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四卷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四卷

(大众问品第十七)

释本有今无偈 释世若无佛非无二乘得二涅槃义 释栴陀罗得受记义 出佛自受纯陀供以化佛受大众供事 佛说十三偈谓假 使乌鸱同一树义

菩萨品之第三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至)重为分别令得除断

案。僧亮曰。次答三乘若无性。云何而得说也。上再说因果经体已同。屡劝修行。而未明修法。将说五行。而是修本。更以十问。释疑劝信。所以然者。经之因果。理致幽远。纯陀先知。时众犹故有疑。文殊知疑。而不能决。更以事问也。疑谓。从缘得法。皆是无性。三乘成果。皆从缘得。若佛是常。二乘亦常。二乘无常。佛亦无常。故云无差别也。若二乘是常者。云何乐实未生。而名为受乐耶。僧宗曰。从此讫最胜无上道。悉为广叹也。经之为益。不出因果。前七问中。四问因益。三问果益。一周明义。因果两益。竟于前文。此下文殊。腾纯陀疑。以为广叹。以得解者。由此经也。宝亮曰。纯陀所疑。与迦叶所问。意同而辞异也

佛言善男子云何疑心(至)声闻缘觉无有差别

案。法瑶曰。上明三宝。有时而盛。有时而衰。似非常住。致生疑惑。是以纯陀。示同有疑。文殊申述。扣发大圣也。将显三乘佛性。同归一致。是以三宝。可得而不灭。如其不尔。是则三乘无性。岂同湛然也。僧宗曰。疑谓。本无今有。无常法。如来既是本无今有。就事而求。应是无常。而开宗言常。是故疑也。又迦叶上问三乘无性。便是应无。如其有性。则应见用。二大士之言。辞异有同。佛下引偈。以答两家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至)亦有差别亦无差别

案。僧亮曰。本有今无者。本有烦恼。而无涅槃也。本无今有者。本无般若。而有烦恼也。若谓佛三世。皆有烦恼者。无有是处也。是故缘虽同。而所以为异也。有烦恼故无常。无烦恼故有常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案。僧亮曰。迦叶为请法之主。以上义隐。须明问以广之也

佛言善男子谛听谛听(至)业报因缘令乳色一

案。僧亮曰。长者譬先佛也。牛譬行人。色异譬三乘也。一人譬今佛也。三乘成佛。报先佛之恩。如祠祀也。得大涅槃一器也。色白譬我乐净也。寻便惊怪。至皆同一色。将释所由。假为惊辞。怪因异而果一也。是人思惟者。谓八万行因果不应异也

善男子声闻缘觉菩萨亦尔(至)所以者何同尽漏故

案。僧亮曰。合前而乳色一

而诸众生言佛菩萨(至)解悟乳相由业因缘

案。僧亮曰。合先怪而后悟

复次善男子譬如金矿(至)以断无量亿烦恼故

案。法瑶曰。前譬明缘因佛性同耳。此明正因果佛性也。明三乘同有此性。修道断结。陶冶成佛。此理非是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也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如是说者多有过咎

案。僧亮曰。将问差别。先难无差。谓因亦是有。果亦是有。有义不异。有何差别。众生有性。似如己有。致此难也

若诸众生皆有佛性(至)如来涅槃而不般涅槃

案。僧亮曰。谓若是先有。得便应同。不应有异也

善男子诸佛世尊所得涅槃(至)大般涅槃名为善有

案。僧亮曰。唯佛乃得。故非先有也。若非先有。则二难俱释也。名为有者。有为不善也。三事无为。名为善有也

世若无佛非无二乘(至)出现于世开示三乘

案。僧亮曰。唯佛具善有耳。非佛得者。非善有也。乃有一佛者。善有难成。旷劫乃就也。开示三乘者。三非实有。非先究竟也。法瑶曰。此明二乘不得涅槃义也。涅槃若极。菩萨近之。无佛之世。尚无得者。况二乘耶。而云二乘得者。是不实也。僧宗曰。根有大小。悉有广狭。世无大心众生。为说常果。令作佛者。非无权说二乘得二灭也。以其志小。权说引接。得知虚果未极。何容责使同佛涅槃耶。又释若世间。都无作佛理者。非无二乘得二涅槃。理既不尔。故知二乘权设小果。何得同佛耶。无量劫乃有佛出者。释上句也。谓圆解难固。常倒易生。无善感佛。不得恒现。善机希有。所以时一出世。背化失机。动经劫数。云何说大耶。致教唯以三乘级引。故知。小果权施。而非实也

