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法金汤编叙

前越之东山住持岱宗泰公作佛法金汤编十卷。韫中瑄禅师为持过伯衡求叙。叙曰。佛法之行乎中国也。迩来一千三百二十有六年矣。虽毁之排之而昌炽犹一日。初伯衡莫知其所以然。窃意亦惟其说足以动人而已。今观此编。乃知固由历代明哲之君与夫公侯卿大夫士之贤者。罔不崇向之拥树之而为之外护也。崇向有若。而人故毁焉者莫能胜其口也。拥树有若。而人故排焉者莫能胜其力也。岂独莫能胜哉。因其崇向也而益知其不可毁。因其拥树也而益知其不可排。幡然悟曰。以此之势。卫彼之法。如之何与之角也。不折而归之者几希。是则佛法之所以弥久而弥昌者。岂非外护为之乎。然使身受付嘱而於其道不能深知而笃信人也。毁其以去伦理。率天下也能无骇乎。排其以祸福语。倾天下也能无惑乎。矧能出身拂天下而为之别白曰。尔之毁之排之也以迹。而吾之向之树之也以道。道其精而迹其粗也。其粗者有隙之可抵。其精者亦有间之可乘乎。则佛之法虽高大微妙。乌能保其不摧折陵替哉。其徒又乌能施施衎衎如此哉。是故不忘付嘱之意而锐於外护。甚於国家之有金城汤池也已。於戏。先王之设城池。非恃以为存也。且犹不可一日无。而况外护佛法之所恃以为存者也。而一日可无之乎。岱宗此编之作。可谓见之明矣。抑何用心之勤耶。虽然。城池者立国之具。若夫国势之尊安寔存乎人焉耳。精神折冲有其人。虽无金城汤池孰敢侮之。精神折冲无其人。虽有金城汤池亦将侮之。何独佛法而不然乎。然则为其徒者。勇猛精进以至於道明其旨趣於天下。使天下之人皆无能毁。亦无能排。尚安得不力乎。不然。外护虽固於金汤。其如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者何。伯衡不自揆。敢以是为叙。效绵力焉。洪武二十六年岁次癸丑春正月戊辰无闻居士眉山苏伯衡叙。

 又

是编何为而作也。东山岱宗禅师虑大法之城失其防而作也。其书十卷。始於周昭。迄於元顺。凡若干人。取其言之足以护教者。系於其人之下。表而出之。仍题其编曰佛法金汤。诚可谓像世释徒之干城。千载法门之保障者矣。昔者韩欧二公尝为文以诋佛。其说累千万言。然其言愈繁而佛法愈盛者何哉。盖由吾佛之道。大而无外。尊而无对。仰之而不可及。赞之而无能名。帝王崇之。大人宗之。传之万世而无能易。讵可以一人之私。爱之而苟存。恶之而苟去者哉。柳子曰。退之好儒未能过扬子。况欧子好儒又未能过韩子。柰何二子以悻悻之愤。屑屑之词。而图攻圣人之教者。何乃自苦如此哉。予尝论李纯甫谓。佛者未尝为儒者害。儒者尝为佛者害。此其言之太过。佛固未尝为儒者害。则儒亦岂尝害於佛者哉。特以刘张朱吕辈猎取佛意笺注其书以欺时流。故有是说。殊不知吾佛之教。譬之巨家库藏珍贝充溢。虽有钻穴穿窬之失。亦何害於吾富哉。宋明教大师亦尝着书三编。名曰辅教。会儒老之小异。归释氏之大同。后学士子赖以为规。予以东山此编。文虽不出其己。其所以命编者亦辅教之遗意也。且予观编中诸君子愤世疾邪之辩。其论可谓公矣。然如法华所谓提婆达多是我善知识者。则毁亦金汤。誉亦金汤。其何损益於吾教哉。然则读是编者当於文字之外求之可也。洪武二十四年岁在辛未秋七月初吉僧录司左讲经天禧讲寺住持释守仁。

