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三

  施设论卷第三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

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四之二

又复阿难。我出母胎。未久之间。即观四方。乃作是念。我当得成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已。当为众生演说四圣谛法。此是菩萨先现瑞相。

又复阿难。我出胎未久。即作是言。今我此身。是边际生。乃作是念。我当得成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已。当为一切众生。普尽生死边际。此是菩萨先现瑞相。

又复阿难。我出胎未久。空中自然雨众天花。谓优钵罗花。俱母陀花。钵讷摩花。奔拏利伽花等。又雨众妙沉水薰陆旃檀香粖。及散天花。乃作是念。我当得成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已。具大智慧。具大福德。饮食衣服。床座医药。诸受用具。悉皆丰足。此是菩萨先现瑞相。

又复阿难。我出胎未久。空中自然奏天音乐。乃作是念。我当得成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已。声闻十方。

又复阿难。我昔宫中。与诸宫属同处床座。乃作是念。从今已往。我不复处王宫之座。今我此座。是即最后所处之座。作是念已。从床座起。诣王宫门志欲求出。时有圣贤。密开其门。我于是时。出宫门已。渐次前诣重重宫禁。一一门首。皆有圣贤。为开其门。我于尔时。即作是念。我当得成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已。普为众生。开甘露门。此是菩萨先现瑞相。

又复阿难。我时乘彼迦蹉迦马王。出王城已。至于他邦。即时下马。乃作是念。今此是我最后所乘王宫宝马。我时所有众庄严具。及迦蹉迦马王而悉不受。还其驭者。乃起是念。今此是我最后所有世间严具。而悉弃置不复受之。阿难当知。我时即持妙色宝剑。自断顶髻。断已复念。今此是我最后自断顶发宝髻。不复重生。即时见一被袈裟衣者。仪相调善。见已欢喜。前诣彼所。而谓之曰。我今奉汝迦尸迦衣。汝可授我袈裟法衣。即作是念。今此是我最后所弃王宫之服。不复重以俗服被体。

又复阿难。其后我于吉祥长者所。受吉祥草。诣菩提树下。自敷其草。端身正念。加趺而坐。作是念言。我若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誓愿不起于座。又作是念。我今快得善利。何以故。一切众生。处无明中。住著无明。无明卵[穀-禾+卵]。障覆慧眼。我当破无明卵。令诸众生。吉祥安乐。

又复阿难。我成佛未久。观见众生世间所生。亦世间老。有利根者。有中根者。有下根者。其下根者。随其行相。而调伏之。乃至不闻正法诸缺减者。彼等众生。我观见已。于彼彼所。起大悲心。为说正法。而化度之。

又复阿难。我复作是念。我今快得善利。我于世间杂染中生。而无杂染心意所行。

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五

总说颂曰。

如子下族并贫族  贼难劫初至十岁

牛货胜身俱卢洲  无我及彼欲色界

佛从定起入涅槃  最后大衣不焚爇

又问。何因菩萨于一切众生中。最上最胜。有不发大菩提心。而能正信出家者邪。答菩萨长时。观诸众生。等同一子。勤修善业。长养成熟胜妙果报。现前克成。法尔如是。殑伽沙等诸菩萨众。未有不发大菩提心。而能正信出家之者。如其所说。即是不能受欲乐故。

又问。何因菩萨不于下族中生。答下族生者。习近慢心。菩萨长时。远离诸慢。亲近善法。修习施作。是故菩萨决定于其上族中生。又若菩萨下族生者。即起谤讪。

又问。何因菩萨不于贫族中生。答贫族生者。习近悭吝。菩萨长时。离悭吝垢。亲近修习。广多施作。无悭吝法。是故菩萨。决定于其富族中生。谓以菩萨诸有所得色声香味触等诸境。不历艰苦。自他平等。而受用之。又若菩萨生贫族者。即起谤讪。

又问。何因菩萨不生极边国土。及多贼难鄙恶之方。答边恶国土。于戒于见。而悉艰苦。不与菩萨相似同等。而菩萨者。勤修诸善。长养成熟。现前胜妙果报克成。是故菩萨。决定于其大国中生。设有利根清净众生。值遇菩萨大威德者。然亦不能发起最上无漏善法。所谓无上正等菩提缘觉菩提声闻菩提到彼岸法。及余最上无漏善根。

