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九卷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九卷

尊婆须蜜造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等译

菩萨所集见揵度第十一

若诸法是彼法因缘。颇有时彼法当言非彼法因缘耶。或作是说。犹如彼法未生。尔时彼法非因缘。或作是说。以事因缘故。因及余因缘非因缘。次定一切诸行。各各自因自果。及获余果报永不复生。设当尔者界有差违。最有吉法

阿罗汉从阿罗汉退。还复得阿罗汉果。诸得根力觉道意。当言本得得。当言本不得得。或作是说。若得等解脱。当言本得得。若得无碍解脱。当言本不得得。复次阿罗汉有六种根而有增减。诸阿罗汉分别其义。彼于此相应时。彼本不于他得道迹。有益思惟有益断。有益思惟当言本得得。是谓有道思惟断。有长益当言本不得得。若阿罗汉作阿罗汉想布施。假使非阿罗汉。而作阿罗汉想布施。何者最得福多。或作是说。若阿罗汉作阿罗汉想布施者。彼最得福多也。何以故。田业有增益妄处良田。问如心意行如念所起。云何作是说受福最多。若由良田得福多者。诸有施一阿罗汉。彼尽得平等福。是故此事不然。或作是说。二俱受福等。何以故。一以良田第二由心故。问若以良田心有益者。非由心故。云何得平等福。复次若非阿罗汉作阿罗汉想布施者。彼最得福多。何以故。彼阿罗汉功德心最微妙。问若尼揵子外道异学。作阿罗汉想布施者。彼最得福多耶。答曰。彼不知阿罗汉功德也。若复彼是阿罗汉。作阿罗汉想布施者。如是彼最得福多。彼无是力缘阿罗汉功德。若得知阿罗汉功德。彼不与外道异学尼揵子施。复次取要言之。犹如枯朽燋柱。作阿罗汉想而惠施者。于彼亦大得功德

不得何等。须陀洹果。设得便失。或作是说。如彼须陀洹。七反往来有信解脱。彼见谛果所摄。不得须陀洹果。彼若得见谛。彼信解脱果所摄。便弃须陀洹果。复次彼须陀洹七反周旋。彼渜须陀洹所摄。诸钝根不得中上。如须陀洹家家游者。若二若三。于彼游行尽其苦本。彼须陀洹下根所摄便次之。已得中上。若须陀洹家家游者。二家周旋尽其苦原。彼下中须陀洹果所摄便弃之。非以无为须陀洹果若得若弃

若诸法成就。彼法相成就耶。假使诸法相成就者。彼法成就耶。答曰。若诸法成就者。彼法相成就也。外众相不成就。若诸法自相成就。彼法成就也。若诸法不成就。彼诸法相不成就耶。或法相不成就。彼法非为不成就。外众相不成就。彼法自相成就

成就者其义云何。自相相应。是谓成就。不成就者其义云何。不自相相应。是谓不成就。又世尊言。是谓生此生。作如是说。命异身异。设作如是说彼二同一义。分别有若干。云何同一义。答曰。若自依己得彼缘义。作如是说当亲近尊

诸作此见彼命彼身。云何生此见。或作是说。生身便生此见。乃至有根身与相应。今亦复然。于中复有命复有身。或作是说。观众生根众生相。众生者众生根众生性众生类众生种。于中便有彼命彼身。如是所说。女身有力。于中不有短。有大身不觉更乐苦者。意根断绝

诸所生见命异身异。云何生此见。或作是说。展转观身心心者。亦展转相观彼心心法作我想。命异身异而有此见。或作是说。诸有禅者。观其威仪作因缘。观彼因缘。彼便作是意身异命异。身所为行回转时。或作是说。身不坏败便命终。便作是念。身异命异。若身未住便命终。或作是说。睡眠之中梦见身游行。于是有身。彼便作是念。命异身异。若梦中有所游行。或作是说。以三昧自忆宿命。于彼彼终生是间。彼见身住于中。便作是说。身异命异。或作是说。彻听以天眼观众生类。众生生时众生死时。身在中阴缚而见彼。便作是念。是命身俱游。复次身中间忆本所更巧便回转。彼便作是念。命异身异。若后他人曰命异身异

