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弥勒上生经宗要

释元晓撰

将说此经。十门分别。初述大意。次辨宗致。三二藏是非。四三经同异。五生身处所。六出世时节。七二世有无。八三会增减。九发心久近。十证果前后。

第一述大意者。盖闻弥勒菩萨之为人也。远近莫量。深浅莫测。无始无终。非心非色。天地不能载其功。宇宙不能容其德。八圣未尝窥其庭。七辨无足谈其极。窈窈冥冥。非言非默者乎。然不周之山之高其迹可跋。朝夕之池之深其疆可涉。是知至人之玄。犹有可寻之迹。玄德之辽非无可之行。今随迹疆之近踪。诚论始终之远趣。言其始也。感慈定之光炽。发广度之道心。浴八解之清流。息觉之苑林。四等之情。等闰四生。三明之慧。明导三界。论其终也。度苦海于法云。发等觉于长梦。却二障之重闇。照四智之明镜。乘六通之车。游八极之旷野。千应万化之术事啻百亿。今此经者。斯乃略叹至人垂天之妙迹。劝物修观之真典也。弥勒菩萨者。此云慈氏觉士。贤劫千佛之内是其如来。弗沙佛时。习慈定。熏修其心。遂成常性。从此已来。每称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兜率陀者。译言知足。欲界六天之中是其第四欲情重。上二浮逸心多。此第四天。欲轻逸少。非沈非浮。莫荡于尘。故名知足。受用具。不待营作。随念自然。故名为天。菩萨从人升天。故曰上生。行者静虑思察名之为观。金口。演玉句。澍法雨之沃闰。成佛种之华果。故言佛说。若人受持此经。观察彼天。则能生妙乐之净处。承慈氏之至人。登无退之圣阶。谢有死之凡尘。举是大意。以标题目。故言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云云)。

次第二明经宗致者。此经正以观行因果而为其宗。令人生天。永无退转。以为意致。所言观者。有其二种。一观彼天依报庄严。二观菩萨正报殊胜。专念观察故名三昧。而非修慧。唯在闻思。此但名为电光三昧。而无轻安。是欲界因也。所言行者。略有三种。一者闻大慈名。敬心悔前所作之罪。二者闻慈氏名。仰信此名所表之德。三者行于扫塔涂地香华供养等诸事业。如下文说。此观此行。合为一根。所生之果。略有四种。一者牙茎离土之果。二者华叶荫凉之果。三者妙华开敷之果。四者芳果成就之果。第一牙茎离土果者。伏灭前来所作众罪。是因初行所得果也。第二华叶荫凉果者。不堕三途边地耶见。因第二行所得果也。第三妙华开敷果者。谓得兜率依正妙报。因第三行之所得也。第四芳果成就果者。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依前二观之所得也。所以然者。观察菩萨依正报故。生彼天时。亲承圣导。永不退于阿耨菩提。故依二观。得第四果。由闻慈氏之名。信其仁贤之德。远离不闻贤圣名处。恒随正见。成就眷属。故依闻名。得第二果。余二因果。相当可知。知是观行因果成就。无上菩提自然而至。是谓上生之果之所致也。

