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勖传
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陰人,是汉司空荀爽的曾孙。祖父荀非木,是射声校尉。父亲荀月八十,早死。荀勖幼年寄托在舅父家里。奇异早熟,十几岁能写文章。从外祖父魏太傅钟繇说:“此儿将来会赶上他曾祖父。”长大后学识渊博,有从政的本领。在魏做官,被大将军曹爽征召为掾属,又迁为中书通事郎。曹爽被杀,他的门生故吏都不敢去收尸办丧,荀勖独自去处理丧事,其他人才敢跟着去。后又做安陽令,转为骠骑从事中郎。荀勖受百姓爱戴,安陽人为他立了生祠。提升为廷尉正,参与文帝大将军军事谋划,赐爵关内侯。转为从事中郎,兼记室职。
高贵乡公率兵攻文帝时,大将军掾属孙佐等守阊阖门。文帝之弟安陽侯司马干听说发生兵变,要进阊阖门,孙佑对司马干说:“还没有人进这个门,可从东掖门进去。”司马干进去后,文帝说他来得太晚了,司马干将来迟的原因说明后,文帝欲将孙佑处以灭族之罪。荀勖进谏说:“孙佑不让安陽侯进门,确实应深受责备。然而事情总有顺心的不顺心的,用刑轻重不能以喜怒为转移。成亻卒有罪,刑只及于本人,而孙佑却要全族诛灭,恐怕义士们会有议论的。”于是只免孙佑为庶人。
当时官骑路遗请求作为刺客入蜀行刺,荀勖对文帝说:“明公您以至公之道治理天下,应举正义之师以伐叛贼,用行刺的办法去除贼,这不是以德服远人,也不能为四海之人做榜样。”文帝认为这个意见很好。
钟会在蜀谋反,没有得到确实消息,只是外人传闻,文帝平素待钟会甚厚,不相信他会谋反。荀勖说:“钟会虽然受了您的恩,然此人不能看作是得恩而思义的人,不能不早作戒备。”文帝立即出镇长安。主簿郭奕、参军王深认为荀勖是钟会的从外甥,幼年在舅家长大,劝文帝将荀勖贬出去。文帝不听,并且使荀勖与自己同车陪坐,像原来一样对待他。在此之前,荀勖进言:“伐蜀应以卫馞为监军。”及平蜀后发生钟会叛乱,有赖于卫馞才得平息。钟会被平定后,回到洛陽,荀勖与裴秀、羊祜共管国家机密。
当时将要派使者出使东吴,让当时文士草拟与孙皓书,文帝选用了荀勖所作的。孙皓接书后回报愿意和亲通好,文帝对荀勖说:“君以前作的那封书使吴顺服,真是胜过十万大军啊!”文帝即晋王位,以荀勖为侍中,封安陽子,食邑一千户。武帝受禅让即帝位,改封为济北郡公。因为羊祜辞让封爵,荀勖也辞让接受封爵。拜为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与贾充共同制定律令。
贾充将要去镇守关中,荀勖对冯..说:“贾公远放外任,我等在朝会失势。太子的婚事未定,若使贾充的女儿为太子妃,则贾充自然会留在京师任职了。”于是荀勖与冯..找机会在武帝面前称道:“贾充女才色绝世,若纳入东宫,必然能扶助未来人君,有像《诗经·关雎》所歌颂的后妃之德。”太子的婚事就这样定下来了。此事甚为当时正直之士所愤恨,讥讽荀勖是奸佞谄媚之徒。过了很久,又晋位为光禄大夫。
荀勖曾掌管音乐,他所修订的音律流行于世。当初,荀勖在路上听到赵地商人的牛铃声,识辨其中音律。掌管音乐之后,音调不能协调,对人说:“得到赵地的牛铃音调就会协调了。”即下令让郡国都送牛铃来,果然得到音调和谐的牛铃,调好了音律。荀勖曾在武帝旁边进饭,对在座的人说:“这饭是受过劳苦的柴烧成的。”在座的人都不相信。武帝派人问厨师,厨师说:“是用旧车脚烧的饭。”举世都佩服他明智多识。
不久任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一起按照汉刘向的《别录》整理古籍。又立书博士,设置博士弟子,教习书法,以钟繇、胡毋敬的为规范。
咸宁初年(275~280),与石苞等并为开国功臣,列入铭功配飨的元勋。王氵睿上表请求伐吴时,荀勖与贾充坚决谏阻,以为吴不可伐,武帝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而伐吴果然成功。因荀勖专管诏命,论功封其一子为亭侯,食邑一千户,赐绢千匹。又封其孙荀显为颍陽亭侯。
