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唯 识
治唯识学,应明本识。本识名阿赖耶,译言藏,具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亦名阿陀那,译言持,谓能持种及根身器界。就能藏及持种义边,名一切种,乃极微妙虚灵均等周遍之恒行流动,即藏识之等流现行。就所藏及持身界义边,名异熟识,所谓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变异而熟者,即藏识之异熟现行。此异熟识即一期之总报主,有各各差别可言,诸有情依此故非一;彼一切种对异熟识及余识心心所法四分为一切种,而在自则非种非现,但是极微均之恒行流动,诸有情依此故非异。一切种可略分识种、业种。识种、属名言习气,如微尘模型等;属我执习气,如人工业。业种、属有支习气,如依人工微尘等,由水成为泥团;但有泥团,尚未成器,故仅谓之种耳。至前六识,对此名异熟生,谓由异熟识而生者。但末那四分仅通识种,从无始来,恒执第八见分为我,属我执习气,如模型然。第六四分通识种,亦通业种,有我执、名言、有支、等习气,其我执习气如工宰,名言习气如微尘。前五四分亦通业种、识种,然以无执故无我执习气,仅有名言、有支习气,如匠工依第六之工宰,照第七之模型,将名言识种之微尘造作器具。但第七执第八见分为我,不过一种空洞之计画,实无可执,如造楼阁者先作一图,后以第六之运筹,驱役前五之工匠,造成第八之真异熟及前六之异熟生。由是以观,第七虽执第八,若无前六之运造,则虽执不成业果。前六虽有运造之能,若无第七之空执,则不能有所依据而造成异熟。第八之异熟虽为前七所造,亦含藏前七一切种子。如是展转依持,乃成缘生因果之理。一切种中漏无漏种法尔具足,一一有情展转增上,漏无漏法,亦互相熏。起信论将无漏说在真如,故有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之说。诸有疑漏无漏种不互相熏者,一、由太认种为有形碍之实物,如世谷麦等种;二、由不明展转增上即是熏义。盖一切种,但是识上差别功能,当未现行时,毫无形碍,如人手有习书画等功能,尚未书画时,手中书之功能与画之功能有何形碍?又、识种、业种,皆通有漏、无漏,有漏只是有执,无漏即是无执。诸有但以遣执空理名真如者,以是别说有为无漏。若知真如有空、不空义,空即妙观、平等二智相应之遣执空理,而不空即大圆镜等四智相应之执尽实相。合此空不空,谓之一真法界,亦即真如,则诸无漏皆为真如。彼偏执无漏无为是真如,乃仅就择灭涅槃言,但知其空,不知不空。不唯于真如义不全,即于无为义亦不全,以诸漏永尽,非漏任运现行,不假功用,无暂停息,亦即无为义也。唯识究竟位颂所云:‘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岂同二乘灰身灭智耶?若但知空相、空性、空理等遣执之共相道理谓之真如,因而固执真如不可说相用,遂以非难起信论真如无明相熏之义,何不观于欧阳居士唯识抉择谈云:‘虽则涅槃而是无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尽未来际,作诸功德’。然作功德乃名无住,而相寂然仍名涅槃,涅槃即是无为,无为即是真如,圆诠了义,讵可不一致思耶?(唐大圆记)(见海刊四卷六期)
猜你喜欢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三·知礼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九·澄观 卷二十五·赜藏主 遇见精神的出生地·李叔同 序·善一如纯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六·王日休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佚名 传法正宗记·契嵩 卷第二十六(弥沙塞)·佚名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八·智顗 毗沙门仪轨·佚名 人性可善可恶·太虚 法华举禅师·惠洪 央掘魔罗经卷第四·佚名 第二十四則 劉鐵磨五臺山會齋·胡兰成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