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光赞经卷第八

西晋月支国三藏竺法护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所因出衍品第十九

佛告须菩提:“如汝所问,何从出衍中?何从住衍中?谁为成衍者?从三界生,住萨芸若,有本无生无甫当生。所以者何?其摩诃衍萨芸若慧,于此二事,法无所合亦无所散,无色无见无所取舍,则为一相则无有相。所以者何?其无相法无所出生。法有生者,则为欲令法界出生,其无相法有所生者,则为欲令本无出生,其无相法则无所生。欲令生者,则为欲令真本际生。其有欲令无相生者,则为欲令不可思议法界出生。其有欲令无相法生,则为欲令专精修行而出生。其有欲令无相法生,则便欲令断界出生。取要言之,须菩提!则为欲令离欲界生。其有欲令无相法生者,则为欲令灭度界生。须菩提!彼为欲令寂然空无而出生矣。其有欲令色痛痒思想生死识无相法生者,则为欲令有相法生。所以者何?色则为空,从三界生,住萨芸若;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有空,从三界生,萨芸若者则无所住。所以者何?若解色者色则为空,解痛痒思想生死识者识则为空,眼耳鼻舌身心亦空。欲令生者,则为欲令虚空出生。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更识、意欲识,此十八种因缘所见则为空无,欲令生者,则为欲令无相法生。所以者何?须菩提!眼之所视悉皆为空,耳鼻舌身意亦如是,习皆空。须菩提!三界为空,眼所视空,从三界生,萨芸若者则无所住。六情亦空,因三界生,萨芸若者则无所住。六情所受所习皆空,无有相,欲令生者则为欲令生者,则为欲令梦幻出生。所以者何?梦、幻、水月、芭蕉、野马、深山之响,皆悉自然,自然之事如来之化。三界自然则无所生,萨芸若者则无所住。所以者何?须菩提!如梦自然,梦自然者悉无所有,幻化之事亦复如是。须菩提!其欲令檀波罗蜜有,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生者,则为欲令无相法生。所以者何?须菩提!六波罗蜜者悉皆自然,从三界生,萨芸若者亦无所住。所以者何?须菩提!六波罗蜜者则为自然,其自然者故曰为空。其有欲令无相法生者,则为欲令内空、外空、有空、无空、近空、远空、真空出生。所以者何?须菩提!其七空者则为自然,以自然故,因三界生,萨芸若者则无所住。所以者何?须菩提!用七空自然故名曰为空,故空为空。须菩提!其有欲令无相法生者,则为欲令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念、五根、五力、七觉、八道行生。所以者何?皆自然空,因三界生,萨芸若者则无所住。须菩提!其有欲令三十七品出生者,则为欲令无相法生。所以者何?须菩提!三十七品则为自然,不生三界,萨芸若者则无所住。所以者何?三十七品自然空,空故曰空。须菩提!其有欲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四分别辩,悉自然空,空故曰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上至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生者,则为欲令无相法生。所以者何?须菩提!其三乘者亦复自然,不出三界,萨芸若者则无所住。所以者何?须菩提!阿罗汉者则为自然,自然故空,故曰为空。辟支佛者则为自然,自然故空,故曰为空。怛萨阿竭则为自然,自然故空,故曰为空。须菩提!其有欲令名号生者,则为欲令无相法生。空、无相、无愿亦复如是。其欲令因缘言辞生者,则为欲令无相法生。所以者何?须菩提!其名号空,不生三界,萨芸若者则无所住。所以者何?名号则空,用名号空,故曰为空。