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名例律

【二门】律条六并疏令格敕条八

五刑

十恶

五刑

笞刑五杖刑五徒刑五流刑三死刑二

笞刑五

一十赎铜一斤二十赎铜二斤三十赎铜三斤四十赎铜四斤五十赎铜五斤

【疏议曰】笞者击也而律学者云笞训为耻言人有小愆法须惩诫故加捶挞以耻之汉时笞则用竹今时则用楚故书云扑作教刑卽其义也汉文帝十三年太仓令淳于意女缇萦上书愿没身为官婢以赎父刑帝悲其意遂改肉刑当黥者髠钳为城旦令舂当劓者笞三百此卽笞杖之目未有区分笞击之刑刑之薄者也随时沿革轻重不同俱期无刑义唯必措孝经援神契云圣人制五刑以法五行礼云刑者侀也成也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孝经钩命决云刑者侀也质罪示终然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百王之所同其所由来尚矣从笞十至五十其数有五故曰笞刑五徒杖之数亦准此

杖刑五

六十赎铜六斤七十赎铜七斤八十赎铜八斤九十赎铜九斤一百赎铜十斤

【疏议曰】说文云杖者持也而可以击人者家语云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国语云薄刑用鞭朴书云鞭作官刑犹今之杖刑也又蚩尤作五虐之刑亦用鞭朴原其滥觞所从来远矣汉景帝以笞者已死而笞未曅改三百曰二百二百曰一百奕代沿流曾微增损爰洎隋室以杖易鞭今律云累决笞杖者不得过二百盖循汉制也

□□□□□□□□□□□条其今常行杖制□□□□□□□□尺五寸大头阔不得过二□□不得过九分小头径不得过九分依此行用

【准】周显德五年七月七日敕条州县自长官以下因公事行责情杖量情状轻重用今时杖不得过臀杖十五因责情杖至死者具事由闻奏

徒刑五

一年赎铜二十斤一年半赎铜三十斤二年赎铜四十斤二年半赎铜五十斤三年赎铜六十斤

【疏议曰】徒者奴也盖奴辱之周礼云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又任之以事寘以圜土而收教之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此并徒刑也盖始于周

流刑三

二千里赎铜八十斤二千五百里赎铜九十斤三千里赎铜一百斤

【疏议曰】书云流宥五刑谓不忍刑杀宥之于远也又曰五流有宅五宅三居大罪投之四裔或流之于海外次九州岛之外次中国之外盖始于唐虞今之三流卽其义也□□□□□□□□□□□□敕尚书都省□□□□□□□□□□月十六日奉圣旨徒流笞杖刑名应合该除免当赎上请外据法书轻重等第用常行杖施行令臣等详定可否奏闻俾官吏之依凭絶刑名之出入立兹定制始自圣朝臣等参详伏请宣下法司颁行天下者奉敕宜依仍付所司遍下诸道州府者

流刑

加役流决脊杖二十配役三年

流三千里决脊杖二十配役一年

流二千五百里决脊杖十八配役一年

流二千里决脊杖十七配役一年

徒刑

徒三年决脊杖二十放

徒二年半决脊杖十八放

徒二年决脊杖十七放

徒一年半决脊杖十五放

徒一年决脊杖十三放

杖刑

杖一百决臀杖二十放

杖九十决臀杖十八放

杖八十决臀杖十七放

杖七十决臀杖十五放

杖六十决臀杖十三放

笞刑

笞五十决臀杖十下放

笞四十三十决臀杖八下放

笞二十一十决臀杖七下放

死刑二

绞斩赎铜一百二十斤

【疏议曰】古先哲王则天垂法辅政助化禁暴防奸本欲生之义期止杀绞斩之坐刑之极也死者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与万冥然故郑注礼云死者澌也消尽为澌春秋元命云黄帝斩蚩尤于涿鹿之野礼云公族有死罪罄之于甸人故知斩自轩辕绞兴周代二者法阴数也阴主杀罚因而则之卽古大辟之刑是也

【问曰】笞以上死以下皆有赎法未知赎刑起自何代【答曰】书云金作赎刑注云误而入罪出金以赎之甫侯训夏赎刑云墨辟疑赦其罚百锾劓辟疑赦其罚唯倍剕辟疑赦其罚倍差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大辟疑赦其罚千锾注云六两曰锾锾黄铁也晋律应八议以上皆留官收赎勿髠钳笞也今古赎刑轻重异制品目区别备有章程不假胜条无烦缕说

