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列传五

列传

唐 【五】

○唐五

李靖 【客师  令问  彦芳】 李绩 【敬业】

李靖

李绩

△李靖

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人姿貌魁秀通诸史尝谓所亲曰丈夫要当以功名取富贵何至作章句儒其舅韩擒虎每与论兵辄叹曰可与语

孙吴者非斯人尚谁哉仕隋为殿内直长 【旧书仕隋为长安县功曹复厯驾部员外郎】 吏部尚书牛弘见之曰王佐才也左仆射杨素拊

其床谓曰卿终当坐此大业末为马邑丞高祖击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变传送江都至长安道梗高祖已定京师将斩之靖呼曰公欲

就大事以私怨杀谊士乎秦王亦为请得释 【按刘肃大唐新语云高祖举义大原李靖与卫文升为隋守长安收皇族害之及关中平诛文

升等次及靖靖言曰公定关中难复私雠若为天下未得杀靖乃赦之与新旧史所载互异疑肃得于传闻不若正史之可据】 吊为三卫从平

王世充以功授开府萧铣据江陵诏靖安辑轻骑道金州会蛮贼邓世洛兵数万屯山谷间庐江王瑗讨不胜靖为瑗谋击却之进至峡州阻铣

兵不得前帝谓逗遛诏都督许绍斩靖绍为请而免 【按大唐新语靖为岐州刺史或为旨告其谋反高祖命一御史按之曰李靖反且实便

可处分御史知其诬罔与告事者行数驿佯失告状惊惧鞭挞行典乃祈求于告事者曰李靖反状分明亲奉进止今失告状幸救其命更请状

告事者乃疏状与御史验与本状不同即日还以闻高祖大惊御史具奏靖不坐所谓御史者失其名氏葢传闻之词靖亦未尝为岐州刺史也

疑好事者因许绍事而傅会之故不取】 开州蛮再肇则寇夔州赵郡王孝恭战未利靖率兵八百破其屯要险设伏斩肇则俘禽五千帝谓左

右曰使功不如使过果然因手敕劳之靖遂陈图铣十策诏拜行军总管兼摄李恭行军长史军政一委焉武德四年八月大阅兵夔州时秋潦

涛濑涨恶铣以靖未能下不设备诸将亦请江平乃进靖曰兵机事以速为神今士始集铣未知若乘水傅垒是疾雷不及掩耳纵使仓卒召兵

无以御我此必禽也孝恭从之九月舟师叩夷陵铣将文士宏以卒数万屯清江孝恭欲击之靖曰不可士宏健将下皆勇士今新失荆门悉锐

拒我此救败之师不可当宜驻南岸待其气衰乃取之孝恭不听留靖守屯自往与战大败还贼委舟散掠靖视其乱纵兵击破之取四百余艘

溺死者万人即率轻兵五千为先锋趋江陵薄城而营破其将杨君茂郑文秀俘甲士四千孝恭军继进铣大惧檄召江南兵不及到遂降靖入

其都号令静严军无私焉或请靖籍铣将拒战者家赀以赏军靖曰王者之兵吊人而取有罪彼胁驱以来不容以叛逆比之今新定荆郢宣示

宽大若降而籍之恐自荆而南坚城剧屯驱之死守非计之善也止不籍由是江汉列城争下以功封永康县公检校荆州刺史乃度岭至桂州

分道招慰酋领冯盎等皆以子弟来谒南方悉定得郡凡九十六户六十余万诏书劳勉授岭南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以岭海陋远久不见

德非震威武示礼义则无以变风即率兵南巡所过问疾苦延见长老宣布天子恩意远近欢服辅公祏据丹阳及召孝恭为帅召靖入朝受方

略副孝恭东讨李世绩等七总管皆受节度公祏遣冯惠亮以舟师三万屯当涂陈正通步骑二万屯青林自梁山连锁以断江道筑却月城延

袤十余里为犄角诸将议曰彼劲兵连栅将不戢疲老我师若直取丹阳空其巢窟惠亮等自降靖曰不然二军虽精而公佑所自将亦锐卒也

既保石头则牢未可拔我留不得志退有所忌腹背蒙患非百全计且惠亮正通百战余贼非怯野鬬今方持重特公祏立计尔若出不意挑攻

其城必破之惠亮拔公祏禽矣孝恭听之靖率黄君汉等水陆皆进苦战杀伤万余人惠亮等亡去靖将轻兵至丹阳公祏惧众尚多不能战乃

出走禽之江南平置东南道行台以为行台兵部尚书行台废检校杨州大都督府长史帝叹曰靖乃铣公祏之膏肓也古韩白卫霍何以加八

年突厥寇太原为行军总管以江淮兵万人屯太谷时诸将多败独靖完军归俄权检校安州大都督太宗践阼授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突

