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二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二卷

(月喻品第十五 菩萨品第十六)

释月有六事。以譬法身 释日及岁星譬 释未发菩提心。为作菩提因缘事 释一阐提不受道事

月喻品第十五

案。法瑶曰。从见月不现。至譬如日出众雾悉除。答云何如日月大白问也。上长寿金刚。明法身体相。名字功德品。结经名也。经之大体。以涅槃为极致。下竟解脱。皆明大涅槃义耳。从四种人竟四到。明弘经人。即是长寿金刚缘因也。从二十五有有我不耶。竟共圣行鸟喻明佛性。即是金刚长寿正因也。一周大明因果义讫。今复明长寿金刚。应感无方之能也。僧宗白。上鸟喻。遍就六行。以明圆理。今月喻。遍明法身真应之德也。宝亮曰。犹答第十二问未竟。更偏明常乐我三德也

佛复告迦叶譬如有人(至)为化众生示有生灭

案。僧亮曰。月譬有六事。此第一明虽生不生。成前品未应物之迹。广常义也。问曰。在前而先答月者。以月事广故也。法瑶曰。明一应之迹始终也。僧宗曰。此譬中有五重。第一举今一化始末。第二明非但于此。乃遍十方也。第三寄月食。辨示有出身血事。而实不可伤也。第四显寿之修短。随感而应也。第五明如来是众圣之王。能为物益也。须弥障故不见者。有四天下。而须弥处中。日月运行。周回旋转也

善男子如此满月余方见满(至)是故名为常住不变

案。僧亮曰。第二事。广上生灭义也。从初至十五日。广生义。自下广灭义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满月(至)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案。僧亮曰。第三事。普应六道。随感而现。亦是广生中事也。在在处处者。既大小之器不同。月形亦异。譬六道既殊。迹亦不一也。百由旬者。向举水器。明随处而现。此明去来随人也。僧宗曰。犹是第二事

复次善男子如罗睺罗(至)分别法句如彼医子

案。僧亮曰。第四事。为制戒故。示有出身血等也。法瑶曰。明果报必受也。僧宗曰。第三事也。宝亮曰。此示制戒。凡有三意。第一明法身无损。犹如满月。虽有其事。而无所伤。第二所以无伤。引二人共斗。本无杀心。虽死无罪。第三举医譬。明有此示现。必有利益也

复次善男子如人见月(至)是故如来常住无变

案。僧亮曰。第五事。显现涅槃及业报等也。法瑶曰。前示行恶止善也。此示行善制戒也。僧宗曰。第四事。月实不蚀。似损月。取譬涅槃

复次善男子譬如明月(至)故言如来譬如明月

案。僧亮曰。第六事。佛之功德。略如彼也。僧宗曰。第五事也。法瑶曰。既示行善。制戒止恶。今明乐法众生。从教无厌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日出(至)即是诸佛真实法性

案。僧亮曰。答日问也。有二譬。初取长短为喻。次以损益为譬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众星(至)犹如世人不见昼星

案。僧亮曰。答太白星问也。法瑶曰。譬法身玄妙。寂寞绝于视听之表。于情为隐。唯见丈六。谓之为极。二乘之谓言无。故二乘不见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阴闇(至)不为诸垢之所染故

案。僧亮曰。总以日月。譬三宝灭也。法瑶曰。譬佛在世人。谓体尽丈六。是则无有常住法身。今明涅槃之后。故异上耳

复次善男子譬如黑月(至)如彼日月无有灭没

案。僧亮曰。答慧星问也。谓佛不并兴。若辟支出世。真佛灭度。人生倒见。谓不祥也。僧宗曰。黑月者。以修罗手障。令不见也。又言水精白银为月。以水精边故。如黑月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日出(至)一切诸恶无间罪业

