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广释菩提心论卷第三

    莲华戒菩萨造

    西天译经三藏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复次此中次第应修彼诸禅定。谓若得离欲爱所有喜乐。内心清净住正相应。有寻有伺是初禅定。又复此中无寻唯伺。名中间禅。初禅地爱若得离已。所有喜乐内心清净住正相应。是二禅定。二禅地爱若得离已。乐舍正知住正相应。是三禅定。三禅地爱若得离已。舍念相应。是四禅定。所有无色定等行相应知。是中诸所缘相如应分别。于所缘中令心坚固。如理所作以慧观察。智光明生破无明种。毕竟得断即正相应。异此皆是外道所修。非正三摩地。不能断烦恼。

  如诸经说。所有正修三摩地时。若我想生。是即还复发起烦恼。尔时住心当如止水。入三摩地相应观行。

  如楞伽经说。总略而言。正慧观行唯心静住外无分别。若住真如所缘是心应过。心若过已彼无对碍而亦应过。无对碍中若相应住是大乘观。彼无发悟最胜寂静。即胜无我智无对碍观。

  此中意者。如实观察心外必无色法分别。是即最上相应胜行。若尔识之与色云何有异。或不异者识亦应有对碍义耶不然如梦分位所见不实。是故识外如实伺察。极微量色取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如是成唯识。无复一切外义可有。唯心静住外无分别。于伺察中以离色法故有所得相。而为得者毕竟无所得。是故于诸色法应观无色。彼若唯心无实能取亦无所取。是二取性实不可得。离取舍故即心无二。如是伺察亦无二相。于真如所缘中是心亦过。彼所取相亦复过已。二无对碍。于是无二智中住如实义。所言唯心过已二无对碍。是智于中而亦应离。是故自性他性中诸有生性而不可得。如应伺察诸众生性亦不和合。若取若舍二不实性悉应远离。当知一切物性诸有取著。于无二智中皆应舍离。于无对碍无二智中若如是住。即于一切法如实觉了无有自性。彼即能入最上实性。入无分别三摩地门。又若于是无对碍无二智中相应住者。是即最上实性中住。是大乘见。如是亦见最上实性。以见最上实性故。即于一切法慧眼观空。智光明中皆如实见。

  如诸经说。云何见胜义谛。谓一切法无见。此中如是。所言无见者。是胜意乐真实无见。非如世间诸生盲者及瞑目人。缘阙故或不作意故而皆不见。彼等有性颠倒种子悉不能断。此即不然。又如入无想定。后或出时还复生起有性取著。贪等根本诸烦恼聚而不解脱。所言有性取著贪等根本烦恼行相。如圣二谛等经说。若复有言入无分别总持法门。无分别法中离色等相。以决定慧于无色中。观无所得亦无作意。是胜义乐。非如无想定等。于诸色等取著法中作意而离。是故当知如前所说。诸色等中作意离相。若无正慧即不能断疑惑种子。譬如世间火若存时诸物烧然。云何能离思之一法。若不调止所有邪。

  由此当知。所有奢摩他诸所缘中。心住坚固如理所作。以慧伺察智光明生。明现暗除智生障灭。如人二目随量无差。于诸分位照明无异。智光明出亦复如是。非光明中有冥暗性。明暗二法互相违故。当知三摩地中离冥暗性亦复如是。若不尔者。云何能住心一境相。是故若于三摩呬多中如实了知。即能一向随顺正慧。此中所说悉不相违。

  复次三摩呬多中。应以慧观都无色相。于一切法悉无所得。彼诸相应分位相中。无所进趣无所发悟。若自若他悉见无性。有性分别戏论相等一切息灭。如是即于正慧所观无相性中而得相应。有心分别悉不能立。即彼无性亦不可得。若于是中或谓有性而可见者。是见应止。如是止已。若于无性分别转者。此亦不然。设使有性三时相应。以慧眼观无相无得。又何止邪。如实义者。有性无性不应分别。一性异性亦不可分别。是中若离性与无性二分别者。悉能照达诸分别空。即彼能照及所照性亦无所有。如是乃得最上最胜无分别相应。此中若住如是相应。即一切分别悉能断灭。所有烦恼障智障而亦能断。于彼烦恼障不生不灭性中。而性等颠倒根本悉除。