厥诸部离畔帝方图进取以兵部尚书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劲骑三千繇马邑趋恶阳岭颉利可汗大惊曰 【旧书作突利可汗误】 兵不

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由是帐部数恐靖纵谍者离其腹心夜袭定襄破之颉利脱身遁进封代国公颉利保铁山遣使者谢罪请内附以靖

为定襄道总管往迎之又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慰抚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

公谨曰上巳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遇候逻皆俘以从去其牙七里乃觉部

众震溃斩万余级俘男女十万禽其子迭罗施杀义成公主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禽以献 【互见突厥传】 于是斥地自阴

山北至大漠矣帝因大赦天下赐民五日酺御史大夫萧瑀劾靖持军无律纵士大掠散失奇宝 【通鉴考异曰旧传御史大夫温彦博害其

功谮靖云据实录彦搏二月已为中书令三月始擒颉利今从实录】 帝召让靖顿首谢帝徐曰隋史万岁破达头可汗不赏而诛朕不然赦公

之罪录公之功乃进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增户至五百既而曰向人谮短公朕今悟矣加赐帛二千匹迁尚书右仆射靖每参议恂恂似不能

言以沈厚称时遣使十六道巡察风俗以靖为畿内道大使会足疾乞骸骨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谕旨曰自古富贵而知止者葢少虽疾顿惫

犹力于进公今引大体朕深嘉之欲成公美为一代法乃授特进就第禄赐吏卒并依旧给若疾少间三日一至门下中书平章政事加赐灵寿

杖顷之吐谷浑寇边帝谓侍臣曰靖能复起为帅乎靖往见房玄龄曰吾虽老尚可一行帝喜以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任城王道宗侯君集李

大亮李道彦高甑生五总管兵皆属军次伏俟城吐谷浑尽火其莽退保大非川诸将议春草未牙马弱不可战靖用侯君集计 【语见君集

传】 决策深入遂踰积石山大战数十所杀获吐谷浑伏允愁蹙自经死靖更立大寍王慕容顺而还 【详吐谷浑传】 甑生军由盐泽道

后期靖簿责之既归与广州长史唐奉义告靖谋反有司按验无状甑生等以诬罔论靖乃阖门自守宾客亲戚一谢遣改卫国公其妻卒诏坟

制如卫霍故事筑阙象铁山积石山以旌其功进开府仪同三司帝将伐辽召靖入谓曰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惟高丽未服亦有意

乎对曰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帝悯其老不许二十三年病甚帝幸其第流涕曰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

今疾如此为公忧之薨年七十九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世言靖精风角鸟占云祲孤虚之术传着怪诡禨祥

