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那先比丘经卷上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大臣长者人民。及事九十六种道者。凡万余人。日于佛前听经。佛自念。人众日多身不得安。佛意欲舍人众去至闲避处坐思念道。佛即舍人众去。入山至藂树间。其树大有神。佛坐其下思念道。去树不远有群象五六百头。中有象王贤善知善恶之事。譬如人状。象辈众多周匝象王边。诸小象走居前水中。走戏[打-丁+毛]捞水令浊恶。诸小象复走居前食啖美草。走戏蹈践其上。我众大多患。是诸象及小象子。[打-丁+毛]捞水令浊恶令草不净。而反常饥饮浊恶水。食足践之草。象王自念。我欲弃是诸象去。至一避处快耶。象王即弃诸象而去。转行入山到头罗藂树间。象王见佛坐树下。心大欢喜。即前到佛所。低头屈膝为佛作礼。却在一面住。佛自念。我弃众人来在是树间。象王亦弃众象来到是树间。其义适同。佛为象王说经言。佛于人中最尊。象王于象中最尊。佛言我心与象王心适相中。今我与象王俱乐是树间。象王听经心意即开解知佛意。象王即视佛所仿佯经行处。以鼻取水洒地。以鼻捞草扫地。以足蹈地令平好。象王曰。朝暮承事佛如是。佛久后般泥洹去。象王不知佛所在。为周旋行求索佛不得。便啼垂泪愁忧不乐不能食饮。时国中有佛寺舍。在山上名加罗洹寺。中有五百沙门常止其中。皆已得阿罗汉道。常以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常以是日诵经。至明时象王亦在山上止于寺中。象王知有六日诵经。至其日当行入寺中听经。诸沙门知象王意听经。欲诵经时湏象王来。乃诵经。象王听经。至明不睡不卧不动不摇。象王数闻经承事佛故。后象王以寿命尽死。死后便化为人作子生婆罗门家。以后年长大不闻佛经亦不见沙门。便弃家去入深山学异道。在山上止。近比亦有一婆罗门道人俱在山上。相与往来共为知识。其一人自念言。我不能于世间悬忧苦老病。死后当入地狱畜生饿鬼贫穷中。用是故我欲剃头须披袈裟。欲求罗汉泥洹道。其有一人自念言。我愿欲求作国王得自在。令天下人民随我教。今如是。久后二人各命尽。俱生世间作人。其一人前求作国王者。生于海边为国王太子字弥兰。其一人前世欲剃头作沙门求罗汉泥洹者。生于天竺字陀猎与肉袈裟俱生其家。有一大象同日生。天竺名象为那。父母便字为那先。年十五六。那先有舅父字楼汉。学道作沙门大高才世间无比。已得阿罗汉道。能出无间入无孔。自在变化无所不作。天上天下人民及蠕动之类。心所念皆豫知之。生所从来死趣何道。那先至舅父所自说言。我喜佛道欲作沙门为舅父作弟子。宁可持我作沙门。楼汉哀之。即听作沙弥受十戒。日诵经思惟经戒便得四禅。悉知诸经要。时国中有佛寺舍名和战。寺中有五百沙门皆得罗汉道。其中有第一罗汉名頞波曰。能知天上天下去来现在之事。那先年至二十。便受大沙门经戒。便到和战寺中至頞波曰所。时五百罗汉适以十五日说大沙门戒经。在讲堂上坐。大沙门皆入。那先亦在其中。诸沙门悉坐。頞波曰悉视坐中诸沙门心皆是罗汉。独那先未得罗汉。頞波曰言。譬若扬米。米正白中有黑米。即扬为不好。今我坐中皆白清净。独那先黑未得罗汉耳。那先闻頞波曰说如是。大忧愁起为五百沙门作礼出去。自念我不宜在是座中坐。譬若众师子中有狐狗。我从今以后不得道不入中坐。頞波曰知那先意。以手摩那先头言。汝得罗汉道不久莫愁忧。便止留那先。那先复有一师年八九十字加维曰。其中有一优婆塞大贤善。日饭加维。那先且为师持钵行取饭食具。师令那先口含水。行到优婆塞家取饭食具。优婆塞见那先年少端正与人绝异有名字。智慧广远有志能说经道。优婆塞见那先前为作礼叉手言。饭诸沙门日久。未曾为我说经者。今我从那先求哀愿。与我说经解我心意。那先自念。我受师教戒令我口含水不得语。我今吐水者为犯师要。如是当云何。那先知优婆塞亦高才有志。我为其说经想即当得道。那先便吐水却坐为说经言。人当布施作福善奉行佛经戒。死后生世间得富贵。人不犯经戒者。后不复入地狱饿鬼畜生中贫穷中。得生天上。优婆塞闻那先说经心大欢喜。那先知优婆塞心欢喜。便复为说经。世间万物皆当过去无有常。诸所作皆勤苦。万物皆不得自在。泥洹道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愁不恼。诸恶勤苦皆消灭。那先说经竟。优婆塞便得第一须陀洹道。那先亦得须陀洹道。优婆塞大欢喜。便极与那先作美饭具。那先语优婆塞。先取饭具置师钵中。那先饭竟澡漱讫毕。持饭具还与师。师见言。汝今日持好饭具来。以犯众人要。当逐出汝。那先大愁忧不乐。师教言。会比丘僧。悉会皆坐。师言。那先犯我曹众人要来。当逐出无令在众中止頞波曰说经言。譬若人持一箭射中两准。那先自得道。亦复令优婆塞得道。