【准】唐建中三年八月二十七日敕节文其十恶中恶逆以上四等罪请准律用刑其余应合处绞斩刑自今以后并决重杖一顿处死以代极法释曰恶逆以上四等罪谓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

【准】狱官令诸伤损于人及诬告得罪其人应合赎者□□被告及伤损之家卽两人相犯得罪□□□□□□□□□

□条请□□□□□□□□六十日徒限五□□□□□□□□□□□□若无故过限□□□□□□□□□□□诉据理不移前□□□□□□□□□□□□□月八日敕节文其赎铜每□□□□□□□□□□□□

十恶

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

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

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为

四曰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

五曰不道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解人造畜蛊毒厌魅六曰大不恭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若造御膳误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牢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及对捍制使而无人臣之礼

七曰不孝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

八曰不睦谓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殴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

九曰不义谓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见受业师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及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

十曰内乱谓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和者

【疏议曰】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其数甚恶者事类有十故称十恶然汉制九章虽并湮没其不道不敬之目见存原夫厥初盖起诸汉案梁陈已往略有其条周齐虽具十条之名而无十恶之目开皇创制始备此科酌于旧章数存于十大业有造复更刊除十条之内惟存其八自武德以来仍遵开皇无所损益

一曰谋反【议曰】案公羊傅云君亲无将将而必诛谓将有逆心而害于君父者则必诛之左传云天反时为灾人反德为乱然王者居宸极之至尊奉上天之宝命同二仪之覆载作兆庶之父母为子为臣惟忠惟孝乃敢包藏凶慝将起逆心规反天常悖逆人理故曰谋反

注云谓谋危社稷【议曰】社为五土之神稷为田正也所以神地道主司啬君为神主食乃人天主泰卽神安神宁卽时稔臣下将图逆节而有无君之心君位若危神将安恃不敢指斥尊号故托云社稷周礼云左祖右社人君所尊也

二曰谋大逆【议曰】此条之人干纪犯顺违道反德逆莫大焉故曰大逆

注云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议曰】有人获罪于天不知纪极潜思释憾将图不逞遂起恶心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宗者尊也庙者貌也刻木为主敬象尊容置之宫室以时祭享故曰宗庙山陵者古先帝王因山而葬黄帝葬桥山卽其事也或云帝王之葬如山如陵故曰山陵宫者天有紫微宫人君则之所居之处故曰宫其阙者尔雅释宫云观谓之阙郭璞云宫门双阙也周礼秋官正月之吉日悬刑象之法于象魏使人观之故谓之观

三曰谋叛【议曰】有人谋背本朝将投蕃国或欲翻城从伪或欲以地外奔如莒牟夷以牟娄来奔公山弗扰以费叛之类

四曰恶逆【议曰】父母之恩昊天罔极嗣续妣祖承奉不轻枭鸱其心爱恭同尽五服至亲自相屠戮穷恶尽逆絶弃人理故曰恶逆注枭鸱犯翼祖庙讳改为鸱

注云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者【议曰】殴谓殴击谋谓谋计自伯叔以下卽据杀讫若谋而未杀自当不睦之条恶逆者常赦不免决不待时不睦者会赦合原惟止除名而已以此为别故立制不同其夫之祖父母者夫之曾高祖亦同案丧服制为夫曾高服缌麻若夫承重其妻于曾高祖亦如夫之父母服周故知称夫之祖父母曾祖亦同也【问曰】外祖父母及夫据礼有等数不同具为分析

【答曰】外祖父母但生母身有服无服并是外祖父母所以如此者律云不以尊压及出降故也若不生母身者有服同外祖父母无服同凡人依礼嫡子为父后及不为父后者并不为出母之党服卽为继母之党服此两党俱是外祖父母若亲母死于室为亲母之党服不为继母之党服此继母之党无服卽同凡人又妾子为父后及不为父后者嫡母在为其党服嫡母亡不为其党服礼云所从亡者则已此既从嫡母而服故嫡母亡其党则已夫者依礼有三月庙见有未庙见或就婚等三种之夫并同夫法其有克吉日及定婚夫等惟不得违约改嫁自余相犯并同凡人

