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一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一卷

广辨转障义 广释修身义举四蛇一箧为喻 广释修戒义 广释修心义 广释修慧义 重明修身戒心慧义 重明转重为轻转轻为重义 师子吼重举六事为难谓不须修道 佛举恒河七人譬明应须修道广答前难 明佛性常故不在因中如十二因缘无定住处

师子吼品之第八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至)地狱重报现世轻受

案。僧亮曰。上说愚智二譬。未说二人所行。今说身戒心慧。是智者所行。以证道能转障也。僧宗曰。此下广明二种善恶业相也。谓人用如此业则转。用如此业。则不转也。宝亮曰。此下第三广上二人所行之法也。将明所行法故。一往先举二人也。就此中。明清净梵行。凡有三种也。若依今日经教。修身戒心慧。一切业悉不定。修身者。作四念处观。修戒者净身口意。得正语正业戒。修身者。得释定。修慧者。入无漏解。若修此四法。则转重业而轻受。论此义实难解。若修相善。遏重用轻。理亦可然。而今修此四法。乃是无漏。初无漏力。自能治重者。余轻业非已家之力。自人天中受。何转之有。理实无轻。今有此言。为于愚人。愚人既闻此之说。便欲勤修。若修此四成就。则重者先遣也。余业在人天中受者。本是向者。重家之眷属。凡作此重业。要有方便。非忽然顿重。若使无向四法。莫问轻重。并受地狱报。今既修四力。所余轻者。不能独得重报。于人天轻受。故云转重为轻。转轻为重义亦然。轻业本应得人天。既无心戒力。遂将此业。在三涂中受。亦非轻业得重处也

佛言一切众生凡有二种(至)身戒心慧是名愚痴

案。僧亮曰。下有复次。明此四法寄一深浅广略为辞耳。此且总判愚智二途也。辨修不修也

云何名为不修身(至)不修圣行名不修慧

案。僧亮曰。第一翻。五根是身业。亦是烦恼。导首故说也

复次不修身者不能具足(至)不修慧者不修梵行故

案。僧亮曰。第二翻。戒以防身。戒不具足。谓不修身也

复次不修身者不能观身(至)不善护心名不修慧

案。僧亮曰。第三翻。就观门为义

复次不修身者不能深观(至)不能具足般若波罗蜜

案。僧亮曰。第四翻。就无常门。为义也

复次不修身者贪着我身(至)不能分别善恶等法

案。僧亮曰。第五翻。重明上不观为果也

复次不修身者不断我见(至)不修慧者不断痴心

案。僧亮曰。第六翻。不断身见。故不名修也。宝亮曰。上来至此就相涉之义以明四法。若能行此四法。必得其所者。则成智人也

复次不修身者不能观身(至)往日供给衣食之恩

案。僧亮曰。第七翻。不能观身。五种过患。此有五阶。明五门也。此总明五门过患也。宝亮曰。此下讫金翅鸟。第二历别明四法也

善男子譬如有王畜四毒蛇(至)若一大嗔则能坏身

案。僧亮曰。譬苦门也

善男子如人久病应当至心(至)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案。僧亮曰。譬无常门

善男子亦如芭蕉内无坚实一切众生身亦如是

案。僧亮曰。譬空无性门也

善男子如蛇鼠狼各各相于(至)众生四大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譬不自在门也

善男子譬如鹅王不乐冢墓(至)作如是观不名修身

案。僧亮曰。凡七譬。不净门也。七种者。一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三出门不净。四体性不净。五九孔不净。六诸虫不净。七污净物衣服

