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六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六卷

辨因果非有非无义 广辨正因缘因义 广辨了因缘因义 师子吼更设七翻难责无佛性 第一谓人无性人可作天天可作人义故知无性 第二论阐提断善根故知无佛性 第三有初发心故知无佛性 第四退故知无佛性 第五证万善是性离善则无性 第六因有强弱故知无性 第七以菩提心本无今有故知无佛性 下广答七难 广辨退不退性 辨修三十二相等

师子吼品之第三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至)说言佛性非内非外

案。僧亮曰。观门第四。观于因中。非有非无也。难意谓。若如上乳中有酪。力士额珠者。便因中已有。云何非有非无耶。僧宗曰。大段之第二也。上答六难。明佛性之理。其义不伦。今师子吼欲成前中道之旨。假为定有定无之难。如来解释。不可一向定有。亦不可一向定无。故为中道义也。初五种执有为难。下七句执无也。佛性不内者。即时未有也。非外者。不离因而有果也。乳中有酪金刚力士者。推理寻说。克终验始。便为已有也。宝亮曰。第四翻观因中无果。今先开章门。非内非外。与因中无果。作章门也。然非失坏。乃远为下第五因中立性作章门。内者正因。外者缘因。明有神识者。皆有避苦求乐之解。始终用不改。故名为内。缘因之善。托外缘而生。有时而有。有时而无。故名为外。明此二因之中。都无有果。故言非内非外。因中虽无有果。非无缘正二因。此二因未来必得佛果。既将明因中无果。故师子吼取外之谬执。谓因中已有果。如乳中以有酪。若乳中果有酪。当知众生身中。已有佛也。今云何言佛性非内非外耶。外道计生因生果故。因中有果。过至于内。义所以无失者。不言乳中已有酪也。但有因。故言有。明众生佛性亦然。非即身中已有。一切种智亦有因。故言有众生佛性。若无此天然之质。为神解之主。终不修因。除迷求解。正以神明之道。异于木石。可得莹饰。故习解虚衿。断生死累尽。有万工现前。所以种为一切智。岂得言众生有此法性为体。使即时有果。如外道所计生因生果耶。其大意乃尔。故下云。凡作五执。细而寻之。乃不翅五。要而为据事异。便成五别。此第一直执因中有果。何以知之。众生生法。各有时节。但说时有异。非因中都无。故知乳中有酪也

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说(至)酪从乳生故言有酪

案。僧亮曰。答意非无从生之义。故言有耳。僧宗曰。不言乳已有酪。以果由生。故言有耳

世尊一切生法各有时节

案。僧亮曰。若以从生为有者。苏亦从乳生。何不次乳有苏耶。僧宗曰。难意谓。乳酪未始不并。但出时有前后也

善男子乳时无酪亦无生苏(至)是故我言乳中无酪

案。僧亮曰。证乳中有酪。亦五味。一以事证。一以知证也。僧宗曰。此下就理中解释

如其有者何故不得(至)乃至醍醐亦复如是

案。僧亮曰。若乳之时有酪。应有二能。更有二名也。宝亮曰。一往破其执也。若乳中有酪。世人不应但名为乳。亦应先有二种名字

善男子因有二种(至)故言乳中而有酪性

案。僧亮曰。因虽无果。而力有近远。远名缘因。近名正因。答生有次第也。僧宗曰。谓乳之于酪。是正因故。说言有耳。非已有也。宝亮曰。破执既竟。还正义本。谓乳为正因。醪暖作缘因。了出酪也

师子吼言世尊若乳无酪(至)何故不从角中生耶

案。僧亮曰。若无而能生者。角亦无酪。独何从乳而不从角耶。宝亮曰。同是无酪。角亦应有。而角不生。但乳能生。说知先有也

善男子角亦生酪(至)是故我说正因缘因

案。僧亮曰。显缘因之义。亦能生酪。证无而能生者也。僧宗曰。以求酪之人。必取乳故。故知乳是正因也。宝亮曰。纵论以明。理非正答

师子吼言若使乳中(至)何故不生二俱无故

案。僧亮曰。欲证有缘因之义。故更问也。僧宗曰。回换譬耳。义同前释。宝亮曰。二俱是无。而一生一不生。故知先定有明矣

善男子乳亦能生庵摩罗树(至)乳中不生庵摩罗树

案。僧亮曰。以水灌则生。以乳灌则长疾。证缘因之力。无而能生也。宝亮曰。以二事破其执也。前翻纵谈乳亦能生树。后一翻举四大之质。金玉有本。不可同论酪之与树。自各有正因耳