次第三明二藏是非者。诸说不同。或有说者。此上生经是小乘教。声闻藏摄。所以然者。说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又说彼果为十善报。以之故知非大乘教。或有说者。此经正是大乘之教。菩萨藏收。略以四文而证此义。一者智度论说。声闻藏中。无菩萨众。犹如川流不容大海。菩萨藏中。有菩萨众及声闻众。犹如大海容于众流。今此经中既有声闻及菩萨众。故知是大而非小也。金刚般若序中。虽无初菩萨众。后流通分列菩萨众。是故不应以彼作难。二者经下文中说牢度大神礼十方佛发弘誓愿。故知是大而非小也。以小乘教中无十方佛故。三者下文说言。昼夜六时。常说不退转地法轮之行。迳一时中。成就五百亿天子令不退于阿耨菩提。此言实非小乘教所容。故知是大而非小也。四者闻说是经。他方来会十万菩萨。得首楞严三昧。八万亿诸天发菩提心。准此得益菩萨行愿。故知所闻是大乘教也。评曰。此教通被大小根性。如言爱敬无上菩提心者欲为弥勒作弟子者。乃至广说。故但小不容大。大能含小。故随所宗。菩萨藏摄。所以后师所说是也。问若如后说。初所引文云何和会。解云。所言具凡夫身等者。是举小乘所执释作问。而答文言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波若波罗蜜字义炳然者。是表菩萨位登十地。以此三昧在彼地故。又言十善报应者。欲明菩萨十善之报。实遍十方。非直在此。但应物机。局示彼天。以之故言十善报应。由是道理。弥合大教。如下文言。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应说一生补处菩萨报应及十善果者。不能穷尽。故知非直十善果义说名报应。亦示以净报应于物机。依如是义。故言报应。非直实报名十善果。由是不违大乘道理也。问此中菩萨依正庄严。为是万行所感实报。为是随机所应化相。若如前者。非凡所见。是报非应。若如后者。不遍十方。是应非报。云何得言菩萨报应。解云。彼一一相。皆有分齐。不坏分齐。各遍十方。遍十方边。非凡所见。其分齐边。是凡所睹。然分齐即遍。遍即分齐。无障无碍。无二无别。如是功德。无非实报。随分所见。无非应化。由是道理。故说报应。就实而言。因具万行。果圆万德。但今局说在天报应。故说其因直取十善也。

次第四明三经同异者。上生下生及佛经。相望略有三种同异。一所为同异。二所诠同异。三所摄同异。言所为同异者。修观行。有其三品。上品之人。或修观佛三昧。或因忏悔行法。即于现身。得见弥勒。随心优劣。见形大小。此如观佛三昧海经及大方等陀罗尼经说也。中品之人。或修观佛三昧。或因作诸净业舍此身后。生兜率天。得见弥勒。至不退转。是故上生经所说也。品之人。修施戒等种种善业。依此发愿。愿见弥勒。舍此身后。随业受生。乃至弥勒成道之时。要见世尊三会得度。是如下生成佛经说。是即上生所为。为中品人。余二经者。为下品人也。

第二所诠有同异者。上生所诠。是天报应菩萨功德。余二经者。诠于人报成佛等相。此后二经。互有广略。其所诠理。大意同也。

第三所摄有同异者。上生经者。菩萨藏摄。义如前说。余二经者。声闻藏收。所以然者。其成佛经。出长阿含。下生经文。深浅不异。又说成道。未明应现。依经得益。证小乘果。以之故知。非菩萨藏。然缝衣之时。短针为要。虽有长戟。而无所用。避雨之日。小盖是用。普天虽覆。而无所救。是故不可以小为轻。随其根性大小皆珍者也。

次第五明生身处所者。说处不同。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弥勒菩萨告善财童子言。我于此阎浮提南界摩离国内拘提聚落。婆罗门家种性中生。为欲灭彼憍慢心故。化度父母及亲属故。于此命终。生兜率天。为欲化度彼诸天故也。贤愚经第十二卷云。尔时波罗奈王。名波罗度达。王有辅相。生一男儿。三十二相。众好备满。辅相增悦。即召相师。令占相之。因为立字。相师问言。自从生来有何异事。辅相答言。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怀妊已来。悲矜苦厄。慈润黎元。相师喜曰。此是儿志。因为立字。号曰弥勒。其儿殊称。令土宣闻。国王闻之。怀惧言曰。今此小儿。名相显美。傥有高德。必夺我位。宁其未长。当豫除灭。作是计已。即敕辅相。闻汝有子。容相有异。汝可将来。吾欲得见。其儿有舅。名婆婆梨。在波梨富罗国。为彼国师。于时辅相。怜哀其子。惧被其容。复作密计。密遣人乘。送与其舅。令彼长养乃至广说。今此经言。波罗奈国劫波梨村波婆梨大婆罗门家本所生处。此三种说。云何相会。解云后二经文。文异意同。所以然者。贤愚经意。寄父表生。故言辅相生一男儿。此非的出其生之处。上生经文。的明生处。彼土之法。妇怀妊已。还本家产。本家在于劫波梨村。知此二经文不相违也。华严经意。别显异处。大圣分身。随机异见。处处异生。不足致怪。由是道理不相违背也。