又问。何因菩萨不于劫初时生。彼时人寿。始八万岁。答劫初时人。软品根性。所行愚钝。朴质种类。不与菩萨相似同等。菩萨大士大威德者。于长时中。勤修善法。长养成熟。设有利根清净众生。值遇菩萨大威德者。然亦不能发起最上无漏善法。

又问。何因菩萨不于人寿最后十岁时生。答人寿十岁之时。广多罪业。广多烦恼。不与菩萨相似同等。是故菩萨大威德者。不于人寿十岁时生。

又问。何因菩萨不生西瞿陀尼洲。答西瞿陀尼洲人。软品根性。所行愚钝。朴质种类。不与菩萨相似同等。菩萨大士大威德者。勤修善法。长养成熟。现前胜妙果报克成。是故菩萨。决定于其大国中生。设有利根清净众生。值遇菩萨大威德者。然亦不能发起最上无漏善法。所谓无上正等菩提缘觉菩提声闻菩提到彼岸法。及余最上无漏善根。

又问。何因菩萨不生东胜身洲。答如西瞿陀尼洲。其事广说。

又问。何因菩萨不生北俱卢洲。答北俱卢洲人。软品根性。所行愚钝。朴质种类。随作艰辛。不与菩萨相以同等。菩萨大士大威德者。于长时中。勤修诸善。长养成熟。现前胜妙果报克成。是故菩萨。决定于其大国中生。设有利根清净众生。值遇菩萨大威德者。然亦不能于一切处发起最上无漏善根。而北俱卢洲人。无我所执。此中问言。北俱卢洲人。何故无我所执邪。答谓以众生数多境界广大所受境界。咸皆悦意。平等无差。故无我所。

又问。何因菩萨不生欲界诸天。答谓。欲界中诸天子众。著诸境界。爱乐放逸。不与菩萨相似同等。虽能修持少分梵行。不能广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广大宣演梵行。令诸天人。各获利益。以是缘故。不生欲界诸天。

又问。何因菩萨不生色界诸天。答谓。色界中诸天子众。虽能修持少分梵行。而亦不能广为四众。别别开演所有梵行。令诸天人。各获利益。又复菩萨。不于色界诸天趣证涅槃。

此中应问。何故色界天中。不入涅槃。答谓。无色相正受处故。但作意已。正入涅槃。

又问。若如此说者。不善心入邪。无记心入邪。答此说应知无记心入。

又问。何因诸佛世尊。住世教化。何故贤上大声闻众。先入涅槃。佛乃后入。答以诸声闻。长时无间。勤修善法。长养成熟。现前胜妙果报克成。若见世尊入涅槃者。彼诸声闻。所有胜报。即不圆成。又复法尔殑伽沙数等。诸佛世尊。所有贤上大声闻众。皆先涅槃。佛乃后入。如其所说入涅槃者。诸佛世尊。于第四禅不动地中。现前证入。此中应问。云何世尊。入涅槃邪。或复起邪。答若有所起。即无所入。

又问。何因如来世尊。入涅槃已。圣体既焚。大衣如故。若内若外。都无所损。答天威力故。谓以诸天于佛世尊。极生净信。又复二种制止不烧。一者内身。二者外财。当知皆是佛神力故。

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第六之一

总说颂曰。

二缘及彼二众出  声闻三千大千界

大慈大悲二种心  不思议及随顺法

众中差别所行中  如象王住地狱等

又问。何因佛及轮王。皆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一谓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二谓转轮圣王。答转轮圣王者。往昔修因。其事广大。于长时中。常起是念。我当广行布施。植诸胜福。长养一切众生。净持戒行。世间痴暗。无归救者。悉为救度。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者。随诸所作一切善法。普施世间一切众生。广发大愿。如愿所行。舍家出家。成等正觉。以是因故。转轮圣王。如来应供正等正觉。皆具大丈夫相。

又问。何因佛与缘觉。于一时中。不相值遇。答诸缘觉众。于长时中。修缘觉法。胜妙果报现前克成。无所愿求。于最上法。无复施作。亦不乐欲亲近恭敬瞻睹如来。由是因故。佛与缘觉。不同时出。