因缘言辞诸可处所悉皆为空,诸法处空,故曰为空,其有欲令无所生生,则为欲令无相法生。所以者何?无相法空悉无处所,处所空故,故曰为空。其有欲令无灭、无想、无尘、无嗔、无所有生者,则为欲令无相法生。所以者何?此诸事空,空故曰空。名号因缘言辞所处,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四分别辩,亦复如是。是故,须菩提!摩诃衍者从三界生,为无所生生,萨芸若生亦无所生,无有动处。又须菩提所问在何所住者,心无所住,衍无有处。所以者何?无所住故,一切诸法亦无所住。又,须菩提!衍所住者,住无所住。其法界者,亦无所住,住无所住;衍亦如是,住无所住。如上虚空无所由转;衍亦如是,住无所住。又譬如无生,住无所住;衍亦如是,住无所住。譬如无灭、无尘、无嗔及无所有,住无所住;衍亦如是,住无所住。所以者何?法界自然,住无所住。所以者何?法界自然,用自然故,自然为空,及与七空悉无所有,自然为空,空无所有,故曰为空。是故,须菩提!衍无所住,住无所住,故无动转。须菩提所问从何所住而成衍者,衍无所生。所以者何?无有从中生者,无有甫当生者,一切诸法悉无所有。以此无故,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何所有法当有生者。所以者何?我、人、寿命亦复如是,亦无有如,亦无所见,亦无所得,本末清净;是故我、人、寿命,如是法界,悉不可得,本末悉空;是故怛萨阿竭悉不可得。其本际者,亦不可得,本末悉净;是故诸界不可思议,悉不可得,本末清净;是故阴、种、诸入悉不可得,本末清净。阴、种、诸入不可得故,本末清净;六波罗蜜者,悉不可得,本末清净。是故,七空亦不可得,本末清净;意止、意断、神足、根、力、七觉、八道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四分别辩,亦不可得,本末清净;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上至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悉不可得,本末清净。三乘之法萨芸若慧,不可得故,本末清净。其无所有生,悉不可得,本末清净,无灭、无尘、无嗔、无争,诸无所有及诸所有,悉不可得,本末清净;其过去当来今现在事,往来所住住止所生,悉不可得,本末清净;所益所损,悉不可得,本末清净。谁当逮得不可得者?其法界者亦不可逮,无有得者。所以者何?欲逮法界则不可得。若求阿罗汉、辟支佛、怛萨阿竭,欲得此者悉不可得。若有欲得三十七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四分别辩者,亦不可得,无能逮者。若有欲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悉不可得,本际悉空而不可得。六波罗蜜及与七空,亦复如是,悉不可得。其无所生亦无所灭,无尘、无嗔、无所有者、悉不可得,所以者何?正真观之,悉无所有,悉不可得。其欲逮得第一住者,亦不可得;至于十住,亦不可得,本末清净。何所有第一住者?其清净观者,及种性八等所示现地,是所有地:离欲之地、所作办地、辟支佛地、菩萨道地、三耶三佛地及第一地悉,不可得。其七空者,悉不可得。计于内空上至十住,悉不可得,七空、十住悉无所有,悉不可得。所以者何。须菩提!其第一住但名字耳,为不可得,上至十住亦复如是。假有所得,为不可得,本末清净,而为众生讲说内空悉不可得,一切众生亦不可得,而为众生说七品空事,所可说者悉不可得,本末清净。以内空故,佛土清净,悉无所得。七空自然,自然空故,佛土清净,悉不可得,本末清净。是故内空及与五眼。悉不可得,皆无所有、自然,自然空为其五眼,悉无处所,本末清净。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悉无所得,则为逮得成摩诃衍三拔致萨芸若慧。”