不修戒者善男子若不能观(至)如是观者名不修戒

案。僧亮曰。恶者不见其过。善者能识其罪。身应观其过。戒慧应识其能也

不修心者不能观心(至)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心

案。僧亮曰。着相之心。众患之主

不修慧者不观智慧(至)不能如是观者不名修慧

案。僧亮曰。真慧佛菩萨母。有能修习名种子也

善男子第一义中(至)若有如是见者名不修慧

案。僧亮曰。第七翻。此最深也。身是假也。戒心慧亦如是。宝亮曰。此下正明修。此四法得所之意也。谓若妄修者。则此四速成。如其有存。虽行无益。此第一义。非空之第一也。但明凡夫有执实之计心。据此为第一耳。若见身是实。不从因缘作如斯。修身非谓修也。余亦如此也

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至)若似地狱有何苦事

案。僧亮曰。谓不修四法。定取罪相。言是我有。虽闻智说。不生恐怖也

譬如苍蝇为唾所粘(至)是人罪业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重显愚人。[雨/复]藏不悔。遂长小成大。举三譬以为喻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现轻报转地狱受

案。僧亮曰。上说不修四事。未说所以不修。欲明具下诸恶。故登问也。宝亮曰。上已广略六门。此四法竟。今此下第七更举二人结句。广辨愚人之恶。略明智人之善也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至)现世轻报地狱重受

案。僧亮曰。举两翻五事。释所以不修四事。而能转轻为重

师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转地狱报现世轻受

案。僧亮曰。向明愚者之失。今明智者之得。是以次有咨也

善男子若有修集身戒心慧(至)地狱果报现世轻受

案。僧亮曰。解空故罪。所以不除者。以其人心不着故

是人设作极重恶业(至)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

案。僧亮曰。罪恶以横生故。无根空解。以从理故力大。是以真金虽少。犹胜积华

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至)亦非一切众生定受

案。僧亮曰。总结上旨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至)悉不得是大般涅槃

案。僧亮曰。第六劝修也。以道能转障。故劝修也。有两难。此第一若言业不定障而性是定因者定胜不定。何故不以性故得耶。僧宗曰。犹成前无性七执。谓若有性。则自然成佛。何须劝修。正以劝修方得。故知得佛之时。始有性也。凡有四段。第一五难。令因中无性。若必有者。自然至佛。佛以七种人总答也。第二明如来所见。真实明了。不同凡夫。凡夫如盲人问象。如来则会中道。故不须劝也。第三出佛性体。以验不谬也。第四正劝令修也。宝亮曰。若欲近离重障。远取佛果。莫过修道。所以劝也

世尊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至)何须修集八圣道耶

案。僧亮曰。第二难也。性是定因。因力则强。强故不须修道相助也。宝亮曰。下去凡五翻。上来至此。第一翻。师子吼难。若众生有正因佛性。何不率尔而得涅槃。而方修虚假之缘因耶

世尊如此经中说有病人(至)何以故以佛性故

案。僧亮曰。此下有六事。证不修道。以成第二难。此第一事举经也。宝亮曰。第二翻。若众生有正因。正因之力。应自然成佛。何用修道。下举五事。以证成此难。明不假道力

世尊譬如日月无有能遮(至)不以修集圣道力故

案。僧亮曰。此中举三事。一举日月自然。至頞多山。二举河必归海。三举阐提必入地狱。皆不假因缘也。宝亮曰。此中举三事为证也

世尊若一阐提犯四重禁(至)非因修集然后得也

案。僧亮曰。第五事明得菩提。不由修道。乃关佛性。以证业不定障也。宝亮曰。第四事也

世尊譬如磁石去铁虽远(至)是故不须勤修集道

案。僧亮曰。第六事更无别法。直以性故。两吸铁也。宝亮曰。此第五事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离诸怨贼受大快乐