案。僧亮曰。已证佛常。六行已显。今说经功德。及闻经之益。劝人受持。通答二问。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至犹如阎浮金。无能说其过也。法瑶曰。前日月太白慧星等譬。广上长寿金刚品也。今次广上名字功德品也。一经耳者。起一闻之功。终藉此慧。众恶消除。不言一经历耳。烦恼便尽也。正显此经功能。灭恶生善。齐法身也。竟良医譬。皆明经力也。僧宗曰。经之置品。乃出自后人。随义类而标之耳。谓菩萨品名应在此初。相承。仍旧辄改为难。付之来哲也。宝亮曰。若经生历死。发心之者。名发心菩萨。今言未发心者。就一生之中作论也。此生中。未经发心。但见涅槃经。改恶修善。起弘护之心。便名发心菩萨也。将欲广答此问。故先借日月之光。以譬涅槃经也。智秀曰。此下有三意。第一从此讫答二难。广显经力也。第二次因迦叶举其前问。即是正答所问。第三后广释除阐提之义也

是大涅槃甚深境界(至)正法不断僧宝不灭

案。法瑶曰。此明思慧思惟常住三宝之心

是故应当多修方便(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案。法瑶曰。此明修慧也。以勤学故。得近无上道。故言不久

是故此经名为无量功德所成

案。法瑶曰。此经正明佛是常住。常住犹三慧而成。今以此三。苞一切行尽。故言无量功德之所成也

亦名菩提不可穷尽

案。法瑶曰。因既无量。果亦无穷。以因果俱无量故。故称大

以不尽故故得称为(至)身无边故名大涅槃

案。法瑶曰。有般若智光故。法身无边。以此二事。名为大涅槃也

菩萨品第十六

复次善男子如日月光(至)是故复名大般涅槃

案。道生曰。虽未发心。而得为菩提之因。与大权无异。若闻佛性信解。则是菩提心发。乃为因耳。若生诽谤。岂为因耶。僧亮曰。众生受道。必由内信。信之微者。无过四重五逆。善根不断。由如毛发。藉此微善。感涅槃光。成菩提因。得名菩萨。不畏大众。如彼真金。无过可说也。作菩提缘者。菩萨以发心为因。住前三十心是初发心之因。即日未有此心。而有重恶所障。以经力故。得作菩萨也。法瑶曰。向明能灭诸恶。此明能生诸善。发菩提心也。僧宗曰。善根未断。必有丝发许也。经有缘发之力。能令感悟。深自改悔。上求佛慧。下度众生。令未发心作菩萨也。入毛孔者。将明此经力能除闇。称为光也。善以感教。教善相扶。义如入也。所益未深。称毛孔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云何能断一切烦恼

案。僧亮曰。夫有三障。则不受道。若闻皆作菩提因者。则善恶无差也。如来何故。说四依义者。若一经耳。以是耳识所得。已为菩提因者。何故。昔云依智不依识耶。云何断一切烦恼者。夫不退菩萨。要伏断烦恼。若不解义。云何伏结耶。宝亮曰。两难各有两关。便成四也。初关一往且非今旨也。若三种罪人闻经。便为菩提因者。治戒破戒。复有何殊。第二关。即以四依品结难也。谓治戒者。闻经亦为菩萨。破戒者。亦尔者。何用四依出世。治破戒耶。又如佛言。第二难亦两关。初关即引上鸟喻品云。若能归依一体三宝者。虽有烦恼。如无烦恼。若果一闻此经。便能决信。即令烦恼根虚者。佛四依品中。自说恒沙佛所发心。闻经尚不解义。云何一闻经耳。便断烦恼。第二关。即以理征。结成难也。谓解惑相违也。彼之积德。犹尚未解。而此之经耳。云何除惑耶。智秀曰。有两难。第一云。若三种罪人。心不乐向。而以经力。强令发心者。何须依四依人耶。第二若果发心。便是得理。即能遣惑者。云何彼云三恒河沙佛所发心。犹未解义。此彼二说。未可解也

佛言善男子除一阐提(至)以是义故名为大事

案。僧亮曰。除一阐提者。具三障故也。云何为具。谓不见因果。烦恼障也。说无因果。业障也。世世积恶。今成阐提。报障也。其余众生。闻是经者。谓四重五逆。虽有恶业。闻经生信。必久种功德。非无因也。凡夫下劣。不得闻者。谓不应经耳。闻亦不生信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未发菩提心者得菩提因