摩诃般若波罗蜜无去来品第二十

尔时贤者须菩提白佛言:“所言摩诃衍者,其摩诃衍义之所趣,唯,天中天!于天上人中世间而最为尊,莫不归者。衍与空等,譬如虚空容覆无量阿僧祇人莫不戴仰,唯,天中天!摩诃衍者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覆不可计阿僧祇人悉因得度。摩诃衍者,不见来时、不见去时、不见住处。如是,天中天!摩诃衍者,不得过去当来现在,亦无中间见、亦无所得,其名等于三世,故曰为衍,是故为摩诃衍。”于是世尊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所谓摩诃衍者,是为菩萨摩诃萨六波罗蜜: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谓一切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首楞严三昧。取要言之,空等三昧、解脱三昧、无著三昧、寂灭三昧,是谓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晓了七空、三十七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四分别辩,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也。又,须菩提!所言摩诃衍者,天上天下世间最上,莫不归仰者。譬如,须菩提,欲界本无而无本无,等无有异不可分别,无有颠倒诚谛自然,久长坚固,无有别离法,无合无散未曾所有,是为摩诃衍天上天下人中最尊,莫不归仰者。假使,须菩提!劫尽烧时悉为现之,教化一切令知无常,无有长久、无坚固者,悉无所有,是故摩诃衍天上天下世间最尊,莫不归仰者。又,须菩提!欲界如是等无有异,无有颠倒诚谛自然,无本坚固无别离法,无有因缘,其无所有终不所有,是为摩诃衍天上天下最尊。设使,须菩提!欲界有想无常颠倒而现破坏,一切无常无有长久不可坚固,别离之法悉无所有。是故,须菩提!摩诃衍天上天下,于无色界亦复如是。设使,须菩提!诸色本无悉无所有,亦复如是,等亦无差别,无有若干诚谛自然,本无坚固无别离法,其无有者不可令有,是为摩诃衍天上天下最尊。假使,须菩提!色有所念而应清净,而为颠倒悉令饱满,皆当无常,无有久存、不得坚固,别离之法悉无所有,是故摩诃衍。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如是;眼耳鼻舌身心,等无有异;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更识、意欲识,等无有异,悉无所有所可分别。至诚真谛,计有常者,久长坚固,是非摩诃衍。用习六事心有想念,因缘所习迷惑多求以自饱满,是一切法,皆悉无常,无有长存、不可久固。是故摩诃衍,天上天下最尊。设使,须菩提!法界所有悉无所有,是为摩诃衍天上天下最尊。坚固,无所有生。如,须菩提!法界所有,悉无所有,行无所有,是故摩诃衍天上天下最尊。设使,须菩提!怛萨阿竭现有所有,悉无所有,其真本际不可思议。其界所有,悉无所有,是为摩诃衍天上天下最尊。正使,须菩提!诸界者不可思议,其所有者悉无所有,是故摩诃衍天上天下最尊。设使,须菩提!六波罗蜜所有,悉无所有、亦复不无,是为摩诃衍。正使,须菩提!其内空者,不有不无,自然为空,不有不无,是为摩诃衍。所以,须菩提!其内空者自然无有,有了空者不有不无,故曰摩诃衍。设使,须菩提!三十七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四分别辩,不有不无、亦不不无,是为摩诃衍。正使,须菩提!其种性法,不有不无、亦不不无,用种性法不有不无、亦不不无,是故摩诃衍。正使,须菩提!其八等法不有不无,须陀洹法、斯陀含法、阿那含法、阿罗汉法、辟支佛法、诸佛之法,不有不无,用不有不无、亦不无无,是故摩诃衍。正使,须菩提!其八等法及与佛法,不有不无、亦不无无,是故摩诃衍。用,须菩提!其诸种性,不有不无、亦不无无;用诸八等,不有不无、亦不无无,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上至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不有不无、亦不无无,是故摩诃衍。须菩提!欲知以诸八等、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不有不无、亦不无无,是故摩诃衍。设使,须菩提!诸天、人民、阿须伦及与世间,不有不无、亦不无无,以诸天、人民及阿须伦世间所有,不有不无、亦不无无,是故摩诃衍。假使,须菩提!菩萨从初发意,乃至道场坐于佛树,于中发心,不有不无、亦不无无。如,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乃至道场,于中发心,一切不有不无,亦不无无,是故摩诃衍。假使,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其智慧尊犹如金刚,不有不无、亦不无无,是为菩萨摩诃萨晓了达见一切诸碍及众尘劳,得萨芸若。以,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了诸挂碍一切尘劳悉无所有,逮萨芸若,是故摩诃衍。正使,须菩提!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其三十二大人之相,不有不无、亦不无无,是故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天上天下最尊,威神圣德光明微妙,靡所不照无有畴匹。是故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威神巍巍圣德光明,照于十方恒沙诸佛世界,及诸天上天下诸天、人民、诸阿须伦,光明普遍,用不有不无、亦不无无,是故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光明,照于十方恒沙世界。又,须菩提!怛萨阿竭有八部之音,不有不无、亦不无无,是故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声告十方于阿僧祇无量世界,用怛萨阿竭其八部声,不有不无、亦不无无,是故有八种音声,告于十方不可思议无量世界。又,须菩提!怛萨阿竭所转法轮,不有不无、亦不无无,是为怛萨阿竭转于法轮。沙门、婆罗门、诸梵天众,天上天下莫能当者,皆令如法各得其所。是故怛萨阿竭为转法轮,沙门、婆罗门、天上天下及诸人民,莫能当者。又,须菩提!一切众生,不有不无、亦不无无,是故怛萨阿竭数转法轮,令诸众生不至无余于泥洹界。又,须菩提!此诸众生,不有不无、亦不无无,悉了是已故,怛萨阿竭转于法轮,是故众生至无余界,于泥洹界而般泥洹。”