不应逐出。师迦维曰。政使一箭射中百准。会为犯众人。要不得止。余人持戒不能如那先得道。如效那先当用绝后。众坐中皆默然师教即逐出那先。那先便以头面礼师足起。遍为比丘僧作礼讫竟。便出去入深山坐树下。昼夜精进思惟道不懈。自成得罗汉道。能飞行彻视彻听。知他人心所念善恶。自知前世所更从来生。得罗汉道已。便来还入和战寺中。诣诸比丘所。前头面悔过求和解。诸比丘僧即听之。那先作礼讫竟。便出去转行入诸郡县街曲里巷。为人说经戒。教人为善。中有受五戒者。得须陀洹道者。中有得斯陀含道者。中有得阿那含道者。中有作沙门得罗汉道者。第二忉利天帝释。第七天王梵第四天王皆来到那先所作礼。以头面著足却坐。那先便为诸天说经。名字闻四远。那先所行处。诸天人民鬼神龙见那先无不欢喜者。皆得其福。那先便转到天竺舍竭国。止泄坻迦寺中。有前世故知识一人在海边。作国王子名弥兰。弥兰少小好读经学异道。悉知异道经法。异道人无能胜者。弥兰父王寿尽。弥兰立为王。王问左右边臣言。国中道人及人民谁能与我共难经道者。边臣白言。有学佛道者。人呼为沙门。其人智慧妙达。能与王共难经道。北方大臣国名沙竭。古王之宫。其国中外安隐人民皆善。其城四方皆复道行。诸城门皆刻镂。及余小国皆多高明。人民被服五色焜煌。国土高燥珍宝众多。四方贾客卖买皆以金钱。五谷丰贱家有余畜乐不可言。其王弥兰以正法治国。高才有智谋明于官事。战斗之术无不通达。能知九十六种道。所问不穷人适发言。便豫知其所趣。王语傍臣言。是间宁有明经沙门。能与我共难经说道者不。王傍臣名沾弥利望群。白王言。然有沙门字野和罗。明经道能与王难经道。王便敕沾弥利望群。即行往请野和罗言。大王欲见大师。野和罗言。王欲相见者大善。王当自来耳。我不往。沾弥利望群即还白王如是。王即乘车与五百伎共行到寺中。与野和罗相见。前相问讯就坐。五百骑从皆坐。王问野和罗。卿用何等故弃家捐妻子。剃头须披袈裟作沙门。卿所求何等道。野和罗言。我曹学佛道行中正。于今世得其福。于后世亦得其福。用是故我剃头须被袈裟作沙门。王问野和罗。若有白衣居家。有妻子行中正。于今世得其福。于后世亦得其福不。野和罗言。白衣居家有妻子行中正。于今世得其福。于后世亦得其福。王言。卿空弃家捐妻子。剃头须被袈裟作沙门为。野和罗默然无以报王。王傍臣白言。是沙门大明达有智者。迫促不及言耳。王傍臣皆举手言。王得胜。野和罗默然受负。王左右顾视。优婆塞面亦不惭。王自念。是诸优婆塞面不惭者。复有明健沙门能与我共相难者耳。王语傍臣沾弥利。宁复有明智沙门能与我共难经道者无。那先者诸沙门师。知诸经要难。巧说十二品经。种种别异章断句解。知泥洹之道。无有能穷者。无能胜者。智如江海。能伏九十六种道。为佛弟子所敬爱。以经道教授。那先来到舍竭国。其所相随弟子皆复高明。那先如猛师子。沾弥利白王。有沙门字那先。智慧微妙诸经道。要。能解人所疑无所不通。能与王难经说道。王问沾弥利。审能与我共难经道不。沾弥利言。唯然常与第七梵天共难经说道。何况于人王。即敕沾弥利。便行请那先来。沾弥利即到那先所白言。大王欲相见。那先言大善。即与弟子相随行到王所。王虽未尝见。那先在众人中披服行步。与人有绝异。王遥见隐知那先。王自说言。我前后所更见众大多。入大坐中大多。未尝自觉恐怖。如今日见那先。今日那先定胜我。我心惶惶不安。沾弥利居前白王言。那先以发旦到。王即问沾弥利。何所是那先者。沾弥利白。因指示王。王即大欢喜。正我所隐意是。那先即到。王因前相问讯语言。王便大欢喜。因共对坐。那先语王言。佛经说言。人安隐最大利。人知足最为大富。人有所信最为大厚。泥洹道最为大快。王便问那先卿字何等。那先言。父母字我为那先。人呼我为那先。有时父母呼我为首那先。有时父母呼我为维迦先。用是故人皆识知我。世间人皆有是耳。王问那先。谁为那先者。王复问言。头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耳鼻口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颐项肩臂手足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髀脚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颜色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苦乐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善恶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身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肝肺心脾肠胃为那先耶。