案。僧亮曰。谓此二人。既有业障。应障发心。云何得发耶。僧宗曰。二难既通。今广明经力发心之由

佛告迦叶若有闻是大涅槃(至)大乘妙典真佛所说

案。僧亮曰。见罗刹像者。以有障故。虽复闻经。不即发心。由经发梦。梦见业果。惧苦发心。经之力也。忆念菩提者。发心有强弱也。强者生人中。弱者生三涂。虽受罪报。菩提之心不绝也。法瑶曰。诽谤经者。将绝之时。谤对相现。方生怖惧。临终之时。其心愦乱。谓之梦也。罪对切人。可怖可惧。有过罗刹也。宝亮曰。大论经教。有二时明义也。经言。以下下智。断上上烦恼者。应以昔经。治三种罪。而今涅槃之教。方云能除此惑。则于理相反。云何为中耶。经言下下智。断上上惑者。此据真无漏道。断通为语。今所释两经。正明伏道也。夫起惑之与生善。本在有漏心中。若心重心轻。善恶俱尔也。昔经明理不圆。解亦微鲜。故以轻善伏于轻惑。今经所明。理既周足。信解深胜。故以增上之善。得抑上上之惑。所以知如此者。如戒律中。若犯第二篇。则于二十人中忏方灭。犯第三篇以去。直对手而除。乃至突吉罗罪。责心而遣。若寻此为言。则应轻罪。须多人而灭也。今则不然。故知。昔经理浅。生善则劣。止伏轻惑。今经理深。生福增上。能伏重惑。寻此而推。昔经不能令人得道。明矣

复次善男子如虚空中(至)一阐提辈立菩提因

案。僧亮曰。手疮者。阐提以耶见为手。有善则坏。取譬疮也

复次善男子如马齿草(至)密致犹如金刚不容外物

案。智秀曰。雨降无甄。密致者不受。阐提如是。岂法雨之咎耶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如是所说有何等义

案。僧亮曰。引昔说作恶不悔偈。证阐提不可化也。僧宗曰。更问昔偈。广彰其恶。先举可畏。欲显后偈无畏义也。宝亮曰。此下答第十五问。明三种罪人。闻涅槃经。改悔修善。能为人天之福田也。本时有恶。恒畏大众。今改往修来。则无惧矣。此答中说三偈。初一行作造恶于众有畏之偈

佛言善男子不见者谓(至)崄恶道者谓诸行也

案。宝亮曰。佛自广释也

迦叶复言如佛所说(至)如王夷坦道是义何谓

案。僧亮曰。引昔作罪能悔之偈。证四重可化也。上说发心。今说除恶也。僧宗曰。此答云何于大众得无畏。言依经改悔。广修诸善。众恶消灭。如王夷坦道也。宝亮曰。此第二偈。政明恶时不畏大众。说其本乃恶。今依经改悔者也

佛言善男子见所作者(至)何以故诸佛法尔

案。僧亮曰。至无至处者。无至名无始。从无始已来。尽发露也。又无至名涅槃。以发露能至涅槃也。膏油俱尽者。言佛由行。得自然相好。亦与人俱灭耳。若有菩萨以下。不信二人。用发露功德。回向菩提。即名菩萨也。为阐提毁訾。言无因果。然诸菩萨。不以彼恶。不舍而不救也。宝亮曰。从有生死际。至涅槃以来。所作恶业。尽皆发露。作此心而悔。则无罪而不灭也。猕猴捉水中月者。为阐提作喻。夫水中之月。月之影也。猕猴譬阐提。月譬涅槃。水譬有漏相善。水中月譬涅槃影也。无水则无月影。缘有佛说有漏之善。善本资向涅槃。气分相关也。凡夫修相善。故遏重惑。得人天报。无大粗苦。颠倒谓乐。犹如阐提。见生死中。五欲之乐。谓为真实也