摩诃般若波罗蜜衍与空等品第二十一

佛告须菩提:“如汝所言衍与空等者,所说至诚。如是,如是!衍与空等。譬如虚空,不可计知东方里数,南方西方北方四隅上下亦不可知,无远无近、无有边际;怛萨阿竭慧亦如是,不可尽极八方上下,无有边际、无有远近,慧不可尽。譬如虚空,无长无短、无有方面、无增无减;怛萨阿竭慧亦如是,无长无短、不圆不方、无增无减,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有五色青黄赤白;衍亦如是,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有过去当来现在;衍亦如是,无去来今。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能增者、无能减者;衍亦如是;不增不减。故言衍与空等。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有尘劳、无嗔恨、无有生者亦无所灭、亦无所住亦无不住、亦无所念;衍亦如是。是故言衍与空等。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有善恶、无有言辞、亦无不言,譬如虚空,无见无闻、无念无知;衍亦如是。是故言衍与空等。又,须菩提!譬如虚空,亦无有异、亦无不异,亦无所断、亦无所造证、亦无所除;衍亦如是。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有欲法、不离欲法,无嗔恚法、不离嗔恚,无愚痴法、不离愚痴;衍亦如是。又,须菩提!譬如虚空,不与欲界合同,不与色界及无色界合同,亦不离三界;衍亦如是。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初发意、从第一住;衍亦如是,无有十住。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有清浊、无所观见、无有处所,无种性地、八人等地、无示现地,无我所地、无所欲地,无所作不作地;衍亦如是。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须陀洹果、无斯陀含果、无阿那含果、无阿罗汉果。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声闻地,无辟支佛地,无三耶三佛地;衍亦如是。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有形像、亦无不像,亦无有见、亦不无见、无受无舍,无合无散;衍亦如是。又,须菩提!譬如虚空,则无有常、亦无不常,无苦无乐、无我不我;衍亦如是。又,须菩提!譬如虚空,亦无有空、亦无不空、无有异空,无有异想,亦无无想,亦无有愿、亦无不愿;衍亦如是。故言衍与空等。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有寂然、无不寂然,无有惔怕、亦无不怕。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有光明、亦无闇冥;衍亦如是。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所逮得、亦无不得;衍亦如是。是故言衍与空等。又,须菩提!譬如虚空,无言无说、亦无不言;衍亦如是。是故言衍与空等。是故,须菩提!虚空平等,衍亦平等。如须菩提所言,譬如虚空无有边际,覆不可计阿僧祇人;衍亦如是,安不可计阿僧祇人。如是,须菩提!譬如虚空覆不可计阿僧祇人;衍亦如是,护不可计阿僧祇人计人无人。譬如虚空,不可得有,空以无有;摩诃衍者亦复如是。是故,须菩提!摩诃衍者,安护无数阿僧祇人。所以者何?人与虚空及摩诃衍,此一切法都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人不可计,空亦不可计,虚空亦不可计,摩诃衍亦不可计,是故摩诃衍覆不可计阿僧祇人。所以者何?须菩提!人与虚空及摩诃衍,悉不可计、悉不可得。

“复次,须菩提!不可计,是故摩诃衍覆护不可计阿僧祇人。

“复次,须菩提!人无所有,法界亦无所有,一切诸法亦无所有,故曰虚空亦无所有。人与虚空及摩诃衍悉无所有,阿僧祇无所有,无有量无所有,无有底无所有,是故摩诃衍覆护不可计阿僧祇人。所以者何?众生法界及摩诃衍,又阿僧祇不可限量、无有崖底,悉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人无所有,怛萨阿竭亦无所有,虚空亦无所有,摩诃衍亦无所有,阿僧祇亦无所有,不可计亦无所有,无底亦无所有,一切诸法亦无所有。是故,须菩提!摩诃衍者,为不可计阿僧祇崖底人而设拥护。所以者何?怛萨阿竭、虚空、众生及摩诃衍,其阿僧祇不可计议、无有崖底,悉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吾我无所有,所知所见亦无所有,本际无所有,当作是了本际以无,至不可计,及阿僧祇无央数者亦无所有。以无所有,一切诸法亦无所有,是故摩诃衍名曰不可计阿僧祇覆护无央数人。所以者何?须菩提!一切众生所知所见及与本际,至阿僧祇无央数不可计,皆不可得。