善男子如汝所言菩萨二乘(至)是故名为大般涅槃

案。僧亮曰。上已总答。更引昔说。别答前难。昔说伊字之譬。及解脱是色。而声闻非色。已说三事善有之义也

迦叶言如佛说者我今始知(至)亦有差别亦无差别

案。僧亮曰。称佛二。说而领解也

迦叶言云何性差别(至)杂诸烦恼亦如是

案。僧亮曰。上已说佛及二乘有异。未说人人各异。故重问也。声闻如乳者。因有远近。声闻菩萨。于佛亦尔也

迦叶复言狗尸那城(至)目楗连等速成佛道

案。僧亮曰。上说声闻凡夫因有近远。而欢喜旃陀罗。在千佛数中。而不说声闻。是则因近而更远。何耶

佛言善男子或有声闻(至)以发速愿故与速记

案。僧亮曰。行有内外。偏行者迟。遍行者速。而声闻偏行外行也。所以然者。先有小心。须偏行以去之。凡夫不尔。是故速也

复次善男子譬如商人(至)护正法者为授远记

案。僧亮曰。此下说凡夫。知声闻志小。自轻已行。若与速记。必有深失。下合譬中。说其事也。商人譬佛。珠譬得记之行也。市卖者。譬授记之辞也。颇梨珠者。譬生死行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所得眷属不可阻坏

案。僧亮曰。次答云何诸菩萨。而得不坏众也。因上声闻护法庄严眷属。眷属是佛外果。即以外果劝进也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至)以是义故名为肉眼

案。僧亮曰。答云何为生盲。而作眼目导也。次以内果劝信。若不识常果。不知身是常因。对因不见。名生盲也。下不知手足等事。名为无眼者。常是未能见之者。是障外之事。名无眼者也

复次善男子如来常为(至)以是义故名为父母

案。僧亮曰。次答云何示多头唯愿大仙说也。以说劝信。谓说者是佛。佛有大慈。是众生父母之言。不可不信也。所以者何以下。一音所说。各各得解证慈也

复次善男子如人生子(至)而为众生叹说妙法

案。僧亮曰。次答云何说法者。增长如月初。初说无常。后则说常。似如欺人。不慈众生。非父母义。明不正也。故以父母教婴儿。为譬也

大众问品第十七

案。僧亮曰。事已究竟。佛欲涅槃。大众请佛。以为品名。次答云何复示现究竟于涅槃也。下讫猗卧五事。是现涅槃义也。前后各一事。寄不食不病。证佛不灭而应灭。以显涅槃是示现也。中间闻三事。示一切事讫也。知佛常住。明现在化讫也。说有余无余。未来教讫也。为文殊等受记。菩萨事讫也。五种究竟。故现灭也。法瑶曰。上增长如月初者。先明浅近无常之说也。此言其终极常乐教言示现者。明实不灭。显常住之义也。僧宗曰。答第二十六问也。亦名随喜品。下文大众。闻佛说常。咸皆随喜。又云。纯陀成道。我亦随喜也。偈前长行。末是答问也。偈中明不灭示现之义乃显也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至)充满具足持至佛前

案。僧宗曰。意在催供也。宝亮曰。古佛道法。过中不飡。其时既至。不容发言。故放光以显意也。智秀曰。此下长行中。有十事。此即第一。是经家述纯陀蒙光。即知其事。起办供也

尔时有大威德天人(至)前至佛所奉其所施

案。僧亮曰。光明重催。知供时必至。所以感而从也。智秀曰。第二事也

尔时天人及诸众生(至)听诸比丘受此供养

案。僧亮曰。佛已不受。不敢复请。故仰悕大悲。听诸比丘受也。智秀曰。第三事也

时诸比丘知是时故(至)如西方安乐国土

案。智秀曰。第四经家述诸比丘。亦知时而起也

尔时纯陀住于佛前(至)最后具足檀波罗蜜

案。智秀曰。第五重请佛住

尔时一切菩萨摩诃萨(至)所设供具则为唐捐

案。智秀曰。第庆纯陀也

尔时世尊欲令一切(至)自受纯陀所奉设者

案。僧亮曰。化佛不食。表释迦亦然。以显不灭而现灭也。自受纯陀所设者。为应见者。有此说耳。非定尔也。僧宗曰。法身无像。应化何殊。自受纯陀者。示请主有人。显彼无宿愿之异耳。智秀曰。第七事也

