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无依行品第三之一

尔时会中有大梵天名曰天藏。久殖善根住第十地具诸菩萨摩诃萨德。即从座起合掌礼佛。而说颂言:功德藏慧海,我今问所疑。愿慧海垂听,为我除疑滞。

我等今渴仰,德藏胜法味。及最上义味,举众咸欲闻。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如来今者恣汝意问。当随问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颂问曰:利慧修定者,安住不放逸。为住胜义谛,为依止生死。

昼夜於法义,精勤而诵习。为渡烦恼海,为退堕恶趣。勇猛勤营福,为定趣涅槃。为处生死中,退堕於恶趣。

聪慧刹帝利,成就十种轮。为沈生死中,为当升佛果。杂染心难伏,诸烦恼所乱。以何净其心,修定福诵业。

尔时世尊告彼天藏大梵天曰:善哉善哉!汝善辩才能问斯义。汝於此法已作劬劳。汝於诸行已得圆满。汝於过去克伽沙等佛世尊所已勤三业兴隆正法绍三宝种。今为饶益无量众生复问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有大记别法名无依行。过去一切诸佛世尊,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现在十方诸佛世尊,亦为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未来一切诸佛世尊,亦为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汝於过去诸如来所已具得闻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我於今者亦为成熟诸有情故。为令厌离生死法故。为令除断业烦恼故。为令三乘速圆满故。宣说住持此无依行大记别法。汝应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言:大梵。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何等为十。一者世有一类。虽欲修定而乏资缘经求扰乱。二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犯尸罗行诸恶行。三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颠倒见妄执吉凶身心刚强。四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心掉动不顺贤圣诸根轻躁。五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离间语破乱彼此。六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粗恶语毁骂贤圣。七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杂秽语及虚诳语。八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贪嫉於他所得利养恭敬心不欢悦。九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瞋忿於诸有情心常愤恚。十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怀邪见拨无因果。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设使先成寻还退失。况当能成色无色定乃至三乘随成一乘。

复次大梵。又有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设使先成寻还退失。何等为十。一者乐著事业。二者乐著谈论。三者乐著睡眠。四者乐著营求。五者乐著艳色。六者乐著妙声。七者乐著芬香。八者乐著美味。九者乐著细触。十者乐著寻伺。大梵当知。是名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设使先成寻还退失。若不能成诸三摩地。虽集所馀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缘。发起恶心心所有法。於诸国王大臣等所犯诸过罪。或被呵骂或被捶打或被断截肢节手足。由是因缘或成重病长时受苦。或疾命终於三恶趣。随生一所乃至或生无间地狱。如嗢达洛迦、阿逻荼底沙、瞿波理迦、提婆达多。如是等类退失静虑。乃至堕於无间地狱受无量种难忍大苦。尔时世尊告阿若多憍陈那言:吾听汝等给阿练若修定刍。最上房舍最上卧具最上饮食。一切僧事皆应放免。所以者何。诸修定者若乏资缘。即便发起一切恶心心所有法。不能成就诸三摩地。乃至堕於无间地狱受无量种难忍大苦。修定行者若具资缘。诸三摩地未成能成若先已成终不退失。由此不起一切恶法广说乃至不善寻伺。往生天上证得涅槃。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诸三摩地。初夜後夜当舍睡眠精进修学。远离愦闹。少欲知足无所顾恋。一切贪瞋忿覆恼害憍慢贡高慳吝嫉妒离间粗恶虚诳杂秽一切人间嬉戏放逸皆悉远离。如是行者,应受释梵护世四王转轮王等赞叹礼拜恭敬承事奉施百千那庾多供。况刹常利、婆罗门、茷舍、戍达罗等。未得定者,尚应受此赞叹礼拜恭敬承事奉施供养。何况已得三摩地者,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修定能断惑,馀业所不能。故修定为尊,智者应供养。