皆不足信论其所设施如此 【按华阴县有石刻靖告西岳文大略言意在取天下次则择主而仕朱彝尊尝诋其为又杜光庭撰虬须客传

说尤怪妄洪迈容斋随笔亦辨之皆史臣所谓怪诡禨祥不足信者也】 子德謇嗣官至将作少匠坐善太子承干流岭南以靖故徙吴郡靖兄

端字药王以靖功袭永康公梓州刺史

李客师

李令问

李彦芳

李客师

弟客师右武卫将军累战功封丹阳郡公致仕居昆明池南喜射猎虽老犹未衰自京南属山西际沣水鸟鹊皆识之每出从之翔噪人谓

之乌贼卒年九十赠幽州都督

李令问

孙令问明皇为临淄王时与雅旧及即位以协赞功迁殿中少监预诛窦怀贞封宋国公实封五百户进散骑常侍知尚食事恩待甚渥然

未尝辄干政率游畋自娱厚奉养侈饮食后坐其子与回纥部酋承宗连昏 【旧书开元十五年凉州都督王君■〈毚,大代兔〉奏回纥

部落叛令问坐与连昏左授今据新书】 贬抚州别驾卒

李彦芳

靖五代孙彦芳 【按新书以彦芳为靖五代孙旧书客师孙令问令问孙彦芳则于靖为五代从孙宰相世系表无彦芳名未知孰是】

太和中为凤翔司录参军家故藏高祖太宗赐靖诏书数函上之一曰兵事节度皆付公吾不从中治也一曰有昼夜视公疾大老妪遣来吾欲

熟知公起居状皆太宗手墨他大略如此文宗爱之留禁中敕摸诏本还赐彦芳并朿帛衣服权德舆尝读太宗手诏至流涕曰君臣之际乃尔

△李绩

李绩字懋功曹州离狐人本姓徐氏客卫南家富与其父盖皆喜施贷年十七从翟让为盗说曰公乡人不宜自剽残宋郑商旅之会御河

在中舟舰相属往邀取之可以自资让然之劫公私船取财由是兵大振李密亡命雍邱绩与浚仪王伯当共说让推密为主密署绩右武候大

将军东海郡公是时河南山东大水隋帝令饥人就食黎阳仓史不时发死者日数万绩说密曰天下之乱本于饥今若取黎阳粟以募兵大事

济矣密以兵五千付绩与郝孝德等济河袭黎阳守之开仓纵食旬日胜兵至二十万宇文化及拥兵北上密使绩守仓周掘堑以自环化及攻

之绩为地道出鬬化及败引去武德二年密归朝廷其地东属海南至江西直汝北抵魏郡绩统之未有所属谓长史郭孝恪曰此人众土宇皆

魏公有也吾若献之是利主之败为己功乃录郡县户口以启密请自上之使至高祖讶无表使者以意闻帝喜曰纯臣也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世绩不以李密土地邀功颇见志节唐太宗所云公不负李密岂肯负朕诚非虚语后于立武后事乃慎忍依阿毫无匡救则暮年门

户计重竟尔易操非独廉谨有余刚方不足实亦有负太宗之知巳矣】 诏授黎州总管封莱国公赐姓附宗正属籍徙封曹封盖济阴王辞改

舒国公诏绩总河南山东兵以拒王世充及密诛帝遣使示密反状绩北面拜伏号恸表请收葬从之绩为密服缞绖葬讫乃释俄为窦建德所

陷质其父使复守黎阳三年自拔来归从秦王伐东都战有功乃振旅还秦王为上将绩为下将皆服金甲乘戎辂告捷于庙盖亦自洺州入朝

诏复其官又从破刘黑闼徐圆朗累迁左监门大将军圆朗复反诏绩为河南大总管讨平之赵郡王孝恭讨辅公祏也遣绩以步卒一万度淮

拔寿阳攻江西贼冯惠亮陈正通相次溃公祏平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贞观三年为通漠道行军总管 【通漠通鉴作通汉误】 出云中与

突厥战走之引兵与李靖合因曰颉利若度碛保于九姓果不可得我若约赍薄之不战缚虏矣靖大喜以与己合于是意决靖率众夜发绩勒

兵从之颉利欲走碛绩前屯碛口不得度降其部落五万诏拜光禄大夫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父丧解夺哀还官徙封英治并州十六年以威

肃闻帝尝曰炀帝劳中国筑长城以备虏今我用绩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召为兵部尚书未至会辥延陀子大度设以八万骑侵李思

摩诏绩为朔方道行军总管将轻骑六千 【旧书作三千】 击度设青山斩名王一俘口五万以功封一子为县公晋王为皇太子授詹事兼

左卫率俄同中书门下三品帝曰吾儿方位东宫公旧长史以宫事相委勿以资屈为嫌也后帝自将征高丽以绩为辽东行军大总管破葢牟

辽东白崖等城从战驻跸山功多封一子为郡公延陀部落乱诏将二百骑发突厥兵讨之大战乌德鞬山破之降其首领梯真达千而可汗咄

摩支遁入荒谷碛北遂定改太常卿仍同中书门下三品复为詹事绩既忠力帝谓可托大事尝暴疾医曰用须灰可治帝乃自剪须以和药及

愈入谢顿首流血帝曰吾为社稷计何谢为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剪须和药事属不经即云优恤功臣亦自有道何至毁发肤以佐刀