次第六明出世时节者。欲显弥勒世尊何劫何节几时出世。言何劫者。在第十劫。如藏论云。二十住劫中。有五佛出世故。前五劫中无佛出世。第六劫中拘留孙陀佛出世。第七劫中拘那含牟尼佛出世。第八劫中迦叶佛出世。第九劫中释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劫中弥勒佛出世。后十住劫中亦无佛出世。乃至广说。言何节者。劫减时出。如论说云。为劫上时诸佛出世。为于劫下。偈曰。成佛于劫下。减八万至百。云何不于劫上时出。此时众生难教厌离。从百岁至十。厌离心重。最应易生。何故不出于此时中。五浊炽盛故。又云人寿无量时。乃至八万岁。轮王出世。不减八万时。何以故。减八万时。非此吉祥福乐品故。问依此论文。轮王与佛出世时异。云何轮王与佛同世。解云。轮王生时。未减八万。末及始减。故得相值。如贤劫经言。稍增至六万岁时。有转轮王。轮王相次。经第七王时。人寿八万四千岁。弥勒出兴。大弥勒成佛经亦云八万四千。阿含经及贤愚经中。止论八万。俱舍论云。长极八万。短至十岁。案云。言八万者。举其大数。不至九万。故言极八。又佛出时。始减数十。大数未阙。所以犹言八万四千。若依此经。六万岁时。亦有轮王。如何论说不减八万者。经说增时。论说减时。由是道理。不相违也。言几时者。经论不同。贤劫经言。人寿二万岁时。第六迦叶佛出世。人寿增减至千二百岁时。释迦始上兜率天。于天四千岁。人间得五十六亿七千七万岁。人寿百年时。下阎浮提。杂心论云。弥勒菩萨。灭后生第四天。寿四千岁。一日一夜。当人间四百年。即准人间。合五十七亿六百万岁。然后下阎浮提。成等正觉。贤愚经云。五十六亿七千万岁。菩萨处胎经亦同此说。一切智光仙人经云。五十六亿万岁。今上生经亦同此说。定意经云。弥勒五亿七十六万岁作佛。案云。彼天四千岁。准人间岁数。得五万七千六百之万年。此是以万为首。而数至于五万七千六百。此中若依千万为亿。即为五十七亿六百之万岁。当于杂心之文。若依万万为亿之数。即为五亿七千六百之万岁。近于定意经说。而言七十六万岁者。算位误取之耳。七千为七十。六百为六也。其余三经。皆云五十余亿等者。并依千万为亿之数。而随翻译之家。颇有增减之云耳。天人岁数。相配如是。而于其中。多有妨难。何者。俱舍论说。如是此寿长远究竟极此八十千岁。是时诸人安坐受乐无所驰求。寿八十千岁。住阿僧祇年。乃至众生未造十恶。从起十恶集道时节。寿命因此十十岁减。度一百年。即减十岁。乃至广说。今于彼天四千岁数。不满人间阿僧祇年。况从百岁稍减至十。从十稍增至于八万。乃至减时。准此而言。不得相当。是一难也。又依弥勒。百岁时上。至于八万。减时下生。此于中劫。才过其半。若论释迦。人寿千二百岁时上。稍减至十。增至八万。还减至百。方乃下生。此过一劫。倍长于前。而于二处。齐言于天四千岁人间得五十余亿等。如是相违。是二难也。若言释迦迳多死生。弥勒于彼迳少死生。非但受彼四千一生。故不违于半劫一劫者。即违经说一生补处。亦违五十余亿等文。是三难也。如是相违。云何和会。此中。真谛三藏解云。补处菩萨生于彼天。虽无中夭。受多死生。所以然者。一由旬城所有芥子。百年去一。乃至尽时。是一兵刀劫量。是即人间四百年。为彼一日一夜。一日一夜中。除四芥子。一月除百二十芥子。乃至四千年中。除五十七亿六万芥子。不过二三升。然释迦菩萨下生之时。一由旬城芥子已尽。弥勒菩萨下生之时。彼城芥子除其半余。故知于彼迳多死生。而于剡浮。唯有一生。故说此为一生补处。三藏法师作如是通。若依此义。通余经论者。诸说五十余亿等文。直理当于彼天一生之数。不说上下之间唯有尔许之年。由是道理。故不相违也。若准论文。于彼天中。迳多死生。有道理。如瑜伽论第四卷云。四大王众天满足寿量。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则以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寿五百岁。如是以三十三天寿量。成黑绳寿量。以时分天寿量。成众合寿量。以知足天寿量。成号叫寿量。以乐化天寿量。成大号叫寿量。以他化自在天寿量。成烧热寿量。应知亦尔。极烧热大那落迦有情寿量半中劫。无间大那落迦寿一中劫。准此而言。彼知足天满足寿量。是号叫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寿四千岁。如是大号叫寿量。烧热寿量。转倍于前。极热半劫。无间一劫。亦转倍之。然今弥勒菩萨。在知足天。迳半劫余。释迦菩萨。在于彼天。迳一劫余。且经号叫一寿量时已迳彼天无数死生。况迳半劫及一劫乎。