尔时天藏大梵天言:大德世尊,於佛法中而出家者,若刹帝利大臣宰相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为当合尔为不合耶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诸有情於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须发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犹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何以故?除其一切持戒多闻。於我法中而出家者,若有破戒行诸恶法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破戒诸恶刍。犹能示导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又善男子,於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睹其形相应生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德宝聚。何等为十。谓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或有见已生於念佛殷重信敬殊胜思惟。由是因缘终不归信诸外道师书论徒众。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圣戒殊胜思惟。由是因缘能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饮诸酒生放逸处。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布施殊胜思惟。由是因缘得大财位。亲近供养正至正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忍辱。柔和质直殊胜思惟。由是因缘。便能远离离间粗恶杂秽瞋忿。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胜思惟。由是因缘。能舍家法趣於非家勇猛精进修诸胜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远离诸散乱心静虑等至殊胜思惟。由是因缘。心乐山林阿练若处昼夜精勤修诸定行。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智慧殊胜思惟。由是因缘。欣乐听闻读诵正法。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见已生念宿殖出离善根殊胜思惟。软语慰问乃至礼足。由是因缘。当生尊贵大势力家。无量有情咸共赡仰。乃至能入离诸怖畏大涅槃城。善男子,於我法中而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睹其形相生此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德宝聚。是故一切刹帝利王大臣宰相。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支节或断其命。

复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刍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刍虽非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是故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许转轮圣王及馀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支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大梵。如是破戒恶行刍。虽於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馀势。譬如牛麝身命终後虽是无识傍生死尸而牛有黄而麝有香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破戒刍亦复如是,虽於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馀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大梵。譬如贾客入於大海杀彼一类无量众生挑取其目。与末达那果和合捣簁成眼宝药。若诸有情盲冥无目乃至胞胎而生盲者,持此宝药涂彼眼中。所患皆除得明净目。破戒刍亦复如是,虽於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威仪形相。能令无量无边有情暂得见者尚获清净智慧法眼。况能为他宣说正法。大梵。譬如烧香其质虽坏而气芬馥熏他令香。破戒刍亦复如是,由破戒故非良福田。虽恒昼夜信施所烧身坏命终堕三恶趣。而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谓皆令得闻於生天涅槃香气。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恶行刍。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支节或断其命。我唯许彼清净僧众。於布萨时或自恣时驱摈令出。一切给施四方僧物。饮食资具不听受用。一切沙门毗奈耶事。皆令驱出不得在众。而我不许加其鞭杖系缚断命。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瞻博迦华虽萎悴,而尚胜彼诸馀华。破戒恶行诸刍,犹胜一切外道众。

复次大梵。有五无间大罪恶业。何等为五。一者故思杀父。二者故思杀母。三者故思杀阿罗汉。四者倒见破声闻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种。名为无间大罪恶业。若人於此五无间中。随造一种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犯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如是之人。以有出家威仪形相。我亦不许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支节或断其命。复有四种近五无间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何等为四。一者起不善心杀害独觉。是杀生命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二者氵㸒阿罗汉刍尼僧。是欲邪行大罪恶业根本之罪。三者侵损所施三宝财物。是不与取大罪恶业根本之罪。四者倒见破坏和合僧众。是虚诳语大罪恶业根本之罪。若人於此四近无间大罪恶业根本罪中随犯一种。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如是之人。以有出家及受具戒威仪形相。我亦不许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支节或断其命。如是或有是根本罪非无间罪。有无间罪非根本罪。有根本罪亦无间罪。有非根本罪亦非无间罪。何等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他已到究竟见谛人等。如是名为是根本罪亦无间罪。此於我法毗奈耶中应速驱摈。何等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谓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杀害他异生人。下至方便与人毒药堕其胎藏。如是名为是根本罪非无间罪。此人不应与僧共祝诸有给施四方僧物。亦不应令於中受用。何等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谓若有人或受三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於五无间随造一种。如是名为是无间罪非根本罪。如是之人。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何等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罪。谓若有人或受三归或受五戒。於佛法僧而生疑心。或归外道以为师导。或执种种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祠祭鬼神。若复有人於诸如来所说正法或声闻乘相应正法或独觉乘相应正法或是大乘相应正法。诽谤遮止自不信受。令他厌背障碍他人读诵书写下至留难一颂正法。如是名为非根本罪亦非无间。而生极重大罪恶业近无间罪。如是之人。若未忏悔除灭如是大罪恶业。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师便得罪。彼应驱摈令出我法。若已出家或受具戒。犯如是罪若不忏悔。此於我法毗奈耶中。应速驱摈。所以者何。此二种人习行破毁正法眼行。习行隐灭正法灯行。习行断绝三宝种行。令诸天人习行无义无利苦行堕诸恶趣。此二种人自谤正法毁呰贤圣。亦令他人诽谤正法毁呰贤圣。命终当堕无间地狱经劫受苦不可疗治。

