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三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净居天子说偈赞佛品第二十四

 

  尔时会中有无数净居天子及无量众生。于佛法中心得觉悟。离诸疑惑深生爱乐。欢喜踊跃得未曾有。一心合掌住立佛前。各以伽陀称赞于佛。

  尔时善施天子而说偈言。

  佛昔舍身命  国土及妻子

  圆满彼施行  故我稽首礼

 

  尔时净戒天子而说偈言。

  坚固持净戒  离一切垢染

  能渡于彼岸  顶礼具戒者

 

  尔时安忍天子而说偈言。

  佛广修忍行  为他断肢节

  不生怨恨心  得成无上慧

 

  尔时精进天子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  舍生死重担

  勤修无退屈  速至于菩提

 

  尔时静虑天子而说偈言。

  如来大威德  常栖止禅定

  不著彼世间  三际悉平等

 

  尔时胜慧天子而说偈言。

  如来胜慧力  知众生诸行

  如业而受报  随界趣流转

 

  尔时明福业天子而说偈言。

  若修彼福业  胜报常现前

  余不能了知  此唯佛境界

 

  尔时了罪性天子而说偈言。

  众生由惑业  常贪求彼物

  于心若了悟  一切悉通达

 

  尔时善巧智天子而说偈言。

  若人于佛智  善思惟分别

  常念如己物  菩提不难得

 

  尔时善巧行天子而说偈言。

  若起诸惑业  内心非所思

  了罪性本空  此为证法者

 

  尔时遍趣行天子而说偈言。

  若人造诸行  随善恶流转

  受好丑之报  佛眼悉知见

 

  尔时离攀缘天子而说偈言。

  若于所受报  能了知攀缘

  虽生诸趣中  常与智随转

 

  尔时随顺善巧天子而说偈言。

  若造作诸恶  或修习众善

  皆由先业故  随所生受果

 

  尔时业善巧天子而说偈言。

  了三世业行  断故不造新

  愚夫无正慧  随恶而流转

 

  尔时果善巧天子而说偈言。

  或因少果多  或因多果少

  于此不了知  为愚痴外道

 

  尔时了知业行天子而说偈言。

  善因生胜处  恶业堕险难

  随众生所行  如来悉明了

 

  尔时见法乐天子而说偈言。

  若人受福报  而不了善法

  彼为自欺诳  不久当堕落

 

  尔时善受生天子而说偈言。

  若造诸胜业  顺生受其报

  唯佛正了知  世间不能解

 

  尔时善受名天子而说偈言。

  若业经多生  或俱胝劫数

  展转于今身  受报佛能了

 

  尔时受报成熟天子而说偈言。

  若此业和合  彼有情受生

  皆从昔因缘  如来悉明了

 

  尔时根未成熟天子而说偈言。

  彼根未成熟  乐作不善行

  远离二足尊  不希望解脱

 

  尔时善成熟天子而说偈言。

  若业已成熟  及未成熟者

  业性本来空  随心之所造

 

  尔时决定受天子而说偈言。

  众生所作业  若重若轻微

  如来悉证知  受报无差忒

 

  尔时了罪相天子而说偈言。

  若造众恶行  当堕于恶趣

  或外遇良缘  转重令轻受

 

  尔时明业报天子而说偈言。

  积集诸罪恶  为彼所缠缚

  不畏未来苦  此邪见外道

 

  尔时善思惟天子而说偈言。

  能思择善行  少善招胜报

  如以涓渧水  置海永无减

 

  尔时入解诸法天子而说偈言。

  若人能永尽  有漏分别业

  当证无学果  是如来所说

 

  尔时证佛智天子而说偈言。

  佛眼悉明了  三世诸业果

  种习无遗余  敬礼遍知者

 

  尔时业无余天子而说偈言。

  世间诸有情  或此生彼灭

  如来已永尽  得称无畏者

 

  尔时离攀缘行天子而说偈言。

  众生所行行  唯趣于生灭

  果报如梦幻  此如来所说

 

  尔时伏诸惑天子而说偈言。

  愚痴著欲者  如渴饮碱水

  是故调御师  观之如梦事

 

  尔时离分别天子而说偈言。

  由贪痴过患  起分别执著

  智者善了知  梦中何有乐

 

  尔时息虚妄天子而说偈言。

  梦中说梦事  从颠倒所起

  如来所教敕  当求寂静法

 

  尔时观察漏尽天子而说偈言。

  如人于梦中  见天雨洪注

  了梦体本无  应知漏非有

 

  尔时了梦境天子而说偈言。

  梦境本为假  何曾见其漏

  展转妄想生  而作于漏解

 

