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二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十二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业蕴第四中表无表纳息第四

表无表总别  四性三世成

业果界是非  有漏等学等

身戒与心慧  总别修不修

戒类三世成  此章愿具说

若成就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应作四句。有成就身表非此无表。谓生欲界。住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有身表。不得此无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无表。有成就身无表非此表。谓圣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无身表。设有而失。若生色界。无身表。设有而失。若圣者生无色界。有成就身表亦此无表。谓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现有身表。亦得此无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无表。若住别解脱律仪。若住不律仪。若住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有身表。亦得此无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无表。若生色界。现有身表。或先有此表不失。有非成就身表亦非此无表。谓住卵[穀-禾+卵]。若异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身表。设有而失。若异生生无色界。

若成就善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应作四句。有成就善身表非此无表。谓生欲界。住不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有善身表。不得此无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无表。有成就善身无表非此表。谓圣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无善身表。设有而失。若生色界。无善身表。设有而失。若圣者生无色界。有成就善身表亦此无表。谓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现有善身表。亦得此无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无表。若住别解脱律仪。若住不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有善身表。亦得此无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亦得此无表。若生色界。现有善身表。或先有此表不失。有非成就善身表亦非此无表。谓处卵[穀-禾+卵]。若异生住胎若生欲界。住不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无善身表。设有而失。若异生生无色界。

若成就不善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诸成就不善身无表。彼成就此表。有成就不善身表非此无表。谓生欲界。住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有不善身表。不得此无表。或先有此表不失。不得此无表。

若成就有覆无记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无成就有覆无记身无表。有成就此表。谓生色界。现有有覆无记身表。

若成就无覆无记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无成就无覆无记身无表有成就此表。谓生欲色界。现有无覆无记身表。

若成就过去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应作四句。有成就过去身表非此无表。谓生欲界。住非律仪非不律仪。先有身表不失。不得此无表。有成就过去身无表非此表。谓圣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先无身表。设有而失。若生色界。先无身表。设有而失。若学者生无色界。有成就过去身表亦此无表。谓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无表。若住别解脱律仪。若住不律仪。若住非律仪非不律仪。先有身表不失。亦得此无表。若生色界。先有身表不失。有非成就过去身表亦非此无表。谓处卵[穀-禾+卵]。若异生住胎。若生欲界。住非律仪非不律仪。先无身表。设有而失。若阿罗汉及异生。生无色界。

若成就过去善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应作四句。有成就过去善身表非此无表。谓生欲界。住不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先有善身表不失。不得此无表。有成就过去善身无表非此表。谓圣者住胎若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先无善身表。设有而失。若生色界。先无善身表。设有而失。若学者生无色界。有成就过去善身表及此无表。谓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先有善身表不失。亦得此无表。若住别解脱律仪。若住不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先有善身表不失。亦得此无表。若生色界。先有善身表不失。有非成就过去善身表亦非此无表。谓处卵[穀-禾+卵]。若异生住胎。若生欲界。住不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先无善身表。设有而失。若阿罗汉及异生。生无色界。

若成就过去不善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诸成就过去不善身无表。彼成就此表。有成就过去不善身表。非此无表。谓生欲界。住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先有不善身表不失。不得此无表。

若成就过去有覆无记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无成就过去有覆无记身表及此无表。若成就过去无覆无记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无成就过去无覆无记身表及此无表。若成就未来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无成就未来身表有成就此无表。谓圣者住胎若生欲界已。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圣者生无色界。

若成就未来善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无成就未来善身表有成就此无表。谓圣者住胎若生欲界已。得色界善心。若生色界。若圣者生无色界。若成就未来不善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无成就未来不善身表及此无表。

