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上

两部付法次第记海云记

略叙金刚界大教王经师资相承付法次第记。

三藏金刚智云。我从南竺国。亲于龙智阿阇梨边。传得此金刚界百千颂经。龙智阿阇梨自云。从毗卢遮那如来(即释迦如来是此约法性身为名)在世。以此金刚界最上乘法。付属普贤金刚萨埵。普贤金刚萨埵付妙吉祥菩萨。妙吉祥菩萨复经十二代。以法付嘱龙猛菩萨(龙猛菩萨即龙树菩萨也。菩萨生时于龙树下生故名龙树也)龙猛菩萨又经数百年以法付嘱龙智阿阇梨。龙智阿阇梨又经百余年(此二圣者道果成就。皆寿数百岁)以法付金刚智三藏(梵云啭曰罗(二合)吉娘(二合)曩此云金刚智)金刚智三藏和尚蕴大小乘。宗一切有部。住戒霜洁。律为提塘。南天竺国王第三子为弘法故杖锡五天。来游震旦。时有中天竺国三藏。性释迦氏。斛饭王五十二代孙因父王使命征战。遂见杀戮残害者众。遂不乐王位。厌世出家。誓愿传法东国。与金刚智三藏。于玄宗朝同为国师知三藏金藏智解金刚界法。遂于金刚智三藏请传金刚界五部法。时三藏金刚智知中天竺国无畏三藏解大毗卢遮那教。叹言此法甚深难逢难遇昔于南天竺国闻有大毗卢遮那教名。遂游五天访求都无解者。今至大唐喜遇此教。遂请无畏三藏求授大毗卢遮那大教。亘为师资传授二本教。三藏金刚智阿阇梨又将此金刚界大教王付大兴善寺三藏不空智阿阇梨。三藏不空智和尚又以此法付嘱含光阿阇梨等弟子五人。一含光阿阇梨(代宗皇帝有敕令修北五台山造金阁寺不暇传法)二大兴善寺惠朗阿阇梨(传于崇福寺天竺阿阇梨天竺阿阇梨传付德美惠谨俗居士赵玖)三青龙寺昙贞阿阇梨(不传弟子每有学法者云东塔院有惠果阿阇梨善通教相可于彼学)四保寿寺觉超阿阇梨(传付契如。惠德阿阇梨)五青龙寺东塔院惠果阿阇梨善通声论唐梵双明。每栖心于实相之门。妙悟解于如如之理。常讽维摩经。又于余暇常披读。涅槃。花严。般若。楞伽。思益。复遇大兴善三藏和尚授金刚界。乃曰此教最上最妙。然昔日所悟大乘心地亦为至极至妙。今遇金刚界法门。更为最上。所以云极无有上者。且显教心地唯明理观。今此瑜伽教通理事二门。住金刚界。一念相应。便登正觉。故云极无有上也。所传金刚界法者。则有大兴善寺传灌顶教同学惠应阿阇梨惠则成都府惟尚。汴淋辨弘。新罗国僧惠日。日本国僧空海。青龙寺义满。义明。义操。义照。义愍。义政。义一。俗居士灵殷(已上十四人皆传授大教次阿阇梨位)次青龙寺东塔院义操阿阇梨所传。金刚界大法。则有当院同学僧。法润。义贞。义舟。义圆。景公寺僧深达。净住寺僧海云。崇福寺僧大遇。醴泉寺僧从贺。文苑。会昌寺新罗国僧圴亮。当院常坚。玄法寺僧智深。法全。弟子僧文秘(已上一十四人授金刚界大法皆次阿阇梨位故。)得金刚界大教。海内流行。枝叶不绝。优昙钵教。满字已圆。其有得传金刚界法者。顿见菩提。入曼荼罗。得授阿阇梨灌顶。如授法轮王位。此大教王名金刚界者。金刚者坚固义也。以表一切如来法身坚固不坏无生无灭无始无终坚固常存不坏也。界者性也。明一切如来金刚性遍一切有想身中本来具足圆满普贤毗卢遮那大用自性身海性功德。故修瑜伽者。又以大乐普贤金刚欲箭三摩地。破彼无明住地二障种现及二乘种。摧碎无余。于一念顷证大日毗卢遮那位。此经又名金刚顶者。如人之身。顶最为胜。此教于一切大乘法中最为尊上。故名金刚顶(梵云缚曰噜(二合)瑟抳(二合)沙此云金刚顶)又是金刚界光明遍照如来现等觉身示现三密五智令一切有情证大圆镜智成大菩提也。