圭设他日复有类是者安得如许须髯疗疾乎或由太宗欲倚绩为顾托因设词以结其心而其家遂记之志状史官不察摭拾成编白居易七

德舞辞复从而艳称之后世因据为盛事其说无足深信即有之亦非情理之正吾所不取】 后留宴顾曰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

密岂负朕哉绩感涕因囓指流血俄大醉帝亲解衣覆之帝疾谓太子曰尔于绩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宜即授以仆射彼必致死力矣乃授迭

州都督 【谨按通鉴辑览

御批太宗之待臣下未尝不任权术厥后陛下家事一言致贻宗社之祸究之权术有何益乎】 高宗立召授

检校洛州刺史洛阳宫留守进开府仪同三司中书门下参掌机密遂为尚书左仆射永徽元年求解仆射听之仍以开府仪同三司知政事四

年拜司空始太宗时绩已画象凌烟阁至是帝复命图其形自序之又诏得乘小马出入东西台卑官日一人迎送帝欲立武昭仪为后召绩与

长孙无忌于志寍褚遂良计之遂良等持不可 【详长孙无忌褚遂良诸传】 绩称疾不至帝后密访绩曰将立昭仪而顾命之臣皆以为不

可今止矣答曰此陛下家事无须问外人帝意遂定诏绩志寍奉册立武后帝东封泰山为封禅大使尝坠马伤足帝以所乘马赐之高丽莫离

支男生为其弟所逐遣子乞师诏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兵二万讨之破其国执高藏男建等裂其地州县之献俘昭陵具军容告于庙进

位太子太师增食千一百户总章二年卒年八十六 【旧书年七十六神道碑亦同】 帝曰绩奉上忠事亲孝性廉慎不立产业今亡当无赢

赀有司其厚赠恤之因泣下举哀光顺门七日不视朝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贞武给秘器陪葬昭陵起冢象阴铁乌德鞬山以旌功烈葬日帝

与皇太子幸末央古城哭送初绩拔黎阳仓高季辅杜正伦往客焉及平虎牢获戴冑咸引见卧内推礼之后皆为名臣世以绩为知人平洛阳

得单雄信故人也表其材武请尽纳官爵以赎不许乃号恸割股肉啖之曰使此肉随兄为土庶不负昔誓也仍收养其子焉绩姊病尝自为粥

而燎其须姊戒止答曰姊多疾而绩且老虽欲数进粥尚几何其用兵料敌应变皆契事机战胜必推功于下得金帛尽散之士卒然持法严故

人为之用临事选将必訾相其奇庞福艾者遣之或问故答曰薄命之人不足与成功名既没士皆为流涕自属疾帝及皇太子赐药即服家欲

呼医巫不许诸子固以药进辄曰我山东田夫耳位三公年踰八十非命乎生死系天寍服药求活耶弟弼始为晋州刺史以绩疾召为司卫卿

使省视忽语曰我似少愈可置酒相乐于是奏乐宴饮列子孙于下将罢谓弼曰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皆辛苦立门户悉为不肖子败之

我子孙今以付汝汝可慎察有不厉言行交非类者急榜杀以闻毋令后人笑吾犹吾笑房杜也我死布装露车载柩敛以常服加朝服其中傥

死有知庶着此奉见先帝众妾愿留养子者听余出之乃不复语弼等遵焉本名世绩永徽中避太宗偏讳故但名绩后配享高宗庙庭季弟感

年十五有奇操李密败陷于世充令作书召绩对曰兄尚节义今已事主昆弟不能移也固不从杀之绩子震嗣桂州刺史震子敬业敬猷

李敬业

李敬业

敬业少从绩征伐有勇名厯太仆少卿袭英国公为眉州刺史嗣圣元年坐赃贬柳州司马会给事中唐之奇贬括苍令詹事府司直杜求

仁贬黟令 【旧书作黝县丞今从新书黟作黝传写之误】 长安主簿骆宾王贬临海丞敬猷自盩厔令坐事免俱客扬州失职怏怏时武后

既废中宗诛戮唐子孙天下愤之敬业等乘人怨谋起兵先谕其党监察御史辥璋 【通鉴作辥仲璋】 求使江都及至令雍人韦超告州长

史陈敬之反璋乃收系之居数日敬业乘传至矫制杀敬之自称州司马且言奉密诏募兵讨高州叛酋即开府库令参军李宗臣释系囚役工

数百人授甲斩录事参军孙处行以徇乃开三府一曰匡复府二曰英公府三曰扬州大都督府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之奇为左

