身得身则无知无觉故。二者虚妄取相成就。如经如草如木如块如影故。三者远离诸想。如经无所识知故。四者以诸因缘和合故生。如经四大所造故。五者体本不净。如经从父母生故。六者念不住。如经其性无常故。七者如危朽物不可常保。如经假以衣服饮食卧具澡浴而得存立故。八者体是不实。如经此法必归败坏磨灭故已说非身得菩提示现。以何等人得菩提者。彼法于三世中虚妄分别无有实体。次说以何等智能证菩提。彼法于三世中虚妄分别无实体者。以非心得菩提示现。

  经曰。若以心得。心则如幻从众缘生。无处无相无物无所有。

  论曰。有六种法示现彼心不得菩提。何等为六。一者见颠倒法虚妄诳惑愚痴凡夫。如经心则如幻故。二者依善不善诸因缘生。如经从众缘生故。三者无定住处。如经无处故。四者虚妄分别取相实不可得。如经无相故。五者自性空。如经无物故。六者远行。如经无所有故。已说非心得菩提示现。以何等智得菩提者。彼法于三世中虚妄分别无有实体。次说何者是所证菩提。彼法于三世中虚妄分别无有实体。

  经曰。菩提者但有名字。世俗故说。无声无色无成无行无入。不可见不可依。去来道断过诸言说。出于三界。无见无闻无觉无著。无观离戏论。无诤无示。不可观不可见。无向无字离言语道。

  论曰。经言菩提者但有名字世俗故说者。示现可证法但有名。用虚妄分别。其体无实故。彼但有名字世俗故说。有二十三种。何等二十三。一者无事。如经无声故。二者过觉境界。如经无色故。三者诸法体空。如经无成故。四者离诸相。如经无行故。五者过一切世间凡夫境界。如经无入故。六者过识境界。如经不可见故。七者无可依处。如经不可依故。八者不生灭。如经去来道断故。九者过一切世间名字。如经过诸言说故。十者善不善行诸法不可得。如经出于三界故。十一者离见者。如经无见故。十二者过耳识境界。如经无闻故。十三者过意识境界。如经无觉故。十四者不住。如经无著故。十五者如虚空。如经无观故。十六者无为。如经离戏论故。十七者无诸患离诸漏。如经无诤故。十八者过小智境界。如经无示故。十九者无量。如经不可观故。二十者他不能见。如经不可见故。二十一者内心无知。如经无向故。二十二者无物可见。如经无字故。二十三者不可说。如经离言语故。

  经曰。如是能证菩提者。以何等智证菩提者。所证菩提法者。如是诸法但有名字。但假名说。但和合名说。依世俗名说。无分别分别说。假成无成。无物离物。无取不可说无著。彼处无人证。无所用证。亦无法可证。如是通达是则名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异离异无菩提相。

  论曰。次说云何证菩提者。彼亦但有假名名字。依世俗说。虚妄分别无实体故。彼依世俗名说有六种。何等为六。一者不实分别。如经无分别分别说故。二者体空。如经假成无成故。三者我不可得。如经无物离物故。四者过世间慧。如经无取故。五者过言语道。如经不可说故。六者远离我我所。如经无著故。又经言。彼处无人证无所用证亦无法可证。如是通达是则名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明何义。明能证人明所用证智明所证境界。彼如是法以何等法用妙正智慧。如实知所见所知所证。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又经言。无异离异无菩提相者。此明何义。无异离异二句。明彼证法清净寂静故。无菩提相义如向所说。已说所观事分次起分者。此中复有何义。以三昧事讫故。以说时至故。是故应起。又于此中有二种义。一者以三昧中所观察义。欲为文殊师利说故。二者文殊师利问如来答故。何故如来唯告文殊师利而不告余者。以依对文殊师利说此法故。又复何故唯对文殊师利说此法门。以此所说法门深故。是故告彼深智慧菩萨。又何以故唯文殊师利问。以如来但告文殊师利故。是故文殊师利问随顺义故。彼所发问。以心清净问答清净故。次显说分。

  经曰。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会中。立佛右面执大宝盖以覆佛上。时文殊师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于菩提发心住。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善女人应如是知菩提相而发心住。文殊师利言。世尊。菩提相者当云何知。佛告文殊师利。菩提相者出于三界。过一切世俗名字语言。过一切向无发心发。灭诸发是发菩提心住。是故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过一切发是发心住。文殊师利无发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无物发住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无障碍住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如法性住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不执著一切法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不破坏如实际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不移不益不异不一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如镜中像如热时焰如影如向如虚空如水中月。应当如是发菩提心住。

