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

    陈隋国师智者大师撰

  名色初门第一

   一名 二色

  今辨法界初门。先从名色而始者。至论诸法本原清净。绝名离相。尚非是一。何曾有二。不二而辨其二者。以行者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诸大圣分别说一切法门。皆约名色而分别之。无有一法出于名色。故智度论偈云。

  一切诸法中  但有名与色

  若欲如实观  但当观名色

  虽痴心多想  分别于异事

  更无有一法  出于名色者

  一名 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即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别名。故谓之为名也。

  二色 有形质碍之法谓之为色。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质碍之法。并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意识法。故称为色也。

  五阴初门第二

  一色阴 二受阴 三想阴 四行阴 五识阴

  次名色而辨五阴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

  一色阴 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

  二受阴 领纳所缘名为受。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但境既有违顺。非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异也。

  三想阴 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想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

  四行阴 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为六思。思即是行。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五识阴 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识有六种。即是六识。若诸论师多云。识在二心之前。诸大乘经中。明识最居后。今依经为次料简。

  十二入初门第三

  内六根入 一眼入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意入

  外六尘入 一色入 二声入 三香入 四味入 五触入 六法入

  次五阴而辨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受入名。内六入者。此之六法亲故属内。为识所依。故名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为义。此六既并有生识之功。故通名根也。

  一眼入 身分对色。能见色之处名眼。眼是四大造色。体为十色共成。所谓四大四微。身根微。眼根微也。

  二耳入 身分对声。能闻声之处名耳。耳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共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耳根微。

  三鼻入 身分对香。能闻香之处名鼻。鼻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共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鼻根微。

  四舌入 身分对味。能知味之处名为舌。舌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所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舌根微也。

  五身入 六分假合之体对触。能觉触处皆名为身。身是四大造色。但有九色所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

  六意入。心对一切法。即有能知法之用。名之为意。意者即心王也。是中除诸心数法。但取心王。以为意入。

  外六入者。此六法疏故属外。识所游涉。故名为入。亦名尘者。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

  一色入 一切对眼。所见之色名为色。色有二种色。摄一切色。一正报可见色。众生身色。青黄赤白黑色等。二依报可见色。外无知青黄赤白黑色等也。

  二声入 一切对耳。所闻之色曰声。声有二种声。摄一切声。一从正报色出声。众生语言音声也。二从依报色出声也。

  三香入 一切对鼻。所闻之色名香。香有二种香。摄一切香。一正报色处香。众生身中香臭也。二依报色出香。外一切无知色中所有香臭。

  四味入 一切对舌。所知之色曰味。味有二种味。摄一切味。一正报色处味。众生身中之六味也。二依报色处味。外一切无知色中所有六味也。

  五触入 一切对身。所觉之色名触。触有二种触。摄一切触。一正报色处触。众生身中。冷暖涩滑等十六触也。二依报色处触。外一切无知色中冷暖等一十六触也。

  六法入 一切对意所知之法名法。法有二种法。摄一切法。一者心法。是中除心王。但取相应诸心数法也。二者非心法。即过去未来色法。及心不相应诸行。及三无为法。

  十八界初门第四

  内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

  外六尘界 一色界 二声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触界 六法界

  六识界 一眼识界 二耳识界 三鼻识界 四舌识界 五身识界 六意识界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于名色俱重故。开色为十。离名作八。合为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别为义。此十八法各有别体。义无浑滥。故通受界名也。

  内六根界 此具如前明。内六根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欲使修观之徒推析无谬。不滞十六知见之妄计也。

  外六尘界 此具如前。外六尘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六识界者。若根尘相对即有识生。识以识别为义。识依于根。能识别于尘。故此六通名识也。若了识从缘生。岂计有神使知谬取也。

