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国术
──二十年佛诞日在中央国术馆讲──久仰贵馆以提倡国术发扬国光为责志,今蒙张馆长、李处长之介绍,得来此参观,深觉庆幸。今讲佛学与国术,然我于佛学虽稍有研究,于国术则全系门外汉,故此讲题仅能得其半面,此则须先请在坐诸君原谅者!就名词上看,佛学与国术,似乎无甚关系。但一究其实,则相关之处甚多,今请分述如下:
一、佛学原理与国术原理之一致 国术以锻炼身体使健全无疾病为原理。佛学亦以锻炼心身使健全无疾病为原理。惟其入手之处则不同,国术以炼身为入手,锻炼身体而袪风寒湿热虚弱痨伤等症;佛学则先从精神方面著手,从心至身,使心身健康而解脱老病等苦。人类精神上有种种疾病,一若肉体上之风寒湿热。其病维何?即贪、嗔、痴、慢等。此贪等病,由于六根、六尘所感起之七情、六欲,其痛苦殆又甚于风寒湿热之加害肉体。佛学乃先锻炼精神使其健全,由此健全之精神,使肉体成坚固不坏。佛学上以佛身为金刚身,金刚即坚固不坏义,此原理上相同之点、一也。佛学与国术,非惟在消极的方面使身心健全无病而已,更积极地使身心充强有力:国术锻炼之目标,在使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乃至一一毛孔,皆浩然充塞强大之力;佛学亦然,故佛一名大力尊,乃表示佛在心身两方面都有充实之力量。我人在佛殿中每见大雄宝殿四字,雄即英雄,冠大字,以佛为世间最伟大之英雄故。近人称甘地为圣雄,圣雄二字之含义,与圣贤二字稍有不同;因圣贤不过表示良善,此则除表示良善外,又示其勇猛强健焉。称佛曰大雄,乃最尊尚之名词也。有大雄而后有大力、大勇猛、大精进、大无畏,此佛学与国术在原理上相同之点、二也。
二、释迦牟尼与武术 佛学之精神,在历史上能具体表现之者,乃为释迦牟尼。今日为旧历之四月八日,即佛诞纪念日。今国历虽改用阳历,民间习俗上仍以今日为浴佛节,而贵馆所订讲期,初虽未尝留意,而适值是日,足见颇有因缘。甚愿释迦牟尼之真精神,能活跃地涌现于人人心中!释迦为一民族之姓氏,义即“能”;当时此族为印度最有强大能力之一族,故得是称。牟尼译为智者,与释迦相连,则为强大有力族中之智人。此就释迦牟尼之种族上言,彼与武术实有密切之关系。
再从其本身上讲,世尊于道德、智慧、才能,固无所不具,且亦孔武有力。幼时、父王延国中著名武师名羼提提婆者教其习艺,学未久,即尽得其传,而超过其师。及其成年,更为骁勇。当时印度国习,每年集各国王子竞赛武艺。一日、竞射各种强弓,释迦牟尼均不适用,后以库藏神物历代遗传之宝弓射之,穿七重铁鼓又七铁猪,入地成井,后人称为箭井。同时、有一力士杀一巨象,尸阻于路,世尊伸一手将其上掷空中,堕地成坑,一时惊服四邻。象坑与箭井,遂同留为印度史上之美谈,此世尊身力强健之证也。
世尊非惟在身体方面强健而已,精神方面尤觉坚实。普曜经言:世尊将成佛时,在菩提树下入定,有若基督教所言撒旦之魔者,用种种方法,恐吓威迫,谓若不起坐将举而掷诸海。世尊不为动,徐言曰:“设有因缘于此坐处,身碎如尘,寿命磨灭,不成正觉,终不起座”。此所谓魔,内即为贪、嗔、痴等诸烦恼魔,外即为欲界天魔。世尊具坚实强健之精神,故能透破魔之包围而成正觉。法华经曰:“以禅定智慧之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破五蕴魔、烦恼魔、生死魔”。而佛之说法华经,其目的在使佛之弟子人人能将魔战退,成于佛道。故佛不惟以自己强健之身心将魔击破,且以其勇力总摄世间良善之势力,以制伏世间一切恶势力代表之魔,此世尊心健之证也。
上所述世尊身心两健之证,但就通常眼光观察,实则佛之境地,乃至不能以言语形容,此即所谓不可思议力。史载:世尊出游,有五醉象颠狂失性,横行道上,人物遇之,罔不毁灭。世尊至其前,五象即纷纷跪伏。人问:何术制之?佛言:并未起心制象,惟恃大慈大悲之心,同体平等之力,自然地感化一切凶恶之众生靡不驯服耳。此乃身心修炼成功至极,力量自然表现之证。在国术中,亦有此现象,凡修炼至于极处之武士,对付一切防卫之功用,不必审度计较而应付裕如,殆若本能之动作。此世尊具有不思议健力之证也。
三、少林寺与国术之关系 少林寺以禅宗及拳术著名。禅宗之东来初祖达磨菩提,曾在该寺面壁九年。相传达摩著有洗髓、易筋二拳经,故拳家奉达磨为宗祖。惟考达磨过去之历史,与我国拳术之关系,实际犹难考定。要之、达磨虽与拳术无明显之关系,而少林寺与拳术之关系,则甚显著。缘与达磨同时有慧光者,本系武技师,在少林寺出家,居寺中多年,后至南京。一说:慧光即慧可、神光。夫以武师出家为僧,又能名扬后世,其有惊人绝技可知。又神僧传载:少林寺被盗,相持正危时,一烧火僧自厨下出,只身与众盗斗。盗退,和尚腾空而上,自称紧那罗王而去,寺中至今供之。和尚去后,在其禅室发见许多图式,示寺僧以锻炼拳术之方,后人仿其法以锻炼,乃蔚成少林一派。唐太宗时,因征王世充而延少林寺僧昙宗、志操、惠玚等为助,执世充侄仁则归唐,封昙宗为大将军。凡此事迹,皆与国术有关者也。