作恶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犹灰[雨/复]火上愚者轻蹈之

案。僧亮曰。作恶方便。及阐提之恶。不即受报。阐提生报。非现报也。如乳即成酪者。乳有现果。明不如此。愚者轻蹈者。愚人见现在。不见未来。以非现报。而轻造之。将出阐提之行。先说偈也。僧宗曰。还释作恶之人。所以造罪。以不见后世故尔。若使前念为恶。后念受报。谁敢为恶。以不见后世故。如灰覆火。愚人所践。不觉烧也。宝亮曰。第三偈。明不依经悔者也

一阐提者名为无目(至)流转生死无有穷已

案。僧亮曰。无目者。谓但见现在。不见未来也。不见罗汉道者。罗汉能断未生。而此人不见也。宝亮曰。譬如王使者。乃应出是罗汉似阐提。而但将菩萨来对。明此罗汉坚信大乘。一向拨法华以前经。云非实而是方便。言中乃以阐提也。王使譬菩萨也。善谈论者。明菩萨四辨也。奉命他国者。舍法身之地。应生死也。宁丧身命。终不匿王说者。乃可为外道所弊。终不唱佛是无常也。譬如莲华者。喻行人也。既协信作罪。若见涅槃日者。其信心必增明也

复次善男子如优钵罗华(至)何以故非法器故

案。僧亮曰。答问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与二人为譬虽有重罪。不障发心。不为罪行污也。法瑶曰。明菩萨能于众无畏。必忘身命。宣弘常住。而恶之世。耶见诽谤其说。而执解不从。不改其操。是处浊世不污。如莲华也。夫能不从外耶者。皆由自己肉眼伏累。不归烦恼污其内心也。故处烦恼。不能染也。四种莲华。生淤泥中不为彼淤泥所污。答处世不污也。次下句。虽有烦恼。终不为所污。以知如来性相力故。至譬良医。答烦恼不染也

猜你喜欢
  普陀洛迦新志卷首·王亨彦
  第十五 优波离[问]五法·佚名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六·子璇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禅宗杂毒海叙·性音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祖琇
  卷第七十六·李通玄
  希叟和尚广录卷第三·希叟绍昙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八·佚名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下·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田)·唐慧琳
  维持佛教同盟会宣言·太虚
  何耶揭唎婆观世音菩萨受法坛·佚名
  金刚决疑·德清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璮·唐圭璋

      璮小字松寿,潍州(今山东潍县)人。李全之子。仕元,为益都行省江淮大都督。景定三年(1262)降宋,拜保信宁武军节度使、督视京东河北等路军马、齐郡王。旋为元兵所获,杀之。齐东野语卷九云:璮乃徐希稷之子,与李全为后。   水

  • 卷四 古體詩·王士祯

    【其年簡討見和《綠雪》之作復遺介茶一器索賦】敬亭如靜女,危畫有餘態。洞山如道流,吐納成沆瀣。陽羨連故障,尻脽相負戴。地靈草木異,雲霧凝靉靆。尤重羅矰名,超軼絕流輩。山氣夕陽佳,風露非灌溉。昨賦《綠雪》詩,莽鹵乏清裁

  • 朱服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朱服(1048-?)字行中,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熙宁进士。以淮南节度推官充修撰、经议局检讨。元丰中,擢监察御史里行,历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徙泉、婺、宁、庐、寿五州。绍圣初,召为中书舍人,官至礼部侍郎。

  • 第五十九回 纵叛贼朱异误国 却强寇羊侃守城·蔡东藩

      却说慕容绍宗固守谯城,自冬经春,未尝出战。是年为梁太清二年,东魏武定六年。侯景求战不得,攻城又不克,营中粮食将尽,正在愁烦。忽报城中发出铁骑五千,由绍宗亲自督领,前来攻营。景急上马出寨,见敌骑甚是踊跃,士饱马腾,勇气

  • 卷第二百五十三·胡三省

    唐纪六十九〔起强圉作噩(丁酉),尽上章困敦(庚子)十月,凡三年有奇。〕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上之下干符四年〔(丁酉、八七七)〕1春,正月,王郢诱鲁寔入舟中,执之,〔王郢因鲁寔请降,事见上卷上年。〕将士从寔者皆奔溃。朝廷闻之,以右龙武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七·佚名

