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传
百济,原本也是扶余的别种,在京师东六千多里,大海之北,西是越州,南是倭国,北是高丽,都要渡海才得到,东边则是新罗。王的居处有东西二城,官职有内臣佐平,掌管宣谕命令、接纳奏书;内头佐平,掌管库藏;内法佐平,掌管礼仪;卫士佐平,掌管军事;朝廷佐平,掌管刑狱;兵官佐平,掌管在外兵马事。还有六方,每方统领十郡。国内有八家大姓:沙氏、燕氏、碬氏、解氏、贞氏、国氏、木氏、日艹氏。其国法:叛逆者处死,抄没其家;杀人的,送三名奴婢可赎罪;官人受贿及偷盗者,赔偿三倍,还要终身监禁。
风俗与高丽同。有三个岛,产黄漆,六月割刺取汁,色泽如金。王穿大袖紫袍,青锦裤,素色皮带,黑皮鞋,乌罗冠用金花为饰。群臣穿绛色衣,冠用银花装饰,禁止百姓穿绛紫色衣。有文字书籍,记时月之法与华人同。
武德四年(621),王扶余璋才派使者来献果下马,从此多次朝贡。高祖册封他为带方郡王、百济王。五年后,来献明光铠,同时控告高丽阻塞进贡道路。太宗贞观初年,诏派使者去调和其纠纷。
百济又与新罗有世仇,多次相互侵伐。
皇帝赐玺书给王“:新罗,是我的蕃臣,是你的邻国。听说你们多次相互侵扰。我已诏令高丽、新罗言和,你该捐弃前嫌,不辜负我的心意。”扶余璋上书致谢,但争战仍然不止。再派使者来朝时,献铁甲雕斧,皇帝慰劳甚厚,赐彩帛三千段。
贞观十五年(641),扶余璋死,使者穿素服奉表告哀:“君之外臣百济王扶余璋卒。”皇帝为之在玄武门举哀,追赠光禄大夫,丧仪甚厚。命祠部郎中郑文表前往册封其子义慈为柱国。继立为百济王。
扶余义慈对父母孝顺,与兄弟和睦,当时称他为“海东曾子”。贞观十六年(642),与高丽连手伐新罗,攻取四十多城,派兵守卫。又打算攻取棠项城以绝新罗入朝之路。新罗来告急,皇帝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带了诏书去调解。后来听说皇帝亲征高丽,就乘机攻取新罗七城;后来,又夺取了十几座城。就此不再朝贡。高宗立,才又派使者来。皇帝下诏书给义慈“:海东三国,建国都已很久,只是疆域犬牙交错。近来彼此纠纷争战不得安宁,新罗的高城重镇均被你吞并,以致窘困来我处,请你还地给他。古时齐桓为一诸侯,尚能存恤亡国;何况我乃万国之主,岂会不恤危难?你所夺取的城镇应还他,新罗所俘你的人马也还给你。
你若不肯听命,那就听凭你与新罗决战,我将发契丹诸国之兵力,渡辽水深入。
你该深思,别再后悔。”
永徽六年(655),新罗又诉百济、高丽、....夺取他北境三十城。显庆五年(660),诏令左卫大将军苏定方任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左卫将军刘伯英、右武卫将军冯士贵、左骁骑将军庞孝泰及新罗兵前往讨伐,从城山渡海,百济守住熊津口。苏定方猛击,百济大败,王师乘潮张帆进发,直至真都城三十里外止。百济倾军抗拒,又败。苏定方斩敌首一万多,攻克真都城。义慈带了太子隆逃至北郊,定方将兵包围。其次子泰自立为王,率众固守。义慈孙文思说:“王和太子都还在,叔叔自立为王,假如唐兵解围而去,将会拿我父子怎么办?”与左右缒城而出,百姓都随之离城,泰禁止不了。
苏定方令士兵把旗帜竖得高过城堞。泰开门降,定方擒得义慈、隆及小王孝演、酋长五十八人送京师,平定其国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将其地分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个都督府,选其大酋长们治理;命郎将刘仁愿守百济城,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