不为那先。王复言。颜色。为那先耶。不为那先。苦乐善恶身心合。是事宁为那先耶。言不为那先。王复言。无有苦乐无有颜色无有善恶无有身心。无是五事。宁为那先耶。那先言。不为那先。王复言。声响喘息宁为那先耶。言不为那先。何等为那先者。那先问王。何所为车者。轴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毂为车耶。王言毂不为车。那先言。辐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辋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辕为车耶。不为车。轭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舆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盖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合聚是材木著一面。宁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音声为车耶。不为车。那先言。何等为车耶。王默然不语那先言。佛经说。合聚是诸材木。用作车因得车。人亦如是。合聚头面目耳鼻口颈项肩臂骨肉手足肺肝心脾肾肠胃颜色声响喘息苦乐善恶合为一人。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言。那先能与我难经说道不。那先言。如使王作智者问。能相答王。作王者问愚者问。不能相答。王言。智者问王者问愚者问何等类。那先言。智者语对相诘相上语相下语。语有胜负则自知是为智者语。王者语自放恣。敢有违戾不如王言者。王即强诛罚之。是为王者语。愚者语。语长不能自知。语短不能自知。[怡-台+龍]悷自用得胜而已。是为愚者语。王言。愿用智者言。不用王者愚者言。莫持王者意与我语。当如与诸沙门语。当如与诸弟子语。如与优婆塞语。当如与给使者语。当以相开悟。那先言大善。王言。我欲有所问。那先言。王便问。王言。我已问。那先言。我已答。王言。答我何等语。那先言。王问我何等语。王言。我无所问。那先言。我亦无所答。王即知那先大明慧。王言。我甫始当多所问。日反欲冥当云何明日当请。那先于宫中善相难问。沾祢利望群。即白那先言。日暮王当还宫。明日王当请那先。那先言大善。王即为那先作礼骑还归宫。于马上续念那先。至明日沾弥利望群及傍臣白王言。当请那先不。王言当请。沾弥利望群言。请者当使与几沙门俱来。王言自在。那先与几沙门俱来。主藏者名悭。悭白王言。令那先与十沙门共来可。如是至三。王嗔恚言。何故齐令那先与十沙门共来。王言。汝字悭。不妄强惜王物自汝物。当云何汝逆我意。当有诛罚之罪。可言可哀赦汝过。今我作国王不堪饭沙门耶。悭大恐怖不敢复语。沾弥利望群到那先所。为作礼白言大王请。那先言。王当令我与几沙门共行。沾弥利望群言。自在那先与几沙门共行。那先便与野和罗八十沙门共行。沾弥利望群旦欲入城时。于道中并问那先。往曰对王言无有那先。何以那先问沾弥利望群。卿意何所为那先者。沾弥利望群言。我以为喘息出入命气为那先。那先问言。人气一出不复还入。其人宁复生不。沾弥利望群言。气出不复还入者定为死。那先言。如人吹笳气出不复还入。如人持锻金[竺-二+角]吹火气。一出时宁得复还入不。沾弥利望群言。不复还。那先言。同气出不复入。人何故犹不死。沾弥利望群言。喘息之间我不知。愿那先为我曹解之。那先言。喘息之气皆身中事。如人心有所念者舌为之言是为舌事。意有所疑心念之是为心事。各有所主。视之虚空无有那先。沾弥利望群心即开解。便作优婆塞。受五戒。那先便前入宫到王所上殿。王即前为那先作礼而却。那先即坐。八十沙门皆共坐。王手自持美饭食著那先前。饭食已竟澡手水毕讫。王即赐诸沙门人一张叠袈裟革屣各一緉。赐那先野和罗各三领袈裟各一緉革屣。王语那先野和罗言。留十人共止。遣余人皆令去。那先即遣余沙门去。与十人共止留。王敕后宫诸贵人伎女。悉出于殿上。帐中听我与那先共难经道。时贵人伎女悉出于殿上。帐中听那先说经。时王持座坐于那先前。王问那先言。当道说何等。那先言。五欲听要言者当说要言。王言。卿曹道何等最为善者。用何故作沙门。那先言。我曹辈欲弃世间苦恼。不复更后世苦恼故作沙门。王言沙门者悉尔不。那先言不悉用是故作沙门。中有负债作沙门者。中有畏县官作沙门者。中有贫穷作沙门者。那先言。我但说欲脱爱欲苦恼灭今世勤苦。至心未道作沙门者耳。王言。今卿用是故作沙门耶。那先言。少少作沙门有佛经道。是故欲弃今世后世苦恼作沙门。王言。善哉善哉。

