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杜弼传

杜弼,字辅玄,中山曲阳人。祖父杜彦衡,任淮南太守。父亲杜慈度,任繁时县令。

  杜弼从小聪明敏捷,家中贫穷买不起书,十三岁那年寄住在郡中的学校内读书。同郡人甄琛任定州刺史,考试学校的生员,对他策问,他对答如流,声音响亮。甄琛十分惊叹诧异,命自己的两个儿子甄楷、甄宽与他交往。州牧任城王高澄听说后召见他,询问后也大加叹赏,认为他有辅助天子的才干。高澄和甄琛到京城洛阳又称赞他,丞相高阳王等多次推荐,但因为他的父亲和祖父官职低微,所以不被征用。他因建立军功,才离开家任征虏府的墨曹参军,负责记录文书。他善于写文章,常被世人们推崇。孝昌初年,任太学博士,又迁任光州曲城县县令。为政清廉,远近的百姓都称赞他。他的父亲在家乡被贼人害死,他居丧六年。因正常调迁,任侍御史,御史台中他写的弹劾奏章,都受到信任和重视。仪同窦泰率军西讨,朝廷命杜弼为监军。窦泰作战失利自杀,杜弼与下属六个人逃至陕州。刺史刘贵将他们锁拿,送至晋阳。神武帝高欢责备他不劝谏窦泰,因房谟劝说,他才免于死罪。

  多次升迁,他官至大行台郎中,又被神武帝任用,掌管机密,很被信任和厚待。神武帝高欢偶尔疏忽没有来得及口授,就让杜弼写文告,只交给他一张白纸,让他装模作样地宣读。他找机会劝高欢代魏自立,高欢不同意,拿起棍子将他打走。相府法曹辛子炎咨询事情说了“取署”两个字,他把“署”字读成了“树”,高欢恼怒他犯了讳,对他进行杖责,杜弼进前解释说:孔子还把“在”读成“征”,辛子炎可以饶恕。高欢骂他说“:明明知道我在发怒,又引经据典。”呵斥他出去。他才走十多步,高欢又将他喊回来,辛子炎也被宽宥。高澄在邺城听说后对杨忄音说“:父王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人,天下的人都可以得到好处,岂独我一个人呢?”

  当初,高欢从晋阳率兵东进,为改变..朱荣贪婪的政风,在行军路上,不让士兵入村骚扰,不饮村社中的酒。平定洛阳之后,贿赂取利之风渐渐盛行。杜弼看到在职的文武官员很少有廉洁自守的,把情况告诉了高欢。高欢说:“你往前来,我对你说。天下浑浊动乱,贪取财利的习俗相沿已经很长时间。现在我军将领们的家属大多住在关西,黑獭常常用重利招引诱惑,他们考虑着是去是留,情绪很不稳定;江东还有一个叫萧衍的老头,专门在南梁提倡士大夫的等级和礼仪音乐,中原一带的士大夫都很向往,认为那里是文化的正统所在。我如果急于严肃纲纪法律,恐怕将领都会投奔黑獭,读书人都去投奔萧衍,我还靠什么建立国家?你暂且等一下,我不会忘掉这些的。”沙苑之役开战之前,杜弼又请求高欢先除掉内部的贪污腐败分子,再去讨伐外来的敌人,指出许多勋贵要员抢掠百姓的事。高欢听后也不答话,便命军士们拉开弓,箭上弦,举起刀,挺起矛,站在道路两旁,让杜弼从中间走过,并宽慰他说“:一定不会伤害你。”杜弼战战兢兢从中间走过,吓得汗流浃背。高欢然后劝他说:“箭虽上弦却不射出,刀虽举起而不砍下,矛虽然握在手中却不刺来,你却吓得魂飞胆丧。那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的人身体碰着敌人锐利的刀刃,百死一生,纵然有贪婪卑鄙的地方,但他们的作用还是很大的。”杜弼点着头谢罪说“:我这个愚蠢的人不认识这个深刻的道理。”后来在邙山打败敌人,高欢命他写露布,他立即在丝绢上写成,没有起草。因建立功劳,被赐爵为定阳县男。