复次大梵。或有遮罪无依行法。或有性罪无依行法。於性罪中。或有根本无依行法。云何根本无依行法。谓若刍行非梵行犯根本罪。或以故思杀异生人犯根本罪。或复偷盗非三宝物犯根本罪。或大妄语犯根本罪。若有刍於此四种根本罪中随犯一种。於诸刍所作事业令受折伏。一切给施四方僧物。皆悉不听於中受用。而亦不合加其鞭杖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支节或断其命。如是名为於性罪中根本重罪无依行法。何故说名为根本罪。谓若有人犯此四法。身坏命终堕诸恶趣。是诸恶趣根本罪故。是故说名为根本罪。何故无间及近无间根本罪等。说名极重大罪恶业无依行法。善男子,譬如铁抟铅锡抟等掷置空中终无暂住必速堕地。造五无间及近无间四根本罪,并谤正法疑三宝等。二种罪人亦复如是,若人於此十一罪中随造一种。身坏命终无馀间隔。定生无间大地狱中受诸剧苦。故名极重大罪恶业无依行法。犯此极重大罪恶业无依行法补特伽罗。於现身中决定不能尽诸烦恼。尚不能成诸三摩地。况能趣入正性离生。彼人命终定生地狱受诸重苦。

复次大梵。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以净信心归依我法。或趣声闻乘。或趣独觉乘或趣大乘。於我法中净信出家受具足戒。於诸学处深心敬重。於四根本性罪戒中坚固勇猛精勤守护。如是之人。常为一切人非人等随逐拥卫。名不虚受人天供养。於三乘中随所欣乐速能趣入成办究竟。是故真实求涅槃者,宁舍身命终不毁犯如是四法。所以者何。诸有情类要由三因得涅槃乐。一者依止如来为因。二者依我圣教为因。三者依我弟子为因。诸有情类依此三因。精勤修行得涅槃乐。若人毁犯如是四法。我非彼师彼非弟子。若人毁犯如是四法,则为违越我所宣说甚深广大无常苦空无我相应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别解脱教。若越如是别解脱教,则於一切静虑等持皆成盲冥不能趣入。为诸烦恼恶业缠缚。於三乘法亦为非器。当堕恶趣受诸重苦。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於我所说别解脱教。所制四种根本重罪清净无犯。我是彼师彼是弟子。随顺我语善住我法。一切所作皆当成满。此人善住尸罗蕴故。名为善住一切善法。或名具足住声闻乘。或名具足住独觉乘。或名具足住於大乘。所以者何。若能护持如是性罪四根本法。当知,则为建立一切有漏无漏善法胜因。是故护持如是四法。名为一切善法根本。如依大地一切药穀卉木丛林皆得生长。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一切善法皆得生长。如依大地一切诸山小轮围山大轮围山妙高山王皆得安祝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声闻乘及独觉乘无上大乘皆得安祝如依大地求得一切世间美味。如是依止极善护持四根本戒。求得一切念定总持安忍圣道乃至无上正等菩提。又如大地於净不净皆等任持。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亦复如是,於其法器及非法器其心平等不讥不弄不自贡高不卒呵举能为一切善法生处。又如大地一切有情皆共受用而得存活。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亦复如是,於诸如来所说正法生长第一欢喜净信。於诸有情无差别想以四摄法平等摄受。一切有情皆共依止。受用法乐而自存活。

