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文殊尸利行经

隋天竺三藏豆那掘多译

  我豆那掘多归命大智海毗卢遮那如来。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王舍城只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皆是大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慧心无碍具足清净。如是等五百比丘。各于自房结加趺坐。身心寂静三昧正受。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为欲发起自身行法。令众闻知获大利故最于先起一一次第遍观诸房。即见尊者舍利弗。独处一房折伏其身。结加趺坐入于三昧。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见如是已亦不发觉。更诣诸处观察余房。如是展转乃至晨朝日初出时。当于是时。舍利弗等五百比丘皆已出定。是诸比丘及余比丘诸方来者。一切大众皆悉云集。尔时世尊即于此时从坐而起。平身正直从容徐步。安谛而行如师子王。出于自房敷坐。一切大众左右围绕。敬念世尊不敢当前。尔时世尊处大众中为无上首。光颜巍巍犹若金山。乘大悲云雨诸法雨。尔时文殊童真菩萨。于大众中问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我于向者遍观诸房。我时见汝独处一房结加趺坐折伏其身。汝时为当坐禅耶不耶。尊者舍利弗即答文殊尸利菩萨言。我于是时实坐禅耳。尔时文殊菩萨即复问于舍利弗言。汝意云何。为当欲令有未断者为除故坐禅耶。欲令有已断者更除断故坐禅耶。为依过现未来三世法故坐禅耶。为依色受想行识等五阴法故坐禅耶。为依眼耳鼻舌身意等诸根识故坐禅耶。为依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法故坐禅耶。为依欲色无色界等三有法故坐禅耶。为依若内若外内外差别法故坐禅耶。为依若身若心若身心名色法故坐禅耶。如是等法我已问汝汝应速答。依何而坐禅乎。尔时尊者舍利弗即答文殊尸利言。仁者。我今现见诸法乐行念不忘故而坐禅也。文殊尸利菩萨。复更问于舍利弗言。舍利弗。实有诸法可得现见乐行者念不忘不。舍利弗言。仁者文殊。如是乐行之法我实不见。仁者文殊。如是乐行之法我虽不见。而佛世尊曾为声闻一切诸众说寂定法。如是法者我依行之。文殊尸利菩萨复问尊者舍利弗言。何等诸法。如来曾为诸声闻众说是寂定。汝依行也。舍利弗言。仁者文殊。有一比丘。依于过去未来现在诸法而行。略说乃至依心意等诸法。如行如彼行法。是佛世尊为声闻一切诸众说是寂定。我依行也。文殊尸利童真菩萨复问尊者舍利弗。汝言如来曾为声闻一切诸众。说彼三世乃至心意。我依行者是事不然。何以故。即彼过去现无如来。彼未来世现无如来。现在世无彼如来。若如是者。一切诸法求如来身皆不可得。汝今云何作如是言。我依过去未来现在诸法而行。唯舍利弗。过去际未来现在际。彼不为此。此不为彼。各各别异不相为作。无有处所亦无依住无所住者。无有依处而可得也。复次舍利弗。若有人言。过去未来现在。于实际中说有依处说无依处者。当知彼辈诽谤如来获大重罪。所以者何。彼真实际无忆无念亦无堕落。无有形色无有相状而可得者。唯舍利弗。真实际中过去未来现在诸法实不可得。略说乃至心意等法亦不可得。离于实际外无一法而可得者。是故说言名之为空。空故无法无可显说。尔时尊者舍利弗即问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言。如来可不住于实际而说法耶。文殊尸利菩萨即答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真实际中有何处所。而使如来住于实际说诸法乎。舍利弗。法本自无。云何如来住实际已说于诸法。非但无法如来亦无。既无云何而言如来住于真实际已说诸法耶。所以者何。一切诸法皆不可得。如来亦尔实不可得。所说法体亦复如是。时中不可得。非时中不可得。时非时中亦不可得。如来复非在说时中不说时中可得显现。所以者何。舍利弗。如来一切言语道断无为无作无所安置。尔时尊者舍利弗复问文殊尸利菩萨言。文殊尸利。如仁者所说。谁于此处堪为法器。文殊尸利菩萨即答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若有人能破坏世谛。亦复不当入于涅槃。彼人于此堪为法器。若复能于过去诸法不证不说。未来诸法不证不说。现在诸法不证不说。彼人于此堪为法器。无烦恼见及清净见。无有有为无为见者。彼于此说堪为法器。若无有我亦无无我。于作行中不取不舍。彼于此说堪为法器。如是人者虽能听受。亦不于是所说法中取为决定了义说也。尔时尊者舍利弗复问文殊尸利菩萨言。若如人者所说。于是义中云何修行云何教住。文殊尸利菩萨即语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若是义中可有言说。可得问言云何教住。于是义中既无言说断诸心行。云何问言云何教住。尔时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菩萨言。仁者文殊。此义甚深。于是义中少有证知者少有受持者。何以故。一切学人诸阿罗汉等。于是地中犹尚迷没。况诸凡夫岂能于是甚深义中能知能了。文殊尸利言。舍利弗。诸阿罗汉于是义中无有地分。所以阿罗汉无有地分可得住者。以无住故名阿罗汉。无得故名阿罗汉。言语道断故名阿罗汉。以言语道断故。所有阿罗汉地分行者无有证处。以无有证处故。所有阿罗汉地分行者。以无为法得名。以不发故则名无为。无有作者亦无住处。云何名阿罗汉有所得地。诸阿罗汉者。不以名故名为阿罗汉。不以色故名为阿罗汉。唯诸凡夫于名色中妄作分别。如是名色实无分别。诸阿罗汉皆如是知不生分别。是故诸阿罗汉。不以名不以色。名为阿罗汉。无有凡夫无有凡夫法。无有阿罗汉亦无阿罗汉法而可得者。是故阿罗汉不作分别。以无作行故。无有行处无有作者即是寂定。不作为有者。不作为无者。不作为非有非无者。若无作无为是中不可得。彼得远离一切有无心无行可得。说言决定正住沙门果中。