若成就未来有覆无记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无成就未来有覆无记身表及此无表。若成就未来无覆无记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无成就未来无覆无记身表及此无表。若成就现在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应作四句。有成就现在身表非此无表。谓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现有身表。不得此无表。设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无表。若住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有身表。不得此无表。设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无表。若生色界。现有身表。有成就现在身无表非此表。谓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正在定。设不在定。现无身表。先有身表不失。得此无表。若住别解脱律仪及不律仪。现无身表。若住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无身表。先有身表不失。得此无表。若生色界。正在定。有成就现在身表亦此无表。谓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现有身表。得此无表。或先有身表不失。得此无表。若住别解脱律仪及不律仪。现有身表。若住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有身表。得此无表。或先有身表不失。得此无表。有非成就现在身表亦非此无表。谓处卵[穀-禾+卵]。及住胎中。若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不在定。现无身表。设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无表。若住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无身表。设先有身表不失。而不得此无表。若生色界。不在定。现无身表。若生无色界。若成就现在善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应作四句。有成就现在善身表非此无表。谓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现有善身表。不得此无表。设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无表。若住不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有善身表。不得此无表。设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无表。若生色界。现有善身表。有成就现在善身无表非此表。谓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正在定。设不在定。现无善身表。先有善身表不失。而得此无表。若住别解脱律仪。现无善身表。若住不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无善身表。先有善身表不失。而得此无表。若生色界。正在定。有成就现在善身表亦此无表。谓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现有善身表。亦得此无表。先有善身表不失。得此无表。若住别解脱律仪。现有善身表。若住不律仪及住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有善身表。亦得此无表。先有善身表不失。得此无表。有非成就现在善身表亦非此无表。谓处卵[穀-禾+卵]。及住胎中。若生欲界住律仪。不得别解脱律仪。不在定。现无善身表。设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无表。若住不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无善身表。设先有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无表。若生色界。不在定。现无善身表。若生无色界。

若成就现在不善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应作四句。有成就现在不善身表非此无表。谓生欲界。住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有不善身表。不得此无表。设先有不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无表。有成就现在不善身无表非此表。谓生欲界住不律仪。现无不善身表。若住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无不善身表。先有不善身表不失。得此无表。有成就现在不善身表。亦此无表。谓生欲界。住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有不善身表。亦得此无表。先有不善身表不失。得此无表。若住不律仪。现有不善身表。有非成就现在不善身表亦非此无表。谓处卵[穀-禾+卵]。若住胎中。若生欲界。住律仪及非律仪非不律仪。现无不善身表。设先有不善身表不失。而不得此无表。若生色无色界。

若成就现在有覆无记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无成就现在有覆无记身无表。有成就此表。谓生色界。现有有覆无记身表。

若成就现在无覆无记身表。彼成就此无表耶。答无成就现在无覆无记身无表有成就此表。谓生欲色界。现有无覆无记身表。如广说身表无表。如是语表无表。广说亦尔。

若业欲界系。彼业果欲界系耶。答诸业欲界系。彼业果亦尔。有业果欲界系非彼业。谓由色界道。作欲界化。发欲界语。若业色界系。彼业果色界系耶。答诸业果色界系。彼业亦尔。有业色界系非彼业果。谓由色界道。作欲界化。发欲界语。及由色界道。证诸结断。若业无色界系。彼业果无色界系耶。答诸业果无色界系。彼业亦尔。有业无色界系非彼业果。谓由无色界道。证诸结断。若业不系。彼业果不系耶。答诸业不系。彼业果亦尔。有业果不系非彼业。谓由色无色界道。证诸结断。

若业非欲界系。彼业果非欲界系耶。答诸业果非欲界系。彼业亦尔。有业非欲界系非彼业果。谓由色界道。作欲界化。发欲界语。若业非色界系。彼业果非色界系耶。答诸业非色界系。彼业果亦尔。有业果非色界系非彼业。谓由色界道。作欲界化。发欲界语。及由色界道。证诸结断。若业非无色界系。彼业果非无色界系耶。答诸业非无色界系。彼业果亦尔。有业果非无色界系非彼业。谓由无色界道。证诸结断。若业非不系。彼业果非不系耶。答诸业果非不系。彼业亦尔。有业非不系非彼业果。谓由色无色界道。证诸结断。