  他奉命到京城拜见天子,魏帝在九龙殿接见他,问:“听说你精于学问,我问一个问题。佛经中所说的佛性和法性,是一样还是不一样?”杜弼答道“:二者原为一理。”魏帝又问:“议论的人妄说,都说法性宽宏,佛性偏狭,这种说法对吗?”他回答“:该宽的时候就宽,该狭的时候就狭。如果论起这两者本来的性体,既不宽宏,也不偏狭。”魏帝问:“既然说该宽就宽,该狭就狭,怎么还会有既不宽宏,又不偏狭的情况?”他回答:“如果必定是宽宏的,则不能成为偏狭;如果必定是偏狭的,也不能成为宽宏。至于既不宽宏又不偏狭,形成的原因虽然不同,但能够形成的道理却是一样的。”魏帝称赞他回答得很好,领他到保存佛经的府库,赐给他《地持经》一部,帛一百匹。杜弼喜好名理佛法,探索其中的奥秘,行军时也常带着经卷。他注释了老子的《道德经》两卷,上表呈送朝廷。迁任为廷尉卿。

  南梁贞阳侯萧明等人领兵入侵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绍宗奉命讨伐。朝廷命杜弼任军司,代理行台左丞。临出发时,文襄帝高澄赐给他一匹胡马,说“:这是我马厩中的第二匹好马,我常常自己骑,赠给你聊作纪念。”又命他陈述为政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杜弼说:“天下最重要的事情,都不超过处罚和奖赏两种。奖赏一个人可以使天下的人都高兴,惩罚一个人可使天下的人都畏服,这两件事处理得恰当,其他事自然尽善尽美。”高澄听了很受启发,高兴地说:“话虽然不多,道理却很重要。”与他握手告辞。杜弼随部队打败萧明后,又随军出发,在涡阳打败侯景。后来,东魏孝静帝召集著名僧人在显阳殿讲说佛教义理,命杜弼坐在老师的座位上,没有人的辩论能使他屈服。孝静帝感叹道“:这样的贤才如果生长在孔子的家门,又会怎么样呢!”西魏派王思政攻占颍州,朝廷派杜弼到颍州,代理行台左丞,颍州的敌兵被打败后,高澄问:“你分析一下王思政为什么会被擒拿?”他答道“:王思政不明白逆和顺的道理,不明白大与小的情形,不审度强与弱的态势,有这三种弊端,他必定被俘。”高澄说:“古代有逆势而取,顺势而守,国土辽阔的吴国却被小小的越国打败,弱小的燕国却能战胜强大的齐国,你说的这三种道理,怎么能够成立?”他说“:君王如果顺人心,军队数量就不必太多。军队数量多但不强壮,军队力量很强但不顺乎人心,情理偏颇,虽然有这些条件,下达的圣旨却是空洞虚无的条文。现在,这三种道理我们都具备。我说的这些是可以成立的。”

  文宣帝高洋任东魏的宰相,杜弼任中书令,仍兼任长史,又晋封爵位为侯。他志在匡扶朝政,所以,知道的无所不说,该做的无所不为。文宣帝受魏孝静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北齐,杜弼因参与禅让有功,升任为尉卿,另封为长安县伯。

  他常与邢邵一起跟从文宣帝到山东,共同讨论分析事物的是非和道理。邢邵认为人死了还会转生,恐怕是画蛇添足。杜弼说:“生物没有产生,本来就没有。没有却能会有,不会产生怀疑,因为前面的孕育了后来的,这有什么奇怪的呢?”邢邵说:“圣人创设礼仪教义,本来是为了劝勉奖励世人,所以惧怕死了还会转生,只希望万物各随原来的性情。”杜弼说“:圣人的道德合于天地的规范,符合四时变化的要求,说的话都是经典,做的事则成为法则,而你说圣人拿虚无的说教去衡量万物,用诡诈的言词劝勉人们,怎么能使北斗放射光芒,龙宫里蕴藏着盛宝珠的木匣?既然如你论说的,设教可以陶冶性情,弘扬奖励风气,为益之大,没有别的方法能超过的。这就是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还说不真实具体?”邢邵说“:吴季札说人死了会无所不至,又说死后形体散尽。如果人死了又能聚集成人,不应该说无所不至啊。”杜弼说“:人死了,骨肉埋在土里,魂灵则无所不至,这便是形体坠毁,魂魄游动,哪里都可以到达。因为灵魂存在,所以说人死了还会无所不至。如果说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灵魂将会到哪里去呢?”邢邵说“:灵魂对于人来说,就像烛光对于蜡烛,蜡烛燃尽则光亮就会灭掉,人死了灵魂就会消失。”杜弼“:蜡烛因为有材质才会被点亮,体积越大,光亮也越大。人的灵魂则不系于身体,身体小而灵魂不小。所以,孔子的智慧一定不比长狄的短浅;曹孟德的雄才大略,远远地超过崔琰。”后来,他与邢邵通信,前后信札往返再三,直到邢邵理屈词穷才停止。这些书信的内容许多文章都没有记载。

