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降胎品第三

处兜术宫时,以天眼普观。睹众生苦恼,追忆往古誓。

本愿安众生,累劫劳求佛。生生遭艰难,不厌种德本。第一上祠祀,从发意以来。以金遍布施,惠施手成德。

从初种种施,闻者衣毛竖。头目身手足,妻子所爱重。严驾名象马,宝车垂真珠。若当合聚此,普地不容受。

勤施声雷震,如天降时雨。累劫以慧水,普润饱众生。施酪池乳江,福山酥如泉。蜜堑石蜜积,普严饰此地。

未曾违求者,与与无所逆。水灌受者手,喻於四大海。奉父母明师,慈心具种事。所施无涯限,成施度无极。

所生守戒胜,没命不秽禁。剃头为沙门,发积喻大山。生愚夫五欲,遭没命危难。不动毁净禁,具戒度无极。

生得尊自由,未曾施人恶。截头目手足,心定得忍辱。情悟发求佛,逮进超九劫。弥勒等应先,勇猛出其前。

贪慕深妙法,因身受慧义。入火投山岩,支节铁针钉。十八法智慧,奉行无发劳。觉了一切原,度智无极岸。

施戒忍进定,智慧江海渊。慈悲伤众生,成喜悦光耀。毛孔杂色光,明动兜术宫。诸天怀疑集,肃敬礼菩萨。

即时种种击金鼓,任资赋与七觉筹。谁欲与吾降世间,故相延请法宾会。光从兜术照四方,乐役力渚阎浮提。即敕侍臣卿月猛,汝识世间大国王。

何国可讬生,不违古典制。应遭遇菩萨,奉顺佛言教。对曰唯圣听,有大豪尊王。有王名善求,典主王舍城。

婆罗奈城主,王名曰善猛。蝎国王百才,郁禅王名巢。光焰王留生,又王名勇武。王善臂之子,又名白雪王。

是八大王有名闻,不审为可讬生不。曰有是王秽不真,遍更察观真正者,思惟斯须曰更有,转轮王种寿兴後。王最盈後名师子,其子白净释中尊。

善妙称吾意,应讬生为子。白净男中上,妙后女中英。诸城邑之中,迦夷罗越最。今日吾当降,施善於世间。

示众生以正,牢缚欲枷锁。破坏生死狱,开示无为路。示众生方便,令出生死狱。卿等谁欲乐,离苦灭度安。

欲自度苦者,与吾俱降下。颁宣是法已,便下兜术宫。显乘令普知,白象如银山。菩萨乘象王,如日照白雲。

诸天鼓乐舞,普雨杂色花。日精之明珠,光照耀王宫。降神下生时,现瑞甚微妙。菩萨降入胎,如雁处清渊。

如秋盛月照,如象处花池。日以光照好,月以盛明珠。菩萨无可喻,唯与善福俱。处妙后胎已,地六反震动。

犹如水中船,空中崩雷声。海池肃肃动,众流净澄清。诸天於空中,布华如帐缦。称庆踊跃喜,地神欣然笑。

诸华尽敷鲜,遍地无空缺。树神见众花,开张如目视。魔王爱乐树,即萎憔悴愁。妙后寐寤寻忆梦,诸根寂然喜踊跃。

举目四向遍察视,王颜怡悦莲华色。即启王曰唯愿听,梦中所见甚吉祥。大白象王有六牙,忽然来至在我前。王闻后所梦,怀疑喜踊跃。

即召梵志占,为说梦所见。明达善占梦,思惟乃发言:按典籍占梦,唯听今谛说。女梦日光明入腹,因此怀妊生吉子。

如日赫照普地界,其子德尊主十方。梦见月满众生俱,光照女腹因怀胎。生子圣达转金轮,典主四方正法治。此女梦白象,趣入其右胁。

此子无瑕秽,天人稽首礼。一切无不知,所生必为佛。此典古圣谶,王后梦白象。当生宝圣子,神仙独象步。

安卦以占之,必生天人师。其唯有二趣,乐家为圣王。舍家除须发,成佛众圣师。喜其占梦谛,赐金恣其意。

王后闻甚喜,以善事启王。自梦此以来,甜如服甘露。体性众恶除,唯愿乐众善。不乐名宝衣,唯善洁素服。

不好宝名扇,乐露清凉风。厌秽於五欲,乐受正真法。六情不复著,色声香味触。不复乐宫室,意思游园观。

启王如是已,王即答之曰:恣卿意所乐,王从将俱出。乃至於流民,清凉花树园。后自内观身,如净水月影。

处胎无垢秽,金花琉璃舆。月满诸根具,睹如宝明珠。后觉生期至,游诣花香园。

其园肃肃清,诸妙神来集。

猜你喜欢
  ●洛京荷泽神会大师语·神会
  卷三十六·性音
  佛学源流及其新运动·太虚
  卷第三·箬庵通问
  介庵进禅师语录卷二·介庵悟进
  目录·佚名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三卷·佚名
  法华举禅师·惠洪
  卷二百六十六·佚名
  卷第十一·德清
  序言·祩宏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四卷·佚名
  佛说梵摩难国王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二·澄观
  [第四品]界双论·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曲品卷上·吕天成

    东海郁蓝生撰琅琊方诸生阅自昔伶人传习,乐府递兴。爂段初翻,院本继出,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沿作传奇。杂剧北音,传奇南调。杂剧折惟四,唱惟一人;传奇折数多,唱必匀派。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无杂剧则孰