  如圣二谛等经说。如是相应行中。一切性等分别断已。普尽性等颠倒无明自性烦恼障根本即断。彼根本断已诸烦恼障而悉能断。

  又如圣二谛经中。问妙吉祥菩萨言。云何能得烦恼调伏。云何而能了知烦恼。妙吉祥言。胜义谛中毕竟不生。彼一切法无生性中。世俗皆是不实颠倒。应当止息一切性等所起颠倒思惟分别。若彼思惟分别不止息者即有我共相。既有我共相即起立诸见。若见起立即烦恼转。天子若能了知胜义谛中一切法毕竟无生。即胜义谛具十种无颠倒。若胜义谛中无颠倒即无分别。若无分别得灭相应。若灭相应彼我共相即不能得。若我共相既不能得。而彼诸见不能起立。乃至胜义谛中涅槃之见亦复不起。由如是故即于无生行中一切烦恼毕竟调伏。天子当知。诸烦恼于胜义谛无碍智中。毕竟空毕竟无相毕竟无性。如是知者是为了知烦恼。天子譬如毒蛇为咒所害。彼烦恼种亦复如是。天子又问云何为烦恼种。妙吉祥言天子彼胜义谛毕竟无生性中若于一切法起分别时。此即是为诸烦恼种。由是起诸性等颠倒。于颠倒中不能照达。是故若于所断法中一切颠倒悉能断者。所有智障能正决定而悉除遣。智障断已无相续性。譬如日光出时离诸云翳。于一切处照明无碍。而彼智光清净照明。若色若心一切自性亦复如是。诸物实性决定常住。于无相续性中。真实了如一切物性如实义者。此中物性。云何能以言词宣说。是故于彼胜义世俗谛中。如如所说如实了知一切色相及诸物性已。即得一切智。如是所说断障等义。是证一切智最上胜道。非彼声闻等道。彼诸颠倒不能尽除。亦复不能正断二障。

  如楞伽经说。大慧。彼声闻人起别异因有所住著。彼见法已取为涅槃自谓得佛。而不能见法无我理。大慧。此非解脱。如是声闻人自智所证未真出离。谓得出离。异见转故而彼所作非此相应。彼所行道非真解脱。世尊但说一乘之法。不说声闻等道。彼声闻人但于蕴中观察无我。而彼所得谓人无我。此中不然。应观三界一切唯识。若说识外有义得无我者。如是即于无二智无我中。而不得入。以他性得入故。若他性得入者。彼即非入唯识性故。

  又如此经圣出世品中说。复次佛子当知。三界唯心所现是心。亦无中边可得。若言有边即有所生。若言有中即有所住。一切皆是分别相故。若心无中边。是故能入彼无二智。如是入者是真实入。

  此中有问。若如是者诸相应分位当云何生。答由彼清净胜愿力故。菩萨发起大悲。普为众生作利益事。从彼愿力。出生胜上诸布施等明白善行。彼即真实清净所生。又复菩萨大悲。若一切众生未能尽入诸法无性清净智中。菩萨乃至随入轮回。亦复不染轮回过失。而岂住于彼无发悟寂静法中。如经颂云。

  无对碍中见  最胜无我智

  是故若于无二相中说无二语。是为最胜。即胜义谛中真胜意乐。于无二无对碍智中。毕竟无我无有自性。即得所见相应。彼所有见无别异见。一切无分别及无发悟。一切寂静。又问若尔云何能起诸相应行。答不然若或有见彼实。不能随顺胜义。何以故。是中无有主宰自在相应相故。而何有见。但以世俗法中随顺色等境界相故。若智生起。识亦随顺世间所行。是故应知此彼智者。智中冥会说有所见。且非实有主宰等相。若无二无对碍智生起时如实开晓。乃能于是智中得如实见。非谓一切法于胜义谛中无有自性。而世俗谛决定相应。若异此说。是诸异生狭劣之智。

  如圣二谛经说。胜义谛中毕竟无性。世俗道中随亦应观。若异此者。彼愚夫异生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等诸分位。当云何立。谓世俗无因故。世俗无生故。今此不然。世俗道中随应观故。于胜义谛实无所生。胜义谛中若有所得如兔角等。诸世俗法如幻如影及如响等。由如是故。世俗缘生与胜义谛。是中物性非不和合。彼审思察无改转性。此中如是。当知世间一切如幻。诸烦恼业即是幻因。诸众生生即是幻转。所有相应福智诸行亦是幻因。如是相应智即于幻中转。

  如般若波罗蜜多经说。须菩提所有声闻如化缘觉如化。菩萨如化如来如化。烦恼如化业如化。须菩提以是缘故。一切法如化。此如是等差别诸行及异生等。皆如幻相。于彼幻中如所了知。皆是不实取著。若能如是知。是即相应者。若执实取著即愚夫异生。如是所说实不相违。

