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盂兰盆经疏上

充国沙门宗密述

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应孝子之恳诚。救二亲之苦厄。酬昊天恩德。其唯盂兰盆之教焉。宗密罪衅早年丧亲。每履雪霜之悲。永怀风树之恨。窃以终身坟垄。卒世蒸尝。虽展孝思不资神道。遂搜索圣贤之教。虔求追荐之方。得此法门。实是妙行。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宗密依之修崇。已历多载。兼讲其诰。用是未闻今因归乡。依日开设道俗耆艾。悲喜遵行。异口同音。请制新疏。心在松柏。岂慢乡闾。式允来情。发挥要道。

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将永锡众类。应请演斯经。欲使背恩人。咸能酬罔极。我今所赞述。愿众圣冥加。自他存殁亲。离苦常安乐。

将解此经。先开四段。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摄。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经文。初中复四。一酬宿因故。二酬今请故。三彰孝道故。四示胜田故 初教起所因(四) 初酬宿因者。悉达太子。不绍王位。舍亲去国。本为修行得道报父母恩。然菩萨用心。不务专己。故开盂兰法会。以福自他二亲。此经所兴。本意如此。二酬今请者。谓大目犍连因心之孝。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故。出家修行。神通第一。观见亡母。堕饿鬼中。自救不能。白佛求法。佛示盆供。救母倒悬。繇爱其亲。施及一切故。为道俗弟子。请佛留此法门。酬目连所请。即是说经之繇致也。三彰孝道者。复有其二。一通明孝为二教之宗本。二别明二教行孝之同异。初通明中。且明儒教。以孝为本者。谓始自天子。至于士人。家国相传。皆立宗庙。虽五孝之用。则别而不行之。源不殊故。开宗明义。章中标为至德要道。道德以之为体。教法繇是而生。何有君子。而不务本。既为天经地义。须令企及俯从。虽论礼坏乐崩终诃衣锦食稻。甚哉孝之大也。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次释教以孝为本者。然一切佛。皆有真化二身。释迦化身说。随机权教。舍那真身说。究竟实教。教者。经律也。经诠理智。律诠戒行。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故我卢舍那佛。最初成正觉时。便说华严大经。菩萨大戒。又经标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又。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涅槃亦云。奇哉父母。生育我等。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怀抱我身。既生之后。推干就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长养。将护我身。以是义故。应当报恩。随顺供养。上通明二教以孝为本竟。次别明二教行孝之同异者。于中初明其异。后显其同。初谓生前侍养异。后谓殁后追思异。侍养异者。儒宗则慎护发肤。扬名后代。故乐春不出。曾子开衾。释教则祝发坏衣。法资现世。故优陀通信。净藏回邪。是谓为善不同。同归乎孝。殁后异者。复有三异。一居丧异。儒则棺椁宅兆安墓留形。释则念诵追斋荐其去识。二斋忌异。儒则内斋。外定想其声容。释则设供讲经资其业报。三终身异。儒则四时杀命。春夏秋冬。释则三节放生施戒盆会。良繇真宗。未至周孔。且使系心今知礼有所归。不应犹执权教。且福之大者。莫大于施。生是释梵之本因。类天地之大德。今杀彼祭此。岂近仁心。是若可忍。孰不可忍。虽云祈福。实是立仇。自徇虚名。殃于神道。问父母生于余趣。则可改祭为斋。如堕鬼中。宁无飨祀。答黍稷非馨。苹蘩可荐。应知禴祭。胜于杀牛。况鬼神等差。岂皆受飨。上明异竟。次显其同者。复有其二。初明存殁同。后明罪福同今初约纪孝行章中五句之文以辨其同。即摄于生前殁后也。