  • 巻三·顾瑛

    钦定四库全书草堂雅集卷三元 顾瑛 编张天英字南渠温州人酷志读书二十年通贯经史徴为国子助教性刚方不事趋谒再调皆不就游西浙多居吴下放肆为诗章尤善古乐府皆驰骤二李间时人多爱诵之与予最为友善凡有所作必驰寄草堂

  • 卷一百六十六·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六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四十三 洪适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南北各倦游昔人重离别一日嗟三秋如何三秋暮相见尚悠悠方寸正纡轸何以写我忧仰瞻衡汉移俯

  • 卷六十四·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六十四明 高棅 编五言律诗九接武【上】刘长卿穆陵闗北逢人归渔阳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干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徧归人掩泪看逢郴州使因寄严协律相思楚天外梦寐楚猿

  • 春秋别典叙·薛虞畿

    昔仲尼作经口授弟子左丘明惧其妄意失真乃推论本事作内传复采诸国名物作外传盖侈哉博乎其纪事也已观周篇尝载孔子将作春秋与丘明乗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作经丘明作传若是乎其于二百四十年之迹盖目覩而备言之也恶有所谓别

  • 卷六·沈德符

      ○内监【内臣禁约】永乐四年,上谕兵部尚书金忠等曰:“皇考之世,宦寺无故无敢与外廷交接。昨有一人,以私财寓外人,此虽小事,渐不可长,随已罪之。”因敕卫士,于出入之际,遵制严搜。文皇之驭中官,如此其峻。然前一年,已遣内使王

  • 卷三十七·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三十七乾隆二十二年春二月癸酉申谕提督傅魁办理不协罪状上谕军机大臣曰雅尔哈善等奏傅魁带兵赴鲁克察克防同额敏和卓擒获莽噶里克妻孥并宰桑等

  • 程千里传·刘昫

    程千里,京兆人。身高七尺,身材相貌魁梧伟岸,勇武有力。他本来是碛西招募的兵士,因屡立军功,官职做到安西副都护。天宝十一年(752),授官御史中丞。天宝十二年,兼任北庭都护,充当安西、北庭节度使。突厥首领阿布思先前率领部众

  • 陈彭年传·脱脱

    陈彭年,字永年,抚州南城人。他的父亲陈省躬,曾任鹿邑县令。陈彭年幼年好学,他母亲只有他一个儿子,所以宠他爱他,不准他在晚上苦读书。陈彭年只好在密室里点灯,不让母亲知道。他十三岁时,就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皇纲论》,受到江

  • 卷三百四十七·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四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四裔宋徽宗即位殿中侍御史龚夬论青唐状奏曰臣窃闻敌人之势分而不一则为中国之利自顷敌人强盛必赖比近部族自相携贰侦伺敌情为国藩翰臣伏见青唐一族世受封爵坚心

  • 卷二百二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一经籍考【十一】史【奏议 杂史 传记】【臣】等谨按马端临通考以章奏自为一门次於集部别集之後然论事之文有关国政且与记传互考为易自应归

  • 卷十六·长孙无忌

    <史部,政书类,法令之属,唐律疏义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十六唐 长孙无忌等 撰擅兴【凡二十四条】疏义曰擅兴律者汉相萧何创为兴律魏以擅事附之名为擅兴律晋复去擅为兴又至高齐改为兴擅律隋开皇改为擅兴律虽题目

  • 瑞龙璋禅师·惠洪

    禅师名幼璋。唐相国夏侯孜之犹子也。大中初。伯父司空。出镇广陵。璋方七岁。游慧照寺。闻诵妙法莲华经。于是跪伯父前。求出家。伯父难之。璋因不饮食。不得已许之。依慧远禅师剃发。又十年受具足戒。年二十五。游方

  • 谈印度语文的统一·太虚

    ──二十九年二月在贝勒纳斯语文统一学社欢迎会讲──今天承贵社欢迎,使我感到特别兴趣!我到印度,就知道印度有许多语言不同,觉到印度需要有统一的语言。正在这样想,今天听了报告,才知道诸君已在这里做这种工作,并且有五十年

  • 佛说十地经卷第五·佚名

    大唐于阗三藏尸罗达摩于北庭龙兴寺译  菩萨现前地之余  唯诸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中。不坏意乐转更圆满。决定意乐贤善意乐。甚深意乐不退转意乐。不休息意乐无垢意乐无边意乐求智意乐。方便与慧相应意乐皆得圆满。

  • 卷第七·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七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本事品第一之七眼若是见。何故世尊。说以为门。不言能见。如契经说。梵志当知。以眼为门。唯为见色。理不应说见即是门。但可说言。依门得见。非此契经定能证

  • 柳毅传·李朝威

    唐代传奇小说。1卷。李朝威撰。《太平广记》卷419采入本篇,题作《柳毅》,注“出《异闻集》”。曾 《类说》卷28自《异闻集》收入,题为《洞庭灵姻传》,应是作品原名。后来通行本如《说郛》本、《虞初志》本、《五朝小

  • 謇斋琐缀录·尹直

    明尹直撰。八卷。书成于成化末、正德初。尹直,景泰五年(1454)进士,改庶吉士,官至兵部尚书。本书记述多为明代掌故,于内阁尤详;于同时仕宦黜陟、恩怨复化之由来,亦颇缕悉。于经筵日讲、科举考试,以及入仕之官逸事趣闻,亦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