长史求仁为右长史宗臣左司马璋右司马宾王为艺文令前盩厔尉魏思温为军师旬日兵十余万传檄州县疏武氏过恶复称嗣圣元年又

索状类太子贤者奉之诡众曰贤不死楚州司马李崇福率所部三县应之武后遣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兵三十万往击之削其祖父官爵

毁冢藏除属籍购得敬业首者授官三品赏帛五千敬业问计于思温对曰公以匡复为辞宜身自将兵直趋洛阳山东韩魏知公勤王附者必

众天下指日定矣璋曰不然金陵负江其地足以为固且王气尚在宜先并常润为霸基然后鼓行而北思温曰山东豪杰不愿武后居上蒸麦

为饭以待我师奈何欲守金陵投死地乎敬业不从使敬猷屯淮阴韦超屯都梁山自引兵击润州下之署宗臣为刺史始回兵屯高邮下阿溪

思温叹曰兵忌分今敬业不知扫地度淮率山东士先袭东都吾知无能为也武后又使黑齿常之将江南兵为孝逸援进击淮阴都梁兵皆败

后军总管苏孝祥率奇兵五千夜度击敬业孝祥死兵溺者过半孝逸军退守石梁有乌羣噪敬业营上监军御史魏真宰曰 【通鉴作魏元

忠按元忠传是时以殿中侍御史监孝逸军真宰即元忠也】 贼其败乎风顺荻干火攻之利也固请战遂度溪击之敬业置阵久士疲皆顾望

不正列孝逸乘风纵火逼其军军稍却敬业麾精兵居前弱者在后阵乱不能制乃败斩七千余级敬业等轻骑遁江都携妻子奔润州潜蒜山

下将入海逃高丽抵海陵阻风遗山江中其将王那相斩之传首东都夷其家中宗反正诏还绩官封属籍葺完茔冢焉初敬业之叔思文为润

州刺史敬业兵起以使间道闻固守踰月城陷敬业责曰叔党于武氏宜改姓武思温等欲杀之敬业不许及扬楚平乃独免后遂赐武姓厯春

官尚书或言本与敬业谋者乃复徐氏卒子钦宪开元中仕至国子祭酒 【按思文钦宪二人宰相世系表皆不载亦阙漏也】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

猜你喜欢
  卷三十一·志第十二·礼四·脱脱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十九·宋濂
  东都事略卷五十九下·王称
  第一百三十四回 徐东海被迫下野 黎黄陂受拥上台·蔡东藩
  卷第二百七十九·胡三省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六十八·乾隆
  ●甲编·姜侠魂
  卷二百十·杨士奇
  卷之一百八十六·佚名
  卷之三十一·佚名
  ●旗军志·金德纯
  第十卷 武进阳湖 无锡金匮·缪荃孙
  卷四十一·佚名
  馆阁续録卷九·陈骙
  卷一名例律·窦仪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丁求安·唐圭璋

      词中“中兴天子”云云,求安当为高宗、孝宗时人。   踏莎行   风卷霜浓,寒销冰谢。一年皎月惟今夜。桑弧蓬矢庆门阑,云旌羽盖连车马。   命服新翻,恩波如泻。海沂致锦傅声价。晓来和气着梅梢,春随温诏看看下。  

  • 卷四十八·徐世昌

    冯廷櫆冯廷櫆,字大木,德州人。康熙壬戌进士,官内阁中书。有《冯舍人遗诗》。朗陵行郾城以南数百里,庐舍萧条,田野不治。访之土人,盖数十年于兹矣。夜抵确山,感而赋此。荆河惟豫州,厥赋实第二。汝南天之中,亦属

  • 一回 说计进宝·佚名

    (副上四太监)【引】威镇秦邦地,何日干戈息?(白)历代帝王本轮流,存者为王败者休。尧舜禹汤共桀纣,乾坤一统属西周。孤,秦穆公,坐镇秦邦,上有周天子之调宣,下有一十七国之重,有意并吞列国,不知天意如何。内侍!(太白)有!(副白)宣姬辇、百里奚