次第七明二世有无者。慈氏出世在于贤劫。贤劫千佛。诸经同说。过去未来二劫之中千佛有无。经说不同。如观药王药上经中。释迦佛言。我昔于妙光佛末法中出家。闻是五十三佛名。以心喜故。后转教人。乃至三千人同音赞叹。一心敬礼。即时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其初千人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于庄严劫成佛。过去千佛是也。中千人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于贤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人者。日光如来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星宿劫当得成佛。依此经文。三世有千佛也。大智度论第九卷云。前九十劫有三佛。后一劫有千佛。九十劫初劫有毗婆尸佛。第三十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二名鞞怒婆附。第九十一劫初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餐陀。二名迦那含牟尼佛。三名迦叶佛。四名释迦牟尼。贤劫经言。从拘留秦佛。至九百九十九佛。共出前半劫。后有楼至佛。独用半劫。楼至灭后。更六十二劫。空过无佛。过尔有一佛兴。号曰净光称王。寿十小劫。过此佛后。复三百劫。亦空过无佛。依此经论。去来二劫应无千佛。云何和会。解云。有无二说。皆实不虚。所以然者。随机见闻。有无不定。故说有无。皆不相妨。问。贤劫之量。以何为限。楼至如来独用半劫。为一相续。故是一寿为多。过去故为多寿。解云。金刚力士经言。昔有转轮圣王。千子发心。愿求作佛。王欲试其谁先得佛。于是取千筹。以香汤洗之。令千子取。得第一者。最初成佛。如是至九百九十九佛。最后一子。为第千佛。诸兄讥言。我等成佛化人已尽。汝后作佛。何所度邪。于是小子闻此悲泣。后复思惟。世界无边。众生不尽。我今发愿。愿我后作佛时。寿命与诸兄等。所度众生。其数亦同。于是地动。佛与其记。是因缘故。独用半劫。以啼泣故。名啼泣佛。于是诸兄即愿作金刚神护楼至佛。贤劫经中亦同此说。依此经文。一寿之量。等诸兄等。言一寿者。数多为一。一本所垂一名出故。贤劫量者。相传说言。六十四劫为一大劫。名贤劫等。所以然者。火水风劫一周转讫。合六十四。以此为限也。

次第八三会增减者。然通论一化说法之会。有无数会。何得唯云而说三会。度尔许者准度前佛所遗弟子。通论诸佛度先所遗。此亦未必唯在三会。或一二会。度先所遗。或有四五乃至十会。然今释迦弥勒二佛。齐有三会度先弟子。但其所度有多小耳。如菩萨处胎经。佛语弥勒言。汝生快乐国。不如我累苦。汝说法甚易。我说法甚难。初说九十六亿。二说九十四亿。三说九十二亿。我初说十二。二说二十四。三说三十六。汝所说三人。是吾先所化。九十六亿人。受持五戒者。九十四亿人。受持三归者。九十二亿人。一称南无佛者。汝父梵摩净将八万四千。非我先所化。是汝所开度。乃至广说。案云。三会唯度小乘弟子。以皆证得阿罗汉果故。若论大乘根性之人。令得无生忍等果者。无非先佛之所化度。故无限于三四会等。于中委悉文处当说也。