  一眼识界 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即识色尘。故名眼识界也。

  二耳识界 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即识声尘。故名耳识界也。

  三鼻识界 鼻根若对香尘。即生鼻识。鼻识生时。即识香尘。故名鼻识界也。

  四舌识界 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即识味尘。故名舌识界也。

  五身识界 身根若对触尘。即生身识。身识生时。即识触尘。故名身识界也。

  六意识界 五识生已即灭。意为意识。此意识续生。意识生时。即识法尘。若五识能生意识。即以前五识为根。后意识为意识。此意识灭次识续生。是则前意识生后意识。如是亦脱传受根识之名。皆以能生为根。所生为识。今说所生之识。为意识界也。

  十六知见初门第五

  一我 二众生 三寿者 四命者 五生者 六养育 七众数 八人 九作者 十使作者 十一起者 十二使起者 十三受者 十四使受者 十五知者 十六见者

  次名色阴入界。而辨十六知见者。名色等法中。神我本不可得。而未见道者。悉于名色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历缘略辨。即有十六知见之别。广对诸缘。则妄计不可称数。因此颠倒。备起一切烦恼生死行业。今为欲于后明生法二空等一切观门。必须善识假实之法。故略依傍大智度论释之也。

  一我 若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无明不了。若即若离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故名我为也。

  二众生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和合中。妄计有我生。故名众生。

  三寿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有我受一期果报寿有长短。故名寿者。

  四命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命根成就连持不断。故名命者。

  五生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起众事。如父生子。名为生者。亦计我来人中受生。故名生者。

  六养育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养育于他。故名养育。亦计我从生已来。为父母养育。故名养育。

  七众数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有名色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因缘。是众法有数故名众数。

  八人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是行人。异于非行之人。故名为人。亦计我生人道。异于余道。故名为人。

  九作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十使作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役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起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造后世罪福业。故名起者。

  十二使起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能令他起后世罪福业。故名使起者。

  十三受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当后身受罪福果报。故名受者。

  十四使受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当令他受苦乐果报。故名使受者。

  十五知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有五根能知五尘。故名知者。

  十六见者 于名色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我有眼根故。能见一切色。亦计我能起邪见。我起正见名见者。

  见爱二烦恼初门第六

   一见烦恼 二爱烦恼

  次名色阴入界。及我等十六。而辨见爱者。若迷此假实二法。则倒想纷然。故三界流转无际。皆是烦恼使之然也。若论烦恼根本。不出见爱。枝派分别。则科目甚多。所谓三毒五盖十使。九十八烦恼。八万四千乃至尘沙等数。此诸科目虽数有多少。而同是烦恼润生之力。体无殊别。但教门善巧。乃约增减之数而制立之。故缨络经云。见著二法迷法界色心。广起一切三界烦恼。通名烦恼者。烦以喧烦为义。恼以逼乱为义。能喧烦之法逼乱行者心神。致使真明不得开发。故名烦恼也。

  一见烦恼 邪心观理名之为见。若于假实之理。情迷而倒想邪求。随见偏理妄执为实。通名为见。见烦恼者。谓五利使。见谛所断八十八使。及六十二见等也。

  二爱烦恼 贪染之心名之为爱。若于假实二事。情迷随心。所对一切事境。染著缠绵。通名为爱。爱烦恼者。谓五钝使。思惟所断十使。及所断结流。爱扼缠盖缠等也。

  三毒初门第七

   一贪毒 二嗔毒 三痴毒

  次见爱而辨三毒者。此二科既有合离之异。事须分别。若合但取痴一分为见。余一分及贪恚。并合为爱也。若离则见爱之中各有三毒。如此历三界五行。则离出九十八使。一切烦恼通名毒者。毒以沉毒为义。恼坏之甚。故云沉毒。以其能坏出世善心。故名为毒也。

  一贪毒 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即是贪毒。历三界五行。十五贪使并是贪毒。但上二界烦恼既薄故。别受爱名。

  二嗔毒 违忿之心。名之为嗔。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即是嗔毒。历欲界五行下。即有五嗔使。并是嗔毒。数人义上二界无嗔也。

  三痴毒 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之法。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无明有二种。一者相应无明。即是与三界五行下八十八使。相应共起。二者不相应无明。即是三界五行下十五痴使也。