世尊如佛所说有二种因(至)缘因者谓六波罗蜜

案。僧亮曰。含识之类。厌苦求乐。性之常也。虽人天同。此性不异。杂惑名正因。除惑名缘因。无惑可除。名之为佛

师子吼言世尊我今定知(至)是故当知乳有酪性

案。僧亮曰。更以人知为证。广其事耳。宝亮曰。第二执也。求酪之人。取乳不取水。知乳中定先有

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至)而见长者是义不然

案。僧亮曰。以取刀之知。并通难也。虽取刀照面。刀本无面。岂以取乳为酪。而言乳已有酪耶。宝亮曰。此中有四重难。第一眼光到境乃见。则火应烧眼。第二若至境而见。不应生疑。第三眼光是色。水亦是色。二俱是碍。唯可见水。云何乃见水中鱼石耶。第四防难。若言不到故见。何故不见壁外物耶

善男子如汝所言乳有酪者(至)未食之时食应是命

案。僧亮曰。广举证也。宝亮曰。举近事以况远理。验乳中先无酪

善男子一切诸法(至)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案。僧亮曰。举偈结释也。宝亮曰。还举正义。以明正理

善男子一切诸法因缘故生(至)应有佛身如我今也

案。僧亮曰。若已有者。应有果佛相好之用。如我今也

众生佛性不破不坏(至)少能见之如金刚珠

案。僧亮曰。明佛性是常。众生用之。如身中虚空。而得生长。是空之用。空非三世。以众生有虚空界故。有空用也。佛性亦非三世。而是众生有也。以解惑相碍。相碍故惑灭。惑灭乃用故。说为未有也

善男子众生佛性诸佛境界(至)解脱生死得大涅槃

案。僧亮曰。证有而不能知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至)虚空无性故无缘因

案。僧亮曰。上破正因。此下破缘因。将欲破故。先立正因。有须缘因之义。虚空无果。故不假也。僧宗曰。第三翻证有也。以定有故。须缘因为了耳。宝亮曰。以有正因。故须缘因。虚空无故。无此二因。故知有也

佛言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性者何须缘因

案。僧亮曰。若已有者。何须缘因也。僧宗曰。若已有者。复何须了因耶。宝亮曰。且一往答云。若须缘因而得者。岂是已有耶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至)定知乳中先有酪性

案。僧亮曰。举闇中之物。虽是本有。不了不见。以证了因之用。不得言已有不须了也。宝亮曰。举现事以救义也

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至)若是了因复何须了

案。僧亮曰。甜多为乳。醋多为酪。若乳时有酪。醋味已足。醋即自了。何须醪暖了也。宝亮曰。向以无了因故。所以乳而非酪。若使先已有酪。即是了因。复何须了。下广难其义也

善男子若是了因性是了者(至)若是不了何能了他

案。僧亮曰。若有醋性。不能自了。何能为他。而作了耶。僧宗曰。若了因不能自了。更须了者。何能了他耶

若言了因有二种性(至)云何了因而独有二

案。僧亮曰。有为力差。守分为性。火是一法。何得有二也。又云。若火自了。了所了异。了则是因。所了是果。一法得有二耶。宝亮曰。仍破外道执。性是定法。恒守一位。不得有二用也。谓汝言了因。为当自了。复能了他。若当自了。又能了他。则非自性。何者。汝执了因。唯是一法。云何有二用耶。了因若二。乳又应二者。乳亦应自了。复是了酪也。若尔者。何须外缘。方亦复现耶

师子吼言世尊如世人言(至)了因亦尔自了了他

案。僧亮曰。数是万法之一。自数数他。了因亦尔也。宝亮曰。当我分复满一人数。故知有二用。举此以救义也

佛言善男子了因若尔(至)不能自了亦不了他

案。僧亮曰。要须智性者。知数自他。色非自数也。宝亮曰。佛答意谓。数者。是神虑故。能数我色他色。所以言汝执了因者。本是色法。云何两用耶

善男子一切众生有佛性者(至)是了因者已同酪坏

案。僧亮曰。已同酪坏者。自了之义。上已破

若言因中定有果者(至)从师受已渐渐增益

案。僧亮曰。若定慧之果定有性。不得增长。然从师受已。渐渐增益。知本无也

若言师教是了因者(至)戒定智慧令得增长

案。僧亮曰。初白之时。戒自未有。羯磨竟后。戒乃成就。是则应了。未有为有。非了已有。令增长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至)云何得名有乳有酪