诸所生见无因无缘。众生垢着。非有因非有缘。众生染着。云何生此见。或作是说。若处闲居。或作是说。观诸垢起。观处宫中或见清净。彼便作是念。无因起诸垢着。复次以二力故生诸垢着。若因力若境界力。由是因缘而不知无因无缘。众生染着得诸见。若他人说。诸所生见。无因无缘众生清净。非有因非有缘众生清净。云何生此见。或作是说。于此观至空闲处而不清净。处深宫中或有清净。于中便作是念。无因而有清净。复次以三力故清净。因力境界力方便力。彼相应时因力境界力。善法如回转有清净生。由是故不知无因无缘。众生清净得此见。若以他说

诸所生见。无因无缘众生无智无见。非有因非有缘众生无智无见。云何生此见。或作是说。彼便有无殷勤者。云何起无智无见。若复生者。如是无智于中便作是念。无因无缘众生无智无见也。复次生死行因缘无方便行亦不勤求。住无智无见中。不思惟彼因与余相应无智无见相应。有不相应时智相应时。无因无缘众生无智无见得诸见。若由他说。诸所生见。无因无缘。众生智见。非有因非有缘。众生智见云何此见。或作是说。观殷勤者不起智见。以少殷勤或起智见。于中便作是念。彼以无因众生有智见。复次有五事智见回转。名所摄义所摄奸伪。知彼因与余相应智见相应不相应。知是时无因无缘。众生智见得诸见。若由他说

诸所生见无力无精进。云何生此见。或作是说。或见人貌有得田业。有不得田业。或复有人貌少有田业。于中无果人貌无力无精进得诸见。复次有众多相应。于今世后世或有得果报。于彼或以事而不得果报。殷勤人于中不得果时。无力无精进得诸见。若由他说

因他本所缘须陀洹成就

四种及二种因命四种力

诸所生见无施无受者。契经云何生此见。答曰。善行恶行果所生。若亲近时。于中不可知果实无善行恶行得诸见。或由他说。无今世无后世。亦无众生类。有生者如是有彼观无。有父因事而有。世无阿罗汉修行道人。而无有道

诸所生见。于此间有命活。后世更不复死。云何生此见。或作是说。是谓人有吾我身。彼若命终时。地身还归地。水归水火归火风归风。诸根归虚空。或作是说。度世阴时不见归来。于此间命活得诸见。复次处胎中。若胎中终。而观其命彼亦见终始。于此间命活得诸见。或由他说

又世尊言有六生。云何有六生。或作是说。如契经所称。黑生之人于黑法生。复次异学言有六生。黑生青生黄生白生赤生微妙白生。于彼黑生屠猪鱼捕鹿放鹰杀牛及余恶行。青生者尼揵子学道者。黄生者处在居家禀受于梵志。赤生者如沙门释子及诸修梵行者。白生者裸形学道。微妙白生者难陀婆磋讫梨舍僧讫栗姤瞿舍卢味迦梨子

猜你喜欢
  卷第七·佚名
  卷十三·佚名
  第十九卷·佚名
  十二门论疏 第四卷·吉藏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二·圆悟克勤
  续补·怀信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四·欧阳竟无
  大智度論卷第十六·欧阳竟无
  劳工之道德·太虚
  卷二·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佚名
  卷第四·霁仑超永
  卷第三十·永觉元贤
  教苑清规序·佚名
  卷第七·霁仑超永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二·孙默

    钦定四库全书十五家词卷二       休寜孙默编吴伟业梅村词下长调满江红题画夀总宪龚芝麓楚尾吴头仅斗大孤城山县正遇着青丝白马西风传箭归去秦淮花月好召登省阁江山换更风波党籍总寻常思量遍 文史富才名擅交与

  • 二家宫词巻下·毛晋

    明 毛 晋 编宋杨太后瑞日曈昽散晓红乾元万国佩丁东紫宸北使班才退百辟同趋徳寿宫元宵时雨赏宫梅恭请光尧寿圣来醉里君王扶上辇銮舆半仗防灯囘栁枝挟雨渥新緑桃蕋含风破小红天上春光偏得早嵳峩宫殿五云中春风淡淡水

  • 山谷内集诗注卷十二·黄庭坚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内集诗注卷十二  宋 黄庭坚 撰 任 渊 注 竹枝词二首【并跋】 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言山路险絶如此即後诗所谓蛇倒退胡孙愁也郭璞注尔雅云蝮蛇细颈大头焦尾一名返鼻楚辞曰攀天阶而