颇业有漏。有漏果耶。答有。谓等流异熟果。颇业有漏。无漏果耶。答有。谓离系果。颇业有漏。有漏无漏果耶。答有。谓等流异熟离系果。颇业无漏。无漏果耶。答有。谓等流离系果。颇业无漏。有漏果耶。答无。颇业无漏有漏无漏果耶。答无。颇业有漏无漏有漏无漏果耶。答无。颇业有漏无漏。有漏果耶答无。颇业有漏无漏。无漏果耶。答无。颇业学。学果耶。答有。谓等流果。颇业学。无学果耶。答有。谓等流果。颇业学。非学非无学果耶。答有。谓离系果。颇业无学。无学果耶。答有。谓等流果。颇业无学。学果耶。答无。颇业无学。非学非无学果耶。答无。颇业非学非无学。非学非无学果耶。答有。谓等流异熟离系果。颇业非学无学。学果耶。答无。颇业非学非无学。无学果耶。答无。

如世尊说。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云何不修身。答若于身未离贪欲润喜渴。又无间道。能尽色贪。彼于此道。未修未安。云何不修戒。答若于戒未离贪。广说如身。云何不修心。答若于心未离贪欲润喜渴。又无间道。能尽无色贪。彼于此道。未修未安。云何不修慧。答若于慧未离贪。广说如心。若不修身。彼不修戒耶。答如是。设不修戒。彼不修身耶。答如是。若不修身。彼不修心耶。答诸不修身。彼不修心。有不修心非不修身。谓已离色染。未离无色染。若不修身。彼不修慧耶。答诸不修身。彼不修慧。有不修慧非不修身。如前说。若不修戒。彼不修心耶。答诸不修戒。彼不修心。有不修心非不修戒。如前说。若不修戒。彼不修慧耶。答诸不修戒。彼不修慧。有不修慧非不修戒。如前说。若不修心。彼不修慧耶。答如是设不修慧。彼不修心耶。答如是。

如世尊说。修身修戒。修心修慧。云何修身。答若于身已离贪欲润喜渴。又无间道。能尽色贪。彼于此道。已修已安。云何修戒。答若于戒已离贪广说如身。云何修心。答若于心已离贪欲润喜渴。又无间道。能尽无色贪。彼于此道已修已安。云何修慧。答若于慧已离贪。广说如心。若修身。彼修戒耶。答如是。设修戒。彼修身耶。答如是。若修身。彼修心耶。答诸修心。彼修身。有修身非修心。谓已离色染。未离无色染。若修身。彼修慧耶。若诸修慧。彼修身。有修身非修慧。如前说。若修戒。彼修心耶。答诸修心。彼修戒。有修戒非修心。如前说。若修戒。彼修慧耶。答诸修慧。彼修戒。有修戒非修慧。如前说。若修心。彼修慧耶。答如是。设修慧。彼修心耶。答如是。

若成就过去戒。彼成就未来现在此类戒耶。答有成就过去戒非未来现在此类戒。谓表戒已灭不失。此类戒不现前。有及未来非现在。谓静虑无漏戒已灭不失。此类戒不现前。有及现在非未来。谓表戒已灭不失。此类戒现前。有及未来现在。谓静虑无漏戒已灭不失。此类戒现前。

若成就未来戒。彼成就过去现在此类戒耶。答有成就未来戒非过去现在此类戒。谓阿罗汉生无色界。有及过去非现在。谓静虑无漏戒已灭不失。此类戒不现前。有及现在非过去。谓无漏戒初现前。有及过去现在。谓静虑无漏戒。已灭不失。此类戒现前。若成就现在戒。彼成就过去未来此类戒耶。答有成就现在戒非过去未来此类戒。谓表戒初现。前有及过去非未来。谓表戒已灭不失。此类戒现前。有及未来非过去。谓无漏戒初现前。有及过去未来。谓静虑无漏戒。已灭不失。此类戒现前。