案。僧亮曰。答初难也。七人皆具手足譬佛性。习浮者度。不习不度。譬修道也。众生亦尔。皆有佛性。不修圣道。不得涅槃。是烦恼过也。众生以三事入生死。一以洗浴。譬断烦恼。二以恐怖。譬畏生死苦。三以采花。譬修功德也。僧宗曰。下取阐提。上至诸佛。为七人也。若为洗浴者。言无漏圣人。能永断烦恼。如洗浴去垢也。或为恐怖者。声闻二乘。怖畏四魔。或为采花凡夫。贪世五欲。以悦其情。此三种人。各有所为。故同入河中。运其身手。明若凡若圣。期心不同。故生死河中。各修其善。随其力用不同。故有七种之别也。宝亮曰。今将恒河中。七人答第一难。如恒河边。七人悉有手足。若不习浮。不能得度。众生虽有佛性。要久习缘因善。方乃得成佛。云何难言。率尔行道。而得佛耶。此中借恒河为譬者。用生死为河。明众生虽复在生死河中。要未识生死。及至观解信圣之语。方觉其过。故言入河。入河之意。凡为三义。第一譬除烦恼。第二畏生死八苦。第三如修万善。此恒河中七人。虽尽曾为一阐提来。要当时行异。第三人信常故畏行成。资斯之解。仍得出生死也

善男子生死大河亦复如是(至)如恒河边第一人也

案。僧亮曰。第一人谓阐提也

善男子一阐提辈有六因缘(至)是故常没三恶道中

案。僧宗曰。初譬外凡夫。乃至阐提以无智慧正见之心。不习修道之浮故

第二人者发意欲度(至)如恒河边第二人也

案。僧亮曰。第二暂出还没。不习浮者。本不修戒定慧也。僧宗曰。虽复习观。四意止而智力未深。其人犹退。言没已还出者。以其习观见理义为出。未可是名故。言出已复没也。力大故出者。既观无常苦等。于外凡为大力也。不习浮者。如观力浅故也

第三人者发意欲度(至)如恒河边第三人也

案。僧亮曰。譬得暖法已上也。僧宗曰。五根已立。乃至见谛十五心已来。悉不退位也

第四人者发意欲度(至)如恒河边第四人也

案。僧亮曰。譬四果也。僧宗曰。观四方者。谓四果人。观谛平等也。住者习浮故不没。小乘不希更进。故如住也。不知出处。故观方者。夫真知出者。于生死化物。若巧方便。所以知出。二乘不知大士之慧。故言不知出也

第五人者发意欲度(至)如恒河边第五人也

案。僧亮曰。譬缘觉无自悟小胜声闻也。僧宗曰。缘觉也。言观方已去者。其比于声闻。根力为胜。虽不向佛。以断习而侵三界外惑。故义言去也

第六人者发意欲度(至)如恒河边第六人也

案。僧亮曰。譬菩萨也。僧宗曰。初地已上。乃至十地也。浅处者。初地所断。不及二乘。积因已久。善力薰修。于一念中。称量生死。其惑虽在。而断之不难。是则生死有崖。所以言之浅处也

第七人者发意欲度(至)大高山者喻大涅槃

案。僧亮曰。譬佛也。僧宗曰。大山谓涅槃也

善男子是恒河边如是诸人(至)一切众生不得涅槃

案。僧宗曰。悉具手足。不习浮者。虽有佛性。不修习道。何由得佛耶。此譬既释。则五难自消

善男子譬如良医(至)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手足习浮之因。不习戒定慧故。不能渡河

善男子汝言众生悉有佛性(至)不修圣道故不得见

案。僧亮曰。答第二难也。先举最后证。谓譬菩提。灌绠汲取譬八圣道也。僧宗曰。举第五事别答。明有果如磁石故。岂可不须修道耶。宝亮曰。答第二难。石能吸铁。若缘不具。则不能也。众生亦尔。虽有佛性。若不修道。则不得也。有人行旷野者。譬凡夫行生死也。渴乏者。厌苦情发也。遇井者。涅槃经教也。极深者。因果性理难知也。虽不见水。当知必有。因果性虽难知。未来必有也。求觅灌绠者。譬修道也。井虽有水。无灌不得。众生佛性。云何不修道而见耶