□□□□□□□□□□逆以上者州县是□□□□□□□□□□□事参军纠察闻□□□□□□□□□□□有犯恶逆以上罪者今后刺史以上附表自劾以敦风教责与不责并听敕裁

五曰不道【议曰】安忍残贼背违正道故曰不道

注云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及支解人者【议曰】谓一家之中三人被杀俱无死罪者若三人之内有一人合死及于数家各杀二人惟合死刑不入十恶或杀一家三人本条罪不至死亦不入十恶支解人者谓杀人而支解亦据本罪合死者

注云造畜蛊毒厌魅【议曰】谓造合成蛊虽非造合刀传畜堪以害人者皆是卽未成者不入十恶厌魅者其事多端不可具述皆谓邪俗阴行不轨欲令前人疾苦及死者

六曰大不恭【议曰】礼者恭之本恭者礼之舆故礼运云礼者君之柄所以别嫌明微考制度别仁义责其所犯既大皆无肃恭之心故曰大不恭

注云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议曰】大祀者依祠令昊天上帝五方上帝皇地祇神州宗庙等为大祀制律又云凡言祀者祭享同若大祭大享并同大祀神御之物者谓神祇所御之物本条注云谓供神御者帷帪杖亦同造成未供而盗亦是酒醴馔及笾豆簠簋之属在神前而盗者亦入大不恭不在神所盗者非也乘舆服御物者谓主上服御之物人主以天下为家乘舆巡幸不敢指斥尊号故计乘舆以言之本条注云服通衾茵之属真副等皆须监当之官部分拟进乃为御物

注云盗及伪造御宝【议曰】说文云玺者印也古者尊卑共之左传云襄公自楚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壐书追而予之是其义也秦汉以来天子曰壐诸侯曰印开元岁中改壐曰宝本条云伪造皇帝八宝此言御宝者为摄三后宝并入十恶故也

注云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议曰】合和御药虽凭正方中闲错谬误违本法封题误者谓依方合讫封题有误若以丸为散应冷言热之类

注云若造御膳误犯食禁【议曰】周礼食医掌王之三珍所司特宜恭慎营造御膳须凭食经误不依经卽是不恭

注云御幸舟船误不牢固【议曰】帝王所之莫不庆幸舟船既拟供御故曰御幸舟船工匠造船备尽心力误不牢固卽入此条但御幸舟船以上三事皆为因误得罪设未进御亦同十恶如其故违卽从谋反科罪其监当官司准法减科不入不恭

注云指斥乘舆情理切害【议曰】此谓情有觖望发言谤毁指斥乘舆情理切害者若使无心怨天惟欲诬构人罪自依反坐之法不入十恶之条旧律云言理切害今改为情理切害者盖欲原其本情广恩慎罚故也

注云及对捍制使而无人臣之礼【议曰】奉制出使宣布四方有人对捍不恭制命而无人臣之礼者制使者谓奉敕定名又令所司差遣者是也

七曰不孝【议曰】善事父母曰孝既有违犯是名不孝注云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议曰】本条直云告祖父母父母此注兼云告言者文虽不同其义一也诅犹咒也詈犹骂也依本条诅欲令死及疾苦者皆以谋杀论自当恶逆惟诅求爱媚始入此条

【问曰】依贼盗律子孙于祖父母父母求爱媚而厌咒者流二千里然厌魅咒诅罪无轻重今诅为不孝未知厌入何条

【答曰】厌咒虽复同文理乃诅轻厌重但厌魅凡人则入不道若咒诅者不入十恶名例云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然咒诅是轻尚入不孝明知厌魅是重理入此条注云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议曰】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就养无方出告反面无自专之道而有异财别籍情无至孝之心名义以之俱沦情节于兹并弃稽之典礼罪恶难容二事既不相须违者并当十恶

注云若供养有阙【议曰】礼云孝子之养其亲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以其飮食而奉养之其有堪供而阙者祖父母父母告乃坐【注】而奉犯翼祖庙讳改为奉

注云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议曰】居父母丧身自嫁娶皆谓首从得罪者若其独坐主婚男女卽非不孝所以称身自嫁娶以明主婚不同十恶故也其男夫居丧娶妾合免所居之一官女子居丧为妾得减妻罪三等并不入不孝若作乐者自作遣人等乐谓击钟鼓奏丝竹匏磬埙箎歌舞散乐之类释服从吉谓丧制未终而在二十七月之内释去衰裳而着吉服者

注云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及诈称祖父母父母死【议曰】依礼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而问故父母之丧创巨尤切闻卽崩殒擗踊号天今乃匿不举哀或拣择时日者并是其诈称祖父母父母死谓祖父母父母见在而诈称死者若先死其诈称始死者非