  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如是说时。于大众中有五百比丘从坐而起。于世尊前高声唱言。从今已去更不须见文殊身。亦复不须闻其名字。如是方处速应舍离。所有文殊一切住处更莫趣向。所以者何。云何文殊烦恼解脱一相说耶。五百比丘一时高声唱是言已。皆各背面出众而去。复作是念。我等云何于佛世尊自说法中。欢喜乐学修行梵行已。云何今日忽闻如是弊恶法乎。尔时尊者舍利弗见是事已。即告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言。文殊尸利。汝说是法不欲令诸众生辈决定了知如是法耶。文殊尸利菩萨言。如是如是。尊者舍利弗言。文殊尸利。汝若如是者。何故此五百比丘从坐而起。毁呰诽谤仁者所说。现于佛前高声唱言。不须见文殊尸利亦不须闻文殊尸利名。是方亦须舍。所有文殊一切住处皆不须往。唱是言已出众而去。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即叹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舍利弗。快能善说。彼诸比丘唱告之言。何以故。实无文殊而可得故。若实无文殊不得者。彼亦不可见不可得闻。如是彼方亦须舍离。所以者何。所有文殊一切住处。是处及文殊皆无所有。无所有者尚不可亲近亦可须舍。尔时文殊尸利菩萨如是说时。五百比丘还来入众。白文殊尸利言。如仁者所说非为我等。云何能知仁者所说。尔时文殊尸利菩萨即叹诸比丘言。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来世尊。诸声闻众于是法中。应如是作莫须知之。诸比丘于是法中。亦须如是作莫须知之。亦非不须知。所以者何。如是法者即是常住亦名法界。若常住法界者无忆无念。无忆无念者一切无证无不证。无不证者亦非不证不忆不念。若如是知者。即名如来真实声闻弟子。名为最上。得言应供者。尔时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说是语时。于彼五百比丘众中。四百比丘于无漏法中心得解脱。一百比丘更增毁呰起诽谤心。于现身中生陷入于大地狱中。