此经梵本十万偈。略本四千偈。广本则有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微尘数偈。如金刚顶义决中说。南天竺国有大铁塔。中有金刚界曼荼罗。圣者形像铁铸所成。其塔中有梵夹。广如床。广八九尺。高下五六尺尽是金刚界大教王广梵本经。则知此经广本有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微尘数偈不可以凡心测量如法华化城喻品云说是法华经如洹河沙偈。又药王本事品说甄迦罗。频婆罗阿閦婆等偈。随根演教广略不同。即如花严经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天下微尘数偈第三本十万偈(即花严八十卷经等是也)即如金刚顶经梵夹经略本四千偈中本十万偈。广本则有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微偈又如华严经说普贤修多罗。佛刹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昔姚秦时罗什三藏将此梵网经云是大本菩萨戒经。略译成两卷。云是此经中浅略行相。又至大唐开元年中三藏金刚智从南天竺国将得金刚界十万偈梵夹经。时大海中过大恶风。三船中所有宝物舍利功德尽投于海中。时十万偈梵夹经误忘亦投于海中。三藏尔时作息灾法。遂得风止。故知十万偈经与此土缘薄故此经王沉没大海。次至太唐天宝九载三藏不空阿阇梨自往五天遍求胜法行至南天竺国得遇长年普贤阿阇梨。遂再咨求重学金刚界法。将得十万偈经(故金刚界前后所学者有少不同)所以大兴善寺三藏和尚代宗皇帝灌顶之师。每与皇帝讲金刚界甚深义味。常在内道场翻译圣教。门下学徒授持明灌顶者。数盈千万。升堂预翻译者三十余人。入室传阿阇梨灌顶者。数唯五人(如前文已叙)金刚界毗卢遮那梵本经百千偈(即十万偈也)说经处有十八会(名目列数次第如十八会指归说也)四大品。一金刚界。二降三世。三遍调伏。四一切义成就(此四种皆金刚界所摄)一切法要以四智印摄所谓大印。三摩耶印。法智印。羯磨智印。又一一曼荼罗皆具六曼拏罗。一所谓大曼拏罗。二三昧耶曼荼罗。三法曼荼罗。四羯磨曼荼罗。五四印曼荼罗。六一印曼荼罗。唯降三世曼荼罗具十曼。余皆具六。其经说五部。一佛部(毗卢遮那佛以为部主。四波罗蜜菩萨以为看属)。二金刚部(阿閦佛以为部主四大菩萨以为看属)。三宝部(宝生佛以为部主四大菩萨以为看属)。四莲华部(阿弥陀佛以为部主四大菩萨以为看属)。五羯磨部(不空成就佛以为部主四大菩萨以为看属)。内外供养及四摄成三十七。又说四种法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四等流身。四种地位。一胜解行地。二普贤行愿地。三大普贤地。四普遍照辉地。地前三贤为胜解行地。从初地至十地为普贤行愿地。等觉菩萨为大普贤地。佛名普遍照耀地。四种念诵。一声念诵。二语念诵。(亦名金刚念诵谓舌端微动唇齿合)三三摩地念诵(谓住定与观智相应)。四胜义念诵(思第一义谛如久之理)。四种求愿法(谓息灾增益降伏敬爱并摄召成五)。又瑜伽经中明四种眼(如经说)。四种座法(如经说)。五种大愿(如经说)。又一切如来教集瑜伽中说一百二十种护摩炉。炉中执印标帜各异。所求迅速成辨世出世间果报。诸会浩汗内曼拏罗尊位三十七并贤劫十六大菩萨表贤劫中一千佛。或贤劫千佛皆。在曼荼罗四方。围绕大曼荼罗。成五十三。并外二十天成七十三。内院地水火风天成七十七。四角有四忿怒明王(或宣标帜形)成八十一圣者身。已上总名金刚界大曼荼罗王(内五十三圣者属灌顶尊余天等皆各外金刚部不入灌顶位)金刚界曼荼罗并外金刚部尊身共八十一。皆是金刚界光明遍照如来之看属。以表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持微尘刹海一切如来身。以为其体是亦十方三世诸佛。般若波罗蜜母悉能出生一切诸佛菩萨金刚萨埵性所成就诸菩萨等。亦能出世甚深秘密百千万亿修多罗藏。皆是毗卢遮那如来性海功德亦能出世花藏庄严世界海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皆是毗卢遮那如来体性周遍故一身充满一切刹。故云此教门难逢难遇。故从上传法者经数百年。外方传一人。我大兴善寺三藏和尚亲礼五天。重咨胜法。教流天下。大法盛传。所以新罗诸国经逾数万。航海忘躯。来趋我唐。至求胜法。故得金刚界累代相承每年有敕。于大兴善寺及青龙寺保寿兴唐崇福醲泉寺。大开灌顶。传法度人。是皆我大兴善寺三藏和尚传法之孙资也弘教枝叶递相传持。永久无尽。苾刍海云顷因余暇。时属仲秋之月。谨依本教略集金刚界大教王师资相承传法次第。从普贤金刚萨埵至今所传继于八叶。