  如圣法集经颂云。

  如幻所作事  从化起解脱

  此如前了知  非化中有著

  说三有如化  佛菩萨悉知

  知已被胜铠  作世间利益

  如是等诸所行中。应观实性。如前所说奢摩他中。若沉下高举心等起时。应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尔时应离高下作意智得成就。彼奢摩他毗钵舍那相应行者所行之道。即得具足。乃至能起信解力等。住解行地。观后欲起时还复思惟。胜义谛中无有自性。彼世俗谛亦如是住。

  如宝云经说。菩萨云何得无我理。善男子。菩萨应以正智观察色受想行识。彼观察时是色生不可得。集不可得。灭不可得。如是受想行识若生若集若灭皆不可得。彼胜义谛中了知无生行已。起慧观察。不复所行而有取著。由是愚无智者。于如是等无自性中。执为有性。颠倒取著。是故生死循环无尽。现受众苦无有休息。菩萨大悲如是常起。无间思念现前为作。悲愍利益发胜愿行。如我所行随得一切智已。于是法性如实觉了。然后于一切佛菩萨等供养称赞。成所作已。从空悲藏。发生一切施等福行。

  如圣法集经说。若诸菩萨如实显示者。谓于一切众生中以大悲转。我此三摩地乐。一切法中如实显示。一切众生为作所成。由是大悲所开发时。即得增上戒定慧等。诸学圆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中应知。慧及方便是诸菩萨所行相应胜道。不断世俗谛。显示胜义谛。若不断世俗即能以大悲而为先导。善为众生作利益事。远离颠倒。彼即名为善能建立出世间慧。由此乃为顺行方便。于诸方便所行时中。了如幻相亦不颠倒。以出世智。如如善修最胜方便。能于真实句义之中。发勇悍意出生胜慧。菩萨得是慧方便已。乃住相应所行胜道。

  如无尽意经说。禅定无尽而能出生慧及方便。其所出生应知即是相应行者。所行胜道。

    广释菩提心论卷第三

  妄分别刺等。何能拔除。复次此中云何能离疑惑种子。谓于相应定中。以慧眼观彼种子空。如先所说。于色等中若以其所得相而为得者。毕竟无得。如人迷绳谓蛇。智了无异。色中离疑其义亦然。以慧眼观诸境不实邪妄计执。如人处于暗室复还掩闭。总一暗冥都无所见。又如瓶等器中盛满诸物。以盖覆故亦无所见。此中意者。是暗室等虽无所见。然色等有性疑惑取著亦不能离。以不离故彼虽无见不断过失。如是等人诸取著心毕竟云何而能除断。是故应以三摩地。手执极微妙快利慧刀。断彼思色等。邪妄分别种子。如是真实断故。譬如拔树连根悉除。地既无根不复生长。邪思种子既得断已。一切过失悉不复生。此中如是。断障等义是奢摩他毗钵舍那相应法门。即修行者所行之道。如世尊言。此相应门是无分别正智因性。故经颂云。

  先安住戒次得定  得彼定已慧当修

  清净圆明智慧成  智净先由戒具足

猜你喜欢
  第四十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澄观
  第四章 第一第二结集·佚名
  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卷上·佚名
  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静泰
  慈悲道场忏法 第七卷·佚名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三·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三·念常
  佛说决罪福经卷上·佚名
  卷之二十五·别庵性统
  三 阿摩昼经·佚名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三卷·一行
  卷第五十四·佚名
  卷第五·德清
  菩提行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王若虚

      荆公有“两山排闼送青来”之句,虽用“排闼”字,读之不觉其诡异。山谷云“青州从事斩关来”,又云“残暑已促装”,此与排闼等耳,便令人骇愕。  山谷《闵雨》诗云:“东海

  • 曹文贞公诗集卷六·曹伯启

    (元)曹伯启 撰○七言律诗中丞敬公九日登真州南城以诗见示爱其闲逸迈徃之气惜不得侍行遂想象和呈二首年华逝水故相临节序循环岂易禁芦叶汀洲迁客梦菊花篱落故园心长笻曳曳风生袖破帽翩翩雪满簮惆怅昔人行乐地剧谈豪饮莫

  • 卷四百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十六元稹酬乐天春寄微之鹦心明黠雀幽蒙何事相将尽入笼君避海鲸惊浪里我随巴蟒瘴烟中千山塞路音书絶两地知春历日同一树梅花数升酒醉寻江岸哭东风酬乐天舟泊夜读