 又

越有沙门岱宗泰公。幼习洙泗之业於乡校。稍长为释氏学。尝师事梦堂噩禅师於台之国清寺。而为其掌笺翰焉。其学赡而识达。气充而守约。其发为文章雄浑渊雅。惟务以弘宗树教为本。不以夸多斗靡为奇。尝出世说法郡之东山禅寺。而从之学者益众。洪武十有九年来 京师。间出所治佛法金汤编示予。俾为之序。予因言於岱宗曰。子之为书。盖将以明夫道也。夫道先天地而不为始。后天地而不为终。穷其微虽圣贤有不能造。极其幽虽鬼神有不能测。非声臭之可形。非言议之可辨。然则子之为是也。将奚以乎。岱宗曰。语道之极致。固有如子之言者。然道无异同而不能不有异同。道无爱恶而不能不有爱恶。有异同焉。不能不有抑扬之论。有爱恶焉。不能不有是非之辨。异同也。爱恶也。抑扬之论。是非之辨。固皆末也。本之曾奚悖於道乎。因其用而明其体。沿其流而得其源。则此书之作也。又恶可已乎。子亦尝知有迷而失道者乎。不有以为之先而导之。而欲至其所未至也。不亦难乎。予之为是也。盖将以考见夫古今之得失而从违之。其亦庶几乎至其所未至者之先导乎。予曰。岱宗盖得吾佛圣人所以设教之心也。予之言曾未至乎此。尝徧阅是编。其所载西乾竺而东震旦。上周秦而下宋元。其间圣君贤臣名儒巨公。有能抑扬佛化以为善治。有能推验神功以攘外侮。或开之於先。或承之於后。所谓抑扬之论。是非之辨。不能无之者。悉於是编汇而综之。使览之者有得乎此。反其所趋之邪小而一轨於正涂。息其他议之纷纭而终与夫至理。有不待辨而明。不待告而谕者。其名之金汤。岂无其所谓乎。噫。岱宗之用心其亦勤矣。其亦可谓能立功於吾佛之教者矣。时洪武二十四年岁在辛未五月望日僧录司左觉义灵谷禅寺住持沙门清浚序。

猜你喜欢
  阿鸠留经全文·佚名
  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佚名
  卷五·佚名
  第六卷·僧祐
  贤护分具五法品第十·佚名
  序言一:怀李叔同先生·李叔同
  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卷上·祩宏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七卷·佚名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序·宗密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澄观
  覆彭宣传部长电·太虚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一·唐慧琳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九卷·护法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王处士圭(敬仲集)·顾嗣立

    王处士 【圭】 圭字敬仲,宛陵人。弟璋字敬叔,并以诗名。尝与四明戴表元帅初、吴郡郭麟孙祥卿倡和,尤工五言。敬仲诗如挽贡南漪云:「福兼鸿范五,瑞集凤雏三。」《戴帅初过访》云:「兴寄冥鸿外,诗成立马间。」敬叔诗如《题刘御

  • 第三折·郑光祖

    (吕布领卒子上,云)紫金冠,分三叉,红抹额,茜红霞。绛袍似烈火,雾锁绣团花。袋内弓弯如秋月,壶中箭插街钢铁。跨下南海赤征马宛,匣中宝剑常带血。声名扬四海,英勇战三杰。相貌无人比,文高武又绝。画戟横担定,威风气象别。某乃吕布

  • 卷二十九 茕斋颂铭记五篇·李白

    李太白全集 卷二十九茕斋颂铭记五篇 赵公西侯新亭颂 惟十有四载,皇帝以岁之骄阳,秋五不稔,乃慎择明牧,恤南方凋枯。伊四月孟夏,自淮阴迁我天水赵公作藩于宛陵,祗明命也。惟公代秉天宪,作保南台,洪柯大本,聿生懿德。宜乎哉!横风

  • 志第十八 五行中·房玄龄

    《传》曰:“言之不从,是谓不乂,厥咎僭,厥罚恆阳,厥极忧。时则有诗妖,时则有介虫之孽,时则有犬祸,时则有口舌之痾,时则有白眚白祥。惟木沴金。”言之不从,从,顺也。是谓不乂,乂,治也。孔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

  • 卷第五十·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四十三忠义(二)忠义(二)夏万亨 王养正(王域、刘允浩、史夏隆、胡缜、李时兴、高飞声)梁于涘 李翱 周定仍(补) 涂伯昌(子先春)霍子衡(子应兰、应荃、应芷、廖翰标