尔时尊者优波离。闻佛所说从座而起。整理衣服顶礼佛足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极善护持四根本戒。诸善男子及善女人。於其法器及非法器。其心平等不讥不弄不自贡高不卒呵举。若如是者,於未来世有诸刍破戒恶行。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诸刍僧於是人等云何方便呵举驱摈。

佛告尊者优波离言:我终不许外道俗人举刍罪。我尚不许诸刍僧不依於法率尔呵举破戒刍。何况驱摈。若不依法率尔呵举破戒刍或复驱摈。便获大罪。优波离。汝今当知有十非法。率尔呵举破戒刍便获大罪。诸有智者皆不应受。何等为十。一者不和僧众。於国王前率尔呵举破戒刍。二者不和僧众。梵志众前率尔呵举破戒刍。三者不和僧众宰官众前率尔呵举破戒刍。四者不和僧众。於诸长者居士众前率尔呵举破戒刍。五者女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刍。六者男子众前率尔呵举破戒刍。七者净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刍。八者众多刍刍尼前率尔呵举破戒刍。九者宿怨嫌前率尔呵举破戒刍。十者内怀忿恨率尔呵举破戒刍。如是十种名为非法。率尔呵举破戒刍便获大罪。设依实事而呵举者尚不应受。况於非实。诸有受者亦得大罪。复有十种非法。呵举破戒刍便获大罪。诸有智者亦不应受。何等为十。一者诸馀外道呵举刍。二者不持禁戒在家白衣呵举刍。三者造无间罪呵举刍。四者诽谤正法呵举刍。五者毁呰贤圣呵举刍。六者痴狂心乱呵举刍。七者痛恼所缠呵举刍。八者四方僧净人呵举刍。九者守园林人呵举刍。十者被罚刍呵举刍。如是十种非法。呵举破戒刍便获大罪。设依实事而呵举者亦不应受。况於非实。诸有受者亦得大罪。

复次优波离。若有刍。毁犯禁戒与僧共祝於僧众中有馀刍。轨则所行皆悉具足。一切五德无不圆满。应从坐起整理衣服恭敬顶礼刍僧足便至破戒恶刍前求听举罪作如是言:长老忆念。我今欲举长老所犯。以实非虚妄。应时不非时。软语非粗獷。慈心不瞋恚。利益非损减。为令如来法眼法灯久炽盛故。长老听者,我当如法举长老罪。彼若听者,便应如法如实举之。彼若不听。复应顶礼上座僧足恭敬白言:如是刍犯如是事。我依五法如实举之。时僧众中上坐刍。应审观察能举所举及所犯事虚实轻重。依毗奈耶及素怛缆方便捡问慰喻呵责以七种法如应灭除。若犯重罪应重治罚。若犯中罪应中治罚。若犯轻罪应轻治罚。令其惭愧忏悔所犯。