敬礼金刚界自在。普贤萨埵持明王。

回此赞演施群生。普愿同生华藏界。

巨唐大和八年岁在甲寅仲秋月二十日

净住寺梵字传教沙门海云集

猜你喜欢
  附:临终舟楫·印光
  卷第四·佚名
  卷七·彭绍升
  卷十七·佚名
  一字佛顶轮王经 第四卷·佚名
  贤愚经卷第三·佚名
   第四十六則 鏡清雨滴聲·胡兰成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四十七·澄观
  建设现代中国和中国佛教的途径·太虚
  十住毗婆沙论 第七卷·佚名
  卷三百六十九·佚名
  致中国佛教会书(三通)·太虚
  礼庵上梁开堂疏·寒松智操
  佛说月上女经卷下·佚名
  楞严经卷第一文句·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一·黄希

    <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补注杜诗> 钦定四库全书 补注杜诗卷十一    宋 黄希 原本 黄鹤 补注 杜鹃【大历元年作】 【洙曰华阳风俗志鸟有杜鹃者其大如鹊而羽鸣声哀而吻有血土人云春至则鸣闻其初声者则有离别之

  • 卷九·陈起

    <集部,总集类,江湖後集> 钦定四库全书 湖後集卷九      宋 陈起 撰姚寛 寛字令威嵊人按文献通考载西溪居士集五卷陈氏曰姚寛撰寛待制舜明廷辉之子宏字令声之弟为工部监门金人来侵寛言木德所照必无虞言验将除

  • 卷九十·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九十兵部主事陈焯编倪 瓒【字元镇无锡人本大家子元季知天下将乱尽散其赀材逍遥吟讽兼寓意画图遂称名手所居有清閟阁云林堂而清閟尤胜古墨妙彛器悉藏其中晩年避乱来往江

  • 庐山集巻三·董嗣杲

    宋 董嗣杲 撰七言古诗天池寺夜与主僧觉翁圆上共坐谈浯溪山水之胜信笔因赠长句空云驾我登天池江山秋无津涯渉溪蓦栈借杖藜光景体认归裁诗峥嵘寺门窝风低塔铃喧风际天吹方丈轩槛供毗尼老僧喜气扬须眉浮屠名纪主簿题