又问。何因二转轮王。不同时出。答转轮圣王。往昔修因。其事广大。谓于长时。勤修诸善。同一妙盖。普覆一切。一轮王出。观诸众生。同一子想。一轮王出。同一境界。尊重供养。随所应作一切善业。胜愿果报现前克成。由是因故。二转轮王。不同时出。

又问。何因二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不同时出。答菩萨往昔修因。其事广大。谓于长时。唯一师教。一种修习。作诸善法。随其所作。同一解脱。唯一所尊。唯一大智。作诸善业。长养成熟。于一时中。无二果报现前所起。此复云何。答二难并故以是因故。于一时中。二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不同出世。

又问。何因女人不作转轮圣王。不成帝释。不成梵王。不成魔王。不证缘觉菩提。不证无上正等菩提。答谓。诸女人善力劣弱。男子胜善乐欲根力之所建立。以其极生善欲心故。女无势力。皆是男子善业因作。又复女人。无其利根。唯彼男子善力成故。又彼男子善力增极。乃能获得利根胜业。以如是因故。女人不作转轮圣王。不成帝释。不成梵王。不成魔王。不证缘觉菩提。不证无上正等菩提。

又问。何因佛世尊者。具无边智。具无边慧无边辩才。答菩萨长时。于其三慧。亲近修习。广多施作。谓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增极勤勇。以如是因故。佛世尊具无边智慧无边辩才。

又问。何因佛世尊。出清净妙音。普闻三千大千世界。悉令晓了。答以佛世尊成道未久。住梵界已。普令亲近得闻解脱。颂句。

颂曰。

安住诸佛正教中  发起精进求出离

能破生死大力军  犹如狂象在草舍

今此清净正法律  不放逸心善所行

即能断灭生死轮  乃尽一切苦边际

如是颂句。一一世界。一一众生。普皆得闻。分明晓了。此是如来清净妙音。普闻三千大千世界。

  施设论卷第三

猜你喜欢
  序·函昰
  降三世忿怒明王念诵仪轨·佚名
  卷第十八(第三诵之五)·佚名
  盂兰盆经赞述·佚名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三之上·智顗
  重刻赵州祖师语录序·从谂
  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二·玄奘
  一切经音义卷第十八·唐慧琳
  卷第一百一十四·佚名
  卷第十九·佚名
  大吉义神咒经卷第四·佚名
  起世经卷第八·佚名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馆刊发刊词·太虚
  卷五百一十六·佚名
  卷之十二·牧云通门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五十九·彭定求

        卷559_1 【春日旅舍书怀】薛能   出去归来旅食人,麻衣长带几坊尘。开门草色朝无客,   落案灯花夜一身。贫舍卧多消永日,故园莺老忆残春。   蹉跎冠盖谁相念,二十年中尽苦辛。   卷559_2 【秋日将离滑台

  • 刘辰翁·唐圭璋

      辰翁字会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绍定五年(1232)。景定三年(1262)廷试对策,忤贾似道,置丙第。以亲老,请濂溪书院山长。荐居史馆,又除太学博士,皆固辞。宋亡,隐居。大德元年(1297)卒。年六十六。有须溪集。   望江南   晚

  • 卷一百二十二·徐世昌

    文孚文孚,字秋潭,满洲旗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文敬。有《秋潭相国诗存》。宿东科尔寺梦醒招提境,烟岚聚小楼。一峰寒受月,万木夜生秋。薄酒难成醉,清笳易动愁。卧听清梵静,身世笑浮鸥。晚到哈尔海图策马

  • 卷之五百五十二·佚名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十二月。己亥朔。上诣宁寿宫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戊辰皆如之。内记  ○湖广总督张之洞奏、遵练兵处新章。改编湖北常备军两镇营制饷章。并设立督练公所。考

  • 江阳王元继传·李延寿

    献文帝将南平王元霄的第二个儿子继、字世仁的作为江阳王吐根的后嗣。袭爵为江阳王。宣武帝时,元继任青州刺史,他随便把别人家的女儿拉来给自己的家僮当妻子,又强让好人家的女子当奴婢,因而被御史弹劾,免除官爵。  当灵太