王问言。宁有人死后复生不。那先言。人有恩爱贪欲者。后世便复生为人。无恩爱贪欲者。后世便不复生。王言。人以一心念正法。后世不复生耶。那先言。人一心念正法。智慧及余善事。后世不复生。王言。人以善心念正法与黠慧者。是二事其义宁同不。那先言。其义各异不同。王言。牛马六畜各自有智谋其心不同。那先言。王曾见获麦者不。左手持麦右手刈之。那先言。黠慧之人断绝爱欲。譬如获麦者。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余善事者。那先言诚信孝顺精进念善一心智慧是为善事。王言。何等为诚信者。那先言。诚信解人疑。信有佛信经法信有比丘僧。信有罗汉道。信有今世信有后世信孝父母。信作善得善。信作恶得恶。信有是以后心便清净去离五恶。何等五。一者淫侄。二者嗔怒。三者嗜卧。四者歌乐。五者疑。人不去是五恶。心意不定。去是五恶。心便清净。那先言。譬如遮迦越王。车马人从厉度。令水浊恶过度以去。王渴欲得水饮。王有清水珠置水中水即为清。王便得清水饮之。那先言。人心有五恶如浊水。佛诸弟子度脱生死之道。人心清净如珠清水。人却诸恶诚信清净如明月珠。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精进诚信者云何。那先言。佛诸弟子自相见辈中说诸清净。中有得须陀洹道者。中有得斯陀含道者。中有得阿那含道者。中有得阿罗汉道者。因欲相效行诚信便得度世道。那先言。譬如山上大雨。其水下流广大。两边人俱不知水浅深。畏不敢前。若有远方人来。视水隐知水广狭深浅。自知力势能入水便得过度去。两边人众便随后度去。佛诸弟子如是。人心清净便为须陀洹道。得斯陀含道。得阿那含道。得阿罗汉道。善心精进得道如是。佛经说言。人有诚信之心可自得度。世人能自制止却五所欲。人自知身苦恼能自度脱。人皆以智慧成其道德。王言。善哉善哉。王复问那先。何等为孝顺者。那先言。诸善者皆为孝顺。那先言。有四善事心意所止。言何等四心意所止者。那先言。一者自观其身中外内。二者知意苦乐。三者知心善恶。四者知正法。是为四。那先言。复有四事。何等四。一者制其意。二者诸有恶事不听入心中。三者心中有恶事即出之索诸善。四者其心中有善制持不放。是为四。那先言。复有四事。自在欲所作。何等为四。一者却欲。二者精进。三者制心。四者思惟。是为四。那先言。复有五效事。何等为五。一者诚信。二者孝顺。三者精进。四者尽心念善。五者智慧。是为五。那先言。复有七事弃除诸恶。名为七善。亦名七觉意。复有八种道行。亦名为阿姤者。是凡三十七品经皆是孝顺为本。那先言。凡人负金致远有所成立。皆由地成。世间五谷树木仰天之中皆由地生。那先言。譬若师匠图作大城。先度量作基址已乃起城。那先言。譬若倡伎欲作。先净扫地乃作。佛弟子求道先行经戒。作善因知勤苦弃诸爱欲。便思念八种道行。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精进者。那先言。助善是为精进。那先言。譬若垣墙。欲倒从傍柱之。舍欲倾坏亦复柱之。那先言。譬若国王遣兵有所攻击。兵少弱欲不如。王复遣兵往助之便得胜。人有诸恶如兵弱。人持善心消恶心。譬如国王增兵得胜。人持五戒譬如战斗得胜。是为精进助善如是。那先说经言。精进所助致人善道。所致善者无有逮斯。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意当念诸善事。那先言。譬若取香华。以缕合连[打-丁+絜]风不能吹散。那先复言。譬王守藏者。知中金银珠玉琉璃珍宝有几所。那先言。道人欲得道时。念三十七品经。佛道意念当如是正。所谓脱人道人有意。因知善恶知当所行。别知白黑思惟。以后便弃恶就善。那先言。譬如王有守门者。知王有所敬者。有所不敬者。知有不利王者。所敬利王者便内之。王所不敬者。不利王者。即不内。人持意若是。诸善者当内之。诸不善者不内。意制人善恶如是。那先说经言。人当自坚守其意。及身六爱欲持意甚坚。自当有度世时。王言。善哉善哉。王复问那先。何等为一其心者。那先言。诸善独有一心最第一。一其心者诸善皆随之。那先言。譬若楼陛当有所倚。诸善道者皆著一心。那先言。譬若王持四种兵行战斗。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王行出诸兵。皆随引前后。佛经善事皆随一心如是。那先说经言。诸善一心为主。学道人众多皆当归一心。人身死生过去。如流水前后相从。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何等为智。那先言。前已对王说。是人智断诸疑明诸善。那先言。譬如持灯火入冥中室。便亡其冥自明。人智如是。那先言。譬若人持利刀截木。人以智截诸恶如是。那先言。人于世间智最为第一。度脱人生死之道。王言。善哉善哉。前后所说经种种智善也。