  五盖初门第八

  一贪欲盖 二嗔恚盖 三睡眠盖 四掉悔盖 五疑盖

  次三毒而辨五盖者。若论三毒之体。岂异五盖。但科目不同。名字增减有异。故次分别。所以然者。若没痴毒之名而离痴法。为睡眠掉悔疑三盖。足贪嗔为五盖也。若开五盖则烦恼无量。通名盖者。盖以覆盖为义。能覆盖行者清净善心。不得开发。故名为盖。而此五盖既的为在下所明诸禅正障。故须略辨其相。

  一贪欲盖 引取心无厌足为贪欲。分别体相。具如贪毒中说。三界五行中十五贪使。即是贪欲盖。

  二嗔恚盖 忿怒之心名为嗔恚。分别体相。具如前说。欲界五行五种嗔使。即是嗔盖也。

  三睡眠盖 意识惛熟曰睡。五情暗冥名眠。若心依无记则增长无明。故意识惛惛而熟。五情暗冥无所觉知。谓之睡眠也。数人说为增心数法。犹属见思所断十五痴使摄也。

  四掉悔盖 邪心动念曰掉。退思忧悴为悔。若纵无明谬取。则戏论动掉心生。既所为乖失。退思则有忧悔也。亦是增心数法。正属见谛所断三十二见使。摄思惟断。亦有少分也。

  五疑盖 痴心求理。犹预不决。名之为疑。若修道定等法。无明暗钝。不别真伪。因生犹预。心无决断。皆谓疑也。世间通疑。非一正论。障道之疑。即是见谛所断。三界四行十二疑使也。

  十使初门第九

  五钝使 一贪使 二嗔使 三无明使 四慢使 五疑使

  五利使 一身见使 二边见使 三邪见使 四戒取使 五见取使

  次五盖而辨十使者。岂有十使异于五盖。若教门但为修定者说。略立三毒五盖之数。若为修慧者说。欲使明识所断之惑无谬。故须分别为十使也。所以然者。贪嗔二盖。即是贪嗔二使。睡盖之本。即是痴使。离痴出慢。即为慢使。疑盖即疑使也。是为五钝使。掉悔即是邪思掉动之心。若细分别其相。则有五利五钝使之别。而此推之还是五盖。分别为十使也。若开十使。则出一切烦恼。此十通名使者。使以驱役为义。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故通受使名。亦名十烦恼。烦恼义如前说。

  一贪欲使 引取无厌。名曰贪欲。分别其相。具如贪毒中说。见思所断。三界五行中十五贪。皆是贪使。

  二嗔恚使 忿怒之心。名之曰嗔。分别其相。具如嗔毒中说。见思所断。欲界五行中五恚。即是恚使也。

  三无明使 迷惑不了之心。名为无明。若以迷心缘境。随有所起。则念念永失。而不知惭愧者。皆是痴也。见思所断。三界五行下十五痴。即是无明使。

  四慢使 自恃轻他之心曰慢。若自恃种姓富贵有德才能。轻蔑于他。即是慢也。慢有八种。在下别出。乃至见思所断。三界五行下十五慢。皆是慢使也。

  五疑使 迷心乖理。犹预不决曰疑。分别其相。具如疑盖中说。三界四行十二种疑。并是疑使也。

  六身见使 若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为身。名为身见。若以无明不了。则于五阴中。起二十种身见。则身见有二十种。见谛所断。一行中历三界有二身见也。

  七边见使 执边之心。名为边见。若于四边。不了随见。一边为实。余边悉为妄语。如其所见。互执一边。悉堕边见。历三世五阴。即有六十二见。并是见谛所断。合六十二见。同是一边见摄也。又约见谛所断。一行中历三界即有三边见。

  八邪见使 邪心取理故名邪见。若无明不了。四谛因果。邪心推获。谓无此理。因断灭出世间善根。乃至世间善根。作阐提行。是为邪见。见谛所断三界四行中。有十二邪见是也。

  九见取使 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故曰见取。若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无明不了。便谬计所得。以为真为胜。生心取著。皆名见取也。见谛所断。三界四行。有十二见取是也。