  论曰。彼发清净有九种。何等为九。一者舍一切戏论。如经文殊师利。无发是发菩提心住故。二者舍取诸法。如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无物发住是发菩提心住故。三者如虚空。如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无障碍住是发菩提心住故。四者寂静。如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如法性住是发菩提心住故。五者舍取常无常相。如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不执著一切法是发菩提心住故。六者不毁道不舍道。如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不破坏如实际是发菩提心住故。七者离谤离著。如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不移不益不异不一是发菩提心住故。八者入一切法一相。如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如镜中像如热时焰如影如响如虚空如水中月。应当如是发菩提心住故。又如实修行般若波罗蜜。余四句过三界等者。如前所说应知。已显说分。次说菩萨功德势力分。

  经曰。尔时会中有天子名月净光德。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问文殊师利言。诸菩萨摩诃萨。初观何法故行菩萨行。依何法故行菩萨行。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行。以大悲为本为诸众生。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大悲。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大悲。以直心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直心。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直心。以于一切众生平等心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平等心。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平等心。以无异离异行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无异离异行。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无异离异行。以深净心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深净心。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深净心。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六波罗蜜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六波罗蜜。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六波罗蜜。以方便慧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方便慧。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方便慧。以不放逸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不放逸。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不放逸。以三善行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三善行。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三善行。以十善业道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十善业道。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十善业道。以持戒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持戒。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持戒。以正忆念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正忆念。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正忆念。以正观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正观。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正观。以坚念不忘为本。

  论曰。诸菩萨摩诃萨功德势力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如心所求一切满足。二者无障碍乐说辩才说法。如心所求一切满足者。以起上上胜胜法故。彼起上上胜胜法者。有十四种。何等十四。一者受教不忘。如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正观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正观。以坚念不忘为本故。二者善取正教观有为法。如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正忆念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正忆念。以正观为本故。三者无彼处过。如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持戒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持戒。以正忆念为本故。四者不随顺诸过。如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十善业道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十善业道。以持戒为本故。五者善修十善业道。如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三善行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三善行。以十善业道为本故。六者身口意业三法清净。如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不放逸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不放逸。以三善行。为本故。七者戒清净。如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方便慧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方便慧。以不放逸为本故。八者随顺利益一切众生。如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六波罗蜜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六波罗蜜。以方便慧为本故。九者满足一切助菩提法。如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六波罗蜜为本故。十者不疲倦。如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深净心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深净心。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本故。十一者业果清净。如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无异离异行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无异离异行。以深净心为本故。十二者修行清净。如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平等心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平等心。以无异离异行为本故。十三者作利益一切众生清净。如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直心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直心。以于一切众生平等心为本故。十四者心清净。如经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大悲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大悲。以直心为本故。又经言。尔时会中有天子名月净光德。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问文殊师利言。诸菩萨摩诃萨。初缘何法故行菩萨行。依何法故行菩萨行。文殊师利答言。诸菩萨摩诃萨行。大悲为本为诸众生。如是等修多罗。从后向前解释应知。已说如心所求一切满足。次说无障碍乐说辩才说法。

  经曰。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有几种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文殊师利答曰。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四种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发心。三者不退发心。四者一生补处发心。复次天子。初发心如种种子。第二行发心如芽生增长。第三不退发心。如茎叶华果初始成就。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果等有用。复次天子。初发心如车匠集材智。第二行发心。如斫治材木净智。第三不退发心。如安施材木智。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车成运载智。复次天子。初发心如月始生。第二行发心如月五日。第三不退发心如月十日。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月十四日。如来智慧如月十五日。复次天子。初发心能过声闻地。第二行发心能过辟支佛地。第三不退发心能过不定地。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安住定地。复次天子。初发心如学初章智。第二行发心如差别诸章智。第三不退发心如算数智。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通达诸论智。

  复次天子。初发心从因生。第二行发心从智生。第三不退发心从断生。第四一生补处发心从果生。复次天子。初发心因摄。第二行发心智摄。第三不退发心断摄。第四一生补处发心果摄。复次天子。初发心因生。第二行发心智生。第三不退发心断生。第四一生补处发心果生。复次天子。初发心因差别分。第二行发心智差别分。第三不退发心断差别分。第四一生补处发心果差别分。复次天子。初发心。如取药草方便。第二行发心如分别药草方便。第三不退发心。如病服药方便。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病得差方便。复次天子。初发心。学法王家生。第二行发心。学法王法。第三不退发心。能具足学法王法。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学法王法能得自在。