  尔时达真常天子而说偈言。

  如世间童女  梦已生于子

  生已而夭殇  何有别离苦

 

  尔时寻梦境天子而说偈言。

  如人于梦中  为他断己首

  彼识本无得  谁为能断者

 

  尔时正观察天子而说偈言。

  彼智了诸法  如梦境和合

  无喜无别离  此为真胜义

 

  尔时智心天子而说偈言。

  从佛闻正法  心了若虚空

  梦中寻梦因  法性本如是

 

  尔时意喜天子而说偈言。

  汝等诸天人  常乐在禅定

  了知彼世间  犹如镜中像

 

  尔时善慧天子而说偈言。

  如来所说法  如箜篌发声

  饶益诸天人  故我称赞礼

 

  尔时了幻化天子而说偈言。

  幻人作幻事  愚夫不能了

  智者所了知  一切皆如幻

 

  尔时定中变化天子而说偈言。

  如来出于世  如梦中见幻

  善达佛理者  于此无疑惑

 

  尔时如幻化天子而说偈言。

  幻师知幻法  于幻能变现

  由了彼幻故  则见诸法性

 

  尔时分别观智天子而说偈言。

  汝观世间佛  起思惟分别

  梦中见佛身  于法何所说

 

  尔时离思惟天子而说偈言。

  无物不生贪  由贪而积聚

  无思亦无贪  见佛亦如此

 

  尔时正智天子而说偈言。

  深谷本无声  亦无彼听者

  如是达佛理  于世无所著

 

  尔时善说天子而说偈言。

  如人闻谷响  彼声不可得

  愚夫不了知  妄执以为实

 

  尔时各各入解天子而说偈言。

  诸愚夫执著  不达胜义法

  若了法性者  自他无疑惑

 

  尔时求利益天子而说偈言。

  最上胜义法  诸佛等无异

  无说亦无听  及彼领悟者

 

  尔时入解法天子而说偈言。

  断诸烦恼垢  分别所分别

  离染得清净  牟尼之所说

 

  尔时善思惟天子而说偈言。

  于诸法名数  断有漏烦恼

  心净无瑕秽  是名真佛子

 

  尔时无依止天子而说偈言。

  心等于虚空  三界无所著

  善施不希报  寂静无畏者

 

  尔时无染污天子而说偈言。

  于欲离诸贪  色无色亦尔

  牟尼心平等  如空无障碍

 

  尔时无希望天子而说偈言。

  于欲不希望  色无色亦尔

  离和合相应  归依无上王

 

  尔时拔爱欲天子而说偈言。

  由断彼爱垢  拔三有毒箭

  敬礼调御师  永超于彼岸

 

  尔时降伏爱天子而说偈言。

  发最上精进  伏除世贪爱

  常起大悲心  是为救世者

 

  尔时离相应爱天子而说偈言。

  离相应爱欲  不复受轮回

  归依无上尊  如莲超浊水

 

  尔时达法性天子而说偈言。

  归依离缚者  善达实相义

  明了诸法性  其心无所畏

 

  尔时超欲泥天子而说偈言。

  贪欲如淤泥  勇捍能超越

  敬礼牟尼尊  不复生三有

 

  尔时弃珍玩天子而说偈言。

  若人远追求  则能离诸恶

  于珍玩无贪  心净逾于彼

 

  尔时离忧天子而说偈言。

  若人于欲境  心不生放逸

  则能越魔网  是为大智者

 

  尔时施无畏天子而说偈言。

  自他修正行  离忧怖热恼

  佛以无碍辩  令众生觉了

 

  尔时持誉天子而说偈言。

  若闻佛音教  善思惟分别

  是人于世间  能尽诸苦际

 

  尔时无所畏天子而说偈言。

  救世释师子  智海广无极

  决定了诸法  能起对治道

 

  尔时离诸怖天子而说偈言。

  敬礼天中尊  无垢无所著

  善拔烦恼箭  能离一切怖

 

  尔时无所著天子而说偈言。

  若诸天魔梵  请佛转法轮

  于大集会中  唯佛得无畏

 

  尔时师子奋迅天子而说偈言。

  善说一切法  成就一切智

  敬礼释师子  三界无伦比

 

  尔时除惊怖天子而说偈言。

  师子依山谷  心常离诸怖

  震吼林薮中  驰散余小兽

  圣主出世间  智慧叵思义

  演法怖众魔  降伏诸外道

 

  尔时降伏魔怨天子而说偈言。

  所来所得法  世间无与等

  故我稽首礼  圣中最圣者

 

  尔时师子慧天子而说偈言。

  敬礼牟尼主  众圣之导师

  成就一切智  通达无边法

 