尔时纯陀所持粳粮(至)一切大众亦复如是

案。智秀曰。第八事。叙纯陀与大众愿遂。一切欢喜也

尔时大众承佛圣旨(至)所食之物亦无差别

案。智秀曰。第九事。叙大众承佛旨。故能有涅槃之念

是时天人阿修罗等(至)无上调御盲无眼目

案。智秀曰。第十事。向叙怀念。今述发言也

尔时世尊为欲安慰(至)此则是诸佛最上之誓愿

案。僧宗曰。此中说十三偈。无指的文也。正应各除前后四偈。取中央偈也。大意。明佛法身圆极。应而不灭也。前四偈。一往慰喻。后四偈。令其安心有在。不应愁恼。即是答上示现究竟涅槃义也。上言示现。明如来久已成佛。入伊字圆德涅槃。说此妙义。令大众开解即示现。又一义。既妙本不灭。是则应迹。无时不化。但一应不现。亦言灭也。宝亮曰。唱有十三偈。誓唯十二。不知所以而然也。或是偈之零落。不尔者。十三字误。应为十二也。智秀曰。偈中分为四阶。第一有一行半。明久能现入涅槃。其实长存也。第二次有一行。明得涅槃。故久无饥渴之苦也。第三次有十四行半。广举诸譬。明今非实灭。示现灭也。即此十四行中。复有三意。前一行半劝也。中十二行。正显偈旨也。最后一行。结劝意也。第四有四行。举三宝长存。明涅槃相也。有三意。初两行劝。次一行举三宝。劝求常果也。后一行举诸佛誓愿。结成所以劝意也

若有比丘比丘尼(至)观了三宝常者是栴陀罗

案。昙纤曰。次答问云何勇进者。示人天魔道也。明若能随佛发前誓愿。是即天道。不解一体三宝。常乐我净。是名魔道。栴陀罗者。即是杀者。魔之异辞也

若有能知三宝常住(至)无有娆害能留难者

案。智秀曰。次答云何知法性。而受于法乐也。明三宝是真法性。有能知者。则永受安乐也

尔时人天大众阿修罗等(至)鼓天伎乐以供养佛

案。僧亮曰。以此答云何知法性。受于法乐也。时会知佛常住。是知法性受安乐也。谓现在化道已讫。应现灭也

尔时佛告迦叶菩萨言(至)皆知如来是常住法

案。僧亮曰。欲令人说异见。显如来密力。皆是知法性受乐之事也。有两翻。此第一先问迦叶也。宝亮曰。就迦叶答中五事。第一见诸佛甚多。第二见所坐甚小。而能容也。第三见大众各随佛说十三偈。第四见大众各心念言。唯我独得供养释迦。第五见纯陀之供。虽复鲜少。而足大众也

尔时世尊告纯陀言(至)摩诃萨等之所围绕

案。宝亮曰。纯陀自见一事。并前合为六事也。此明现在事毕。从得道已来。所化可利益。有缘得益者。讫于此矣

佛告纯陀汝先所见(至)菩萨所行具足成办

案。宝亮曰。上已广略两重明常。复答二十余问竟。乃结果云。纯陀住十住地。所作成办。当知理教可征也。何应指说陀罗尼咒。而顿有六万四千人。得无生忍者。故知。昔教定是方便。今教定是真实。若昔纯不数。以方便唱云。有人得道者。则下愚入道之心不勤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至)说是大乘大涅槃经

案。僧亮曰。追答第二十七问。明未来事讫。为开邪正两门。十恶为魔道。十善为天道。使改恶行善。故言未来事讫也

猜你喜欢
  学僧修学纲宗·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五十·佚名
  禾山普禅师·惠洪
  转法轮经忧波提舍·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五·道宣
  斌雅禪師語錄卷上·斌雅
  圆寂品第二十六·佚名
  卷三·佚名
  卷五·佚名
  卷三·佚名
  往生礼赞偈一卷·善导
  大乘义章 第十五卷·慧远
  卷第一·居顶
  不和合品第四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三·陈起

    <集部,总集类,江湖後集>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後集卷十三     宋 陈起 撰曾由基 由基三山人 题画梅水仙山矾三友图 野梅清靖节水仙韵坡公山谷秀而野厥有山矾风陶苏黄三君时异风味同後人思典刑写入画图中 赠贵官

  • 卷一百五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五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三十四 徐积 垓下歌 垓下将军夜枕戈半夜忽然闻楚歌词酸调苦不可听拔山力尽无如何将军夜起帐中舞八千儿郎泪如雨此时上马复何言虞兮虞兮奈何汝 江南春 今

