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诃利帝母真言经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尔时诃利帝药叉女。在佛众会从座而起。五体投地礼佛双足。而白佛言。我有心真言。由如真多摩尼宝能满一切意愿。为利益安乐阎浮提诸善男子及善女人。唯愿世尊哀愍听许。我今说之。

真言曰。

唵弩弩么(引)里迦(引)呬帝娑嚩(二合引)诃(引)

若有女人不宜男女。或在胎中堕落断绪不收。皆由四大不不能调适。或被鬼神作诸障难。或是宿业因缘不宜男女。应取白[疊*毛]或一肘或一搩手或长五寸随意大小。画诃利帝母。作天女形纯金色。身著天衣头冠璎珞。坐宣台上垂下两足。于垂足两边画二孩子。傍宣台立。于二膝上各坐一孩子。以左手怀中抱一孩子。于右手中持吉祥果。画师应受八戒。其彩色中不用皮胶。画像成已。净治一室严仪涂拭。以香涂作一方坛。置像坛中。以种种华散于坛上。复以甘脆饮食乳糜酪饭及诸果子阏伽香水。烧沉水香而用供养。像面向西持诵者面东。对像念诵每日三时。时别诵一千遍。取月生五日起首。先诵十万遍。然后对像前念诵。所求一切事皆悉圆满。

又法女人欲得男女者。月经后澡浴。取黄乳牛母子同色者。构乳一升置银器中。以右手无名指搅乳。诵真言加持一千八十遍。然后取服。至七日内则得有胎。

又法欲令他人欢喜敬爱者。或饮食果子或华或香。加持一百八遍。于真言句中加彼人名。将与彼人则得欢喜爱敬。

又法若有人作留难口舌者。画彼人形左脚踏之。诵真言一千八十遍则得无难。

又法欲令一切人欢喜者。取牛黄末置银器中。准前以无名指搅诵真言加持一百八遍。点于额上一切人见皆欢喜顺伏。

又法若得新衣服。对像前加持一百八遍。然后取著一切人见亦皆欢喜敬爱。

又法若有恶梦。诵真言一百八遍。则得恶梦消除。

又法若月蚀时。取酥五两置金器中。以金箸搅。无令间断念诵加持。乃至月却得圆满为限。然后取一分供养诃利帝母。余者渐吃。即有胎孕所生男女聪慧福德 又法取牛膝根作齿木。加持一百八遍嚼及揩齿。所出言词令人乐闻。意欲所求他人之事皆得随意成就 又法欲得寿命长远者。取骨屡草嫩苗。揾苏蜜酪护摩七夜。夜别诵真言一千八遍。一遍一掷火中则长寿。

又法欲得所为所作随意成就者。每月月生五日二十日。涂拭道场散华。种种饮食乳糜酪饭。及诸果子阏伽香水。烧沉香薰陆以用供养。先供养一切如来文殊师利菩萨普贤等一切菩萨。然后供养我诃利帝母。何以故。我本药叉女。如来授与我三归五戒菩提心律仪戒。对诸十地菩萨故。是先供养诸佛菩萨。供养已。对此像前诵一万遍。所求事业皆得满足。

诃利帝母念诵法。

爱子心真言曰。

唵知(上)尾知(上)[寧*頁]娑嚩(二合引)诃

印合掌屈二大拇指入掌中。诵心真言供养讫。于顶上放二大拇指即散去。请召发遣皆放此印。以白檀香。横量六指作童子形。具足两手各把果子与人。头上作三髻角子。于闲净处安置。诵真言万遍。即现身问言。唤我何事。随心答之。取黄牛肉方寸。一加持一烧日三时。满四日得大自在随意。

又法牛肉安悉香为丸。月八日三时念诵。烧上香一八遍。至日已。夜半现大光相得大神力。安悉香为丸一加持一烧日三时。时别一千八遍五日调伏一切人。

又法百草花一一加持散身上。得千人衣食。

又法日诵真言烧苏合香七日。见地下金藏。以种种花果饮食坛中供养。日日如是得一切财宝。

又法安悉和乳粥。一加持一烧七日。日三时时别一千八遍。现身共语供意问。

又法被禁闭。诵一万遍即解脱。治病加持庵罗果芽乳中渍烧加持。除一切病。

诃利帝母经

猜你喜欢
  增壹阿含经卷第五·佚名
  卷六·赜藏主
  佛说宝带陀罗尼经·佚名
  目录·佚名
  中阿含经卷第一·佚名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佚名
  世间出世间品第九·佚名
  泥洹品法句经第三十六(三十有六章)·佚名
   第六十四則 趙州於頭上倒戴草鞋·胡兰成
  十二门论品目·龙树
  大般泥洹经卷第六·佚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十四卷·湛然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七·唐慧琳
  卷四十·佚名
  又序(光绪戊申年印光法师序)·周梦颜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杨基

    钦定四库全书眉庵集卷十明 杨基 撰五言絶句新月光斜镜露边影没眉铺黛香烟隔院来知有佳人拜残雪庭雪半消残犹存旧腊寒春风知有意留待隔年看春梦【二首】春梦复春梦春梦何时晓啼鸟忽相呼花残人又老其二春梦复春梦梦与