  尔时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童真菩萨言。文殊尸利。仁者何故不顺众生而说法也。令是一百比丘退失堕落。尔时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汝舍利弗莫作是言。所以者何。舍利弗。是一百比丘若不闻是甚深法本者。当知彼辈必定堕大地狱中一劫受苦。从地狱出已然后方得人身人道。以彼诸比丘辈闻是法本甚深义故。所有恶业重罪应堕大地狱中一劫受苦。今日入于大叫唤地狱之中。一触受已即得上生兜率天中受诸天乐。汝舍利弗。当知是诸比丘闻此法故。速除多罪暂少轻受。汝舍利弗。当知是一百比丘。于弥勒菩萨下生成道。初会说法声闻众中得阿罗汉果。尽诸有漏无复烦恼。三明六通具八解脱。身心烦恼二余俱尽。是故舍利弗。宁于是法本修多罗中疑心听受。不用成就四禅定心及四无量心。亦复不用具足成就四无色定心。何以故。虽复成就如是法者。若不闻是甚深法本。于烦恼中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我愍此辈说是法本。尔时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菩萨言。希有希有。文殊尸利。乃能善说如是法本。为欲教化诸众生故。文殊尸利菩萨言。舍利弗。真实际者不增不减。法界不增不减。众生界者亦无增减。所以者何。如是等法但有言说无可得者。彼不为此此不为彼。即自无自有何依处。是故舍利弗。菩提者即是解脱也。何以故。所有法智无异处故。非作非不作。若如是知名为已入涅槃者。尔时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文殊尸利菩萨所说。真实际中无增无减。法界众生界亦无增减。不受烦恼不受解脱。尔时世尊说是语已。为欲重明真实义故。复以妙偈而说颂曰。

  过现未来法  唯语无真实

  彼若于实处  一相无差别

  若无相分别  是即有真相

  无相无分别  分别亦无相

  若不作分别  不了别涅槃

  是二皆魔事  智者应当知

  阴界诸入中  我虽名字说

  无生名字者  彼二还一相

  起心正分别  彼即成邪念

  妙智无分别  以有空行故

  分别有思量  无分别无思

  了别即是相  不了得涅槃

  若能如是知  名为大智者

  是故尽智者  得智无分别

  智能说于智  智说还自空

  是中能忍者  是名为大智

  假使满三千  七宝持用施

  忍信是法者  其福为最上

  假使亿劫中  施戒忍精进

  通辩成就福  不比持是经

  若持是经者  至真等即说

  是经功德力  彼悉当成佛

  尔时世尊说是法本修多罗偈时。一万杂类众生远尘离垢得清净法眼。五百比丘于无漏法中心得解脱。八万欲界天子未发心者。皆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世尊尔时即授彼记。皆于星宿劫中。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同一号名曰法开华如来至真等正觉。佛说是经已。文殊尸利童子尊者舍利弗等五百比丘。天龙八部诸鬼神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文殊尸利经

猜你喜欢
  华译提婆菩萨所著书述要·太虚
  卷九·彭绍升
  四念处颂并序·省庵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第一卷·宗泐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八·佚名
  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佚名
  卷第三十·雷庵正受
  卷二十·赞宁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六·佚名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六·岱宗心泰
  在波尔薄约与国大副校长恩觉士谈话·太虚
  集大乘相论卷下·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十二·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澄观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十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董解元

    【仙吕调】【剔银灯】阶下小僧报覆:“观了三魂无主。尘蔽了青天,旗遮了红日,满空纷纷土雨。鸣金击鼓,摆槊抢刀,把寺围住。○为首强人英武,见了早森森地怯惧。里一顶红巾,珍珠如糁饭;甲挂唐夷两副;靴穿抹绿;骑匹如龙,卷毛亦

  • 侯正卿·隋树森

    侯正卿,名克中,号艮斋先生, 真写(今河北正定县)人。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元太宗三年至九年之间,年九十余卒。曾居汴梁,至元中徙浙中。比白林小数岁,二人为总角交。幼年丧明,听人诵书,即能悉记。稍大,习词章,

  • 卷三百二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二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龙洲集下谒江华曽宰二首抠衣三十年前事曽以诸生傍绛纱一国所专吴白下双鳬独逺令江华时来馆学总余事老去衣冠懐古家共怪我门郊岛外狂生尚有一刘义鬟

  • 拳变馀闻·罗惇曧

    余既为《庚子国变记》,复搜集记载,及连年旅京津所闻较确者,录为《拳变馀闻》,兴至即书,不复次其先后,视《国变记》尤详尽矣。{曰融}志。甲午中曰之战,津郡惊扰,官民迁徙。时适北乡挖支河获残碑一,字漶漫,惟二十字可读。文曰:&l