八曰不睦【议曰】礼云讲信修睦孝经云人用和睦睦者亲也此条之内皆是亲族相犯为九族不相叶睦故曰不睦

注云谓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议曰】但有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无问尊卑长幼总入此条若谋杀周亲尊长等杀讫卽入恶逆今直言谋杀不言故斗若故斗杀讫亦入不睦举谋杀未伤是轻明故斗已杀是重轻重相明理同十恶卖缌麻以上亲者无问强和俱入不睦卖未售者非释曰卖了为售

注云殴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议曰】依礼夫者妇之天又云妻者齐也恐不同尊长故别言夫号大功尊长者依礼男子无大功尊惟妇人于夫之祖父母及夫之伯叔父母是大功尊大功长者谓从父兄姊是也以上者伯叔父母姑兄姊之类小功尊属者谓从祖父母姑从祖伯叔父母姑外祖父母舅姨之类

九曰不义【议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此条元非血属本止以义相从背义乖仁故曰不义

注云谓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见受业师【议曰】府主者依令职事官五品以上带勋官三品以上得亲事帐内于所事之主名为府主国官邑官于其所属之主亦与府主同其都督刺史皆据制书出日六品以下皆据画讫始是见受业师谓服膺儒业而非私学者若杀讫入不义谋而未杀自从杂犯

注云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议曰】吏谓流外官以下卒谓庶士卫士之类此等色人类例不少有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并入不义官长者依令诸司尚书同长官之例

注云及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古及改嫁【议曰】夫者妻之天也移父之服而服为夫斩衰恩义既崇闻丧卽须号恸而有匿哀不举居丧作乐释服从吉改嫁忘忧皆是背礼违义故俱为十恶其改嫁为妾者非

十曰内乱【议曰】左传云女有家男有室「」易此则乱若有禽兽其行朋淫于家紊乱礼经故曰内乱

注云谓奸小功以上亲【议曰】奸小功以上亲者谓据礼男子为妇人着小功服而奸者若妇人为男夫虽有小功之服男子为报服缌麻者非谓外孙女于外祖父及外甥于舅之类

注云父祖妾及与和者【议曰】父祖妾者有子无子并同胜亦是及与和谓妇人共男子和奸者并入内乱若被强奸后遂和可者亦是

猜你喜欢
  志第四十七 艺文一·欧阳修
  卷七十三·毕沅
  第四十五回 刘太监榜斥群贤 张吏部强夺彼美·蔡东藩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九十六·佚名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五·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一·佚名
  卷之四百四十五·佚名
  ◎接收报馆·恽逸群
  九三七 谕内阁《明臣奏议》一书除六阿哥等罚俸外其余人员着免其议处·佚名
  南唐书卷十四·陆游
  张居翰传·薛居正
  陈思济传·宋濂
  世宗宪皇帝谕行旗务奏议卷八·允禄
  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卷二·允禄
  卷三十六、内禅之真相·黄鸿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十九·吴景旭

      丙集下之上  赋  歌扇舞衣  王勃春思赋敛态调歌扇逥【一作端】身正舞衣  吴旦生曰洪武间杨孟载早春诗近水欲迷歌扇緑隔花偏衬舞衣红诗话以为舞衣歌扇不脱元诗气习然见李义甫诗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刘希夷

  • 卷五·范梈

      歌行曲类  钓台歌  吾慕严子陵,隐居富春山。故人乘六龙,身随鱼鸟闲。羊裘大泽雪在须,忽来导从入皇都。掉头不受谏大夫,高风逸节何代无?慎勿沧浪轻钓徒。  首阳山图  山漠漠兮谷逶迤,中有二士形容饥,问之不答告者

  • 外集卷三·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外集卷三言志豪士赋【有序        晋】陆 机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何则循心以为量者存乎我因物以成务者系乎彼存夫我者隆杀止乎其域系乎物者丰约唯所遭遇落叶俟微风以陨而风

  • 卷下·胡承谱

    齐云舆夫齐云舆夫某某同伴中不省所自来讯之旗人也住齐云者二十余年适旗人有任徽州府太守者奉母氏太夫人进香齐云抵山腰遇舆夫某某讯得实情讶为其父迎归终养焉先是某某年二十许膂力方刚负气自豪与人鬬殴濒死惧罪潜逃窜