  杜弼又以原来的官职任郑州刺史,没有出发上任,就被家里的宾客告发谋反,经过调查没有实据,过了很久才被释放回家,因此不再上朝参拜天子。又因二儿子廷尉监杜台卿处理狱案延误时间,与寺官都被郎中封静哲所诉讼,被流徙到临海镇。这时,楚州人东方白额造反,临海镇被贼兵首领张绰、潘天合等人率兵攻打,杜弼率领全镇人防守,终于使全镇得以保存。文宣帝嘉奖了他,命他管理海州的政务。后来,任命他为海州刺史。杜弼在所任职的地方,能清静待民,廉洁自守,被官吏百姓怀念。他喜好探究老庄道家们幽深微妙的义理,注释了《〈庄子〉惠施篇》和《〈易〉上下系》,合起来称《新注义苑》,刊行于世。

  他的性格坦诚质直,在高欢专权的情况下对朝政进行很多匡助纠正。高澄任他为宰相,位在群僚之首。他听说朝廷有关于礼仪的议论,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文宣帝曾问他“:治理国家当用什么样的人?”他答道“:鲜卑人只能任管理车马的职务,治国应当用中原人。”文宣帝认为是在讥讽自己。高德正身居政要,也不能使他屈从。他还在众人面前批评高德正。德正内心十分忌恨他,多次说他的坏话。高德正还命主书杜永珍秘密启奏杜弼任长史时受人嘱托,大肆操办婚嫁,文宣帝也对他怀恨在心。他倚仗同文宣帝的关系,仍不断陈奏公事。天保十年(559)夏天,文宣帝因饮酒过量,积累杜弼的过失,派人到海州将他斩首。不久又后悔,派人骑快马追赶使者,已来不及。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三·张廷玉
  卷八·龙衮
  ◎民政四·徐天麟
  卷六十二·宋·蒋一葵
  卷四十八·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四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四·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四十六·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九·佚名
  第四四○禀光绪九年十二月初六日一二二二四--一·佚名
  七五二 陕甘总督勒尔谨奏续缴违碍书籍折·佚名
  卷之四十·祁韵士
  钦定兰州纪略卷四·阿桂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吕思勉
  谢作楷·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北江诗话卷四·洪亮吉

    诗人不可无品,至大节所在,更不可亏。杜工部、韩吏部、白少傅、司空工部、韩兵部,上矣。李太白之于永王璘,已难为讳。又次则王摩诘,再次则柳子厚、刘梦得,又次则元微之,最下则郑广文。若宋之问、沈佺期,尚不在此数。至王、杨、

  • 巻三·李蓘

    钦定四库全书宋艺圃集卷三明 李蔉 编苏轼二百四十五首古离别送苏伯固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后夜逐君还梦绕湖邉路雷州下居近流水水巢依岭岑终日数椽间但闻鸟遗音炉香入幽梦

  • 玉堂公草·高拱

    寿妃册文皇帝制曰:四星丽于天极,共赞乾行;六寝备于皇宫,并参坤教。然必茂珩璜之德,斯可称褕翟之华。咨尔尚氏,赋性柔嘉,禔身端淑,早膺宫选。遂从法相之班,夙侍宸居;克励小星之节,劳勤既著。宠数宜隆,兹特遣使持节,封尔为寿妃,锡以金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九·佚名

    万历四十三年二月戊寅朔祭 社稷遣公朱纯臣代○以陪祀官少殊不成礼谕后 郊 庙等祭有无故不到者重加罚治○赐崇王翊<釒爵>薨逝碑文○己卯扬州地震狼山寺殿坏塔倾江神祭牌崩裂○以詹事孙如游为礼部右侍郎仍兼翰林院侍

