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玉耶女经之二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诸四辈弟子说经。是时国中给孤独家为子娶妇。得长者女名曰玉耶。端正殊特不以妇礼。轻慢公姑及以夫婿。给孤独长者夫妇议言。是妇不顺当云何教。若加杖捶非善法也。设不教诃其罪日增。长者议曰。惟佛能化。明旦严服往诣佛所。稽首礼足前白佛言。我为子娶妇得长者女。甚大憍慢不以妇礼。惟愿世尊。哀愍我等并诸弟子。明日劝请。到舍说经令心开解。佛即受请。长者欢喜礼佛而归。长者到舍广设调度严饰床座。明旦佛来到长者舍。长者欣庆请如来入舍。众坐已定。皆各礼佛却住一面。佛饭食讫并为说经。惟有玉耶憍慢不出。佛念愍之放大神力。变长者家皆化作水精色。内外相照无有障碍。玉耶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衣毛为竖战栗惶怖。即出礼佛却住一面。合掌低头默无所说。佛语玉耶。女人不以面貌端正。不顺夫婿非为端正。心端行正是为端正。女人身中有十恶事。不自觉知。何等十恶。一者托生父母甚难养育。二者怀妊忧愁。三者初生父母不喜。四者养育无味。五者父母随逐不离时宜。六者处处畏人。七者常忧嫁之。八者生已父母离别。九者常畏夫婿。十者不得自在。是名十恶也。玉耶惶怖白佛言。世尊。愿佛教我妇人之礼。其事云何。佛语玉耶。妇事夫婿公姑大长。有五善三恶。何等五善。一者后卧早起美食先进。二者挝骂不得怀恚。三者一心向夫不得邪淫。四者愿夫长寿以身奉使。五者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是为五善。何等三恶。一者轻慢夫婿不顺大长。美食自啖。未冥早卧日出不起。夫婿教诃嗔目怒应。二者见夫不欢心常败坏。念他男子好。三者愿夫早死更嫁。是为三恶。玉耶默然无言可答。佛语玉耶。世间下有七辈妇。为汝说之一心善听。一者母妇。二者妹妇。三者知识妇。四者妇妇。五者婢妇。六者怨家妇。七者夺命妇。汝今解不。玉耶答言。不及此义。佛言。善听吾今解之。何等母妇。爱念夫主如母爱子。昼夜长养不失时宜。心常怜念无有厌患。念夫如子。是为母妇。何等妹妇。承事夫婿尽其敬诚。如兄如弟同气分形。骨血至亲无有二情。尊之重之如妹事兄。是为妹妇。何等知识妇。奉事夫婿敬顺恳至。依依恋恋不能相远。私密之事常相告示。行无违失善事相教。使益明慧相亲相爱。欲令度世如善知识。是为知识妇。何等妇妇。供养大人竭情尽行无有一二。净修妇礼终不废阙。进不犯义退不失礼常和为贵。是名妇妇。何等婢妇。心常畏忌不敢自慢忠孝尽节。口不粗言身不放逸。以礼自防如民奉王。夫婿敬幸不得憍慢。若得杖捶敬承奉受。及见骂辱。默然无辞。甘身苦乐无有二心。募修妇道不择衣食。事夫如事大家。是名婢妇。何等怨家妇。见夫不欢恒怀嗔恚。昼夜求愿欲得远离。虽为夫妇心常如寄。乱头勤卧无有畏避。不作生活养育儿子。身行淫荡不知羞耻。陷入罪法毁辱亲里。夫婿相憎咒欲令死。是名怨家妇。何等夺命妇。昼夜不眠毒心伺之。作何方便得远离之。欲与毒药恐人觉之。心外情通雇人害之。复遣傍夫伺而贼之。夫死更嫁适我愿之。是名夺命妇。佛语玉耶。其有善妇者当有显名。宗亲九族并蒙其荣。天龙鬼神拥护其形。使不枉横财宝日生。万分之后愿愿不违上生天上。宫殿浴池在所自然天人乐之。天上寿尽还生世间。常为富贵侯王子孙。端正姝好人所奉尊。其恶妇者当得恶名。今现在身不得安宁。数为鬼神在于家庭。起病发祸求及神明。会当归死不得长生。恶梦恐怖所愿不成。多逢灾横水火日惊。万分之后魂神受形。死入地狱饿鬼畜生。其身矬短咽如针钉。身卧铁床数千万劫。受罪毕讫还生恶家。贫穷裸露无丝无麻。孜孜急急共相鞭挝。从生至死无有荣华。作善得善作恶自遮。善恶如此非是虚也。佛语玉耶。此是七辈妇。汝用何行。玉耶流泪前白佛言。我本愚痴不顺夫尊。自今已后当如婢妇。尽我命寿不敢憍慢。即前长跪求受十戒三自归命。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佚。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嫉妒。九不嗔恚。十者信善得善。是名十戒。此优婆夷所行。佛说经竟。及诸弟子皆各欲还。给孤独长者眷属欢喜礼佛而退。玉耶长跪重白佛言。我本愚痴憍慢夫婿。今蒙世尊化导。我等令心开解。佛语玉耶。自今已后拥护汝家。玉耶言诺。受佛言教不敢有违。稽首礼足受退还归。

猜你喜欢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二·佚名
  覆月华居士书·太虚
  卷十五·佚名
  大乘玄论 第三卷·吉藏
  卷第十六·佚名
  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太虚
  中国危机之救济·太虚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一·玄奘
  部执异论一卷·世友
  云卧纪谈卷下·晓莹
  卷六·佚名
  俱舍论记 第十二卷·普光
  卷一百四十八·佚名
  根本的止息战乱·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百一十一·彭定求