王复问那先。佛经但为趣欲却诸恶事耶。那先言。然是所说种种诸善者。但欲却一切恶。那先言。譬若王发四种兵象马车步兵行战斗。初发行时意但欲攻敌耳。佛经说种种诸善。如是但欲共攻去诸恶耳。王言。善哉善哉。说经甚快也。

王复问那先言。人心趣善恶道。续持身故神行生乎。更贸他神行生耶。那先言。亦非故身神。亦不离故身神。那先问王。王小时哺乳时。身至长大时。续故身非。王言。小时身异。那先言。人在母腹中始为精时。至浊时故精耶异。坚为肌骨时故精耶异。初生时至年数岁时故精耶异。如人学书傍人宁代其工不。王言。不能代其工。那先言。如人法有罪语王。王不能解知。王言。如人问那先解之云何。那先言。我故小时从小儿至大续故身耳。大与小时合为一身。是命所养。那先问王。如人然灯火。至天晓时不。王言。人然灯火油至晓时。那先言。灯中炷一夜时续故炷火光不。至夜半至明时故火光不。王言。非故火光。那先言。然灯火从一夜至半夜。复更然灯火耶。向晨时复更然灯火耶。王言不。中夜更然火续故一炷火至明。那先言。人精神展转相续如是。一者去二者来。从精神至老死。后精神趣所生。展转相续是非故精神。亦不离故精神。人死以后精神乃有所趣向生。那先言。譬如乳湩作酪。取上[月*巳]作醍醐。与酪酥上[月*巳]还复名作乳湩。其人宁可用不。王言。其人语不可用。那先言。人神如乳湩。从乳湩成酪。从酪成[月*巳]。从[月*巳]成醍醐。人如是从精沫至生至中年。从中年至老至死。死后精神更受身生。人身死当复更生受一身。譬若两炷更相然。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人不复生后世。其人宁能自知不。复生不。那先言。然有能自知不复于后世生。王言。何用知之。那先言。其人自知无有恩爱。无有贪欲无有诸恶。用是自知不复生后世。那先问王。譬若田家种谷。大得收敛盛箪簟中。至于后年不复耕种。宁复望得谷不。王言。不复望得谷。那先言。道人亦如是。弃捐苦乐恩爱无所复贪。是故自知后世不复生。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其人于后世不复生者。于今宁有智异于人不。那先言。然异于人。王言。明与智为同不。那先言。明与智等耳。王言。人有明智宁能悉知众事。作一事成五事耶。那先言。作众事所成非一。譬若一地种谷。当其生时各各自生种类。人身五事皆用众事。各有所成。王言。善哉善哉。