  • 卷之三百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二百五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百十四·佚名

      顺治十五年。戊戌。春。正月。戊戌朔。上在南苑。免行庆贺礼。  ○朝鲜国王李淏遣陪臣沈之源、表贺冬至、元旦、万寿节并谢恩。附贡方物、及□山戊不□贡。宴赉如例。  ○己亥。顺天府进春。  ○庚子。上

  • 绥冦纪略卷八·吴伟业

    国子监祭酒吴伟业撰汴渠垫洪武三年大封诸子列圣相承家法建置维屏讫于季代二百八十余载或除或絶存者三十王太行以西曰晋曰沈雁门以东曰代覃懐以北曰赵曰郑曰潞河济之间曰鲁曰徳海岱曰衡洞庭以南曰

  • 七八五 军机大臣等奏将原办《热河志》全部缴进片·佚名

    七八五 军机大臣等奏将原办《热河志》全部缴进片乾隆四十六年五月十三日臣等谨将原办《热河志》,全部共四十八本缴进。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奚康生传·魏收

    奚康生,河南洛陽人。其祖先是代人,世代为部落大人。祖奚直,官至平远将军、柔玄镇将。进入朝廷为镇北大将军,内外三都大官,赐爵长进侯。死后,赠幽州刺史,谥称简。父奚普怜,不仕而卒。太和十一年(487),蠕蠕频频侵犯边境,柔玄镇都

  • 彭城王高氵攸传·李延寿

    彭城景思王高氵攸,字子深,神武帝高欢的第五个儿子。元象二年(539),被授予通直散骑常侍,封为长乐郡公。博士韩毅叫他写字,见他的笔体不工整,开玩笑对他说:“五郎写成这样的画,忽然被授予常侍开国,从今以后,应该更用心一些!”他却

  • 卷八·郭良翰

    钦定四库全书明諡纪彚编卷八明 郭良翰 撰尊諡五东宫懿文皇太子标【洪武】怀献皇太子见济【景泰】悼恭皇太子佑极【成化】哀冲皇太子载基【嘉靖】庄敬皇太子载壑【嘉靖】宪怀皇太子翊釴【隆庆】东宫妃恭静端懿温惠万

  • 禁使第二十四·商鞅

    人主之所以禁使者,赏罚也。赏随功,罚随罪, 故论功察罪,不可不审也。夫赏高罚下,而上无必知其道也,与无道 同也。凡知道者,势数也。故先王不恃其彊,而恃其势;不恃其信, 而恃其数。今夫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探渊者知千

  • 孟子卷二·朱熹

    宋 朱子 集注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复扶又反○公孙丑孟子弟子齐人也当路居要地也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桓公霸诸侯许犹期也孟子未尝得政丑盖设辞以问也〉孟子曰子诚齐人

  • 宗镜录卷第九十三·延寿

    夫宗镜录。是实相法门。若信得何福。若毁得何罪。答。此一心实相之门。般若甚深之旨。于难信之中。或有信者。法利无尽。唯佛能知。若有毁者。谤般若罪。过莫大焉。现世受殃生身陷狱。何以受报如此广大。以般若是一切

  •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一卷·灌顶

    大般涅槃经疏 第十一卷隋章安顶法师撰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邪正品邪者魔也。正者圣也。邪魔多种。谓邪恶邪俗邪偏邪渐。邪恶者阐提谤法四重五逆十恶四趣等果是也。文云。听畜八种不净即谤佛。执九部经谓无方等即谤法。

  • 虱·程小青

    霍桑正背窗吸着纸烟。那挟着雨丝的晓风一阵阵从窗口里飘进来,把烟雾吹得团团地打旋。我从烟雾缭绕中,瞧见他笑嘻嘻地向我说话。  “包朗,‘五鬼搬运法’的秘密,现在你已经眼见了!你这一次抛弃了笔墨,跟我回苏州来,也可算不

  • 胡适留学日记·胡适

    这本札记是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期(1910-1917)的日记和杂记。全书共分成十七卷,胡适先生将他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或者把和朋友谈论的问题,或通信、或面谈的大概写在其中,有时也将自己想的问题、思想的材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