时优波离复白佛言:世尊,若实有过恶行刍恃白衣力或财宝力或多闻力或词辩力或弟子力以如是等诸势力故。凌拒僧众。上坐刍持素怛缆及毗奈耶、摩怛理迦者如法教诲皆不承顺。如是刍云何治罚。佛言:优波离。上座刍持三藏者,应和僧众遣使告白国王大臣令助威力然後如实依法治罚。时优波离复白佛言:世尊,若彼有过恶行刍。以财宝力或多闻力或词辩力。或以种种巧方便力。令彼国王大臣欢喜皆住破戒非法朋中。容纵如是恶刍罪。不听如实依法治罚。尔时僧众应当云何。佛言:优波离。若彼刍行无依行。於僧众中粗重罪相未彰露者,是时僧众应权舍置。若彼刍行无依行。於僧众中粗重罪相已彰露者,是时僧众应共和合依法驱摈令出佛法。优波离。譬如燕麦在麦田中。牙茎枝叶与麦相似秽杂净麦。乃至彼草其穗未出。是时农夫应权舍置。穗既出已是时农夫恐秽净麦并根剪拔弃於田外。行无依行破戒刍亦复如是,恃白衣等种种势力。住於僧中威仪形相与僧相似秽杂清众。乃至善神未相觉发於僧众中粗重罪相未彰露者,是时僧众应权舍置。若诸善神已相觉发於僧众中粗重罪相已彰露者,是时僧众应共和合。依法驱摈令出佛法。优波离。譬如大海不宿死尸。我声闻僧诸弟子众亦复如是,不与破戒恶行刍死尸共祝时优波离复白佛言:世尊,若彼破戒恶行刍。僧众和合共驱摈已,彼恶刍。以财宝力或多闻力或词辩力或以种种巧方便力。令彼国王大臣欢喜。皆住破戒非法朋中。以威势力凌逼僧众还令如是破戒刍与僧共祝尔时僧众当复云何。佛言:优波离。尔时僧中有能悔愧持戒刍。为护戒故不应瞋骂破戒刍。但应告白国王大臣。或恐凌逼而不告白。应舍本居别往馀处。

猜你喜欢
  罗湖野录下·晓莹
  兴善南明广禅师语录·佚名
  青颈观自在菩萨心陀罗尼经·佚名
  卷四百六十四·佚名
  卷十二·普济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欧阳竟无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十卷·宗赜慈觉
  附錄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欧阳竟无
  第十一 呵责品·佚名
  卷之十一·即非如一
  05.说余遍品·佛音
  古农佛学答问卷一·范古农
  卷五百三十六·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二卷·蕴闻
  十住毗婆沙论 第七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沈与求·唐圭璋

      与求字必先,德清人。元祐元年(1086)生。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知潭州、镇江府、荆湖南路、两浙西路安抚使,除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绍兴七年(1137)卒,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忠敏。有龟溪集。   浣溪沙   和郑庆袭雪中作

  • 一些说明·老舍

    (一)此剧系根据萧崇素同志整理的藏族民间故事《青蛙骑手》改编的。在此谨向萧崇素同志致敬致谢!(二)因对西藏古今习俗都不甚熟悉,所以剧中并未强调地方色彩。排演时可以西藏为背景,亦可放在别的地方。人物皆无名,如有必要,可斟

  • 第二折·李行甫

    (净扮孤引祗从上,云)小官郑州太守苏顺愤是也。(诗云)虽则居官,律令不晓。但要白银,官事便了。可恶这郑州百姓,欺侮我罢软,与我起个绰号,都叫我做模棱手,因此我这苏模棱的名,传播远近。我想近来官府尽有精明的作威作福,却也坏了

  •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陈寿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权欲登读汉书,习知近代之事,以张昭有师法

  • 载记第十一 慕容 慕容恪 阳骛 皇甫真·房玄龄

    慕容?,字景茂,俊第三子也。初封中山王,寻立为太子。及俊死,群臣欲立慕容恪,恪辞曰:“国有储君,非吾节也。”于是立?。升平四年,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元曰建熙,立其母可足浑氏为皇太后。以慕容恪为太宰、录尚书,行周公事;慕容评为

  • 卷五·本纪第五·海陵·脱脱

        ◎海陵   废帝海陵庶人亮,字元功,本讳迪古乃,辽王宗干第二子也。母大氏。天辅六年壬寅岁生。天眷三年,年十八,以宗室子为奉国上将军,赴梁王宗弼军前任使,以为行军万户,迁骠骑上将军。皇统四年,加龙虎卫上将军