汲郡古墓中古文竹书被发现后,皇帝下诏让荀勖编撰整理,成为《中经》,作秘书收藏。
当时朝中议论让王公们都到封国就职,武帝以此事问荀勖,荀勖回答说:“诸王公多已任都督之职,若使其回封国,则都督地方之任废弃。按封国治理,必然分割郡县,人心恋眷乡土,必因此而心意不顺。封国都要置军队,官兵还要供封国使用,守边的军队就会不足。”武帝让荀勖再作考虑,荀勖又陈述说:“如果按照诏书仿效古代诸侯选拔人才,使军务与政令合一,在封国地域都督军务,则诏书旨意是对的。至于将固定的封疆割裂开,而又亲疏不同,这当然也是好的。然而使旧土割裂,恐怕会发生动荡,必使人心急促生变。我审慎思虑,私下认为还是应依原制不动。若遇到某种情况,不得不转移封地,只要不至于分割土域,损夺封国之利,是可以相宜行事加以节度的。五等封国行于远古,今日实不成制度,只是虚名,事实上和旧时的郡县乡亭的封制无异。若匆忙改变,恐怕将成遗憾。当今先解决大的问题,五等爵制问题可等以后再裁定。凡事虽有经久而更加完善者,而临时有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武帝认为荀勖的意见允当,很多地方都听从他的。
当时朝中又议论裁减州郡县官吏半数去支援农业,荀勖提出意见认为:“省吏不如省辟,省辟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日萧何、曹参为汉相,怀清静之心,百姓有‘萧何为法,觏若画一’的歌谣,这是清心之本。汉文帝垂衣拱手而天下大治,几乎不用刑法,这是省事的结果。汉光武帝合并吏员,县官国邑设置官吏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这是省辟。魏太和年间(227~233)派遣朝廷使者四出,精简天下吏员,正始年间(240~249)也曾合并郡县,这是省吏。今欲寻求根本,则应以省事为先。凡居官位者,务使知萧何之心,以辅佐国家,大行教化。重义行,崇和睦,使以邪道得宠者不得居官位,则虚伪之行自然消逝,浮华之人会畏惧缩敛。重敬让,尚知足,令贱者不妨害贵者,少者不欺凌长者,疏远者不离间近亲,新识者不离间旧友,小者不加于大者,婬行不破义举,则上下相安,远近之人互相信任了。官位不能以钻营的手段得到,荣誉不能靠朋党吹捧求得,则是非就会弄清,官人不会受迷惑了。去掉奇技,抑制异说,好改变旧规以侥幸获非常之利者必加重刑,则官守其职,民心不会见异思迁了,事存则政繁,政繁则功废。在位的官吏孜孜不倦,守职司者日夜不懈,虽是才智短浅之人,也能尽其职守。上下信任如金石之坚,即使有小饼失,也不会妨害国家大政,应忍耐宽容。简省文牍案卷和细碎繁苛的条文,法令的施行,定使人民易于接受。得益如盼陽春,避罚如畏雷电。不能使细碎条令烦扰百姓,并为百吏所轻慢,不能朝令夕改,使百姓厌恶,如此则官吏竭诚尽职,百姓拥护国家法令。分职务而设官,委托政事以求成效。君子竞争向上存于心而不以力相争,估量自己的才能接受职位,谋不出其位,则官无分外之业,政事少有奸诈了。这些都是我所说的省事之本。若无多事之弊,虽不省吏,天下人也认为是省吏了。如欲省辟,我认为九寺之职可合并于尚书,兰台的事应交付三府。然而现行制度已历多代,为世人所习惯,所以很久以来有这种想法而未敢提出。至于省事,还是以求实为善。若只作笼统的规定,都减少一半,恐怕文武众官、郡国职责及事之兴废各不相同。凡发号施令,典则允当者可以使民安,无规律而杂乱者会使政道壅塞。凡到职临事的人都要精察得失。使忠信明察的官长,裁决适中的举措,列条上奏。然后全面斟酌,宜省者省,则令下必行,不可动摇。如不这样,恐怕只是迷惑视听,会造成前面省去,后面恢复,或更加繁杂,这也不能不重视。”荀勖议论政事的损益得失,大多类此。