  • 春明丛说·俞蛟

    ◎ 白云观遇仙记出西便门八里,有白云观,元时邱真人修道于此,后因其基为庙。上元之日,为真人生辰。其前数日,住持道士,即洒扫殿庭,涤除院宇,卖香楮及百货者咸集;游人往来,自朝至暮,无停轨。道士之狡黠者,衣衲,手棕麈,或门或廊庑间,注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一十四·佚名

    万历三十三年冬十月壬寅朔钦天监进三十四年大统历 上不御殿照例颁赐百官○孟冬时享 太庙命英国公张惟贤代○遣官祭司井之神○准户部奏京卫军士冬衣布花比照三十年例每名给本色折色各一疋银钱兼支绵花钞锭如例○铸给

  • 卷之三百二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二百五十八·佚名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春正月。癸卯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宫拜神毕率诸王、贝勒、贝子、公、内大臣、大学士、侍卫等诣皇太后宫、行礼御殿王以下、文武各官、外藩王、及使臣等、上表朝贺停止筵宴。  ○朝鲜国王李

  • ◎王局赌之黑幕·李定夷

    苏垣赌风素炽,受其害者,不知凡几,而以王局赌(即伪睹)之害人为最甚。此等赌徒之狠心毒手,甚于盗贼。靠此王局赌以骗人金钱者,城厢内外,不乏其人。近日发现一件骇人听闻之王局赌,竟以四千无之巨,为孤注之一掷。阊门外横马路有某元

  • 一二八二 谕内阁办书错误降调官员王燕绪等准其捐复仍准办书处行走·佚名

    一二八二 谕内阁办书错误降调官员王燕绪等准其捐复仍准办书处行走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二日内阁奉上谕:据吏部奏降调祭酒韦谦恒系由议叙升授之员,若以五品京堂降补,未免尚优,请降等以正六品之中

  • 张文谦传·宋濂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自幼聪敏,记忆力强,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即位前为藩王时,封邢州为分地,秉忠向世祖荐举文谦。定宗二年(1247),世祖召见文谦,命他掌管王府书记,渐渐为世祖所信任。邢州地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以供勋臣衣

  • 卷六·杨于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质疑卷六明 杨于庭 撰文公公即位按周书顾命四月乙丑成王崩宰臣太保即于是日命仲桓南官毛俾爰齐侯吕汲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王世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宅忧为天下主由是而观君薨嗣君即位岂有旷至月日

  • 卷五·赞宁

    ◎义解篇第二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五人)○周洛京佛授记寺法藏传(大仪)释法藏字贤首,姓康,康居人也。风度奇正,利智绝伦,薄游长安,弥露锋颖,寻应名僧义学之眩属奘师译经,始预其间,后因笔受、证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常至天后朝,传译

  • 第六十六卷·佚名

    身念处品之三复次修行者。内身循身观。有何等风住我身中。或作安隐。或不安隐。彼以闻慧。或以天眼。见干粪风。若我多食。风则不调。能令苦恼。入于身分筋脉之中。令粪干燥。或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乃一便利。干燥少秽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义净

    并序沙门义净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并那烂陀寺图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王路。其间或西越紫塞而孤征。或南渡沧溟以单逝。莫不咸思圣迹罄五体而归礼。俱怀旋踵报四恩

  • 第四十八章 六王章·佚名

    &hellip;&hellip;彼易得要品建住院,又罗质尼提波伽[精舍]亦施与法喜部。(一)彼[王]于摩诃内多提波提伽[精舍]设境界,施于彼等寇多瓦多地方之提婆沙伽村。(二)彼于摩诃陀罗村建名加丹波构那[精舍],同于提婆利村建造吉利乌哈那伽罗精舍

  • 庚辛之间读书记·王国维

    王国维著。王氏治学精谨,考证尤力。伦明说他“读书最精细,凡过目者,多有精密校本。所纠伪文、阐新义多谛当”(《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王国维》)。本书为著者研读《大唐六典》、《增入宋儒议论杜氏通典》、《岩下放言》、

  • 尔雅·佚名

    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解释词义和名物的词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词典之一。成书于约公元前2世纪。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今本共3卷,19篇。内容分为19类,以“释某”为标题,其中首3篇《释诂》、《释言》、《

  • 春秋究遗·叶酉

    十六卷,清叶酉著。此书多宗其师方苞《春秋通论》,时有异同。对胡安国《春秋传》苛刻之说,《公羊》、《谷梁》附会之例,全弃置不取。于《左传》也多纠正,往往连其事迹也予以怀疑。总体上能准情度理,多得经义。所分变例、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