  论曰。无碍乐说辩才说法。有四种发菩提心摄取十地。以种种差别说故。彼种种差别有十二句。经言。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有几种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四种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发心。三者不退发心。四者一生补处发心者。初发心。能与第二行发心作因第二行发心。能与第三不退发心作因。第三不退发心。能与第四一生补处发心作因。此句明上上因胜胜不失故。又经言。复次天子。初发心如种种子。第二行发心如芽生增长。第三不退发心如茎叶华果初始成就。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果等有用等者。示现从清净因成就清净果故。又经言。复次天子。初发心如车匠集材智者。以依诸愿则能摄取一切佛法故。第二行发心如斫治材木净智者。以成就清净戒故。第三不退发心如安施材木智者。以依慧方便修一切行皆相应故。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车成运载智者。以不舍先许重担故。又经言。复次天子。初发心如月始生。第二行发心如月五日。第三不退发心如月十日。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月十四日。如来智慧如月十五日等者。以示现上上大力清净故。又经言。复次天子。初发心能过声闻地者。以初地前菩萨利根。观察一切菩提分法故。第二行发心能过辟支佛地者。以初地前菩萨依般若胜智。能集诸菩萨无量行故。第三不退发心能过不定地者。此已入初地得证智故。又过声闻辟支佛地者。以过一切功用行故。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安住定地者。以善住王子地故。又经言。复次天子。初发心如学初禅智者。以观下地法故。第二行发心如差别诸章智者。以智慧增长差别故。第三不退发心如算数智者。以方便智能数一切法故。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通达诸论智者。以得证智故。又经言。复次天子。初发心从因生者。以自性清净本来成就故。第二行发心从智生者。以摄取世间出世间闻慧方便故。第三不退发心从断生者。以过一切世间戏论故。第四一生补处发心从果生者。以自然成就一切行故。又经言。复次天子。初发心因摄者。以信行助道淳熟故。又以观初地境界故。第二行发心智摄者。以依境界淳熟观功用行故。第三不退发心断摄者。以依修行境界未得佛法观故。第四一生补处发心果摄者。以依果淳熟随所有佛国土。应成佛处即成佛故。又经言。复次天子。初发心因生者。以不颠倒修行善根性故。第二行发心智生者。以不颠倒法究竟性故。第三不退发心断生者。以不颠倒修行性故。第四一生补处发心果生者。以得心自在故。又经言。复次天子。初发心因差别分者。以摄取无量善根故。第二行发心智差别分者。以无量无边法门毕竟究竟故。第三不退发心断差别分者。以入无量三昧门故。第四一生补处发心果差别分者。以无量神通奋迅随意自在用故。又经言。复次天子。初发心如取药草方便者。以摄取对治烦恼病法故。第二行发心如分别药草方便者。以知对治烦恼病随相应药故。第三不退发心如病服药方便者。以依知诸方便随相应受用故。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病得差方便者。以烦恼病灭故。又经言。复次天子。初发心学法王家生者。以降伏一切声闻辟支佛故。第二行发心学法王法者。以学一切得胜处故。第三不退发心能具足学法王法者。以得修道胜果故。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学法王法能得自在者。以于一切法中能得自在无障碍故。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上

猜你喜欢
  讥谤品第十七·佚名
  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七十七·佚名
  佛法金汤编叙·岱宗心泰
  卷之七·即非如一
  卷第一百五十三·佚名
  卷第七·佚名
  卷第二·佚名
  五灯会元续略卷第二下·远门净柱
  卷第二十七·佚名
  摄大乘论本卷中·无著
  为什么要修学佛教·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佚名
  摄大乘论释 第六卷·世亲
  一切曼罗金刚轮三昧大仪轨分第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九·李攸

      ○官职   乾德四年,诏御史台、吏部流内铨、南曹、刑部、大理寺,自少卿、郎中、员外郎、知杂侍御史以下及丞簿司直、评事等,并以三周年为满,须常在本司莅事者,至日限满,即与转官。   诏京朝官将命出入及受代归阙者,宜

  • 第四十一回 察钤音异僧献技 失军律醉汉遭擒·蔡东藩

      却说后赵主石勒,乘晋内乱,连夺司豫青徐兖诸州,见三十五回。复遣兵进扰江淮,攻陷寿春。见三十九回。一面令石虎等率众四万,从轵关西行,往攻刘曜,略定河东五十余县,进迫蒲坂。曜大发水陆各军,亲自督领,由卫关北渡黄河,为蒲坂

  • 卷之一千三百九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九章 兵制·吕思勉

    中国的兵制,约可分为八期。第(一)期,在古代,有征服之族和被征服之族的区别。征服之族,全体当兵,被征服之族则否,是为部分民兵制。第(二)期,后来战争剧烈了,动员的军队多,向来不服兵役的人民,亦都加入兵役,是为全体皆兵制。第(三)期,天