王复问那先。世间人头面目身体四支皆完具。何故有长命者有短命者。有多病少病者。有贫者富者。有长者有卑者。有端正者有丑恶者。有为人所信者。为人所疑者。有明者有闇者。何以故不同。那先言。譬若众树木生果。有酢者有苦者。有辛者有甜者。那先问王。此等树木何故不同。王言。不同者本栽各异。那先言。人所作各各异不同。故有长命有短命。有多病有少病有富有贫。有贵有贱。有端正有丑恶。有语用者有语不用者。有明者有闇者。那先言。佛经说。豪贵贫穷好丑。皆自宿命所作善恶自随行得之。王言。善哉善哉。

那先比丘经卷上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达摩笈多译)·佚名
  佛说楼阁正法甘露鼓经·佚名
  序·知玄
  佛母大金曜孔雀明王经序·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五卷·湛然
  致钱诚善居士书(二通)·太虚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三·窥基
  净土圣贤录偈·彭希涑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四卷·安慧
  有为品第一·佚名
  戒杀四十八问目录·周梦颜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五卷·安慧
  卷第二十三·佚名
  佛说胜幡璎珞陀罗尼经·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三十一卷·灌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溪堂词 全文·谢逸

      ☆蝶恋花  豆蔻梢头春色浅。新试纱衣,拂袖东风软。红日三竿帘幕卷。画楼影里双飞燕。  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独倚阑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  ☆踏莎行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春阴院落帘

  • 楚辞芳草谱·谢翱

    ○江离江离之草,屈原幼时所先采。盖自其初度,则固已扈江离辟芷矣。张勃云,江离出临海县海水中。正青似乱发,楚辞之于江离畦而种之,则非水物,本草蘪芜一名江离。又云被以江离,揉以蘪芜,又不应是一物也。○薰草世以蕙草盖即薰草

  • 卷六十八·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录卷六十八吕温温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人贞元末擢进士第王叔文引为左拾遗转侍御史使吐蕃元和初还进戸部员外郎歴刑部郎中坐搆宰相李吉甫贬道州刺史转衡州秩满归京不得意发疾卒温天才俊拔文彩赡逸

  • ○序二·王廷绍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之於声也,何独不然?故村谣野谚,每见鄙於文人;绣口锦心,亦难夸於市井。好尚不同,而雅俗共赏之为难也!楷堂先生点订《霓裳续谱》一书,自文人才士之笔,至村妪荡妇之谈,靡不毕具。书成之後,意甚恧然。先

  • 卷三·王建

    <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王司马集> 钦定四库全书 王司马集卷三 唐 王建 撰 送人游塞 初晴天堕丝晚色上春枝城下路分处边头人去时停车数行日劝酒问回期亦是茫茫客还从此别离 塞上逢故人 百战一身在相逢白发生何时得