  • 卷之一百七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九 三味书屋·周作人

    旧日书房有各种不同的式样,现今想约略加以说明。这可以分作家塾和私塾,其设在公共地方,如寺庙祠堂,所谓“庙头馆”者,不算在里边。上文所述的书房,即是家塾之一种,——我说一种,因为这只是具体而微,设在主人家里,请先生来走教,不

  • 宋可传·脱脱

    宋可,字予之,是武陟县人。他的姑母嫁给了大族槁氏,在贞..年间的战争中,丈夫和儿子都死于战乱。姑母把五十笏白金赠给宋可,宋可并不推辞,接受下来。后来,姑母继领了槁氏远族的一个孩子,带他回来探访娘家。宋可就摆了酒席聚会乡

  • 张介福传·张廷玉

    张介福,字子祺,自怀庆迁至吴中。年少时受业于许衡。双亲早逝,无出仕求官的意愿。家境贫穷,冬天连短袄也没有,有人送他..絮,不肯接受。有时别人送一点小东西他也要还礼。张士诚占据苏州,兵士骚扰他家,他端坐不动。士卒将他砍伤

  • 鹿善继传·张廷玉

    鹿善继,字伯顺,定兴人。他的爷爷久征是万历年间进士,担任息县知县。当时朝廷传令丈量田地,各地都要把田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予以登记、汇报,息县却把田地都当作下等汇报,久征说:“丈量田地应该是为了解除百姓的贫困,怎么能反倒用

  • 略论中国社会主义·钱穆

    大陆邓小平自称,求改马列共产主义为中国社会主义,此言甚有思路。但社会一名词,乃近代自西方传译而来,中国自古无之。《大学》八条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傥以较大言之,则可谓天下即指社会。但其地位极广大犹在国之上

  • 第四编 近世哲学史·钟泰

    第一章 清儒之标榜汉学自王学之衰专事浮谈,人鲜实学。虽得东林诸君子振之,而亦气节之士多,经济之士少。故及流寇之起,满清乘之,入主中夏。士大夫前仆后继,断脰捐踵,而曾无救于灭亡。于是当时有识之士,至以亡国之罪归之讲学者

  • 卷八十一·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八十一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二十九襄公元年考异足利本传败其徒兵于洧上于作于宋板永怀堂同注五大夫鱼石向为人鳞宋向带鱼府正误宋当作朱 洧水出密县东南至长平入頴诸本頴

  • 刺议第二十六·桓宽

    【题解】此篇是丞相史和文学继续前篇的辩论,作者认为文学的发言是对丞相史的讽刺,故名曰“刺议。”文学就丞相史所提出的“使文学言亡而非,虽微丞相史,孰不非也”,反唇相讥,直接刺讥丞相之议是“

  •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欧阳竟无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   云何菩薩修正四依。謂諸菩薩爲求義故從他聽法.不爲求世藻飾文詞.菩薩求義不   爲求文而聽法時雖遇常流言音說

  • 卷第四·本谧

    嘉兴大藏经 二隐谧禅师语录二隐谧禅师语录卷第四江南扬州高沙天王禅寺 湖广荆州江陵水月禅院 嗣法门人 超巨 超秀 等编住常州宜兴屺山保安禅寺语录据室,“从上诸祖以来,这里密不通风。有时露个消息,也是棒打

  • 阅史郄视·李塨

    四卷,续一卷,清李塨撰。李塨字刚主,蠡县人,康熙年间举人,官通州学正,从博野颜元游。李塨为学主张忍嗜欲,苦筋力,习六艺,讲世务。书中讲道: “王五公教我小事克勤,谓小事皆有次第节奏,然后大事可为。”持论极平,能不因人废言; 力主

  • 啁啾漫记·匏夫

    《啁啾[zhōu jiū]漫记》近代文言笔记。匏[páo]夫著。甲寅出版社(上海)1915年9月出版,铅印本,平装1册。不分卷,无序跋。全书收文40余篇。其内容皆叙有清一代的遗闻佚事。篇目如《清德宗西狩琐闻》、《纪康熙己未博学宏

  • 建国大纲·孙中山

    全称“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年1月23日孙中山起草并提交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审议,同年4月12日公布。共25条,具体规划了“革命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的方案。主要内容: (1)提出三民主义是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