一居则致其敬者。儒则别于犬马。释则举身七多。二养则致其乐者。儒则怡声下气温清定省等故。有扇床温席之流。释则节量信毁分减衣钵等故。有割肉充饥之类。三病则致其忧者。儒中如文帝先尝汤药。武王不脱冠带。释中如太子以肉为药。高僧以身而担。四丧则致其哀者。儒有武丁不言。子皋泣血。释有目连大叫调御舁棺。五祭则致其严者。儒有荐笋之流。释有饷饭之类。但以至教未来难弘报应。故先且立于祭法。令敬事于神灵。神灵则父母之识性。足显祖考之常存。既形灭而神不灭。岂厚形而薄神乎。余如前辨。上来存殁同竟。次辨罪福同。罪同者。儒则条越五刑。犯当五摘而恩赦不该。释则名标七逆。戒黜七遮而阿鼻定入。福同者。儒则旌于门闾上天之报。释则莹于戒德净土之因。上来总彰孝道竟。第四示胜田者。喻如世间人。欲得仓廪中五谷丰盈岁岁不乏者。必须取谷麦种子。以牛犁耕于田地而种之。不种则竭尽也。法中亦尔。以悲心敬心孝心为种子。以衣食财帛身命为牛犁。以贫病三宝父母为田地。有佛弟子。欲得藏识中百福庄严生生无尽者。须运悲敬孝心。将衣食财帛身命。给济敬养于贫病三宝父母。名为种福。不种即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谓种福之田名为福田。如种谷之田名谷田也。然种子有精新干焦。田有肥浓确瘦。如悲敬孝心有恳切闲缦。贫有浅深。病有轻重。佛有真化。化有住世入灭。法有大小。教有权实。僧有持毁。父母有现生七世。一一配肥瘦之田。昭然可见。今盂兰供会具三种肥田。故云胜也。谓佛欢喜日。供养自恣净戒大德。敬田胜也。报父母恩。恩田胜也。父母在厄难中。悲田胜也。为欲示此胜田故。说此经也。二藏乘所摄。第二藏乘所摄者。藏谓三藏。乘谓五乘。三藏者。一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者契理契机。经者。佛地论云。贯摄为义。谓贯穿所应知义。摄持所化生故。此教于三学中诠于定学。二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谓调练三业。伏谓制伏过非。此教诠于戒学。三阿毗达磨。此云对法。法谓涅槃四谛。对谓对向对观。其能对者。即是妙慧。此教诠于慧学。然经是化教。开诱化导也。律是制教。制约行业也。论则推征。解释经律之意也。今此盂兰盆据其名题。即化教摄。属于经藏。据其义意亦制教摄。属于律藏。五乘者。乘以运载为名。五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此五力有大小。载有远近。一人乘。谓三归五戒。运载众生越于三涂生于人道。其犹小艇才过溪涧。二天乘。谓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达于上界。犹如小船越小江河三声闻乘。谓四谛法门。四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能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五菩萨乘。谓悲智六度法门。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如乘舶过海也。今此经者。谓是人天乘所摄。在小乘藏中。三辨定宗旨。三辨定宗旨者。此经以孝顺设供。拔苦报恩为宗。今以二门分别。一释行相。二配句数。初者为目连。本为孝诚欲酬恩德。力所未及故先出家。是以始得六通。便观三界见其亡母生饿鬼中。虽饷香饭旋成猛火。悲号投佛。佛教设于盆供。拔冥途身脱一劫苦。不辜生育大报劬劳。细详经旨备斯四义。二配句数者。有四四句。一孝顺两字。自有四句。一孝而非顺。如三牲之养等。二顺而非孝。如病索禁忌之食而即供。欲行非为之事而不谏等。三亦孝亦顺。谓有隐无犯。三谏而随顺色。观志三年无改。四非孝非顺。如水中葬父之类。二以孝顺设供。相对复为四句。一孝顺非设供。如董黯王祥等。二设供非孝顺。为己求福而修斋等。三俱是。即盂兰盆会。四俱非。谓逆而悭也。三以孝顺对拔苦。亦为四句。一孝顺非拔苦。谓董永等。二拔苦非孝顺。谓救他人之苦。三俱是。即兰盆会。四俱非。谓逆小之人也。四以孝顺对报恩亦为四句。一孝顺非报恩。护发肤不骄危非法不言等。二报恩非孝顺。扶轮报一餐修行报施主等。三俱是。盂兰盆会也。四俱非。谓辜恩逆人。今修此一门。即圆四行所得功德何可校量。实繇境胜心强彻于神理故也。