案。僧亮曰。若乳中无酪。复无了因。云何有乳。而答云有酪耶。僧宗曰。以名字证是有耳。宝亮曰。第四执也。现见就卖乳者买酪。故知乳即是酪也

善男子世间答难凡有三种(至)有佛性以当见故

案。僧亮曰。正义宗也。终以定当有。故言有耳。宝亮曰。用转答以释难。明因中说果。故言有非已有言有也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至)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上明二因无果。似与俗乖。今欲会之。如世人说有。以将有耳。乃因问以系扬也。宝亮曰。过去已灭。未来未至。云何名有耶

佛告善男子过去名有(至)悉有佛性实不虚妄

案。僧亮曰。凡四譬。前一譬显过去有。后三譬显未来有也。宝亮曰。虽复曾有当有。于今为无。亦非定无。如麻是现在。油是未来。因果时异。岂得因中有果耶。是以一家作义。每依经推理。往往见人多作因中有果之责。经有诚文。殆不假释。前佛性品中已云。毒身之中。有妙药王。所谓佛性非是作法。此亦不言佛非作法。若言佛亦非作法者。则众生身中已有于果也

师子吼言一切众生(至)当知众生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上别破二因。说有是未来。今师子吼。更以事证因中先有。欲广有者之过耳。僧宗曰。第一执以正因证有性也。宝亮曰。第五谓正因之中。应已有微微佛故。能令众生。得无上道耳。若正因中都无者。何不名作缘因耶

佛言善男子若言子中(至)今则有之当有何咎

案。僧亮曰。若言细障故不见者。言为细所障耳。非八事中障也。常应不见者。若为细障。障常是细。常不应见也。本无粗相者。若性细者。粗则本无。常如是粗。本无见性者。粗故可见。粗是见因见本无性也。宝亮曰。若言正因中已有者。何故不见耶。且就树为论。不同世间八缘。而不见者。当知因不应先有果

师子吼言如佛所说(至)作了因故令细得粗

案。僧亮曰。救义云了因。了细令粗粗故可见。非常不可见也

佛言善男子若本有者(至)石蜜治热黑蜜治冷

案。僧亮曰。二俱无者。上说有粗。粗不须了。若本无粗。粗了何所了。若言了无令有者。亦应能生佉陀罗树。若本有烧。烧不得生。不一时者。责三相不一时用事。黑蜜治冷者。明法从缘异。无定性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至)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僧亮曰。更以七难。明佛无性。而成显佛性非无。成上不失坏之义。初以天人证佛性无成也。宝亮曰。第五翻观因中立性也。虽难有七。然多执缘。难使无正因也。此第一难云。若因中本无者。则无正因。唯有缘因。故得佛耳

若诸众生有佛性者(至)若非常者不名佛性

案。僧亮曰。第二难。若性因缘成菩提心。是性阐提不应断。断则非性也。宝亮曰。佛若以菩提心名为佛性者。现见阐提断善根。是则阐提无佛性。云何言众生悉有佛性耶

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故名为初发心耶

案。僧亮曰。第三难。性常不应有初也。宝亮曰。既有初发者。则未发心时无佛性。若尔。便是用发心善作佛性。云何言众生悉有耶

云何而言是毗跋致(至)当知是人无有佛性

案。僧亮曰。第四难。性常不应有退也。宝亮曰。若有退不退者。是则退者。无有佛性。岂是悉有耶

世尊菩萨摩诃萨一心趣向(至)何须是法而作因缘

案。僧亮曰。第五难。证万善是性。离善无性也。宝亮曰。略举缘因。谓能成佛者。唯此缘因。故知无有正因佛性。但是缘因也

世尊如乳不假缘必当成酪(至)当知众生悉无佛性

案。僧亮曰。第六难。五味相生。因有强弱。乳强故不假外缘也。宝亮曰。举经为证。昔说三乘僧常。若尔者。则应常住僧位。云何成佛耶

如佛上说僧宝是常(至)一切众生应无佛性

案。僧亮曰。第七难也。若菩提心。本无今有者。果亦应尔也。宝亮曰。若众生先无三菩提。今方有者。是则本无今有。故知先无也。与上难前后为异耳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至)一切众生实有佛性

案。僧亮曰。答第一初果从理成。必得不失。则称性也。不从理成。或得或失非性也。是以人天之果有惑。非从性有也。佛果无惑。从性有故。答第一难也。宝亮曰。人天无定可是无性。佛性不同此也。如人天之业。至佛方住。中间无停者。云何无正因耶