        卷511_1 【洛阳感寓】张祜   扰扰都城晓四开,不关名利也尘埃。千门甲第身遥入,   万里铭旌死后来。洛水暮烟横莽苍,邙山秋日露崔嵬。   须知此事堪为镜,莫遣黄金漫作堆。   卷511_2 【从军行】张祜  

  • 己酉五十八首·许南英

    己酉(宣统元年、一九○九)谳局同事王静甫大令以诗集相示(静甫,陕西举人)应官听皷利名场,此老胸中澹若忘。人到无求随事好,日如有累为诗忙。大千世界开新运(年逢纪元),百二河山梦故乡。我亦未能除结习,推敲喜与共商量。戏赠郑毓臣

  • 卷七·文洪

    钦定四库全书文氏五家集卷七明 文彭 撰博士诗集上九日游石湖次白二贞夫韵重阳谁泛石湖船秋水平吞万里天翠管银笙空外沸牙樯锦防镜中牵西风着意吹乌帽红叶如花落舞筵痛饮狂歌非慢世江山佳节自年年宴徐太傅园亭分得才

  • 第三联 庆功·蒲松龄

    却说:孔明和玄德坐在帐中。玄德说:"这一回拿住曹操了才好。"孔明说:"云长必然放了他。"玄德说:"只怕也未必。他不想那个军令状么?" [银纽丝]我想二弟云长也么长,一世为人性气刚,最傲强,喜他一片好心肠。一言既说出,生死不能忘

  • 韩疁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韩疁(生卒年不详)字子耕,号萧闲。《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其《萧闲词》一卷,不传。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有辑本。 ●高阳台·除夜 韩疁 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年华衮衮惊心。 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 老来可惯通宵饮

  • 九思·屈原

    【逢尤】悲兮愁,哀兮忧,天生我兮当闇时,被诼谮兮虚获尤。心烦(忄贵)兮意无聊,严载驾兮出戏游。周八极兮历九州,求轩辕兮索重华。世既卓兮远眇眇,握佩玖兮中路躇。羡咎繇兮建典谟,懿风后兮受瑞图。愍余命兮遭六极,委玉质兮於泥涂

  • 卷二百二十·表第十一·脱脱

        宗室世系六      《宋史》 元·脱脱等

  • 卷三十八·吴广成

      乾道八年、夏乾三年春正月,使贺金正旦。  使人武功大夫嵬恧执忠、宣德郎刘昭,昭后官翰林学士,进枢密直学士、户部侍郎。  三月,使贺金万春节。  金主赐燕,宋使工部尚书莫以国忌不肯簪花听乐,金使趣之,坚执不

  • 进实录表·杨士奇

    奉天靖难推诚宣力辅运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英国公臣张辅等诚惶诚恐稽首顿首上言臣闻自古帝王有大德以及于万民则必有信史以传于万世是故尧舜之道载诸典谟文武之政布在方册汉唐而下莫不皆然钦惟宣宗宪天崇道英明

  • 卷之二百九十·佚名

    成化二十三年五月庚子朔○辛丑降兵部郎中张伦为狭西河州同知伦先为户部郎中理大同粮储失于防范以致为人侵盗虚出五十万数后朝廷遣给事中宋琮等往勾稽之奏其事命付有司治罪当赎杖还职诏以伦不职降二级除外任○壬寅保定

  • 寇彦卿传·欧阳修

    寇彦卿字俊臣,开封人。几代人都在宣武军当牙将。太祖开始镇守宣武军就用他当通引官,累升为右长直都指挥使,兼氵名州刺史。罗绍威准备诛杀牙军,太祖派彦卿到魏商议,彦卿秘密地帮绍威计谋,于是牙军全被杀光。彦卿身高八尺,方面

  • 卷四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四十三礼略嘉礼【二】【臣】等谨按郑樵通志载天子纳后妃天子册立妃嫔夫人之仪兹谨据本朝会典通礼所述皇帝大婚册立皇后暨册封妃嫔之典着於篇中其仪节之详备

  • 非乐下第三十四(阙)·墨子

    (阙)

  • 须阇提缘品第五十二·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祇竹园精舍。尔时世尊。而与阿难。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有老公老母。两目既冥。贫穷孤苦。无止住处。止宿门下。唯有一子。年始七岁。常行乞食。以供养父母。得好果

  • 三峰藏和尚语录卷第五·三峰法藏

    吴虎丘山云岩寺嗣法门人弘储编广录安隐寺小参妙明心中一念昏沉便是无明无明生起一分有知谓之众生一分无知谓之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山河影现摇动知觉谓之尘知觉吸揽前尘谓之念所以生死流浪从尘念起若识得前尘本从妄念起则

  • 玉交枝·张恨水

    《玉交枝》,连载于上海《新闻报》副刊《新园林》,1948,11/21--1949,5/25(上部为作者所写。因病,下部由左笑鸿整理续写) 。上海远东出版社初版单行本。讲述了地主蔡为经及其佃户王好德之间的纠葛。王好德本欠蔡为经的地租,在

  •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王鸿绪

    诗经注本。二十一卷,《诗序》一卷。清王鸿绪等奉敕编。始于康熙末年,成于雍正五年(1727)。编者在序言中提出:“《集传》一书,参考众说,探求古始,独得精意。”实际上代表了康熙王朝官方的评价。此书的编辑,“皆以朱子

  • 西方发愿文注·省庵

    题目五字,有通有别。“西方发愿”是别名,“文”之一字是通名。就别名中,“西方”二字是所发,“愿”之一字为能发,“发”字具兼能所。又“西方”是所愿之处,“愿”是能发之心。言“西方”,则该依报、正报。言“发愿”,则摄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