  十戒取使 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故曰戒取。若取鸡狗牛戒。乃至九十五种外道所行之戒。以为真戒。皆名戒取。若人虽持佛戒。见有戒相。亦是戒取。见谛所断三界二行。有六种戒取是也。

  九十八使初门第十

  见谛门八十八使 欲界有三十二使 色界有二十八使 无色界二十八使

  思惟门十使 欲界有四使 色界有三使 无色界有三使

  次十使而辨九十八使者。正为见思两道惑障不同。欲使修观之者。精识所治之惑。断伏无滥。故教门历三界五行。细分别十使。则有九十八也。亦名九十八烦恼。通名为使。名烦恼者。类如前释。若离九十八使。则出一切烦恼。今依数人明九十八使也。若成实论人。所解则异也。

  见谛惑欲界三十二使 苦谛下具有十使。集谛下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灭谛下有七使。亦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八使。但除身见边见。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三十二使。

  见谛惑色界二十八使 苦谛下有九使除嗔。集谛下有六使除嗔。及除身见边见戒取。灭谛下有六使。亦除嗔及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七使。亦除嗔使及身见边见。故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也。

  见谛惑无色界二十八使 苦谛下有九使。集谛下有六使。灭谛下有六使。道谛下有七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中分别。故无色界四行下。合二十八使。合三界四谛下。有八十八使。并是能障见谛之惑。为须陀洹见道之所断也。分别使相略说。并如前十使章门辨也。

  思惟惑欲界四使 一贪使。二嗔使。三痴使。四慢使。

  此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乃至阿那含果。九品方尽。

  思惟惑色界三使 一贪使。二痴使。三慢使。

  此三使并是阿罗汉向。用修道智断也。

  思惟惑无色界三使 一贪使。二痴使。三慢使。

  故三界思惟惑合有十使。足前见谛。合为九十八使。但此三使亦是阿罗汉向断。至果方尽也。

  次此应广出诸烦恼科目。所谓三漏。四流。四缚。八邪。八倒。九结。九恼。十缠。乃至五百烦恼。八万四千诸尘劳门。及恒沙等数烦恼。皆从见爱九十八使。离合而辨。若具出科目(云云)。今略出数科。足以显教门明烦恼离合惑障润生之法。诸烦恼科目。至第六卷中。别当更随要而出。

  十恶初门第十一

   身有三恶 一杀生 二偷盗 三邪淫

  口有四恶 一妄语 二两舌 三恶口 四绮语

   意有三恶 一贪欲 二嗔恚 三邪见

  次诸烦恼结使而辨十恶者。以烦恼既是惑乱之法。能驱役行者心神。乃令触境颠倒。若纵此惑情而起身口意者。则动与理乖。故于三业所起。备有十恶也。通名恶者。恶以乖理为义。此十并是乖理而起。故名为恶。亦名十不善道。以其能通苦报。故非善道也。

  一杀生 断一切众生命。故名为杀生。

  二偷盗 盗取他财物。故名为偷盗。

  三邪淫 于非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

  四妄语 以言诳他。故名妄语。

  五两舌 构斗之言间他。令致得失分。乖名为两舌。

  六恶口 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

  七绮语 绮侧语辞言乖道理。名为绮语。

  八贪欲 引取顺情尘境。心无厌足。名为贪欲。

  九嗔恚 若对违境。心生忿怒。名为嗔恚。

  十邪见 拨正因果。僻信求福。皆名邪见。

  次此应出四重。五逆。七逆。谤方等经。用僧鬘物。作阐提行。十六恶律仪等。诸轻重恶业科目。皆从十恶中。离合分别而说者。今欲论诸入道要门具出(云云)。至后第六卷中。别当更出。