  • ◎参谋部·费行简

    参谋掌国防用兵之事,原无所为弊窦,自陈二安任次长,恐不见信于袁氏,遂分布调查,探刺乱党,坐是部务渐繁,适黎黄陂在鄂,不问部事,遂由陈一手操纵。然其人守洁,虽部中额外支费日增,而堂司官无所染指,故亦无所为弊窦也。自洪宪改国谋亟

  • 杜弼传·李延寿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祖父杜彦衡,任淮南太守。父亲杜慈度,任繁时县令。  杜弼从小聪明敏捷,家中贫穷买不起书,十三岁那年寄住在郡中的学校内读书。同郡人甄琛任定州刺史,考试学校的生员,对他策问,他对答如流,声音响亮。甄

  • 江秉谦传·张廷玉

    江秉谦,字兆豫,安徽歙县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职鄞县知县。因为廉洁能干被征用,打算任命他为御史,长时间任命没有下达,因为父母的葬礼回家。光宗即位,任命才下达。进入官府,从容不迫地讨论事情。天启元年(1621)首先陈

  • 大理寺·佚名

    本寺官其所属左右寺官职专审录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驳事有冤枉者推情辨明务必刑归有罪不陷无辜  审录囚人参详罪名凡刑部十二部都察院十二道五军都督府断事官五司问拟一应囚人犯该死罪徒流者具写奏本发审笞杖

  •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韩非

    一、以罪受诛,人不怨上,刖危坐子皋。以功受赏,臣不德君,翟璜操右契而乘轩。襄王不知,故昭卯五乘而履屩。上不过任,臣不诬能,即臣将为失少室周。二、恃势而不恃信,故东郭牙议管仲。恃术而不恃信,故浑轩非文公。故有术之主,信赏以

  • 提要·袁甫

    【臣】等谨案蒙斋中庸讲义四卷宋袁甫撰甫字广微鄞县人宝文阁直学士爕之子嘉定七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兼国子祭酒权兵部尚书諡正肃事迹具宋史本传史称所着有孟子解今未见传本殆已亡佚此书散见永乐大典中而史志顾未之及惟

  • 卷十一·佚名

    △海慧菩萨品第五之四尔时海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有具足如是等见发何等愿。佛言:善男子,如是之人如本发愿。菩萨摩诃萨若心在定若不在定。为众生故如本发愿。善男子,譬如人有甘蔗稻田。具满一顷其地平正。欲溉灌

  • 护戒品第二·佚名

    昔佛在舍卫国祇桓精舍。为诸天人宣演经法。时罗阅祇国有二新学比丘。欲往见佛。二国中间旷无人民。于时旱热泉水枯竭。二人饥渴热暍呼吸故泉之中有升馀水而有细虫不可得饮二人相对曰:故从远来欲望见佛。不图今日没命於

  • 佛说柰女耆婆经·佚名

    后汉安世高译  佛在世时。维耶离国王苑中。自然生一奈树。枝叶繁茂。实又加大。既有光色。香美非凡。王实爱此奈。自非宫中尊贵美人。不得啖此奈果。其国中有梵志居士。财富无数。一国无双。又聪明博达。才智超群。

  • 金箓斋三朝仪·佚名

    玉皇称帝,本仪盖出自宋后。述金箓早、午、晚三朝仪。

  • 竹屋痴语·高观国

    一名《竹屋词》。词别集。南宋高观国撰。一卷。观国字宾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未详。与著名词人史达祖友善,为“南宋十杰”之一。《书录解题》著录“《竹屋词》一卷”。传世版本有汲古阁刊本,毛扆校本(北京图

  • 唐风集·杜荀鹤

    三卷。唐杜荀鹤 (846—904)撰。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棣 (安徽石台)人。相传是杜牧出妾之子,出身寒微。唐昭宗大顺二年(891) 中进士第。天复三年 (903)春,田頵欲举兵叛杨行密,使其向梁王朱温具述密议。朱温

  •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李心传

    中国南宋高宗等四朝史。李心传(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撰。分甲、乙两集,分别成书于嘉泰二年(1202)和嘉定九年(1216)。有《函海》本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木活字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会稽孙星华据殿本翻刻,并参照

  • 辩伪录·祥迈

    凡五卷。元代祥迈撰。又称至元辩伪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祥迈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奉敕撰著本书,以驳斥道教之伪说。其起因系由于南宋理宗宝祐三年(元宪宗五年,1255),全真道首领丘处机、李志常等强占寺院四百八十二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