汝言众生若有佛性(至)心是无常佛性常故

案。僧亮曰。答第三难。正因无初。无初故常也。发心是缘因正因也。僧宗曰。兼答第七门也。宝亮曰。发心非正因佛性也。佛性是常。心是无常。是故善心有时而有。有时而无。唯正因性用。常而不改

汝言何故有退心者(至)以迟得故名之为退

案。僧亮曰。答第四难也。宝亮曰。明善心不退也。善心不生则已。生则无退。善若可退。云何成佛耶。但以迟得。故名退耳

此菩提心实非佛性(至)菩提之心实非佛性

案。僧亮曰。答第五难也。宝亮曰。还答第二问也。明菩提之心。实非正因也。我言悉有者。谓正因佛性也。断缘中所生善。故名一阐提也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至)得见佛性然后得佛

案。僧亮曰。答第六难也。宝亮曰。答第五难也。明虽有正因。要须缘助。如金石之有金。藉众缘乃得

汝言众生悉有佛性(至)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案。僧亮曰。前无此问。恐零落也。僧宗曰。此问义生也。因答前问。仍遣其惑耳

善男子汝言僧常(至)是故我说僧有佛性

案。僧亮曰。答第七难也。宝亮曰。答第六难也。明昔言僧常者。以前佛后佛僧宝恒自相续。岂谓嶷然常耶。十二因缘常者。有佛无佛。正因之性无改。故言常也。第七难。义同第三。无别答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至)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案。僧宗曰。重答第四问也。此下广释退相也。宝亮曰。答难已竟。下作三翻。明始终无退义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不退之心不名佛性

案。僧亮曰。观缘具不退。不具则退也。僧宗曰。明以迟得故言退。非为永失也。宝亮曰。正辨不退之由也

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至)及一阐提悉有佛性

案。僧亮曰。为退不进者。为譬也。僧宗曰。不可言退。故无佛性也。宝亮曰。第二翻退不退人。未来同得成佛也

师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萨有退不退

案。僧亮曰。缘有行愿。上但广愿。未广其行。故发问也

善男子若有菩萨修集如来(至)如是四法皆悉是常

案。僧亮曰。如是四法。皆悉是常者。众生业性。三因一果。常故不可思议七也。僧宗曰。能如是者名不退。不尔者。则为退矣。宝亮曰。举三十二相业劝业。为用此义故。广明退不退之相也

以是常故不可思议(至)以不见故不得涅槃

案。僧亮曰。业果即众生。即正因性也。名为常者。烦恼故言常耳。断常烦恼者。上言因果皆常。未辨常有长短之因。以结惑故常。结惑尽者。则因灭矣。果以无惑故常。常故不变易也。宝亮曰。一说既竟赞叹。明一切众生及诸佛境界业果佛性悉不可思议。佛果等四法虽常。但众生起烦恼。业障[雨/复]故。常痴无解。来翻云何非常耶。上言烦恼之常者。正出此文也。始终为所除。故言断常烦恼名无常耳

猜你喜欢
  续大唐内典录一卷并序·道宣
  金刚寿命陀罗尼经·佚名
  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四·佚名
  一切如来真实理金刚三昧仪轨分第二·佚名
  卷第十六·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五卷·佚名
  解脫道論卷第六·欧阳竟无
  大集大虚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三·欧阳竟无
  卷十(临济宗)·佚名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七·佚名
  俱舍论疏 第二十五卷·法宝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小史·印光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佚名
  菩薩戒羯磨文·欧阳竟无
  慈悲道场忏法 第八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折·佚名

    (卜儿上,云)老来渐觉朱颜减,羞对菱花两鬓斑。老身是赵江梅的母亲。俺孩儿与牛员外做伴,老身吃穿衣饮,都是员外看管。自从那一日在玩江亭上,与俺女孩儿做生日去,见了个瘸先生,后来员外不知怎生就跟的他出家去了。老身想来,偌大

  • 诗神·刘半农

    诗神! 你也许我做个诗人么? 你用什么写你的诗? 用我的血, 用我的泪。 写在什么上面呢? 写在嫣红的花上面, 早已是春残花落了。 写在银光的月上面, 早已是乌啼月落了。 写在水上面, 水自悠悠的流去了。 写在云上面, 云自悠悠的

  • 卷五百七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三贾岛寄令狐綯【一本无綯字】相公梁园趋戟节海草几枯春风水难遭便差池未振鳞姓名犹语及门馆阻何因苦拟修文卷重擎献匠人吟看青岛处朝退赤墀晨根爱杉栽活枝怜雪霰新缀篇嗟调逸不和揣