  尔时随佛受生天子而说偈言。

  如来证诸法  无能发问者

  随佛所受生  请宣深妙义

 

  尔时持藏天子而说偈言。

  佛持正法藏  无畏善宣说

  百千亿有情  皆令生觉悟

 

  尔时随法行天子而说偈言。

  随法修诸行  能发菩提心

  于世间勇猛  为最上丈夫

 

  尔时乐法乐天子而说偈言。

  彼大心众生  由闻佛音教

  如法而行学  得成无上果

 

  尔时净心天子而说偈言。

  如来梵音声  闻已心清净

  虽万类机缘  无能发问者

 

  尔时清净眷属天子而说偈言。

  佛于长夜中  如理修众行

  具相好光明  得眷属圆满

 

  尔时无漏法天子而说偈言。

  如来尽诸漏  故能师子吼

  于未曾有法  分别除疑惑

 

  尔时达胜义天子而说偈言。

  如来大智力  了诸法自性

  诸天及世人  无有如佛者

 

  尔时尽诸漏天子而说偈言。

  最胜大沙门  毕竟尽诸漏

  今此大会中  无能伸诘问

 

  尔时常勇猛天子而说偈言。

  大雄大智力  诸法无不见

  惑业尽无余  于问难无恼

 

  尔时寂意天子而说偈言。

  永离贪过患  嗔痴亦复然

  不起恶业思  敬礼寂静者

 

  尔时相应行天子而说偈言。

  归依善逝师  永尽诸业惑

  正行常相应  至一切智处

 

  尔时相应智天子而说偈言。

  无边相应行  为佛所行处

  种现习亦除  得成一切智

 

  尔时相应慧天子而说偈言。

  佛以相应慧  为世作照明

  根本诸惑因  毕竟永除断

 

  尔时寂静受天子而说偈言。

  永断一切惑  深心常寂静

  佛子善精进  于怖何所有

 

  尔时智现证天子而说偈言。

  佛尽诸烦恼  种现及俱生

  破众生无明  大悲无与等

 

  尔时拔除随惑天子而说偈言。

  牟尼天中天  以智能觉悟

  断增上随惑  及除余习气

 

  尔时安隐住天子而说偈言。

  能仁出兴世  断诸有漏因

  示现从母生  为利有情故

 

  尔时离诸染天子而说偈言。

  调御天人师  离烦恼怖畏

  焚烧苦根芽  无复余种子

 

  尔时除虚妄天子而说偈言。

  佛以一切智  永弃无明垢

  依止清净行  此名善调伏

猜你喜欢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卷第三·智旭
  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唐慧琳
  文昌帝君阴骘文·周梦颜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七·佚名
  卷之二·佚名
  宗门尊祖议·善月
  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六·佚名
  卷第三十一·白岩净符
  中本起经卷下·佚名
  卷第三十六·呆翁行悦
  卷二十五·彭绍升
  在加尔各打孟加拉佛教会欢迎会讲·太虚
  无极宝三昧经卷上·佚名
  卷七十八(鸠摩罗什译)·佚名
  大阳延禅师·惠洪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上·李佳

    ○词要达意张茗柯论词,谓取意内言外之旨。谢枚如内翰论之甚详。予仍一言以蔽之曰:“词达而已矣。”○词贵曲宋人词体尚涩,国朝守之,谓为浙派,多以典丽幽涩争胜。予不谓然。以为词贵曲而不直,而又不可失之晦,令人读

  • 碧云集卷中·李中

    江馆秋思因成自勉江边候馆幽汀岛暝烟收客思虽悲月诗魔又爱秋声名都是幻穷逹未能忧散逸怜渔父波中漾小舟赠朐山杨宰讼闲徴赋毕吏散卷帘时听雨入秋竹留僧覆旧棊得诗书落叶煑茗汲寒池化俗功成后烟霄㑹有期庐山控压浔阳境

  • 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四·赵尔巽

      杨遇春子国桢 吴廷刚 祝廷彪 游栋云 罗思举桂涵 包相卿   杨遇春,字时斋,四川崇庆人。以武举效用督标,为福康安所识拔。从征甘肃石峰堡、台湾、廓尔喀,咸有功,累擢守备。   乾隆六十年,调赴苗疆,力战解嗅脑围,进援松

  • ●卷下·权衡

      乙未 至正十五年。湖廣苗軍聽調,營于汴梁東,其帥吳太保死[87],裨將陳生叛入西京[88],遂陷陳州、許州,西至虎牢關,答失八都魯討平之。  以汪家奴為右丞相,鼎住為左丞相,哈麻為平章。數月,鼎住薨,哈麻陞為右丞相[89],其弟雪雪為御