九月,苏定方献俘虏,诏令释放。义慈病死,追赠卫尉卿,允许旧臣去祭吊,诏令葬在孙皓、陈叔宝墓之东,委任扶余隆为司稼卿。王文度渡海时溺死,派刘仁轨代为熊津都督。
扶余璋的侄子福信曾带过兵,与僧人道琛据守周留城反叛,到倭国接回原王子扶余丰立为王,其西部城都响应,引兵围攻刘仁愿。龙朔元年(661),刘仁轨调新罗兵去救援,道琛在熊津江建两个壁垒。刘仁轨与新罗兵四面夹攻,百济兵逃入壁垒,争过桥落水溺死的有万人,新罗兵回去。道琛退守任孝城,自称领军将军,福信称霜岑将军。派使告刘仁轨“:听说唐与新罗约定,攻破百济后,不论男女老少都杀掉,把国土送给新罗。
我们与其被杀,不如战死。”刘仁轨派使者送信回答,说以利害,道琛十分倨傲,让使者居于外馆,扬言:“使者官卑,我是国家大将,按礼不能见他。”打发使者回去而不作答。刘仁轨因兵少,就休军养威,要新罗来合力攻打。不久,福信杀了道琛,收并其兵,扶余丰无力控制。龙朔二年(662)七月,刘仁愿等在熊津击破福信,攻克支罗城,夜里逼近真岘,天明入城,斩首八百,新罗运粮之路遂通。仁愿奏请增兵,诏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任熊津道行军总管,发齐州兵七千人前往。
福信专掌国事兵权,欲杀扶余丰。丰率亲信斩杀福信,与高丽、倭国联和。仁愿有了齐兵,士气大振,与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派刘仁轨率水军,从熊津江同时进军,直趋周留城,扶余丰率兵屯守白江口,四战四败,战船四百被烧,扶余丰逃走,不知去向。伪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率领残兵及倭国人投降,各城也都归顺。刘仁愿带军回朝,刘仁轨代为镇守。
皇帝委派扶余隆为熊津都督,让他归国,抚平新罗的旧怨,招还流亡之人。
麟德二年(665),扶余隆与新罗王在熊津城相会,歃白马而盟。刘仁轨做盟辞:“以前,百济先王认不清逆顺,不与邻国友好,不与姻亲和睦,与高丽、倭国共同侵略新罗,攻破城县,杀戮人民。天子怜恤百姓无辜受灾,命使臣来修好,先王自恃险峻偏远,侮慢不恭。天子震怒,发兵讨逆伐罪,一举而大定。但振兴亡者扶续绝者,是王者的惯例,所以立前太子扶余隆为熊津都督,使能守其祭祀,依倚新罗,永为友国,结好和亲,消除宿怨。恭承天子之命,永为藩属。右威卫将军鲁城县公刘仁愿亲临此盟。若有背盟兴兵动众者,天神明察,将降百种灾难,子孙不育,社稷失守。世世代代无人敢犯。”
于是做金书铁契,藏在新罗庙中。
刘仁愿等回朝,扶余隆怕众散力薄,也归京师,仪凤年间,进封带方郡王,送归本藩。这时,新罗强盛,扶余隆不敢归旧国,寄居高丽,死。武后又让其孙扶余敬继袭王位,而其国土已被新罗、渤海....所瓜分,百济就此灭亡。
猜你喜欢 卷一百四十·志第九十三·乐十五等·脱脱 卷七十八·志第三十一·律历十一·脱脱 卷四十二·志第二十三·仪卫下·脱脱 卷二百四十八 熙寧六年(癸丑,1073)·李焘 卷十三 康帝·王夫之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一百九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五·佚名 尚史卷六十八·李锴 卷二十四·傅恒 绎史卷七十五·马骕 陆腾传·令狐德棻 朱鸿谟传·张廷玉 卷十一·鄂尔泰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