  •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赵尔巽

      ◎兵十一   △制造   清代以弧矢定天下,而威远攻坚,亦资火器。故京营有火器营鸟枪兵之制,屡命各省防军参用枪炮。初皆前膛旧制,继购欧洲新器。其后始命各省设局制造。制造之事,实始天津。当咸、同间,中原未靖,李鸿章

  • ●崇禎長編卷之一·汪楫

      果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帝諱由檢光宗第五子母貞靖賢妃劉氏萬曆庚戌十二月二十四日卯時誕帝于東宮無何妃薨神宗命康妃李氏撫之即所謂西宮李選侍也泰昌元年九月移宮後熹宗改命莊妃李氏撫視居勗勤宮帝每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五十·佚名

    嘉靖三十六年八月辛巳朔○壬午 朝鲜国王李峘差陪臣刑曹参判宋麒等八贺 万寿圣节宴赉如例○甲申 泰宁等卫右都督只儿挨等差头目升合儿等贡马贺 万寿圣节宴赉如例○丁亥 祭先师孔子命太学士徐阶行礼○戊子祭 大社 大稷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八·佚名

    弘治十三年正月丙辰朔正旦节遣驸马都尉马诚崔元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遣仪宾杨淳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

  • 卷之一千一百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百济传·欧阳修

    百济,原本也是扶余的别种,在京师东六千多里,大海之北,西是越州,南是倭国,北是高丽,都要渡海才得到,东边则是新罗。王的居处有东西二城,官职有内臣佐平,掌管宣谕命令、接纳奏书;内头佐平,掌管库藏;内法佐平,掌管礼仪;卫士佐平,掌管军事

  • 卷十二户婚律·窦仪

    【十门】律条十四并疏令式敕条十五起请条一脱漏增减户口疾老丁中小僧道私入道父母在及居丧别籍异财居丧生子养子立嫡放良压为贱相冒合户卑幼私用财分异财产别宅异居男女户絶资产死商钱物诸蕃人及波斯附卖口分及永业田

  • 大学·胡宏

      胡子曰: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何学也?曰大学也,所以学修身、齐家、洽国、平天下之道也。孔子三十而立,何立也?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退转也。孔子四十而不惑,何不惑也?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卓

  • 厚黑学·李宗吾

    我自读书识字以来,就想为英雄豪杰,求之四书五经,茫无所得,求之诸子百家,与夫廿四史,仍无所得,以为古之为英雄豪杰者,必有不传之秘,不过吾人生性*愚鲁,寻他不出罢了。穷索冥搜,忘寝废食,如是者有年,一旦偶然想起三国时几个人物,

  • 读朱随笔卷四·陆陇其

    监察御史陆陇其撰朱子大全集卷五十八答张仁叔曰霍光临大节亦大有亏欠处愚按霍光大节欠处莫甚于许后之事亦自其平日家庭间不能正身化家以致妻子骄溢酿成大祸故欲大节之无亏必自谨小慎微始答徐子融曰有性无性之说殊不可

  • 卷二十六·林之奇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全觧卷二十六宋 林之奇 撰旅獒        周书西旅献獒太保作旅獒旅獒书之序本自为一篇至汉孔氏以为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然如大诰汤诰之类其篇首所叙述直载

  • 卷二·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叶氏春秋传卷二宋 叶梦得 撰隠公二三月庚戌天王崩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礼也天子记崩不记葬举天下而葬一人不疑也叶子曰周天王见春秋之世者十有二有见崩见葬者有见崩不见葬者有崩葬皆不见者

  • 提要·吴澄

    【臣】等谨案书纂言四卷元吴澄撰澄有易纂言已着録是编其书解也古文尚书自贞观勅作正义以后终唐世无异説宋吴棫作书埤传始稍稍掊击朱子语録亦疑其伪然言性言心言学之语宋人据以立教者其端皆自古文故亦无肯轻议者其考

  •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双品第一(有五经)(第五日诵名后诵)(有三品半合有三十六经)说智阿夷那拘楼明圣道东园论小空大空最在后(一八七)中阿含双品说智经第一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

  • 五十六种书并序·韦续

    记述书法字体的著作。旧题唐代韦续撰。一卷。序中称后汉东阳徐安于搜读史籀,得十二时书,皆象神形,又加三十三体,共定五十六种(十二加三十三并非五十六,恐有误),则此书非其所作,只是为其所传。五十六种为龙书、八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