    正统十四年夏四月庚戌朔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灶之神○辛亥命户部输银五万两于宣府官库收贮籴买粮料给军应用○直隶保定府庆都县奏本县路当冲要粮草粗有所备而料豆无储乞以存留粮米抵数徵纳黑豆从之○修南京后军都督府

  • 卷十五·曾巩

    钦定四库全书 隆平集卷十五 宋 曾巩 撰 儒学行义 尹洙字师鲁河南人天圣二年登进士第积官至右司谏进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知潞州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卒年四十七子朴构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

  • 钦定续通志卷八十七 氏族略七·纪昀

    氏族略 【七】补遗○补遗三上声去声△上声勇 【见姓苑周勇获吴大夫明勇金勇英卫千户】宠 【见姓苑五代宠令图中门使】拱 【见姓苑明拱北景泰进士拱廷臣嘉靖进士】奉 【○宋奉真名医明奉科任知县奉明宣德举人】(臣)等谨

  • 卷十五·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十五各地方伊尔根觉罗氏葛伯库      尹达瑚齐巴哈塔      巴岱阿兰       多什喀阿格纳      瓜喇噶哈       托吉郑古德      萨琥叶臣 

  • 昭公·昭公十年·左丘明

    【经】十年春王正月。夏,齐栾施来奔。秋七月,季孙意如、叔弓、仲孙玃帅师伐莒。戊子,晋侯彪卒。九月,叔孙婼如晋,葬晋平公。十有二月甲子,宋公成卒。【传】十年春,王正月,有星出于婺女。郑裨灶言于子产曰:「七月戊子,晋君将死。

  • 卷三·佚名

    △魔王归伏品第三尔时释迦牟尼如来。说此宝星陀罗尼经时。放大光明。遍照此娑婆世界百俱胝四天下处。悉皆大明。应时此间百俱胝处欲界诸魔。以佛力故皆起惊动。共睹此光所现因缘。咸作念言:决定是彼恶魔所为。於四天下

  • 感梦品第十四·佚名

    尔时佛告诸比丘,诸天劝发菩萨已,菩萨是时现梦於输檀王。王於梦中乃见菩萨。剃除须发行出宫门。无量诸天围绕而去。时王从梦寤已问内人言:太子今者为在宫耶。为出游观。内人答言:太子在宫无所游观。王心尚疑菩萨已去。怅然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一·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一五)第二分阿[少/兔]夷经第十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冥宁国阿[少/兔]夷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阿[少/兔]夷城乞食。尔时。世尊默自念言。我今乞食。于时

  • 京都南禅寺祭一山国师文·太虚

    时民国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赴东亚佛教大会中华代表释太虚等,供具清香净水,鲜果新蔬,仰白于一山国师之觉灵曰:维应真之有自,诞天台之圣乡。由教麟而宗凤,传佛灯为国光。主净慈之名刹,坐宝陀之法堂。受时皇之别请,策玄驾于扶桑。

  • 新华严经论 第四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第四明示因圆果满别者。显佛果有三种不同。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二从行积修行满功成多劫始成果。三创发心时十住初位体用随缘所成果 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者。即涅槃无行等经是。隐身不现万

  • 四书疑节·袁俊翁

    元袁俊翁撰。十二卷。自元皇庆二年(1313年)后,科场不仅以经义命题,亦以经疑为课。俊翁“首以《四书》设疑,次以经史发策”,因取“《四书》经史门分而类析之,问举其纲,答提其要”总题曰《待问集》(自序)。今“经史疑义”部分

  • 菩萨本缘经·佚名

    亦称《菩萨本缘集经》。佛教经典。古印度僧伽斯那撰,三国吴支谦译。共分八品,记叙本生故事八个。不少故事已为其他本生经所收。见载于历代大藏经。

  •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佚名

    凡十卷。唐代不空译。略称千臂千钵曼殊室利经、文殊大教王经、千钵经。本经述千臂千钵曼殊室利菩萨之秘密三摩地法。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计分无生、无动、平等、净土、解脱等五门九品(前九卷)。(一)根本清净无生门,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