  • 卷五十六·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五十六目录行旅类题郭恕先雪霁江行图【宋楼钥】题何侍御所藏雪霁江行图【元王恽三首】郭忠恕雪霁江行图【明吴寛】题江行图【元钱惟善】跋提刑王副使航海图【元王恽二首】汶上早行图【

  •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赵尔巽

      ◎皇子世表五   表略

  • 外篇 暗惑第十二·刘知几

      夫人识有不烛,神有不明,则真伪莫分,邪正靡别。昔人有以发绕炙误其国君者,有置毒于胙诬其太子者。夫发经炎炭,必致焚灼;毒味经时,无复杀害。而行之者伪成其事,受之者信以为然。故使见咎一时,取怨千载。夫史传叙事,亦多如此。

  • ●卷十一·徐锡麟

    乾隆九年,重修翰林院落成。十月二十七日,圣驾临幸,送两掌院大学士入署。御书匾额二,曰稽古论思,曰集贤清秘。赐宴赋诗,以唐张说丽正书院诗东壁图书府五律四十字为韵。御制东字音字韵,敕诸臣各分一字。是日,与宴者一百六十余人

  • 读礼通考卷八十一·徐乾学

    丧仪节四十四通论曲礼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疏君子行礼者谓去先祖之国居他国者也俗者本国礼法所行也明虽居他国犹宜重本行故国法不务变之从新也如杞宋之臣入于齐鲁

  • 卷之二百八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八十五·阿桂

    正月丙辰明亮富徳奏言达頼喇嘛班禅额尔徳尼在前藏后藏聚集喇嘛四万余众讽经百日以彰天讨所加人心无不効顺【臣】等前奉谕防遵即敬谨译谕晓示附近南路大小土司今据徳尔格忒巴塘孔塘里撤麻书纳林冲绰窝白立东科以及明正

  • 唐史论断目录·孙甫

    卷上召突厥兵立建成为太子杀刘文静释裴寂杀刘世让复置十二军放宫人即位改元魏郑公论致治不难中书门下议事使谏官预闻责封伦举贤定朝廷之制任用房杜杀卢祖尚魏公不避形迹房杜相业魏郑公温彦博论处置降虏命李靖为仆射封

  • 吕僧珍传·李延寿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县人,世代居住便陵,家里很贫寒。小时候从师学习,有相面人看遍了众学生,指着僧珍说:“这孩子声音不同寻常,是封侯之相。”在萧顺之那里作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魁伟,同僚都很敬重他。萧顺之作豫州刺史

  • 人情·吕坤

      无所乐有所苦,即父子不相保也,而况民乎?有所乐无所苦,即戎狄且相亲也,而况民乎?  世之人,闻人过失,便喜谈而乐道之;见人规已之过,既掩护之,又痛疾之;闻人称誉,便欣喜而夸张之;见人称人之善,既盖藏之,又搜索之。试思这个念头是君

  • 五经蠡测卷四·蒋悌生

    明 蒋悌生 撰毛诗大雅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周家王业之隆皆由功臣善谋宣力之所致世臣与国同休或世官或世禄其声名烜赫照耀当世夫岂偶然皆由其尽心致勤是以有传世之显乃

  •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三·欧阳竟无

      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   爾時無盡意菩薩復語舍利弗菩薩.修慈亦不可盡。何以故。菩薩之慈無量無邊.是修   慈者無有齊限.等衆生界.菩薩修慈發心普覆.舍利弗.譬如虚空無不普覆.是菩薩慈   亦復如是.一切衆

  •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傅斯年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是傅斯年生前未能完成的一部中国古代史专著。他从1929年开始着手写《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由于时局动乱和公务繁忙,他先后撰写的主要章节,分别以《夷夏东西说》、《姜原》、《周东封与殷遗民》、《大

  • 法华玄义释签·湛然

    凡二十卷。唐代湛然(711~782)着于广德二年(764)。又称天台法华玄义释签、法华释签、玄义释签、玄签、释签、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乃笺释智顗之法华玄义之作。全书将法华玄义之本文作适当之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