善男子如汝所说世有病人(至)诸菩萨等说如是义

案。僧亮曰。答初证也。分段烦恼尽。任运自成佛耳。僧宗曰。举第三事也。所以言悉差。乃为六住菩萨。岂是常流。而当不须修耶

善男子譬如虚空于诸众生(至)以定得故言一切有

案。僧亮曰。下举三事。非内非外。为譬也。虚空非内外。而众现用。佛性非内外。故众生必有用也。僧宗曰。就因而求。故言非有。不离因而有果。故言非无也。非无因出者。要籍了因乃见也。非此作此受者。非即身修因。即身受果。非此作彼受者。捉一人终始。虽为不同。而非止此身。修习缘因。未来乃见。义称非此作彼受也。彼作彼受者。非是异人修善。异人见性也。非无作无受者。要须修因。其理不得异。岂是终始无作。而不受果耶。宝亮曰。此下第三历正因性也。虚空非五阴内。亦非五阴外。以得佛故。言众生悉有耳

善男子譬如众生造作诸业(至)时节和合而得果报

案。僧亮曰。为因性得果为譬也。业非内外者。如施非独我故非内。得非受者故非外也。是二中间。不可得故。非有非无也。施从因得。非本无今有。不从外。来非无因出也。灭故不一。非此作此受。续故不异。非此作彼受也。由因得果。非无作无受。以时节和合。须众缘和合。得果报也

众生佛性亦复如是(至)尔时得见不名为作

案。僧亮曰。从了因见。故非本无今有也。内谓缘因。外谓正因。遍因无内外也。因中不可得。故非有。从二因见。故非无也。亦非遍因。故非此彼。非无因缘。以修道得见。故非余来也。非无因也。通答中间三证也

善男子汝言如磁石者(至)有佛无佛法界常住

案。僧亮曰。惑谓因能作果。今说因有故果出。因不作异也。以薪不作火。故无有作者。以薪无则火灭。故无有坏者也。僧宗曰。重答第五问。仍释异法合故。异法出生。岂关以佛性。吸菩提耶

善男子若言佛性住众生中(至)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不以一法为体。无住法界。总十八界也。入阴亦尔。十二因缘。遍在三世无住处。名常。果入虚空亦尔。譬佛性非是一法。圆取则得。偏执则失。四大亦无有业者。四大力虽均等。至各不相似。四力皆等。坚濡色异者。由因异果无作者也

猜你喜欢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一卷·佚名
  卷一·佚名
  佛说尊胜大明王经·佚名
  绝余编卷三·智旭
  卷第一·宗密
  卷之一·佚名
  慈品第七·佚名
  佛说智光灭一切业障陀罗尼经·佚名
  卷第三·佚名
  正法华经卷第三·佚名
  卷第二十六·佚名
  佛说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佚名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五·雪关智訚
  卷之七·佚名
  卷第三十三(云字号)·朱时恩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二集卷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一古今体一百二十三首【戊辰一】元旦曈曨祥旭肇开晨便觉韶华应律新仙木骈罗屏镂宝瑞霙稠叠阁翔银?万户同民乐玉帛千方与物春保泰持盈心倍切钦哉自朂朂臣邻

  • 南湖集巻五·张镃

    宋 张镃 撰七言律诗庚戌嵗旦次张以道韵农家正旦喜占晴老圃观风趂早春两事欲寻强徤日一生常作太平民绍熈初嵗新开厯典册崇仪极奉亲词拙固难传乐府水边闲示钓鱼人立春日访梅裴氏园下马东风恰到来午烟沙际日烘开长松寂

  • 大人赋原文·司马相如

    相如拜为孝文园令,见上好仙,乃遂奏《大人赋》,其辞曰: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宅弥万里兮,曾不足以少留。悲世俗之迫隘兮,朅轻举而远游。乘绛幡之素霓兮,载云气而上浮。建格泽之脩竿兮,总光耀之采旄。垂旬始以为幓兮,曳彗星而为髾