  • 卷三 武帝·王夫之

      〖一〗   董仲舒请使列侯郡守岁贡士二人,贤者赏,所贡不肖者有罚,以是为三代乡举里选之遗法也,若无遗议焉。夫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

  • ◎教员之吃饭问题·吴虞公

    光复以降,各省、各县、各市、各乡学校林立。一般教员如南郭先生之滥竽于中者,指不胜屈,常熟某讲习所教员周某健饭几如廉将军。盖老饕也,学问无所长,学生皆玩而侮之,先生略不怒。校中为先生包饭,学生每人每月膳费五元,食以草具

  • 九一八 军机大臣奏文溯阁收贮全书分拨起运日期并行知直奉督尹预为妥办片·佚名

    九一八 军机大臣奏文溯阁收贮全书分拨起运日期并行知直奉督尹预为妥办片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初三日【真按:由为七可知前之为八者为误字或误排矣.】臣等将应送盛京文溯阁收贮之《四库全书》,分作五拨,起程日期,公同各总裁等

  • 卷七·汪越

    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序〕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〇孚遠曰:項羽封諸將爲王,漢王初興,不能一申古制,易侯而貶其爵,亦勢也。故末年有白馬之誓,高祖本意見矣。〔扶柳〕高后姊長姁子,侯。〇師古曰:平旣呂氏所生,不

  • 卷九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九十八明 俞汝楫 编隆典备考诰勑文武官诰命制洪武六年诏定文武官诰命制度礼部尚书牛谅侍讲学士宋濂等曰前代仕於朝者必有封赠施恩之典既封赠则必给以诰命所以上荣其祖考下及其子孙也卿等宜稽

  • 唐纪五十七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下元和十四年(己亥、819)·司马光

    唐纪五十七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己亥,公元819年) [1]二月,李听袭海州,克东海、朐山、怀仁等县。李败平卢兵于沂州,拔丞县。 [1]二月,李听出兵袭击海州,攻克东海、朐山、怀仁等县。李率军在沂州击败平卢兵,攻克丞县。 李师道闻官

  • 卷十一·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十一宋 徐天麟 撰礼五【吉礼】祖宗配侑孝文十六年起渭阳五帝庙祭泰一地祗以太祖高皇帝配【郊祀志王莾疏】孝武元鼎五年立泰一祠於甘泉亦以高祖配【同上】元封四年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合高皇

  • 孟春纪第一·吕不韦

    孟春一曰: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

  • 卷三十一·佚名

    释初品中十八空【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当学

  • 新华严经论 第三十五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如诸菩萨摩诃萨已下至辞退而去。有十六行经。约分为四门。一明推德于前。二示善知识方所及国土。三举善知识名号。四善财敬恋善友流泪辞去 第一推德于前者。明解脱长者推德于前位善知识有十种殊胜。劝

  •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一·明佺

    大乘单译经目(二百八十三部五百二十五卷)·佛印三昧经一卷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卒逢贼结带咒经一卷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录。·咒贼经一卷(一名除辟贼害咒)右后汉代安世高译。出长房

  • 兵要·诸葛亮

    三国蜀诸葛亮作。据记载,诸葛亮著有《兵法》等军事著作,但大都已失传。此《兵要十则》,是流传下来的一些片断、载于《诸葛亮集·文集》。它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诸葛亮以法治军的思想以及战法中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 月屋漫稿·黄庚

    元诗别集。1卷。黄庚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盐政采进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元泰定四年(1327)自序。所收入诗篇是大致按体裁类编的,顺序是:古风、律诗、绝句。如果拿《月屋漫稿》与其他元人诗文集作比较,就会发现他与

  • 木几冗谈·彭汝让

    一卷。明彭汝让 (生卒年不详)撰。此书札记清言,儇佻殊甚。如:“醉者堕车,神气不伤,真全也。婴儿入林,豺虎不食,无恐也。养吾之形,若醉若婴儿,至人矣。”又如:“半窗一几,远兴闲思,天地何其辽阔也。清晨端起,亭午高眠,胸襟何其洗涤

  • 大方广宝箧经·佚名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佛左祇园先说法,文殊后来与须菩提应答,而使之默,舍利弗目连等各述文殊之智慧辩才。佛在只园。先演说法,文殊菩萨后到,与须菩提酬唱。令须菩提默然。于是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大迦叶,富楼那,各述文殊智能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