  • 卷六十二·徐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録卷六十二白居易【五】古体诗【五】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刘兄文高行孤立十五年前名翕习是时相遇在符离我年二十君三十得意忘年心迹亲寓居同县日知闻衡门寂寞朝

  • 卷二·钱俨

      ○武肃王下  (丁卯)四年春三月,敕升衣锦城为安国衣锦军。王命文穆王伐温州。夏四月戊午,克温州,斩卢佶而还。王命都监使吴璋为温州制置使。文穆王复讨处州。是月,梁太祖受唐禅,大赦改元开平,奉唐帝为济阴王,敕遣上金吾卫

  • 大事记续编卷三十三·王祎

    晋安皇帝隆安元年【燕惠闵皇帝永康二年 西秦乞伏干归太初十年 秦文桓皇帝皇初四年 凉王吕光龙飞二年 魏大祖道武皇帝皇始二年 南凉秃髪乌孤太初元年 北凉叚业神壐元年】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会稽王道子归政

  • 卷之一千二百九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百七·佚名

    光绪十八年。壬辰。春正月。辛酉朔。上诣奉先殿堂子行礼。  ○遣官祭太庙后殿。  ○率王公以下文武大臣。诣慈宁门庆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礼成。御太和殿受朝贺。  ○诣大高殿拈香。寿皇殿

  • 一四八○ 贵州巡抚冯光熊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四八○ 贵州巡抚冯光熊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八年十月十五日调任云南巡抚 贵州巡抚臣冯光熊跪奏,为遵旨汇奏事。窃照乾隆四十八年钦奉上谕:《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于辽、金、

  • 卷七·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七乾隆二十年春二月丙辰上谕军机大臣曰达瓦齐虽有罪之人究属一部台吉大兵进征倘伊属下见事势穷蹙将伊献出或被巴特玛车凌擒送阿睦尔撒纳处毋加

  • 韩氏逐向晋于周·佚名

    【提要】 笼络人心方能形成力量。而如何使他人对自己心存感激、站在自己一边呢? 【原文】 韩氏逐向晋于周,周成恢为之谓魏王曰:“周必宽而反之,王何不为之先言,是王有向晋于周也。”魏王曰:“诺。”成恢因为谓韩王曰:“逐向

  •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钱穆

    要谈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首先应该提到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此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创始于三千年前的周公,完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此项教育的主要意义,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亦不专为幼

  • 卷三十五·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三十五日本山井鼎物 观 撰毛诗注疏第四【四之一】存旧毛诗卷第四王黍离诂训传第六毛诗国风郑氏笺谨按古本本王黍离下有之什二字后刋去之今从其正王城谱考异宋板疏此风雅之作【三叶左

  • 卷五·佚名

    善男子,复有十法。名菩萨具旃衣。何等为十。不随染欲名为旃衣。不随瞋故名为旃衣。不随痴故名为旃衣。不随恼害故名为旃衣。不随贪嫉故名为旃衣。不随憍慢吾我故名为旃衣。不为人知故名为旃衣。不为名闻利养故名为旃衣

  •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三之上·李通玄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十行位第一欢喜行。南方有国土。名为三目。彼有比丘。名曰善见。南义如前。国土名三目者。以明法眼智眼慧眼。以此善知识。于此行中。常以此三眼。善利众生。故名三目。目者眼也。以法眼明净。常见法

  • 01.说戒品·佛音

    说戒品 虽以如是包摄诸德的戒定慧三门而显示清净道,但太简略,为了饶益一切(众生)是不够的,所以再加详细叙述。这里先设些关于戒的问题:一、什么是戒?二、什么是戒的语义?三、什么是戒的相、味、现起、足处?四、什么是戒的功

  • 竹谱·李衎

    十卷。元李衎(1245—1320)撰。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 (今北京丰台区北)人。官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李衎少时见人画竹,从旁窥其笔法,“始若可喜,旋觉不类,辄叹息舍去”。后跟从黄澹游学

  •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李杲

    诊法著作。元李杲撰。一卷。杲有《脾胃论》已著录。本书原题朱震亨撰,实为后人误题。成书于定宗三年(1248)。内容以指掌图说明脉象及其主病,对三部九候、五运六气、十二经脉、常脉病脉、脉证治法等脉诀内容,进行解说,

  • 刘子·佚名

    亦称《刘子新论》、《新论》等。初见于《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著录并题为刘勰撰。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北齐刘昼、孔昭撰,唐袁孝政注。或以为刘勰,或以为刘孝标,未知孰是。”但《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