太康年间(280~289),皇帝下诏说:“荀勖聪明通达,辨识天命所归,有佐命创业之功,兼有博学多识之才。久任内职,功勋卓著,咨询朝政,谋略允当。应登大位,辅助朝政。今以荀勖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开府辟召,守中书监、侍中、侯如故。”当时太尉贾充、司徒李胤都已死,太子太傅又缺。荀勖上表陈说:“三公和太保太傅之职,应有恰当人选。若使杨珧为太保太傅,必可符合圣意。尚书令卫馞、吏部尚书山涛都可做司徒。若以为卫馞新任尚书令未便改任,则山涛更为合适。”武帝采纳了这些意见。第二年秋,各州郡都有水灾,兖州一带尤其严重。荀勖上奏陈说应设立都水使者。此后门下启通事令史伊羡、赵咸为宫中舍人,掌管法令条文。皇帝下诏以此事问荀勖,荀勖说:“当今天下幸赖陛下圣德,四海为一,可望大道兴隆,教化和睦,垂训于将来。而门下官员上有程咸、张恽,下有此类人物,欲以繁法苛令治国,这是我不能理解的。汉张释之谏汉文帝,认为兽圈啬夫不宜被任用;邴吉停车,阐明调和陰陽之理。此二人岂不知小吏也可施恩惠,只是更重视朝廷教化的推行。昔魏武帝使中军司荀攸掌管刑狱,魏明帝时就将这一职务交付内常侍。据臣所知,明帝时只有刘泰所任的通事等官,不过与殿中官是一样的。又论者都说应省辟简事,而要求增加管理的人又相继而来。很多人说尚书郎太令史不亲手起草文书,都委托给书令史及干事,真是吏多则互相依赖。增设掌文法的官职,恐怕只能会干扰台阁大臣的工作,损耗他们的精力,臣私下以为是不可行的。”
武帝平素知道太子愚钝懦弱,恐以后给国家带来祸乱,派荀勖、和峤去观察太子情况。荀勖回来后极力赞扬太子有德,而和峤却说太子还是以前那个样子,于是天下人尊敬和峤而鄙视荀勖。武帝将废贾妃,荀勖与冯..等进谏请求,贾后才没有被废,当时议论者以为荀勖倾覆国家搅乱时局,是孙资、刘放之类的人物。然而荀勖做事小心谨慎,每有他所参与的诏令大事,虽已宣布,他始终不说,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参与其事。族弟荀良曾劝荀勖说:“公失去众人的信赖,您给别人做了好事应该说出来,那么对您怀德感恩的人就会多了。”他的女婿武统也劝说:“应为自己的事经营安置一下,以便有人归附拥戴您。”荀勖都沉默不应。回来对儿子们说:“作为人臣不守密则失掉自己的身份,树私党则背公事,是应该深为警戒的,你们也会官路亨通,应当懂得我的用意。”很久以后,皇帝让荀勖守尚书令。
荀勖长期在中书之位,专管机密之事。失去此职后,心中怅恨不满。任新职时有人去祝贺,荀勖说:“夺了我禁苑中凤凰池的官署,你们还来贺我!”任尚书令时,考试令史以下官吏,核实其才能高低,那些不熟悉法令条例,不能解决疑难处理事务的人,都被遣出。武帝曾对荀勖说:“魏武帝说:‘荀文若提拔善者,不提拔起来不休止;荀公达斥逐恶人,不赶走他们不罢休。’两个令君的美德,希望您兼而有之。”在职月余,因母丧上缴印绶辞职,武帝不许,派常侍周恢传达旨意,荀勖这才奉诏履行职责。
荀勖久管机密工作,才思敏捷,能揣摩人主心思,不触犯人主之意,所以能始终受到皇帝宠信,保其爵禄。太康十年(289)死。下诏追赠为司徒,赐棺木、朝服一具,钱五十万,布百匹。派兼御史持节护丧,谥号为成。荀勖有十个儿子,做过显官的有荀辑、荀藩、荀组。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 垣崇祖张敬儿·萧子显 卷九十·志第六十六·兵二卫所·张廷玉 卷四·欧大任 东汉会要卷二十七·徐天麟 第五节 十年笔墨与生活·老舍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六十二·佚名 卷之三百三十一·佚名 卷之五百六十一·佚名 卷三十九·佚名 刘元海传·房玄龄 曾鲁传·张廷玉 闗中奏议巻九·杨一清 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司马迁 官箴·扬雄 唐绍仪·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