“复次,须菩提!吾我及人悉无所有,所知所见亦无所有,不可思议境界亦无所有,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所有,虚空亦无所有,摩诃衍亦无所有,阿僧祇亦无所有,不可计亦无所有,无央数亦无所有,一切诸法亦无所有,是故摩诃衍为不可计阿僧祇人之覆护。所以者何?如,须菩提!吾我诸法悉不可逮!

“复次,须菩提!吾我及人悉为虚空,所知所见亦复虚无,眼亦虚无,耳鼻舌身意亦复虚无,以虚无虚空亦虚无,空以虚无,摩诃衍者亦复虚无,以无二虚,阿僧祇无央数不可计亦复虚无,不可计以虚无,一切诸法亦复虚无,是故摩诃衍覆无央数不可计阿僧祇人。所以者何?须菩提!吾我及人、一切诸法,悉不可得。

“复次,须菩提!吾我无所有,所知所见亦无所有;所知所见以无所有,檀波罗蜜亦无所有,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亦无所有;般若波罗蜜以无所有,虚空亦无所有,摩诃衍亦无所有;是故摩诃衍覆护无央数不可计阿僧祇人。所以者何?须菩提!吾我及寿、一切诸法,悉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吾我及人则无所有,世间所知内空、外空、近空、远空、真空、所有空、无所有空亦无所有;七空以无有,虚空亦无所有,摩诃衍亦无所有,无央数不可计阿僧祇亦无所有,一切诸法亦无所有,是故摩诃衍覆护不可计无央数阿僧祇人。所以者何?须菩提!我、人及寿、一切诸法,悉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我、人知见悉无所有,意止、意断、神足、根、力、七觉、八道三十七品亦无所有,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亦无所有,虚空、摩诃衍亦无所有,是故摩诃衍覆护不可计无央数阿僧祇人。所以者何?吾我及人、一切诸法,悉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我、人知见悉无所有,种性诸法亦无所有,所作之地以无所有,虚空亦无所有,摩诃衍亦无所有,不可计阿僧祇人一切诸法亦无所有,是故摩诃衍覆护不可计无央数阿僧祇人。

“复次,须菩提!我、人知见亦无所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亦无所有,一切诸法亦无所有,是故摩诃衍覆护不可计无央数阿僧祇人。所以者何。吾我及人、一切诸法,悉不可得。

