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感梦品第十四

尔时佛告诸比丘,诸天劝发菩萨已,菩萨是时现梦於输檀王。王於梦中乃见菩萨。剃除须发行出宫门。无量诸天围绕而去。时王从梦寤已问内人言:太子今者为在宫耶。为出游观。内人答言:太子在宫无所游观。王心尚疑菩萨已去。怅然忧恼如箭入心。作是思惟。如我所梦事相既尔。定知太子必当出家。复作是念。从今以往更勿复许太子游观。令诸采女诱以五欲生其爱著。

时输檀王为菩萨故造三时殿。一者温暖以御隆冬。二者清凉以当炎暑。三者適中不寒不热。更造重门使难开闭。开闭之时须五百人。开闭之声闻四十里。所有善知天文极闲相法及五通仙皆悉穷问。遣其先记。如是等人皆云太子於吉祥门逾城而出。王闻是已转增忧恼。诸比丘,後於一时菩萨即便欲出游观。乃命驭者汝可严驾我当暂出。驭者奏王。今日太子欲出游观。王闻是已即时遣使扫饰园林。复敕所司平除道路。香水洒地散众名花。於宝树间悬缯幡盖。真珠婴珞次第庄严。金银宝铃处处垂下。和风摇动出微妙音。从城至园周匝莹饰。精丽清净犹若天宫。复使路边无诸可恶衰老疾病及以死尸。聋盲瘖哑六根不具。非吉祥事并令驱逐。

尔时菩萨与诸官属。前後导从出城东门。时净居天化作老人。发白体羸肤色枯槁。扶杖伛偻喘息低头。皮骨相连筋肉销耗。牙齿缺落涕唾交流。或住或行乍伏乍偃。菩萨见已问驭者言:此曰何人。形状如是,

时净居天以神通力。令彼驭者报菩萨言:此老人也。又问何谓为老。答曰:凡言老者曾经少年渐至衰朽。诸根萎熟气力绵微。饮食不销形体枯竭。无复威势为人所轻动止苦剧馀命无几以是因缘故名为老。又问。此人独尔一切皆然。驭者答言:一切世间皆悉如是,菩萨又问。如我此身亦当尔耶。驭者答言:凡是有生若贵若贱皆有此苦。尔时菩萨愁忧不乐。谓驭者曰:我今何暇诣於园林纵逸游戏。当思方便免离斯苦。即便回驾还入宫中。时输檀王问驭者言:今日太子园林游戏欢乐以不。驭者答言:大王当知。太子出城行至中路。忽於道上有一老人。气力衰微身体困极。太子见已即便还宫。

时输檀王作是思惟。此是我子出家之相。阿斯陀仙所言殆实。於是更增五欲而娱乐之。诸比丘,复於一时净居诸天。既见菩萨还处五欲。作是思惟。我今应当更为菩萨示现事相。使得觉悟令速出家。

尔时菩萨复召驭者而告之言:我今欲往园林游观。汝速为我启奏大王。严办车从我当暂出。王闻是已召集诸臣而告之曰:太子前者出城东门。道逢老人中路而反愁忧不乐。今复求出欲诣园林。宜应从城至园悉令清净。悬缯幡盖烧香散花。勿使粪秽不净及老病死诸不吉祥在於衢路。所司受敕严丽过前。尔时菩萨与诸官属。前後导从出城南门。时净居天化作病人。困笃萎黄上气喘息。骨肉枯竭形貌虚羸处於粪秽之中受大苦恼。二人瞻侍在於路侧。又问驭者,此为何人。报菩萨言:此病人也。又问何谓为玻答曰:所谓病者皆由饮食不节嗜欲无度。四大乖张百一病生。坐卧不安动止危殆。气息绵惙命在须臾。以是因缘故名为玻又问此人独尔一切当然。驭者答言:一切世间皆悉如是,又言如我此身亦当尔耶。驭者答言:凡是有生若贵若贱皆有此苦。尔时菩萨愁忧不乐。谓驭者曰:我今何暇诣於园林纵逸游戏。当思方便免离斯苦。即便回驾还入宫中。时输檀王问驭者言:今日太子出城游观欢乐以不。驭者答言:大王当知。太子出城行至中路。忽於道侧见一病人。气力绵惙受大苦恼。太子见已即便还宫。

时输檀王作是思惟。此是我子出家之相。阿斯陀仙言不虚也。於是更增五欲而娱乐之。诸比丘,复於一时净居诸天。既见太子还受五欲作是思惟。我今应当更为菩萨示现事相。使得觉悟令速出家。