  • 卷十二 開寶四年(辛巳,971)·李焘

      起太祖開寶四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王師克英、雄二州。南漢都統潘崇徹來降。(崇徹傳云王師過馬徑,乃降。今從國史劉鋹傳及九國志鋹世家,十六日癸丑二州捷奏到。據十國紀年,克二州乃去年十二月,今附正月初。)  

  • 复辟录·杨瑄

    景泰八年春正月,上染疾,免百官朝数日,内外群臣患之。十有一日,左都御史萧维祯、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率十三道同百官问安于左顺门外。太监兴安自内出,问曰:“若皆何官?”维祯答曰:“乃都御史六科十三道给事中,御史

  • 宦游纪(4)·张瀚

    国初刘诚意先生为御史大夫,即今南都察院右都御史。余掌南台,所居邸第在太平冈下,规制壮丽严整,传为先生所建。院在太平门外,惟操江,佥院间来同堂,四五御史,雍容礼貌,体统森严,殊无事事。时值两京计吏,与南冢宰王公本固并持衡鉴,品

  • 卷之九百二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二·刘体智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四日,穆宗龙驭上宾,年仅十九岁。前十日已屡濒危殆,宫中议立皇嗣,而文宗无他裔,宣宗诸王孙皆少,无生儿者。贝勒载治,宣宗长男隐志郡王之继嗣也,有二子,幼者曰溥侃,生甫八月。召入,未及立储而上已晏驾,乃止。宫庭隔

  • 一七三 直隶总督周元理奏遵旨将拣存书籍发还各家折·佚名

    一七三 直隶总督周元理奏遵旨将拣存书籍发还各家折乾隆三十九年七月三十日直隶总督臣周元理谨奏,为遵旨查奏事。窃于本年七月初十日,准办理四库全书处咨会:因外省采访遗书,公局有拣下不解之书,尚未给还,恐致官吏人等窃取抵

  • 元行钦传·欧阳修

    元行钦,幽州人。当刘守光裨将,守光篡夺父位,派行钦到大安山进攻刘仁恭并将他囚禁,又派行钦杀害诸兄弟。后来晋攻幽州,守光派行钦到云、朔州募兵。那时,明宗攻占山北地区,与行钦在广边两军相峙,进行了八次战斗,明宗七次射中行钦

  • 五七 一个有利的特点·邹韬奋

    我在上次和诸位谈过香港新闻检查的情形。我们主张言论自由的人们根本反对新闻检查的制度,所以对于香港的新闻检查当然也说不上有什么好感。但是平心而论,中国人在香港办报,尤其是在当前的阶段,所受到的检查制度的桎梏,比在

  • 第六章 4·辜鸿铭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驿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辜讲一位学生(冉雍,字仲弓)的父亲是个臭名昭著的坏人,孔子评论这位学生说:“有斑点的母牛所生的牛崽,如果给提供良好的环境,尽管大家在祭祀的时候可能犹豫使用不使用这样

  • 五 朱先生的房子·林语堂

    五朱先生的房子朱先生住在北京的西南面,在大门入口处的上方有一块大的门牌,门牌有三个重要特征:一英尺高。绿色的底与金色的门牌。“祖先的荫产”意思是一个人生活在祖先传下来的遗产之中,如同一个人在一棵大树下躲阴乘凉

  • 序·江永

    禮書綱目序禮樂全經廢缺久矣今其存者惟儀禮十七篇乃禮之本經所謂周監二代郁郁乎文者此其儀法度數之略也周禮為諸司職掌非經曲正篇又逸其冬官蓋周公草創未就之書禮記四十九篇則羣儒所記錄或雜以秦漢儒之言純駁不一其冠

  • 珊瑚木难·朱存理

    八卷。明代朱存理撰。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记载:“存理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忘学问,人有异书,必从访求,以必得为志。所纂集凡数百卷。既老不厌。坐贫无以自资,其书旋亦散去。又据《江南通志》记载:“元季明初,中吴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