次第九明发心久近者。佛本行经第一卷云。昔有如来。号曰善恩。弥勒菩萨。于彼佛所。最初发心。弥勒菩萨。在于我前。四十余劫。发菩提心。然后我发道心。昔有佛名示海幢如来。我于彼佛国。作转轮王。名曰牢□。弓初发道心。智度论第二十四卷云。释迦牟尼佛。与弥勒等诸菩萨。同时发心。精进力故。超越九劫。案云。释迦弥勒各有众多。同时前后。皆无妨也。问论说释迦所超九劫。为是大劫。为是小劫。若是大劫。同劫成佛。何得言超。若是小劫。在前一劫。云何超九。若言释迦应在弥勒之后九劫成佛。而今同在一劫成道。所以得言超九劫者。云何而言同时发心。解云。此中所超。准是大劫所以然者。言超劫者。非就实行。但依获准。示其超耳。谓三僧祇已满之后。修相好业。应迳百劫。而于九十一劫。修满故。言超九也。论说第九十一劫中千佛出世故知其九亦是大劫。然此二菩萨同时所发。是不定心。若论决定发心之时。弥勒发心九劫已后。释迦乃发决定之心。故应在后九劫成道。而今超九。同在一劫。此论约彼最初发心。故言同时发心之耳。由是道理不相违背也。余处所说超十二劫。准此应知也。

次第十明证果前后者。如十住结经云。弥勒菩萨方习菩萨行乎。莫造斯观。所以者何。慈氏积行恒沙数劫。先以誓愿成等正觉。吾方习行而在其后。案此而言。弥勒之本在先证果。然释迦证果经说不同。如因果经言。善慧菩萨。功行成满。位登十地。在一生补处。生兜率天。名圣善白。梵网经言。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乃至广说。案此而言。寄迹表本。善慧菩萨生兜率本在十地。释迦如来坐树下时。本方证果。又法华经寿量品云。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至广说。案此而言。释迦证果。有久有近。弥勒成道。例亦应尔。良由多本共垂一迹。所以异言。莫不皆实。由是道理。不相违也。

弥勒上生经宗要(终)

波罗捺(此云江绕)劫波利(此云捉髑髅鬼)波波利(此云守护)祇陀(此云战胜)须达(此云善温)。

元庆二年七月十日定心院政所交了

 释圆敏

猜你喜欢
  法华玄论卷第七·吉藏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佚名
  卷三·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李通玄
  光赞经卷第八·佚名
  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一卷(出吉祥胜初教王瑜伽经)·佚名
  卷三·佚名
  卷第四(应始终佛部第一)·宝唱
  卷第一·佚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下·智旭
  不可刻期求往生·印光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六·佚名
  第四十二章 二王章·佚名
  佛说文殊尸利行经·佚名
  论出家·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九十九·彭定求

        卷799_1 【新妆诗】杨容华   啼鸟惊眠罢,房栊乘晓开。凤钗金作缕,鸾镜玉为台。   妆似临池出,人疑向月来。自怜终不见,欲去复裴回。   卷799_2 【赠外】魏氏   浮萍依绿水,弱茑寄青松。与君结大义,移天得

  • 卷二百三十六·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三十六僧家杂类五言古饭覆釡山僧       【唐】王 维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羣疎将候逺山僧先期扫敝庐果从云峯里顾我蓬蒿居借草饭松屑焚香看道书燃灯昼欲尽鸣磬夜方初一悟寂为

  • 郑谷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郑谷,字守愚,宜春(今属江西)人。光启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席上贻歌者 郑谷 花月楼台近九衢, 清歌一曲倒金壶

  • 提要·周巽

    (臣)等谨案性情集六巻元周巽撰巽事迹不见于他书其诗集诸家亦未着録惟文渊阁书目载有周巽泉性情集一部一册与永乐大典标题同吉安府志又载有周巽亨白鹭洲洗耳亭二诗检勘亦与此集相同而集中拟古乐府小序则自题曰龙唐耄艾周

  • 幽通赋译文·班固

    我是古帝颛顼的后裔,家族在中古时代就声势显赫,后来像南风飘荡、蝉脱外壳离开故土,又雄据北方而播扬声名。汉皇十世成帝时仕位逐渐高升,在京城有他自己的羽翼。王莽篡权,罪恶滔天,要泯灭华夏,我的父亲虽遭祸乱仍好古而诵唱风

  • 第九回 责汪罕潜师劫寨 杀脱里恃力兴兵·蔡东藩

      却说博尔术、博尔忽及窝阔台三人回营,由帖木真慰劳毕,博尔忽道:“汪罕的兵众,虽已暂退,然声势尚盛,倘若再来,终恐众寡不敌,须要别筹良策为是!”帖木真半晌无言,木华黎道:“咱们一面移营,一面招集部众,待兵势已厚,再与汪罕赌个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佚名