尔时菩萨复召驭者而告之言:我今欲往园林游观。汝可严驾我当暂出。驭者又奏大王。王闻是已谓驭者曰:太子前出东南二门。见老病已还来忧愁。今者宜令从西门出。我心虑其还不喜悦。宜遣内外庄严道路。香花幡盖倍胜於前。勿使老病死等不祥之事在於道侧。所司受敕严饰倍前。尔时菩萨与诸官属。前後导从出城西门。时净居天化作死人卧於舆上香花布散。室家号哭而随送之。菩萨见已心怀惨恻。问驭者曰:此是何人而以香花庄严其上。复有众多眷属而哀泣之。

时净居天以神通力。令彼驭者报菩萨言:此死人也。又问何谓为死。答曰:夫言死者神识去身命根已谢。长与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恩爱别离永无重睹。命终之後精神独行归於异趣。恩爱好恶非复相知。如此死者诚可悲也。又问唯此人死一切当然。报菩萨言:凡是有生必归於死。菩萨闻已转不自安而作是言:世间乃有如此死苦。云何於中而行放逸。我今何暇诣於园林。当思方便求离此苦。即便回驾还入宫中时输檀王问驭者言:今日太子出游园苑欢乐以不。驭者答言:大王当知。太子出城忽於路侧有一死人。卧於床上四人举舆。眷属悲号。太子见已惨然不乐。遂於中路即便还宫。时输檀王作是思惟。此是我子出家之相。阿斯陀仙无虚谬也。於是更增五欲而娱乐之。诸比丘,复於一时净居诸天。既见太子还於宫内处在五欲作是思惟。我今应为菩萨更现事相令速出家。尔时菩萨复召驭者而告之言:今日欲往园林游观。汝可严驾我当暂出。驭者又奏父王。王闻是已谓驭者曰:太子前出三门见老病死愁忧不乐。今者宜令从北门出。严饰道路香花幡盖使胜於前。勿得更有老病死等非吉祥事在於路侧。所司受敕严好过前。尔时太子与诸官属。前後导从出城北门。时净居天化作比丘。著坏色衣剃除须发。手执锡杖视地而行。形貌端严威仪庠序。太子遥见问是何人时净居天以神通力。令彼驭者报菩萨言:如是名为出家人也。太子即便下车作礼因而问之。夫出家者何所利益。比丘答言:我见在家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皆是败坏不安之法。故舍亲族处於空闲。勤求方便得免斯苦。我所修习无漏圣道。行於正法调伏诸根。起大慈悲能施无畏。心行平等护念众生。不染世间永得解脱。是故名为出家之法。於是菩萨深生欣喜赞言:善哉善哉。天人之中唯此为上。我当决定修学此道。既见是已登车而还。时输檀王问驭者言:太子出游宁有乐不。答言:大王当知。太子。向出至於中路。皆悉严好无诸不祥。忽有一人著坏色衣剃除须发执持应器杖锡而行。容止端严威仪详审。太子即便下车作礼。言语既毕严驾而归。竟亦不知何所论说。时输檀王闻此语已,心自念言:阿斯陀仙言无虚谬。於是更增微妙五欲而娱乐之。佛告诸比丘,时净居天欲令菩萨速疾出家。重与父王作七种梦。一者梦见有帝释幢众多人舁从迦毗罗城东门而出。二者梦见太子乘大香象徒驭侍卫从迦毗罗城南门而出。三者梦见太子乘驷马车从迦毗罗城西门而出。四者梦见有一宝轮从迦毗罗城北门而出。五者梦见太子在四衢道中扬桴击鼓。六者梦见迦毗罗城中有一高楼太子於上四面弃掷种种珍宝。无数众生竞持而去。七者梦见离城不远忽有六人举声号哭。时输檀王作是梦已,心大恐惧忽然而觉。命诸大臣而告之曰:我於夜中作如是梦。汝宜为我唤占梦人令解斯事。

时净居天化作一婆罗门。著鹿皮衣立在宫门之外。唱如是言:我能善解大王之梦。诸臣闻奏召入宫中。时输檀王具陈所梦语婆罗门。如此之梦是何祥也。婆罗门言:大王当知。所梦帝幢众人舁出城东门者,此是太子当为无量百千诸天围绕出家之像。

大王当知。所梦太子乘大香象徒驭侍卫从城南门出者,此是太子既出家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以十力之像大王当知。所梦太子乘驷马车从城西门出者,此是太子既出家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四无畏之像。