“复次,须菩提!声闻、辟支佛上至怛萨阿竭亦无所有,萨芸若亦无所有,一切诸法亦无所有,是故摩诃衍覆护不可计无央数阿僧祇人。所以者何?须菩提!我、人诸法悉不可得故。又,须菩提!泥洹之界覆护不可计阿僧祇人,衍亦如是,是故衍与空等,覆护不可计阿僧祇人。如须菩提所问,摩诃衍者,亦不见来时、亦不见去时、亦不见住处;衍亦如是。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不可转动,是故无有住者、无有来者、亦无所住。所以者何。须菩提!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亦无所住。须菩提!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清净,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亦无所住。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者无本,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亦无所住。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自然,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亦无所住、色痛痒思想生死识自然相,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亦无所住。眼耳鼻舌身意自然相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亦无所住。其地水火风空是诸种者,无有清净、亦无无本,其自然者亦无地种自然相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亦无所住,水、火、风种,虚空、识种,亦复如是。怛萨阿竭本无自然及自然相,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亦无所住。须菩提!本际清净、本际无本,本原自然、本自然相,不可计议。及清净界者,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亦无所住。不可思议及与无本,无所念界及与自然,无思议界自然之相,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亦无所住。须菩提!六波罗蜜亦清净,般若波罗蜜亦无无本亦无自然,自然之相,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亦无所住。三十七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道德清净,佛与正觉,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亦无所住。其无所有及与无本,其无为者不为自然,其无为者无自然相,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亦无所住。如须菩提所言:‘摩诃衍者,不得过去、不得当来、不得中间,三世平等,摩诃衍者但有字耳。’如是,须菩提!所言摩诃衍者,无去来今,三世平等;摩诃衍者但有字耳。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亦空、当来亦空、现在亦空,三世平等三世空等,摩诃衍者亦复空等;菩萨亦空,其以空者,无一无二无三无四,不多不少,是故名曰三世平等,为摩诃衍。菩萨功德巍巍,无有等侣、无正无邪,亦不于欲、亦不离欲,亦不嗔恚、不离嗔恚,亦不愚痴、不离愚痴,不得憍慢、不离憍慢,不得贪悭妒嫉、亦无所离,不得善法恶法,不得有常无常,不得苦乐,不得我不我,欲界、色界、无色界亦不可得,不度欲界、不度色界、不度无色界。所以者何?不得自然,过去色空、当来色空、现在色空;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如是。色不可得,用过去当来现在色空,故不可得,空故曰空。空不可得,何况念空有去来今?痛痒思想生死识,亦复如是。又,须菩提!六波罗蜜,不得过去、不得当来、不得现在。须菩提!六波罗蜜亦不可得,三世平等故。六波罗蜜为不可得,其平等者无去来今,用平等故。

“复次,须菩提!其三十七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亦不可得,过去当来现在三世平等故。三十七品,十力、无畏、诸佛之法亦不可得,其平等者无去来今。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无去来今,以平等故,故曰平等。何况平等去来今三十七品、十力、无畏、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而可得乎?

“复次

“须菩提!过去当来现在凡夫亦不可得,三世平等故,故凡夫等。所以者何?推求人,永不可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怛萨阿竭亦不可得,当来现在亦复如是,三世平等故。诸声闻、辟支佛、菩萨、怛萨阿竭亦不可得,推极人本不可得故。如是,须菩提,故菩萨摩诃萨作是住般若波罗蜜,觉了三世,为以具足萨芸若慧,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摩诃衍三世平等。菩萨摩诃萨以住是者,天上天下世间最尊,因得出生萨芸若慧。”

须菩提白佛言:“善哉,善哉!唯!天中天!摩诃衍者,是菩萨摩诃萨学此衍者,过去菩萨摩诃萨亦因学是得萨芸若慧,当来菩萨摩诃萨亦因是学得萨芸若慧,今现在十方不可计无央数阿僧祇世界,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学是摩诃衍得萨芸若慧。是故,天中天!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过去未来当今现在,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悉学是法得萨芸若慧。”

光赞经卷第八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佚名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第五卷·无著
  卷第六·佚名
  佛说最上秘密那拏天经卷中·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卷上·佚名
  卷三·佚名
  卷十五·佚名
  净土往生传卷中·戒珠
  佛说无垢贤女经·佚名
  卷第十·李通玄
  卷第一百六十三·佚名
  17.说慧地品·佛音
  卷第六·佚名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自融
  佛法与人生之关系·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顾曲杂言·沈德符

    《顾曲杂言》一卷,明沈德符撰。德符有飞鳬语畧已着録。此书专论杂剧、南曲、北曲之别。其论元人未灭南宋以前,以杂剧试士,核以《元史选举志》,絶无影响,乃委巷之鄙谈。其论《辽史乐志》有大食调,曲谱讹作大石,因有小石调配之

  • 卷九十四·徐世昌

    吴镇吴镇,字信辰,号松厓,狄道人。乾隆己丑举人,历官沅州知府。有《松花庵诗草》。葛衣公祠江南杜宇影飘瞥,万里滇蜀啼不绝。群鸟相从羽毛折,夜夜三更口流血。葛衣老子尔何人,十年饱啖松山雪。问之不答姓与名

  • 卷四十三上·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四十三上 【起甲寅唐玄宗开元二年尽丁亥唐玄宗天宝六载】凡三十四年 【甲寅】二年春正月定内外官出入恒式 【制选京官有才识者