  • 卷三百三十七·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三十七牡丹花类五言古白牡丹         【唐】白居易城中防花客旦暮走营营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开在深寺中车马无来声唯有钱学士尽日绕丛行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众嫌我独

  • 李演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演(生卒年不详)字广翁,号秋堂,有《盟鸥集》。《绝妙好词》卷五录其词六首。《浩然斋雅谈》卷下云:“淳祐间,丹阳太守重修多景楼。高宴落成,一时席上皆湖海名流。酒馀,主人命妓持红笺,征诸客词。秋田李演广翁词(《贺

  • 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六·赵尔巽

      柏{艹俊} 麟魁 瑞常 全庆   柏{艹俊},原名松{艹俊},字静涛,巴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道光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内阁学士,兼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十八年,出为盛京工部侍郎,调刑部,兼管奉天府尹。二十年,召授刑部侍郎,调吏部

  • 卷之四百十二·佚名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十一月丙戌朔上诣颐和园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翌日如之。内注  ○以降调刑部尚书薛允升为宗人府府丞。  ○丁亥。上还宫。  ○山西巡抚胡聘之奏朔平学官事肬

  • 三 小酒店里·周作人

    无论咸亨也罢,德兴也罢,反正酒店的设备都是差不多的。一间门面,门口曲尺形的柜台,靠墙一带放些中型酒瓶,上贴玫瑰烧五加皮等字,蓝布包砂土为盖。直柜台下置酒坛,给客人吊酒时顺便掺水,手法便捷,是酒店官本领之所在,横柜台临街,上

  • 公子列传第十七·司马迁

    张凤岭译注【说明】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赵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传》便是司马迁倾注了高度热情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专传。传中详细地叙述了信陵君从

  • 罗钦顺传·张廷玉

    罗钦顺,字允升,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编修。后迁调南京国子监司业。与祭酒章懋一同教导士子。不久,送父母返乡,并请求在家奉养。刘瑾大怒,削去钦顺官职,降为平民。刘瑾被诛后复官,调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再调任南京吏部右

  • 卷一百七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三乐考【十九】乐舞【臣】等谨按周礼以六舞大合乐自後历代因之制之沿革不同皆所以和神人而象功德也我朝舞制亦仍前代之旧而斟酌尽善损益得中盖列圣相承文德武功度越前古周礼六代之

  • ●眷旧鉴第六(二十六案)·徐谦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古道云亡,悠悠陌路。感物情长,如泣如诉。辑眷旧   义鹿冢(《圣师录》)   银台侯广成先生家,放一鹿于尧峰,且数年。侯死,鹿跳踯断角,累日不食,亦死。山僧怜而葬之,碣曰“义鹿冢”。   徐仲光赞曰:遂

  • 春秋集传辨疑卷九·陆淳

      襄元年仲孙蔑防晋栾黡宋华元衞寗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  左氏云且不登叛人【登成也不成其专邑之讨】谓之宋志【成宋志也】赵子曰按此乃是夫子裁其邪正不得不如此为文何关不登叛人与成宋志哉  公羊曰

  • 附录下·赵汸

    黄楚望先生行状先生讳泽字楚望其先长安人唐末有官于蜀者知资州内江县曰舒艺卒葬资州次子师明留居后遂为资州人师明长子知权知丹山县事知权长子延节宋初以徳行道艺闻拜宣徳郎通判渠州讨宼有功召入面奏当世利害剀切太祖

  • 卷三·僧伽斯那

    估客驼死喻,磨大石喻,欲食半饼喻,奴守门喻,偷犛牛喻,贫人能作鸳鸯鸣喻野干为折树枝所打喻,小儿争分别毛喻医治脊偻喻。五人买婢共使作喻,伎儿作乐喻,师患脚付二弟子喻,蛇头尾共争在前喻,愿为王剃须喻,索无物喻,蹋长者口喻,二子分财

  • 卷第七·佚名

    祖堂集卷第七 祖堂卷七 夹山 夹山和尚嗣花亭,在澧州。师讳善会,姓廖氏,汉广岘亭人也。受业龙牙山,依年受戒于荆门。后通经论,时称学海聪辩天机。初曾京口已转法轮,后因道吾指,参承花亭,密契玄关,便栖夹岫。 师有时曰:“

  •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七·法藏

    (尽此第□会)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离世间品第三十三将释此文四门同前。初释名有三。一者分名。谓此明第三名托法进修分。即依托行法修成正行故立斯名。二会名者。约处名普光重会。今何故于此而重会者。以前普光是生解之

  • 卷第一百五十三·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五十三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根蕴第六中等心纳息第四之三问此中何者是想。何者是微细。何者是微微。有说。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是想。无所有处是微细。非想非非想处是微微。有

  • 太玄经·扬雄

    西汉扬雄撰,晋范望注。十卷。《四部丛刊》影印万宝堂翻宋本。此书乃模拟《周易》之作。自汉以后,先有宋衷、陆绩注;至晋范望,则又删定二家之注,并自注赞文,定为此本。卷末附唐王涯《说玄》五篇及宋林瑀《释文》一卷。全书

  • 白话新五代史·欧阳修

    《新五代史》,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嘉祐五年(1060)成书。二百二十五卷。分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记载唐代二百九十年历史。志表水平与编者史识都很高,但文辞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