业蕴第四中自业纳息第五

自业义世成  对异熟成堕

智谋害留舍  心乱缠佛教

书数算印诗  世间工业处

成就学等戒  此章愿具说

云何自业。答若业已得今有异熟。及业异熟已生正受。自业是何义。答是得自果自等流自异熟义。复次此业所招异熟。于自相续。现熟非余。于自相续。养随养。育随育。护随护。转随转。益随益。故名自业。

若业是自业。此业当言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答此业当言过去。

若业是自业。此业成就耶。答应作四句。有业是自业此业不成就。谓业已得。今有异熟。及业异熟已生正受。此业已失。有业成就此业非自业。谓业非已得今有异熟。及业异熟。非已生正受。此业不失。有业是自业此业亦成就。谓业已得今有异熟。及业异熟已生正受。此业不失。有业非自业此业不成就。谓业非已得今有异熟。及业异熟非已生正受。此业已失非亦有。四句与前相违应广说。

若业是自业。此业定当受异熟耶。答应作四句。有业是自业。此业定当不受异熟。谓业已得今有异熟。及业异熟已生正受已。至最后位。有业定当受异熟。此业非自业。谓业非已得今有异熟。及业异熟非已生正受。此业异熟未熟。有业是自业此业定当受异熟。谓业已得今有异熟。及业异熟已生正受。未至最后位。有业非自业此业定当不受异熟。谓业非已得今有异熟。及业异熟非已生正受此业异熟已熟。非亦有四句。与前相违。应广说。若业成就。此业定当受异熟耶。答应作四句。有业成就此业定当不受异熟。谓业过去不善善有漏异熟。已熟。此业不失。若业未来不善善有漏已得。而定不生。若业无记无漏成就。有业定当受异熟此业不成就。谓业过去不善善有漏异熟未熟。此业已失。若业未来不善善有漏不得。而定当生。有业成就此业定当受异熟。谓业过去不善善有漏异熟未熟。此业不失。若业未来不善善有漏已得。亦定当生。若业现在不善善有漏有业不成就此业定当不受异熟。谓业过去不善善有漏异熟已熟。此业已失。若业未来不善善有漏不得。亦定不生。若业无记无漏不成就。非亦有四句。与前相违应广说。

若预流者。有不善业。能顺苦受。异熟未熟。彼既成熟。应堕恶趣。何道障故而不堕耶。答由二部结缚诸有情令堕恶趣。谓见所断修所断结。诸预流者。虽未永断修所断结。而已永断见所断结。阙一资粮。不堕恶趣。如车具二轮有所运载。鸟有二翼能飞虚空。阙一不然。此亦如是。

如世尊说。我圣弟子。应自审记已尽地狱傍生饿鬼险恶趣坑。诸预流者。为有现智能自审知尽地狱等而自记耶。答不能。若尔彼云何知。答信佛语故。谓世尊说。若有多闻诸圣弟子。能随观察。见自身中。有四证净现在前者。应自审记已尽地狱傍生饿鬼险恶趣坑。又预流者。已得四智。谓苦集灭道智。未得尽智无生智。故。

如世尊说。由学谋害那伽谛观却后七日憍萨罗家。必当殄灭。云何学谋害。答如有学者。未离欲染。他加害时。便作念言。当令衰坏母失爱子。又如学者。已离欲染。他加害时。从离欲退。作是念言。当令衰坏母失爱子。

诸学谋害。必果遂耶。答此不决定。若诸有情。造作增长大威势业异熟现前。便不果遂。

云何苾刍留多寿行。答谓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于僧众若别人所。以衣以钵。或以随一沙门命缘众具布施。施已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富异熟业。愿此转招寿异熟果。时彼能招富异熟业。则转能招寿异熟果。

云何苾刍舍多寿行。答谓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如前布施。施已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寿异熟业。愿此转招富异熟果。时彼能招寿异熟业。则转能招富异熟果。