  • 卷之二·佚名

    乙未春正月戊午朔滁师乏粮诸将谋所向子兴言计多失 上数谏之子兴不听 上郁郁因致疾一日议出师遣人召 上上以疾辞召至再三乃力疾往子兴命定计 上曰困守孤城诚非计今欲谋所向惟和阳可图然其城小而坚可以计取难以力胜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五·纪昀

    列传宋 【二十九】○宋二十九高琼【续勋继宣】 范廷召葛霸【怀敏】曹利用【孙继邺】 张耆【希一利一】 杨崇勋夏守 赟【随】 狄青【张玉孙节】 郭逵高琼范廷召葛霸曹利用张耆杨崇勋夏守赟狄青郭逵△高琼高琼字宝

  • 卷第五十七·佚名

    宰相七进拜七王圭左相制元丰五年四月癸酉门下。临政愿治。不因时而损益。则心虽劳而莫成。胶柱调弦。不解琴而更张。则力愈多而益紊。朕大修庶职。丕正百工。以道揆任庙堂之闳谋。以法守听官府之小治。作起万事。绍隆

  • 第十二章 六万大山去来·李宗仁

    一在郁林勾留约六七天,因大势已去,我军又开始向横县退却。黄业兴仍派我为后卫。这时各方情况既不明,更是兵败之后,军纪废弛,士无斗志,沿途骚扰焚掠。我因担任后卫,有时看见落伍士兵,在抢掠或强奸,我总是上前去斥责一番

  • 卷15·陈邦瞻

    太祖开宝六年五月,交州丁琏入贡。梁末,交州土豪曲承美乘中国之乱,据有十二州之地。南汉遣将攻承美,执之,置交州节度。乾德初,节度使吴昌文死,其将吴处玶争立。讙州刺史丁部领击败处玶等,自领交州帅,号大胜王,署其子琏为节度使,寻

  • 卷十二·郭良翰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諡纪汇编钦定四库全书明谥纪彚编卷十二明 郭良翰 撰尊谥九郡王下顺简晋府西河王锺鑅【成化】代府广灵王成鍁【嘉靖】顺靖楚府景陵王孟炤【正统】韩府襄陵王融焚【万历】顺僖晋府永和王锺铗

  • 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第五·晏婴

    晏子使于鲁,比其返也,景公使国人以大台之役,岁寒不已,冻馁之者乡有焉。国人望晏子。晏子至,已复事,公延坐,饮酒乐。晏子曰:“君若赐臣,臣请歌之。”歌曰:“庶民之言曰:‘冻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终,喟然叹而流涕。公

  • 卷十三·库勒纳

    <经部,书类,日讲书经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书经解义卷十三冏命伯冏臣名也穆王以伯冏为太仆正史臣录其诰命之辞因以冏命名篇王若曰伯冏惟予弗克于德嗣先人宅丕后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此一节书是穆王自言嗣位之重思

  • 余杭政禅师·惠洪

    政黄牛者。钱塘人。住余杭功臣山。幼孤为童子。有卓识。词语皆出人意表。其师称于人。有大檀越奇之。以度牒施之。跪奉谢而不受。其师问故。曰。恩不可轻受。彼非知我者。特以师之言。施百千于一童子。保其终身。能施

  • 卷二·佚名

    △一法品第一之二吾从世尊,闻如是语。刍当知。若有於贪未如实知。未正遍知。未能永断。彼於自心。未离贪故。不能通达。不能遍知。不能等觉。不能涅槃。不能证得无上安乐。若有於贪已如实知。已正遍知。已能永断。彼於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九·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一○)第二分十上经第六如是我闻。一时。佛游鸯伽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诣瞻婆城。止宿伽伽池侧。以十五日月满时。世尊在露地坐。大众围绕。竟夜说法。告舍利弗。今者四方诸比丘

  • 复闽南佛化新青年会·太虚

    闽南佛化青年公鉴:承函示粘叶二君讨论之件,具见诸君慎重佛法之至意。谬荷咨询,鄙见窃谓粘君语妙思玄,欲人将恩怨冤亲作一场梦幻观之,虽足令人深省,然或致聪明者流粘玄玩世,转不若叶君之词严义正,于此人心陷溺之险海中,有乘一叶

  • 卷第一百四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四十四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根蕴第六中根纳息第一之三此二十二根。几学。几无学。几非学非无学。答二学。一无学。十非学非无学。九应分别。二学者。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