  • 卷八十五·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八十五 朱批张元佐奏摺 雍正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四川川北总兵官署理松潘总兵官印务【臣】张元佐谨 奏为恭谢 天恩事雍正三年五月初一日承准督【臣】年羮尧照会 内开为请 旨事准兵部咨称雍正三年

  • 第八章·管子之官制·梁启超

    管子之官制,见于各篇者,小有异同。其中央官制,《立政篇》所述,有虞师、干师、司空、由田、乡师、工师、五官。而《小匡篇》则云:“使鲍叔牙为大谏,王子城父为将,弦子旗为理,宁戚为田,隰朋为行。”大约《立政篇》乃泛

  • 卷62·陈邦瞻

    ○两河中原之陷高宗建炎元年五月,金人陷河中府。先是,粘没喝等既北去,留万户银术可屯太原,副统硕格屯真定,娄室围河中,蒙哥进据磁、相,渤海大挞不也围河间。帝命马忠及忻州观察使张换将所部,合万人,自恩、冀趋河间以袭之。已而

  • 谭翊女士·周诒春

    谭翊女士 字义廉。年三十七岁。生于江西九江。父选书。兄翊卿。业商。翊煌。律师。初学于九江儒励女书院。光緖二十四年。以友人资助。自费游美。入米尼波里幼稚园专科学校。光緖二十七年。入佛乐题教会学校。习神学

  • 第十三章 17·辜鸿铭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夏)被任命为一个重镇的行政首脑,他问孔子,在政府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不要匆匆忙忙去办事。不要考虑蝇头小利。如果

  • 卷三·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要义卷三宋 魏了翁 撰大禹谟【一】禹加大字并尧禹皆为虞书此舜史所录史加大其功使异于臯陶于此独加大字与臯陶并言故也谟谋释诂文此三篇皆是舜史所录上取尧事下录禹功善于尧之知已又美所禅得人故包

  • 外储说左上·韩非

    △经一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密子也。明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其说在田鸠对荆王也。故墨子为木鸢,讴癸筑武宫。夫药酒忠言,明君圣主之以独知也。△经二人主之听言也,不以功

  • 如来常无常品第五·佚名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为常为无常。佛言:大慧。如来应正等觉。非常非无常。何以故?俱有过故。云何有过。大慧。若如来常者,有能作过。一切外道说能作常若无常者,有所作过。同於诸蕴为相所相。毕竟

  • 刘遗民书问附·僧肇

    遗民和南。顷餐徽闻。有怀遥伫。岁末寒严。体中如何。音寄壅隔。增用抱蕴。弟子沈痾草泽常有弊瘵耳。因慧明道人北游。裁通其情。古人不以形疏致淡。悟涉则亲。是以虽复江山悠邈不面当年。至于企怀风味。镜心象迹。伫

  • 第四十八卷·佚名

    观天品之二十七(夜摩天之十三)彼诸天众。既见如是业果报已。彼佛塔内。复更观察异处壁中。觅希有法。于彼壁中。复见天王牟修楼陀随顺法行。不习近欲爱乐法行。作诸众生利益之行。善知一切善恶等业。既知业已不放逸行

  • 吴兴志·谈钥

    一作《嘉泰吴兴志》。地方志。南宋谈钥撰。20卷。宁宗嘉泰元年(1201)成书。吴兴,县名,今属浙江。此志网罗古今旧闻,采核当时情况,分门别类,厘然成编,可供研究当地地方史。但草率成书,尚未尽善。今有《吴兴丛书》本,1990年中华

  • 经幄管见·曹彦约

    四卷,宋曹彦约 (1157—1228)撰。曹彦约字简甫,号昌谷。南宋南康军都昌 (今属江西)人,淳熙八年 (1181)举进士,曾从朱熹讲学,后受人之召,负责汉阳军事,因部署抗金有方,改知汉阳军。后累官宝谟阁待制、知成都府。嘉定初,为湖南转

  • 甲午战事记·池仲祐

    中日构衅,由来久矣:溯厥肇祸,实自朝鲜:朝鲜,中国之藩属也,而日本岛国,孤悬东海,于朝鲜为近,恩蚕食之。明万历二十年,日本将军秀吉陷朝鲜,明师战败于平壤。厥后朝鲜迄无宁岁。中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未之能定也。迨万历二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