云何心狂乱。答谓由四缘势力所逼。令心狂乱。一由非人现恶色像遇已惊恐。令心狂乱。二由非人忿打支节苦受所逼。令心狂乱。三由大种乖违。令心狂乱。四由先业异熟。令心狂乱何缠相应法。皆不善耶。答无惭无愧。佛教云何。答谓佛语言评论唱词语路语音语业语表。是谓佛教。佛教当言善耶无记耶。答或善。或无记。云何善。谓佛善心所发语言。乃至语表。云何无记。谓佛无记心所发语言。乃至语表。

佛教名何法。答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

契经应颂记说伽他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名何法。答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连合。书名何法。答如理转变身业及此所依诸巧便智。数名何法。答如理转变意业及此所依诸巧便智。算名何法。答如理转变语业及此所依诸巧便智。印名何法。答如理转变身业及此所依诸巧便智。诗名何法。答如理转变语业及此所依诸巧便智。世间种种工巧业处。名何法。答谓慧为先造作彼彼工巧业处。及此所依诸巧便智。

若成就学戒。彼成就非学非无学戒耶。答应作四句。有成就学戒非非学非无学戒。谓学者生无色界。有成就非学非无学戒非学戒。谓阿罗汉。及诸异生。生欲色界。有成就学戒亦非学非无学戒。谓学者生欲色界。有非成就学戒亦非非学非无学戒。谓阿罗汉。及诸异生。生无色界。

若成就无学戒。彼成就非学非无学戒耶。答应作四句。有成就无学戒非非学非无学戒。谓阿罗汉。生无色界。有成就非学非无学戒非无学戒。谓诸学者。及诸异生。生欲色界。有成就无学戒亦非学非无学戒。谓阿罗汉。生欲色界。有非成就无学戒亦非非学非无学戒。谓诸学者。及诸异生。生无色界。

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卷第十二

猜你喜欢
  所欲致患经·佚名
  俱舍论记 第二十四卷·普光
  卷第八十八·李通玄
   第三十五則 文殊前三三·胡兰成
  美国佛教之中国佛教史观序·太虚
  行状·虚舟普度
  阿閦佛国经弟子学成品第三·佚名
  金刚仙论 第八卷·佚名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十九·道宣
  三十年来之中国佛教·太虚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第四·佚名
  八光品第五·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一·佚名
  佛说妙吉祥最胜根本大教经卷下·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今传是楼诗话 九·王揖唐

    三二一、郑五作歇后语,世多轻之,不谓竟有以入诗者,工部云:“山鸟花花皆友于。”昌黎云:“谁谓贻厥无基址。”虽在大家,末足为训也。三二二、诗家习用字样,如“遮莫”之为“如此”,&l

  • 卷二百五·列传第九十二·奸臣·宋濂

        ◎奸臣   古之为史者,善恶备书,所以示劝惩也。故孔子修《春秋》,于乱臣贼子之事,无不具载,而楚之史名《梼杌》,皆以戒夫为恶者,使知所惧而不敢肆焉。后世作史者,有酷吏、佞幸、奸臣、叛逆之传,良有以也。元之

  • 契丹國志卷之七·叶隆礼

      聖宗天輔皇帝   聖宗諱隆緒,景宗之長子。年十二即位,改元統和。尊母蕭氏為承天太后,臨朝稱制凡二十七年,乃歸政于帝。宋楊業之陷,康保裔、王繼忠之敗,與夫澶淵之役,皆統和二十五年前事。是時三、四大戰,帝雖親履行陣,力

  • ◎刑法二·徐天麟

    ○疑谳高皇帝七年,制诏御史,狱之疑者吏或不敢决,有罪者久而不论,无罪者久系不决,自今以来,县道官狱疑者,各谳所属二千石官,二千石官以其罪名当报之,所不能决者皆移廷尉,廷尉亦当报之,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传所当比律令以闻,上恩如

  • 卷之三百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第十五卷 宋·缪荃孙

    慧日禅院公据在常熟拓本高三尺四寸,广二尺三寸。正书二截,上截十七行,行廿五字;下截公据字难辨,后大字清楚。在昭文内本寺。本邑崇素乡山阳里西徐保严塘下苏小娘管界居住,奉三宝,舍度僧曰弟子樊璟并男木杞楷阖家眷属等,意者,伏