  • 列传第十三 王诞 王华 王惠 王彧·李延寿

    卢循据广州,以诞爲其平南府长史,甚宾礼之。诞久客思归,乃说循曰:“下官与刘镇军情味不浅,若得北归,必蒙任寄。”时广州刺史吴隐之亦爲循所拘留,诞又曰:“将军今留吴公,公私非计。孙伯符岂不欲留华子鱼,但以一境不容二君耳。”于

  • 卷一·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一 【起戊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尽壬子明太祖洪武五年】凡五年 【戊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 是岁闰七月元申帝出奔以後为明太祖高皇帝洪武元年】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纪昀

    列传唐 【五】○唐五李靖 【客师 令问 彦芳】 李绩 【敬业】李靖李绩△李靖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诸史尝谓所亲曰丈夫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 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仕

  • 卷十八·楼昉

    钦定四库全书两汉诏令卷十八宋 楼昉 编东汉六安帝【十九】皇太后诏【延平元年】先帝圣德淑茂早弃天下朕奉皇帝夙夜瞻仰日月冀望成就岂意卒然顚沛天年不遂悲痛断心朕惟平原王素被痼疾念宗庙之重思继嗣之统唯长安侯祜

  • 卷三百四十九·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四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四裔宋孝宗隆兴元年显谟阁直学士虞允文论敌遂衰弱乞和四州不可弃上奏曰臣今日伏准三省枢密院劄子卢仲贤齎北界书回议

  • 卷三十三·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三十三宋 徐天麟 撰职官三三辅京兆尹【师古曰京大也兆者衆数言大衆所在】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武帝大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又都水铁官两长丞左内

  • 问孔篇第二十八·王充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

  • 卷八·刘因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集义精要卷八    元 刘因 撰论语四八佾首章【孔子谓季氏】季氏初心也须知其为不安然见八佾人数之盛便自忍而用之这便是遏絶天理失其初心也【时举】○后説之意亦自当存盖只此便是天理发处【木

  • 卷二十七·张廷玉

    <經部,春秋類,欽定春秋傳說彙纂欽定四庫全書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二十七【丁靈王十未八年】十有九年【晉平四年齊靈二十八年衛獻二十三年殤五年蔡景三十八年鄭簡十二年曹武公滕元年陳哀十五年?孝十三年宋平二十二年秦景

  • 卷十二·梁益

    <经部,诗类,诗传旁通钦定四库全书诗传旁通卷十二     元 梁益 撰大雅荡之什荡受中左传成公十三年刘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福刘子刘康公畿内

  • 卷二·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左氏传说卷二     宋 吕祖谦 撰庄公齐小白入于齐【九年】会于鄄齐始霸【十五年】庄九年齐桓公自莒入齐十五年始霸乡者说左传须分三节看五霸未兴以前是一节五霸迭兴之际是一节五霸既衰之後是一节五

  • 卷五·李钟伦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纂训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纂训卷五安溪李钟伦撰地官司徒第二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扰邦国教官之属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乡

  • 法 与 佛 学·太虚

    ──二十年新春在汉口律师公会讲──今天因罗会长、张会长等相邀,得以参观贵会,并参与贵会会员新年团拜盛典,在此欢欣鼓舞之中,得与各位相聚,诚使我生无限的欢喜庆快之心!适间罗会长论法与佛学的关系,在佛学之哲理中,确有法学

  • 卷第十二·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二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书下 复林得山农部 屡承宝札。谆谆挽留。且急以开堂为劝。足见为法心勤。非浪称檀越者比也。但某思。时当末运。魔鬼为害。到处妄据师席。力谋开堂。破灭宗风。莫此为甚

  • 钦定国子监志·陆宗楷

    六十二卷。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国子监祭酒陆宗楷等奉敕撰。陆宗楷,浙江仁和 (今杭州)人。雍正元年 (1723)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国子监遗失书籍而降职。陆氏曾辑《太学志》进呈,该书所述沿革故实载及唐、宋以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