  • 卷283 ·佚名

    邵雍 依韵和寿安尹尉有寄 不向红尘浪着鞭,殊无才业合时贤。 本酬壮志都无效,欲住青山却有缘。 翠竹阴中开缥帙,白云堆里揖飞泉。 锦屏正与溪南对,他日从游子子传。 邵雍 依韵和宋都官惠鬯棕拂子

  • 卷一百七十·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七十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四十七 邓肃 分岁 余腊羁人少共欢那堪飞雪集云端四时欲尽三更漏六出翻成两岁寒压破岭梅残艶薄敲残亭竹碎声乾公卿休扫黉堂下留与来朝执玉看 别陈少卿 平生

  • 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欧阳修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初行,谓人曰:“贼平,吾不归矣。”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光弼严毅沉果,有大略,幼不嬉弄,善骑射。起家左卫亲

  • 卷三·浦起龙

    钦定四库全书史通通释卷三      无锡浦起龙撰内篇表历【第七○表以世系年月为行次故曰历】盖谱之建名起於周代【一作氏】表之所作因谱象形故桓君山有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通斜】上并效周谱此其证欤释【首原

  • ●卷二百十四·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十四。   起绍兴十五年三月,尽十月。   绍兴十五年知叙州邵隆卒。   初好听隆知商州几十年值和议已定割商州为外境隆不悦之常密遣兵马以盗刦之金人诉於秦桧桧心恨愤复以隆为金词语工达州安抚司

  • 第八十一回 攻旧都逆子忘天理 陷中山娇女作人奴·蔡东藩

      却说慕容宝弃都出走,行至阱城,适与赵王麟相遇。麟不意宝至,还道他亲自出讨,顿致惊溃,奔往蒲阴。宝不遑追击,但驱众北趋,到了蓟城。随从卫士,散亡略尽。惟慕容隆部下四百骑,留卫行幄。慕容会率骑兵二万人,方至蓟南,闻宝已入

  • 台湾郑氏始末卷五·沈云

    康熙元年春正月,成功闻塚兆惨发、父被族诛,擗踊大哭,帅诸将以下皆缟素。二月,命洪初辟等分理社事。成功切齿梧等,未及报,病肝急。或告南澳陈霸有贰心,即遣全斌往击。霸闻之曰:『辨无及矣。中梧等奸计不自察,卒以兵逼,如是而往,众

  • 卷二十八下·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二十八下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地理志第八下 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乐平应劭曰故白马氐羌】户五万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万五

  • 第八章 两次秋操·冯玉祥

    清末国内各地革命势力日益高涨,清廷在光绪三十一年(一九〇五)和三十二年先后在河间彭德举行秋操,以示威吓。河间秋操,两方军力的配置,北军是第三镇全镇,第六镇一混成协;南军第四镇全镇,第五镇一混成协。我们一混成协从南苑出发

  • 卷一百三十四·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三十四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二十二故圣人至无过之地也【礼运】经体之序也正误体当作礼考异古本四者君以正用之正作政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也上有者字足利本同注乐其事居也

  • 第1章 引言·胡适

    人生有何意义答某君书我细读来书,终觉得你不免作茧自缚。你自己去寻出一个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人生有何意义?”其实这个问题是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二·澄观

    第七菩萨。疏二缘生无作观下。疏文有二。先总科。谓前偈上半无作。下半缘成。后偈上半缘成。下半即无作。二今初下。正释初偈。于中先解上半。自有四重。一破外道。二破小乘。三遣法相。四约无相宗说。今初。非自性等

  • 箴友言·赵青藜

    《箴友言》为清乾隆元年进士赵青黎所著,一千余字,约十余段语录,“寥寥数则耳”。书名箴友,可见“在当时必实有所指”。现在,这些话是写给谁的,已不可考,但由于那些文字“直谅多闻,其沾溉于后世者不少,岂斤斤为一人发者?”这就道

  • 佛说阿弥陀经·佚名

    全称《佛说阿弥陀经》。一卷。中国佛教净士宗所宗的净土三部经之一。公元1世纪北印度地区盛行阿弥陀信仰,出现了本经梵文原典。中译本有后秦鸠摩罗什译,1卷。收入《大藏经》。还有刘宋求那跋陀罗的《小无量寿经》、唐玄

  • 石霜尔瞻尊禅师语录·尔瞻达尊

    二卷。清达尊说,本开等记录。卷上示众上堂机缘,卷下拈古颂古偈颂赞书问佛事杂着附塔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