  • 目录·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春秋大事表目録    春秋卷一时令表【附旁通诸经七种】尚书 毛诗 易经 周礼 礼记论语 孟子卷二之一朔闰表隠  桓  庄卷二之二朔闰表闵  僖  文卷二之三朔闰表宣  成

  • 卷一名例律·窦仪

    【二门】律条六并疏令格敕条八五刑十恶五刑笞刑五杖刑五徒刑五流刑三死刑二笞刑五一十赎铜一斤二十赎铜二斤三十赎铜三斤四十赎铜四斤五十赎铜五斤【疏议曰】笞者击也而律学者云笞训为耻言人有小愆法须惩诫故加捶挞以

  • 吏部·佚名

    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其属有四曰选部司封司勋考功  选部郎中员外郎主事掌天下文吏班秩品命   选官    作缺凡内外官员考满侍亲致仕丁忧残疾极刑考功司勋来付案呈本部立案作缺类写缺本赴

  • 屠慰曾·周诒春

    屠慰曾 字鼎孚。年三十三岁。生于江苏苏州。本籍住址。江苏苏州中张家巷二十号。已婚。子一。初学于苏州中西学堂。及上海南洋公学。光緖三十一年。以官费游美。入加利佛尼大学。习土木工程。光緖三十三年。入伊里诺

  • 诗部类说·傅斯年

    《诗经》的部类凡三:一曰风,二曰雅,三曰颂。更分之则四:一曰国风,二曰小雅,三曰大雅,四曰三颂。此样之分别部居至迟在汉初已如是,所谓“四始”之论,即是凭借这个分部法而生的,无此分别即无“四始”说,是很显

  • 佛说处处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佛言。道人行道。若嗔恚意起时。即当制己。制便念善。是为道人行。若布施财利。得之便计无常。不随身犯。谓不犯杀盗淫。是为不随身犯。出嗔恚者口亦不言。意亦不念。是为出嗔恚意中大深声者。

  • 第二十二卷·佚名

    无垢光神通解脱坛三昧耶像品第四十六之二世尊复有不空王示现一切幻化三昧耶像。白栴檀香多誐(鱼迦反又音迦字斤啰反)啰香。乌施罗香丁香。毕[口*栗]迦(斤逻反)香惹睹噜佉缚罗儞迦(同上)香。甘松香茅香根。郁金香龙脑

  • 第七十八則 開士忽悟水因·胡兰成

    第七十八則開士忽悟水因舉:古印度有十六開士,於浴僧時隨例入浴,忽悟水因,諸禪德作麼生會?他道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也須七穿八穴始得。「忽悟水因」這四個字好。「妙觸宜明」這四個字好。其實有這兩句就夠人想像不盡了。我向來

  • 卷第九十一·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九十一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四 【经】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渐次南行经

  • 琴笺·崔遵度

    琴学专著。北宋崔遵度撰。1卷。遵度字坚白。祖籍江陵(今属湖北),后徙居淄州淄川(今山东淄博南)。太平兴国进士,官至吏部郎中。通经学,喜读《周易》。尤善鼓琴,深得其趣,“尝谓颐天地之和,莫先于乐;究乐之趣,莫近于琴

  • 道书援神契·佚名

    《道书援神契》,道教典籍,元代佚名道士撰述,一卷,明代《正统道藏》收入正一部。此书之序文撰于大德九年(1305年),其书考证道教名物之源,卷首有作者自言:书中援引儒家六经为据,考证道教宫观、醮坛、钟磬、香灯、神祗、饼果(附酒)、

  • 大威德陀罗尼经·佚名

    二十卷,隋阇那崛多译。佛为阿难说陀罗尼之法本。一一法中示多种之名,多种之义,亦广说末世恶比丘之事,及说菩萨住于母胎中之楼阁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