四、武当派与少林派之渊源 我国武术,近分内外二派:外派即少林派,内派为武当派。武当派以元明之际之张三丰道人为宗祖,实亦脱胎于少林派。盖自赵宋以降,一切文物皆深受佛家禅宗之影响。即如道家当李唐、六朝时,惟以采补、导引、炼气、服食为事,至宋时始知性命双修。以为欲修长生之命,当先修性,修性之法,即在于修定,显然从禅宗学来;故武当派之所谓内功,乃系结合佛道两家之学术而形成之修内丹新术。此尤可见中国武术,无不与佛学历史甚有关系也。
五、中国武术之溯古 武术今称国术,可知为中国固有之技术。中国既怀此国术,我中华民族当强盛有力,而今反衰弱者何也?请言其故。秦、汉以前,所谓士农工商之士,皆习武艺。六艺之中,有射与御:射、即射箭,御、乃御战车、战马,与今之驾飞机、御炮车相若。故古之士君子、士大夫、皆强毅有力,威武不屈。即如孔子一族,孔子之父叔梁纥,为鲁国勇士,孔子亦强捍有力,齐鲁之会,以一人而劫齐侯还鲁侵地。又若颜蠋、蔺相如之流,亦皆文人而有强健之武艺者。就此推论之,我中华民族,原为一强盛之民族。
降及后世,国家统一,为帝王者,只要一人刚而万人柔,深惧强武多事有碍大业,于是重文轻武。士君子专以读诗书为务,帝王乃得操纵于其间,循至习文者手无缚鸡力,武人亦成一不知诗书义礼之野人。因此武人之地位下降,不为社会所重视,然文弱书生不足以捍御边疆,武人又皆为一勇之夫,毫无谋略,乃启外族之侵凌。梁武之朝,达磨东来,其时中国士风已委靡不振,武人之地位更形低落,其最大之输入,厥为佛教,而少林拳术亦于是时发轫。至于有唐,以佛学兴盛,民族精神亦随之振起。迨宋儒、专倡理学,唯务高谈,文武合一之精神益形涣散。经元、明、清、而形成今日之颓唐衰靡,其能保存中国武术之精神千余年而不替者,唯在佛教之少林一派、及渊源少林之武当一派。知此,则佛教与国术之关系,将益形亲密矣。
六、国术应正名健强术 贵馆以国术为名,负有使全国人民身体强健,及提倡中国国粹,发扬中国国光之责任。但在原理上、文化上、佛史上言,实无一定之国界,似可取“健全无病”、“坚强有力”之义而通称为健强术。顾健强之术,非惟国术而已,譬如医药疗治可除病痛,滋补可使有力。惟医药有假于外,非由内发,故于健强之义有间,只可强名之曰医的健强术;其无假于外者,则为锻炼身体,使四肢百骸乃至毛孔皆充实发育而有力,方为真正之健强术。若就广义言,佛学亦健强术:因佛法不重理论,重在实习,期于由心及身均能发达健全。其与国术可并称为健强术者,不特原理上同,致用上亦相同。如近日盛称之印人甘地,其所奉乃印度各教融合而成之印度教,多分为婆罗门教,少分为佛教,彼所倡之革命主义,非学西洋之方法,亦非假外力以周旋,乃以其自身及民族之宗教精神,致之实用以贯澈其不合作、非武力抗英之目的,若得成功,当开革命史上之新纪录。然我人在此当注意一事,即甘地所信奉之印度教中,仅含少分之佛教精神,其效力已如此可观。使我人不得不信仰精神力量足以战胜物质,而佛学之为健强术,亦彰明较著矣。
七、贵馆负有复兴民族及佛教之责 今日至贵馆讲演,提出此题,实有大希望在。因中华民族自汉、唐以来,尚武之精神渐衰,至今日而至于极!中原鼎沸,外族侵凌,百孔千疮,几于不能自拔,同时、千百年来保存中华民族尚武精神之佛教,亦随之而每况愈下。学者大都萎靡不振,消极退缩,勇猛精进之力量,大慈大悲之精神,几无复余存之势。即若所塑佛像,亦失西藏、锡兰等处所塑之挺拔威武,此在唐代之像,尚未全失,宋、明以还,惟能表示慈悲一方面,雄力一方面已不存;有慈悲而无雄力,每易流于畏葸懦弱,此可证颓唐之民族精神已反映于佛教艺术之中,而佛教徒亦不能作中流砥柱,为时代之表式。今欲求中国民族之重兴,中国佛教之复振,必须提倡健强术。为士者恢复其固有之尚武精神,学佛者振作其大雄大力之精神,乃能复兴民族,重光佛日!兹故略说二者之关系如上,深望诸君能了此复兴民族与佛教之重任,努力振作,提倡健强术,民族、佛教实利赖之!此则予讲此题之微意也!(法智、传戒合记)(见海刊十二卷十一期)
猜你喜欢 胜鬘宝窟卷上(之本)·吉藏 论禅宗史的纲领·胡适 莲池大师法语·朱时恩 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飞锡 佛说须真天子经卷第二·佚名 华严法界玄镜卷下·澄观 卷之五·密云圆悟 卷三十三·道世 银色女经·佚名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三·智旭 卷第一百五十九·佚名 卷第八十七·佚名 卷八·道世 告大雄中学校各同学·太虚 解深密经卷第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