  • 九 三味书屋·周作人

    旧日书房有各种不同的式样,现今想约略加以说明。这可以分作家塾和私塾,其设在公共地方,如寺庙祠堂,所谓“庙头馆”者,不算在里边。上文所述的书房,即是家塾之一种,——我说一种,因为这只是具体而微,设在主人家里,请先生来走教,不

  • ·致僚属手札·丁曰健

    卷查台属积案累累,贵处尤多。固由民情刁诈,而历任因循之咎亦不能辞。但一经催提,或旧案复起波澜,或新案愈增讦控。兹择其要者,令张县丞前往催提。该员在嘉任捕官年余,情形较熟,且逐案委人亦不胜其烦扰,是以各札

  • 通制条格卷第二十九·拜住

     僧道  给据簪剃大德八年正月,钦奉诏书内一款:军站民匠诸色户计,近年以来往往为僧道,影蔽门户,苟避差徭,若不整治,久而靠损贫下人民。今后除色目人外,其愿出家,若本户丁力数多,差役不门卦,及有昆仲侍养父母者,赴元籍官司陈告

  • 景公登射思得勇力士与之图国晏子谏第二十五·晏婴

    景公登射,晏子修礼而侍。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夫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

  • 服製第二十六·苏舆

      率得十六萬國三分之,則各度爵而製服,量祿而用財。飲食有量,衣服有製,宮室有度,畜產人徒有數,舟車甲器有禁。生有軒冕、之服位、貴祿、田宅之分,雖有賢才美體,無其爵不敢服其服;雖有富家多貲,天子服有文章,不得以燕公以朝;將軍

  • 大云无想经全文·佚名

    盲今已□□□□□□□□□□□□□□以怜愍心。受我等□□□□□□□□□□於先作众罪心。□□□□□□□□□□重罪得灭。渐生善法。□□□□□□□□□量众生。得根信。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李叔同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丙子正月开学日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讲养正院从开办到现在,已是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誉很好,这因为由瑞金法师主办,又得各位法师热心爱护,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我这次到厦门,得来这里参

  • 在留沪日侨欢送会答词·太虚

    ──十四年十月在上海日本俱乐部讲──中、日两国佛教徒与各地佛教徒,国虽有别,佛教是同。一、由教理上立言,一佛法教藏,发原于释迦在菩提场之大觉,中、日佛教理无二致。二、由历史上推论,日本佛教传自吾国;近五十年来,日本佛

  • 为追荐罗斯福总统告全国佛教徒电·太虚

    全国佛教团体徒众均鉴:罗斯福总统在美国为未曾有之联四任者,在全世界为同盟国之执牛耳者,仁声义闻,洋溢全球,吾佛徒方以铁轮王奋戈乃定期之。不图未及观成,遽传噩耗!所幸萧规曹随,胜业必成。吾佛徒哀慕之余,其各诵经念佛竭诚追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佚名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谛译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

  • 本愿药师经古迹上·太贤

    青丘沙门太贤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此经略以三门分别。一者题名。二者教摄。三者本文。一题名者经有三名。一说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二说十二神将饶益有情结愿神咒。三说拔除一切业障。此中宋孝武世大明

  • 卷第九·元来

    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九 住博山法孙 弘瀚 汇编 首座法孙 弘裕 同集 拈古上 举。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椎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下座。 拈云。世尊拉抹金针。文殊横抽玉线。弥缝海岳。要是其人。且道。未升

  • 卷第十五·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十五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疏普贤行品云等者下疏云一颂知四种说法而剎说等者略有三义一约通力二约融通一说一切说故三约显理是说菩萨触境皆了知故则触类成教如香饭等钞中云即三世间及时为四若时

  • 训世评话·李边

    《训世评话》是朝鲜早期一部非常独特的汉语课本。它既不同于当时朝鲜人学习汉语所常使用的“百、三、千”和四书五经等来自中国的汉语课本,也不同于朝鲜人自己编写的《老乞大》、《朴通事》等“会话体”汉语课本,是朝

  • 无所不谈·林语堂

    林语堂著。本书主要借浪漫文学来讲述人的人品、个性或者人的文笔、才华。《无所不谈》并不是讲浪漫文学,而只借此讲讲人品及文笔之潇洒。因为人品与文学同是一种道理。讲潇洒,就是讲骨气,讲性灵,讲才华。谨愿者以工,才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