    正德十四年十一月辛卯朔 上过济宁○户部议直隶淮扬等处灾甚请如抚按官所奏以加徵税之三分暂为蠲免本年兑运粮尽许折银无徵者改拨支运其截留运米如军饷支给有余尽以赈济从之○壬辰南京六科给事中孙懋十三道御史吴铠等

  • 张绪传·李延寿

    张绪字思曼,是张岱哥哥的儿子。父亲张演,是宋朝的太子中舍人。张绪少年知名,清简寡欲,他的堂伯张敷和叔父张镜、堂叔张畅都认为他很高贵奇异。张镜把他比作乐广,张敷称“与我们是同一类人”。张畅向孝武帝推荐,任用他做尚书

  • 高叔嗣传·张廷玉

    高叔嗣,字子业,祥符人。十六岁做《申情赋》近万言,凡读过这篇赋的人莫不惊奇。十八岁乡试中举,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工部主事,后改吏部主事,又任稽勋郎中。出任山西左参政,审明冤案十二件,人称为神。调湖广按察使,年三十七岁而

  • 附録五·佚名

    黄氏日抄词诉约束照对当职已入州治,合受民词,今预期开列约束下项。一、词诉总说。讼乃破家灭身之本,骨肉变为寃雠,邻里化为仇敌,贻祸无穷,虽胜亦负,不祥莫大焉。但世俗惑于一时血气之忿,苦不自觉耳。抚州礼义之乡,何有于讼,近亦

  • 卷二·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二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上谕三十四道初一日以本月初三日恭移大行皇帝梓宫奉安夀皇殿告祭上从苫次出望见陈设祭品遂失声大恸谕诚亲王允祉等曰皇考明年七旬大庆吾兄弟等方思以万夀圣节在

  • 卷十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十六 朱批费金吾奏摺 雍正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山东布政使【臣】费金吾谨 奏为钦奉 上谕恭谢 天恩事雍正六年八月十五日接怡亲王大学士张廷

  • 第四十三章 狭义的部族政权之再建(下)·钱穆

    一、清代帝系及年历 清代凡十主,二百六十八年。 二、清代对待汉人之态度清室对待汉人,无论其为怀柔或高压,要之十分防猜。 努尔哈赤极端排汉。 得汉人,分赐满人为奴隶,壮丁十

  • 正经·宋宗元

    目虽明不能见其睫,蔽于近也,登高而望远,视非加察,而捽若指掌。人之识量相万,岂不信欤?懵者暗于当事,智者烛于先机。如鉴所悬,维高莫掩矣。夫前人已事,卓尔有立,其辩妍媸、规得失、料成败,超超乎鉴无遗照者。余不敏,窃愿于此借鉴焉

  • 智慧在高处,淡定在内心·李叔同

    低调之人淡定从容,在功名利禄面前不争不抢,在荣华富贵面前不奢不贪,在金鼎玉食面前不咸不淡,在成败得失面前不喜不忧。因为低调,平凡如你我者皆可以取得成功;因为低调,成功人士也可以更进一步走向卓越。坚持自己的路不要把金

  • 卷三十五·严粲

    <经部,诗类,诗缉>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三十五 宋 严粲 撰 鲁颂 【谱曰鲁者少昊摰之墟也周公归政成王封其元子伯禽於鲁其封域在禹贡徐州大野蒙羽之野自後政衰国事多废十九世至僖公当周惠王襄王时而遵伯禽之法养四种

  • 卷六·王质

    钦定四库全书诗总闻卷六宋 王质 撰唐风蟋蟀一章蟋蟀在堂歳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太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此感时伤生者也屈氏所谓惟艸木之零落恐美人之遅暮当是徇情为乐故相知相爱者节之为乐无害而不已则

  • 偶阅理想与文化的随感·太虚

    颓朽的闲心,得一书以放观,有如鱼徐游水中之乐。卫立民送来理想与文化的创刊号和第二期,展阅竟不忍释手,乃把随阅随感到的写一些。唐君毅创刊上的“道德之实践”,和第二期上的“世界之肯定”,当是其“人生之路”一书中一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