  • 卷之二百九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二册 辛亥年至癸丑年·佚名

    第二册  辛亥年至癸丑年辛亥年,聪睿恭敬汗五十三岁。二月,聪睿恭敬汗命查本国各路各村无妻者,计有数千人。若悉配以妻室,则女子不足。遂拨库财,各赐毛青布二三十疋,以买娶妻室。聪睿恭敬汗赐来降之宁古塔路大臣僧格,尼喀

  • 原序·岳珂

    古者传书有公私之异五十九篇上世之书也则更写竹简悉上送官藏名山而副京师盖非金鐀石室之故文不得以并录一家之记载若可以备史阙矣掘笔废纸仅得不泯而着书遗札虽关国大议如封禅者亦必竢诏求而後彻闻书之不可苟传如此开

  • ·施八坑·丁曰健

    嘉庆十七年,民人林朝宗等请垦苏澳施八坑。通判翟淦遣役李泉往侦之;回报云:“查施八坑,乃由东势山尾过山盘仑始至其处。西、南、北俱叠山茂林;惟有一坑,形势甚狭。坑首西连叭哩吵喃生番社坑口;东出苏澳港,乃

  •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梁启超

    李鸿章之崛起与淮军之成立  当时官军之弱及饷源之竭江浙两省得失之关系  常胜军之起  李鸿章与李秀成之劲敌淮军平吴之功  江苏军与金陵军浙江军之关系  金陵之克复秦末之乱,天下纷扰,豪杰云起,及项羽定霸后,而韩信

  • 汉王元佐传·脱脱

    汉恭宪王元佐字惟吉,初名德崇,母亲是元德皇后。年幼时禀性聪警,相貌像太宗,太宗很钟爱他。十三岁时,跟从太宗在近郊打猎,有只兔子在皇帝车马前奔跑,太宗让元佐射杀,元佐一发而中,契丹使者在旁边,深感惊异。跟从太宗征战太原、幽

  • 卷二十七 渤海延琳之叛·李有棠

    〔高永昌附〕圣宗太平九年秋八月已丑,东京锡里军详衮大延琳囚留守、驸马都尉萧孝先及南阳公主,杀户部使韩绍勋、副使王嘉、都指挥萧佛德等,遂僭位,号其国曰兴辽,改元天庆。初,东辽之地,自神册时来附,未有榷酤盐麦之法,关市之征

  • 十七年·佚名

    (壬戌)十七年清大正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純宗皇帝實錄附錄卷之十五〉一日。〈陰曆癸亥十一月二十五日〉臨于興福軒,王妃同臨,王世子同妃侍坐,受宗戚、貴族及本職長官以下高等官新年祝賀。○行啓于總督官邸,託轉奏新年祝賀

  • 叔向问处乱世其行正曲晏子对以民为本第二十一·晏婴

    叔向问晏子曰:“世乱不遵道,上辟不用义;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正行而遗民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此二者之于行何如?”晏子对曰:“婴闻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苟持民矣,安有遗道!苟遗民矣,安有正行焉!”

  • 卷之十·佚名

    刘子卷之十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注正赏第五十一赏者所以辨情也,评者所以绳理也。赏而不正,则情乱於实;评而不均,则理失其真。理之失也,由於贵古而贱今;情之乱也,在乎信耳而弃目。古今虽殊,其迩皇同;耳目诚异,其识则齐。识齐而赏异

  • 卷四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四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四十八四望山川辽史太祖本纪太祖七年十一月祠木叶山礼志太祖幸幽州大悲阁迁白衣观音像建庙木叶山尊爲家神于拜山仪过树之后増诣菩萨堂

  •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一(之下)·智俨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第五正本宗答文。大分为二。初观五海等明其本分。二明十智。即五海之智。初文有二。一明承佛神力显不自力能入。二正观五海审察其法。今此通说兴教所为有十义。一成佛本愿故名诸佛本愿经。以此

  • 伦敦杂记·朱自清

    现代游记集。朱自清著。成都开明书店1943年4月初版,列为“开明文学新刊”之一;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5月将本书与《欧游杂记》合并,统名为《欧游杂记》印行新版。初版本收《自序》1篇和《三家书店》、《公园》、《房东太

  • 续侠义传·佚名

    章回小说。近代无名氏著。十 六回。本书是唯一描写七侠五义故事的续书, 内容与《小五义》等完全不同。书述白玉堂误入 铜网阵遇险被擒关入地牢,幸侠女翠绡相救得 与众侠重聚。颜查散上报襄阳王谋反盟单,帝 命进剿。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