  • 列传第二十一·李延寿

    李灵 曾孙元忠 浑 弟子璨 璨曾孙德饶 公绪 李顺 玄孙元操 李孝伯 兄孙谧 谧弟子士谦 李裔 子子雄 李义深 弟幼廉李灵,字武符,赵郡平棘人也。父勰,字小同,恬静好学,有声赵、魏间。道武平中原,闻其已亡,哀惜之,赠宣威将军、兰陵

  • 卷三百四十 元豐六年(癸亥,1083)·李焘

      起神宗元豐六年十月盡其月   冬十月癸酉朔,以御侍永嘉郡君林氏為美人。   夏國主秉常遣使奉表,復修職貢,仍乞還所侵地,撤被邊戍兵,長為外蕃,乃賜秉常詔曰:「惟爾祖考,介居邊陲,蒙恩朝廷,享有爵土,撫循備厚,歷年滋多。昨者

  • 卷十六·吴广成

      庆历二年、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秋七月,大旱,黄鼠食稼。  西羌风俗,耕稼之事,略与汉同。元昊频年点集,种植不时。至是秋旱,有黄鼠数万,食稼且尽,国中大饥。  谟宁令野利仁荣卒。  仁荣,野利后疏族,多学识,谙典故。元昊建

  • 卷末 叙论四·王夫之

      〖一〗   治道之极致,上稽尚书,折以孔子之言,而蔑以尚矣。其枢,则君心之敬肆也;其戒,则怠荒刻覈,不及者倦,过者欲速也;其大用,用贤而兴教也;其施及于民,仁爱而锡以极也。以治唐、虞,以治三代,以治秦、汉而下,迄至于今,无不可以

  • 宋史全文卷十·佚名

    宋英宗甲辰治平元年春正月。景灵宫使宋庠屡请老,上曰:『朕初嗣位,何可遽休大臣?』戊申,命庠知亳州。辛酉,诏以仁宗配享明堂。初,礼院奏:乞与两制同议仁宗当配何祭。翰林学士王珪等议,请循周公严父之道,以仁宗配享明堂。知制诰

  • 卷之三十七·佚名

    洪武元年十二月丁卯朔以汪广洋刘惟敬为中书省参政杨宪为御史中丞钱塘为刑部尚书郭景祥为浙江行省参政阮崇礼为江西行省参政安然为山东行省参政○礼部尚书钱用壬告老赐居湖州用壬广德人故元进士为翰林编脩官张士诚据吴

  • 西汉年纪卷十三·王益之

    宋 王益之 撰武帝元朔元年冬十二月江都王非薨【本纪】卫子夫生男据【外戚传】时上年二十九乃得皇子甚喜为立禖使东方朔枚臯作禖祝受诏所为皆不从故事重皇子也【戾太子枚乗传】春三月立皇后卫氏【本纪】枚臯奏赋以戒

  • 目录·阿桂

    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一宸章一卷二宸章二卷三宸章三卷四宸章四卷五圣德一  【敬德一】卷六圣德二  【敬德二】卷七圣德三  【孝德】卷八圣德四  【勤德一】卷九圣德五  【勤德二】卷十圣德六  【健

  • 敬圣类·史洁珵

    张九成,字子韶。年四十,游郡庠。常闭阁终日,比舍生潜穴隙窥之,则俨然敛膝危坐,对大编,若与神明为伍。后举进士第一,为名臣大儒。姚若侯曰:若子韶先生者,可谓畏圣人之言者矣!窃怪古人于圣贤书,则肃然敬畏,若与神明为伍;及至觌面见鬼

  • 卷第七十三·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七十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阿僧祇品第三十 【论】将释此品约立四门一释品来意二释能问之主三释说法之主四随文释义一释

  • 卷第十·函昰

    天然是禅师语录卷第十嗣法门人今辩重编书问复二严藏主(附来问)古人云。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此事最忌册子上寻讨。所以骨董底衲僧门下一点也用不着。乃宗镜录又云。正念思惟。甚深法门。有二种人能枯十二因缘大

  • 洞玄灵宝定观经·佚名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

  • 青颈大悲心陀罗尼·佚名

    具名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自在王菩萨广大圆满无碍自在青颈大悲心陀罗尼。一卷,唐不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