大王当知。所梦宝轮从城北门出者,此是太子既出家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之像。

大王当知。所梦太子在四衢道中扬桴击鼓者,此是太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诸天传闻乃至梵世之像大王当知。所梦高楼太子於上弃掷宝物无数众生竞持而去者,此是太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於诸天人八部之中当雨法宝。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种种诸法之像大王当知。所梦去城不远忽有六人举声号哭者,此是太子既出家已,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外道六师心生忧恼之像尔时化人为输檀王解彼梦已白言:大王。宜应欣庆勿生愁恼。所以者何。此梦吉祥获大果报。作是语已忽然不现时输檀王闻婆罗门解梦因缘。恐畏太子出家学道。於是更增五欲之具。

是时耶输陀罗亦梦二十种可畏之事。忽然觉悟中心惊悸惶怖自失。菩萨问言:何所恐惧。耶输陀罗啼哭而言:太子。我向梦见一切大地周遍震动。复见一鲜白大盖常庇荫者车匿辄来夺我将去。复见有帝释幢崩坏在地。复见身上婴珞为水所漂。复见日月星宿悉皆陨坠。复见我发为执宝刀者割截而去。复见自身微妙端正忽成鬼陋。复见自身手足皆折。复见形容无故赤露。复见所坐之床陷入於地。复见恒时共太子坐卧之床四足俱折。复见一宝山四面高峻为火所烧崩摧在地。复见大王宫内有一宝树被风吹卧。复见白日隐蔽天地黑暗。复见明月在空众星环拱。於此宫中忽然而没。复见有大明烛出迦毗罗城。复见此护城神端正可喜住立门下悲号大哭。复见此城变为圹野。复见城中林木泉池悉皆枯竭。复见壮士手执器仗四方驰走。太子。我梦如是心甚不安。将非我身欲有夭丧。将非恩爱与我别离。此是何徵为凶为吉。

尔时菩萨闻是语已心自思惟。出家时到表是徵祥。乃令此妃见如斯梦。慰喻耶输陀罗言:妃今不应怀此恐惧。所以者何。梦想颠倒无有实法。设令梦见帝憧崩倒日月陨落。於妃之身何所伤损。车匿持盖将去。既曰梦夺。皆为虚妄。但自安寝不假忧愁。其夜菩萨自得五梦。一者梦见身席大地头枕须弥手擎大海足践渤澥。二者梦见有草名曰建立从脐而出其杪上至阿迦腻吒天。三者梦见四鸟从四方来毛羽斑驳承菩萨足化为白色。四者梦见白兽头皆黑色咸来屈膝舐太子身。五者梦见有一粪山状势高大菩萨身在其上周匝游践不为所汙。

猜你喜欢
  观音慈林集卷下·弘赞
  大乘起信论(真谛译)·马鸣
  普陀洛迦新志卷十二·王亨彦
  教学品法句经第二(二十有九章)·佚名
  迦叶结经·佚名
  正道品第十二·佚名
  在摩诃菩提会与尼赫鲁先生谈话·太虚
  还山录序·为霖道霈
  卷第三·佚名
  法华文句记卷第五·湛然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印光大师舍利记·印光
  卷五·佚名
  卷第八·佚名
  卷二十六·道世
  金光明经忏悔灭罪传·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朱凯

    (诸葛亮领卒子上,云)笔头扫出千条计,腹内包藏万卷书。贫道诸葛亮是也。领关、张二将,追赶曹操于华容路上。我夜观乾象,玄德公有难。谁想周瑜请玄德公黄鹤楼上饮宴去了。周瑜他要伤害玄德公。量你怎出贫道之手。想当日赤壁

  • 惜香乐府卷一·赵长卿

    【赵长卿】惜香乐府水龙吟(酴醿·春景)韶华迤逦三春暮。飞尽繁红无数。多情为与,牡丹长约,年年为主。晓露凝香,柔条千缕,轻盈清素。最堪怜,玉质冰肌婀娜,江梅谩休争妒。翠蔓扶疏隐映,似碧纱笼罩,越溪游女。从前爱惜娇姿,终

  • 卷三十九·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三十九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沈遘西溪集钞遘字文通钱塘人以郊斋郎举进士廷唱第一谓其已官改第二通判江宁府除集贤校理知制诰出知越杭二州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拜翰林学士丁母忧卒於墓庐有西溪集