  • 第一一二禀光绪五年五月十日一一三○六-二·佚名

    户粮税总书吕祥禀报:由原书李登接收案卷,并请新竹知县饬原书交出未流交案卷具禀案下户粮税总书吕祥,为据情禀明事。切祥荷蒙赏充户粮税总书额缺,凡有应办事件,莫不勤慎从公,以冀毋负厥责。溯自承充以来

  • 第八四禀光绪二十年三月十三日一一二一七-一·佚名

    户粮税总书陈荣,禀举郑镜清等三人为庄书具禀案下户粮税总书陈荣,为选举妥充,恳恩给发谕戳,以专责成事(注)。缘蒙前宪方遵照宪饬,原设有庄书额缺,以便稽查逃粮、越占等弊,业经各前宪举充妥办在案。但前庄书

  • 杨炯传·刘昫

    杨炯,华阴人。伯祖杨虔威,武德年间官职做到右卫将军。杨炯年幼时就聪明博学,善于写文章。应童子科举中试,称为神童,拜官校书郎,为崇文馆学士。仪凤年间(676~679),太常博士苏知己上表,对公卿以下的礼服,请求另立制度文饰。诏命有

  • 世宗本纪·薛居正

    (一)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讳名荣,是太祖的养子,圣穆皇后的侄子。本姓柴,父亲柴守礼,以太子少保的官爵退休。世宗于唐朝天..十八年(921)九月二十四日,出生于邢州的别墅。尚未成年时,因为侍奉圣穆皇后,在周太祖身边,当时太祖没有

  • 床兀儿传·宋濂

    床兀儿,土土哈之第三子。奉诏随太师月儿鲁与海都叛军战于百搭山,有功,拜昭勇大将军、左卫亲军都指挥使。大德元年(1297),承袭其父亲职位,率领北征诸军越过金山,攻八邻之地。八邻之南有答鲁忽河,其将帖良台以该河为屏障,并沿河

  • 卷二百二十三上·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二百二十三上 朱批尹继善奏摺 雍正六年六月二十八日内阁侍读学士协理河工事务【臣】尹继善谨 奏爲恭谢 天恩事窃【臣】父子兄弟阖家受 恩至深至重毫无报称万一【臣】自拔置词林甫及五载 蒙

  • 第六章 21·辜鸿铭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辜讲孔子说:“聪明的人在欣赏水景的时候心境愉悦,高尚的人在观赏山景时自得其乐。聪明的人活跃,高尚的人安静;聪明的人享受生活,高尚的人可得永年。”

  • 卷五·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五钱塘程川撰易五统论程传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正谓伊川这般説话难説盖他把这书硬定做人事之书他説圣人做这书只为世间人事本有许多变様所以做这书出来【防渊録】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

  • 七臣七主第五十二·管仲

    或以平虚请论七主之过,得六过一是,以还自镜,以知得失。以绳七臣,得六过一是。呼呜美哉,成事疾。申主: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近远以续明。皆要审则法令固,赏罚必则下服度。不备待而得和,则民反素也。故主虞而安,吏

  • 地形训·刘安

    【原文】地形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极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品。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算州曰并土

  • 凡例·钱伊庵

    一彻参中。无梦想见闻主。依稀解路甚多。一友於炮声有触。予曰。邻家放炮。与汝无梦想主何涉。便无语。故得有见处者。或问彼时炮声。与现在对谈。是同是别。或问炮声此际在甚么处。或问炮声过后。汝正眠无梦时。更何

  • 卷第十五·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五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记 请方册藏经记 诸佛慧命。非文字也。然托之文字以传。故善读者。化文字为慧命。不善读者。化慧命为文字。虽曰化慧命为文字。而文字之存。即慧命之存。如春在花。花未

  • 卷第一·佚名

    撄宁静禅师住蕺山戒珠寺结制语录卷第一门人德亮 编书记德峨 录顺治庚寅岁师于苏州府吴江县罗汉寺受绍兴府山会护法缙绅罗梦章郑望裕邢淇瞻李泰若徐岱渊唐敏一吴期生吴崆峒陶岸生鲁季栗童在公刘嵢嵝刘永侯刘静甫刘

  • 周公解梦书·佚名

    又名《解梦书》、《新集周公解梦书》。占梦吉凶书。古代人们认为,梦可以预兆人的寿夭、贫富、贵贱、吉凶、祸福、得失、升降等,梦后求解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敦煌《解梦书》集中反映了唐人对各种梦的解释。《新集周公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