佛说盂兰盆经疏上终

猜你喜欢
  绝余编卷三·智旭
  纪念释迦牟尼佛·太虚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演义钞卷第五·澄观
  增集续传灯录凡例·南石文琇
  卷第七十二·佚名
  降胎品第三·佚名
  王论品第五之二·佚名
  第五卷·佚名
  卷第四十八(禽畜生部中虫畜生部下)·宝唱
  卷下(之四)·道宣
  佛说玉耶女经之二·佚名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宗喀巴
  卷第五十二(第九诵之一)·佚名
  卷六十七(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一百二(隋三藏三藏达摩笈多译)·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七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七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秋堂遗稿柴望字仲山文溪人倜傥有气节徃来都下名公卿俱客礼致之高宗朝叩阙十上书议论抗直迕防遂系狱旋奉诏放还晚年山居杜门谢絶世缘惟以诗自娯云呉

  • 卷一百七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七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涧泉吟藁韩琥字仲止元吉之子有高节从仕不久即归信上嘉定中卒有涧泉集五月十日【嘉定十三年】片月生林白沿流涧亦明幽人方独夜山寺有防行野处偏宜夏

  • 山歌·刘半农

    (用江阴方言)郎想姐来姐想郎, 同勒浪一片场浪乘风凉。 姐肚里勿晓的郎来郎肚里也勿晓的姐, 同看仔一个油火虫虫飘飘漾漾过池塘。*姐园里一朵蔷薇开出墙, 我看见仔蔷薇也和看见姐一样。 我说姐儿你勿送我蔷薇也送个刺把我, 戮

  • 卷二百二十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二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一百二 黄希旦 性慵 性慵人事拙思向远山居欲得是非少先宜来往疎善邻惟水竹良友秪琴书冷淡生涯外逍遥一室虚 颐真亭 剪去旧蒿莱开亭养圣胎闭关虚室白隐几

  • 第二十七回 发三箭薛礼定天山 统六师李勣灭高丽·蔡东藩

      却说铁勒诸部归唐后,相安无事,约有数年,至龙朔纪元,回纥部酋比粟,始纠合仆骨同罗两部众,前来犯边。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及燕然都护刘审礼为副,鸿胪卿萧嗣业,为仙萼道行军总管,右

  • 卷第七十五·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魏纪七〔起柔兆摄提格(丙寅),尽玄黓涒滩(壬申),凡

  • 绎史卷一百十五·马骕

    灵壁县知县马骕撰卫鞅变秦法【尸佼附】史记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彊夺秦河西地【吕氏春秋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羣贤不説自匿百姓鬰怨非上公子连亡在

  • 卷十二·吕中

    钦定四库全书宋大事记讲义卷十二宋 吕中 撰仁宗皇帝弭灾异 修君徳雨雹火灾景佑三年大雨震电太平兴国寺灾朝议修复崇政说书贾昌朝言易震卦之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凡六爻之 以能自戒惧乃免咎责春秋传天火曰灾近年寺

  • 刘处让传·薛居正

    刘处让,字德谦,沧州人。祖父刘信,追赠太子少保。父亲刘瑜,追赠太子少师。后梁贞明初年,张万进统帅兖州,刘处让服侍他,担任亲校。张万进据城反叛时,后梁派大将刘寻阝讨伐他。当时唐庄宗驻军在麻口渡,张万进秘密派刘处让向庄宗请

  • 二端第十五·苏舆

      《春秋》至意有二端,不本二端之所從起,亦未可與論 異也,小大微著之分也。夫覽求微細於無端之處,誠知小之將為大也,微之將為著也。吉凶未形,聖人所獨立也,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此之謂也。故王者受命,改正朔,不順數而往,必迎來而

  • 卷三十三·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三十三性理五心性情【定性 情意 志气志意 思虑附】程子曰自性之有形者谓之心自性之有动者谓之情问喜怒出于性否曰固是才有生识便有性有性便有情无性安得有情 问

  •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知家過患品第十六   菩薩如是學 應知家過惡.   何以故.若知過惡或捨家入道.又化餘人令知家過出家入道。問曰.家過云何。答曰.   如經中說.佛告郁伽羅家是破諸

  • 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九·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第四子摄颂曰。不用五种脂  随应为说戒因亿耳开粥  王田众应受尔时佛在室罗伐城。如世尊说。有五种不净皮履不应持者。时六众苾刍用五种不净脂膏以涂皮履。时胜光王象闻脂气惊怖逃奔

  • 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重校序·道宣

    按此一部四卷之书。其第四卷。国本与宋本则同。唯八纸耳。丹本大多至三十四纸。非唯多小不同。文义亦不相涉。又前第三卷。国本与宋本则同。丹本始终迥异者何耶。今进退捡校。宋本错乱失第三卷。妄引第四卷为第三卷。

  • 卷之二十·铁壁慧机

    嘉兴大藏经 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庆忠铁壁机禅师语录卷之二十嗣法门人幻敏重编行状庆忠铁壁慧机禅师蜀北之顺庆府营山人姓罗家世以一经传多科甲师生而貌伟气骨不凡八岁父见背即随母持斋是夕见黄龙长数十丈凌霄腾于师

  • 唐代传奇·佚名

    唐代文言短篇小说。晚唐裴铏有小说专集,题为《传奇》,宋以后人遂以“传奇”概称唐人小说。唐代传奇的兴盛和发展,首先是由于城市经济繁荣,新兴的市民阶层产生了对文化娱乐的要求,引起了唐代文人写作传奇的兴趣。其次,

  • 东瀛识略·丁绍仪

    清丁绍仪撰。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八卷。一建置、疆域,二粮课、税饷, 三学校、习尚,四营制、屯隘,五海防、物产,六番社、番俗,七奇异、兵燹,八遗闻、外纪。作者游台湾,就所见闻之记录。

  • 朱文公政训·朱熹

    南宋官箴。朱熹撰。1卷。汇集朱熹与弟子议论时政及为官法规的言论。理学宗师朱熹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论述为官之道,多有发展和创见,体现了爱民恤民的主张,为研究其政治思想提供了资料。此书由明代彭韶辑出。通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