  • 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司马迁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于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当是之时,秦已前使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佚名

    嘉靖十八年正月庚午朔 上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具公服致词行八拜礼○辛未 上谕辅臣曰朕昨居丧礼疾阅礼记檀弓等篇其所暑礼仪制度俱不归一又不载天子全仪虽曰三年之丧通乎天下而

  • ●御制书事·温睿临

    幼年即羡闻我摄政睿亲王致书明臣史可法事,而未见其文。昨辑「宗室王公功绩表传」,乃得读其文。所为揭大义而示正理,引「春秋」之法斥偏安之非·旨正辞严,心实嘉之。而所云可法遣人报书,语多不屈,固未尝载其书语也。夫可法,明

  • 卷六【十二则】·岳珂

    钦定四库全书 愧郯録卷六【十二则】    宋 岳珂 撰 寺监簿职守 南渡而後官失其守凡寺监主簿率多预尾书与丞鴈行珂为扈簿日固窃疑所軄有常非可越俎尽削文移之系衘者如故事独本寺常程文书犹

  • 六五五 湖广总督图思德等奏第八次查获应毁各书解缴缘由折(附清单一)·佚名

    六五五 湖广总督图思德等奏第八次查获应毁各书解缴缘由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初一日湖广总督臣觉罗图思德、湖北巡抚臣郑大进跪奏,为八次查获应毁各书委员解缴,恭折奏闻事。窃照各种违碍书籍,楚北先经酌委教职人

  • 卷四·黄训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名臣经济录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四明 黄训 编保治【景泰 天顺】休庵诗序【何宜】兵部尚书王公以疾乞归河州既得命乃取古人以休休名亭之意亦以休名庵朝士大夫惜公之去愿公之复来者咸

  • 卷二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十四旗分志二十四八旗佐领二十四【正白旗汉军佐领】正白旗汉军佐领正白旗汉军都统所属参领五第一参领下佐领八第二参领下佐领八第三参领下佐领八第四参领下佐领八第五参领下佐领八第一参

  • 卷十四中·吴澄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纂言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十四中    元 吴澄 撰檀弓曾子之丧浴於爨室【郑氏曰见曾元之辞易篑矫之以谦俭也礼死浴於适室孔氏曰曾子达礼之人应浴於正寝今乃浴於爨室故为非礼以正其子也

  • 卷四百三十七·佚名

    △第二分无摽帜品第四十一之二尔时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能擐如是大功德铠。一切有情皆应敬礼。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擐功德铠勤精进者,如为虚空擐功德铠发勤精进。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为欲成熟解脱有情擐

  • 卷三百六十一·佚名

    △初分多问不二品第六十一之十一佛言:善现,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观诸法自相皆空故学。如是善现,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於色不起作诸行若有若无故学。应於受想行识亦不起作诸行若有若无故学。善现,菩萨

  • 瑜伽師地論卷第五十一·欧阳竟无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譯   攝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一   [一]如是已說本地.次說諸地決擇善巧.由此決擇善巧爲依於一切地善能問答。今當先   說五識身地意地決擇。問.前說種子依謂阿賴耶識.而

  • 论掌珍论之真性有为空量·太虚

      吕澄君因明纲要,依瑜伽宗出清辨量五过,判为似比;然此量加“自许”言简得成,可改作云:依我宗佛法真谛言:有为是空──宗;缘生故──因;如幻──喻。清辨简以“我宗”,谓我中观宗自许其真谛中诸法皆空,故有为与缘生及幻皆是空

  • 卷第五·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五 明吴郡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义解篇 明 古庭学法师传 善学。自号古庭。生儒家马氏。传华严之教於宝觉法师简公。凡清凉大疏钞。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皆能融会甚深微妙之旨。遐迩嗜学之子。敛衽遡

  • 老学庵笔记·陆游

    笔记。 南宋陆游(1125—1210)撰。十卷。游有《陆放翁全集》已著录。陆游晚年书室称老学庵,故名。此编以平时所录趣闻为正续篇,陈振孙称其书“所记见闻,殊有可观”。《宋史·艺文志》入杂史类,《文献通考》入“小说家

  • 四书疑节·袁俊翁

    元袁俊翁撰。十二卷。自元皇庆二年(1313年)后,科场不仅以经义命题,亦以经疑为课。俊翁“首以《四书》设疑,次以经史发策”,因取“《四书》经史门分而类析之,问举其纲,答提其要”总题曰《待问集》(自序)。今“经史疑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