  十善初门第十二

  身三种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口四种善 一不妄语 二不两舌 三不恶口 四不绮语

  意三种善 一不贪欲 二不嗔恚 三不邪见

  次十恶而辨十善者。若人能知恶是乖理之行故。现在将来由斯招苦。则必须息恶行善。可以来世永致清升之乐果。是以次十恶而明十善也。但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行二种。皆名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一不杀生 即是止善。止前杀生之恶行。善者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 即是止善。止前盗他财物之恶行。善者当行布施之善。

  三不邪淫 即是止善。止前于非妻妾淫欲之恶行。善者当行恭敬之善。

  四不妄语 即是止善。止前虚言诳他之恶行。善者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 即是止善。止前构斗两边之恶行。善者当行和合之善。

  六不恶口 即是止善。止前恶言加人之恶行。善者当行软语之善。

  七不绮语 即是止善。止前绮侧乖理之恶语行。善者当行有义语饶益之善。

  八不贪欲 即是止善。止前引取无厌之恶行。善者当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善。

  九不嗔恚 即是止善。止前忿怒之恶行。善者当行慈忍之善。

  十不邪见 即是止善。止前拨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恶行。善者当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

  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

猜你喜欢
  卷五·佚名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七卷·慧远
  卷之二十四·别庵性统
  诣如来品第九·佚名
  大方等陀罗尼经 第三卷·佚名
  佛说月喻经·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二十二[宋磻]·惟白
  金刚萨埵说频那夜迦天成就仪轨经卷第二·佚名
  卷下·佚名
  卷之四·佚名
  达摩宝传叙·悟真子
  卷十二·赜藏主
  卷五百七十九·佚名
  卷第七十二·佚名
  佛说慈氏菩萨誓愿陀罗尼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七言巻四十一·洪迈

      七言  过景陵         李商隐  武皇精魄乆仙升帐殿凄凉烟雾凝俱是苍生留不得鼎湖何异魏西陵  板桥晓别  回望髙城落晓河长亭

  • 提要·王安石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唐百家诗选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旧本题宋王安石编其去取絶不可解自宋以来疑之者不一曲为解者亦不一然大抵指为安石惟晁公武读书志云唐百家诗选二十卷皇朝宋敏

  • 15.王维:五言律诗二首·施蜇存

    使至塞上 单车欲向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欧阳修

    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曾祖太冲,名冠宗族间,乡人语曰:“太冲无兄。”太宗时,擢祠部郎中。华少旷达,外若坦荡,内谨重,尚然许,每慕汲黯为人。累中进士、宏辞科。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宰相杨国忠支娅所在横猾,华出使,劾按不桡,州

  • 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张廷玉

        张四维 马自强 许国 赵志皋 张位朱赓   张四维,字子维,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隆庆初,进右中允,直经筵,寻迁左谕德。四维倜傥有才智,明习时事。杨博、王崇古久历边陲,善谈兵。四维,博同

  • 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骄戮 鸿罹鱼网族姓株连·蔡东藩

      却说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本是雍正帝的心腹臣子,青海一役,受封一等公;其父遐龄,亦封一等公爵,加太傅衔,赐缎九十匹;长子斌封子爵;次子富亦封一等男,古人说得好:“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年羹尧得此宠遇,未免骄侈起来。况他又是雍正

  • 卷之三百六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一千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历代名贤确论卷一·佚名

    三皇三皇之化【六一】尧遗风【栁州】刑赏【东坡】比屋可封【东坡】鲧治水【王荆公 颍滨】许由【栁识 东坡】三皇之化六一曰夫至治之极也涂耳目以愚民之识畅希夷以合道之极化被而物不知功成而迹无朕古有臻于是者其大

  • 卷三十·黄训

    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经济录卷三十明 黄训 编礼部【祠祭下】孔子封王辩【吴沉】后世之礼有甚似而实非者不可不察也且以追諡夫子为王言之夫子圣人也生不得位而以南面之礼尊之其説似矣然王君之号也夫子人臣也生非王爵死

  • 景公问君臣身尊而荣难乎晏子对以易第十四·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为君,身尊民安,为臣,事治身荣,难乎,易乎?”晏子对曰:“易。”公曰:“何若?”对曰:“为君节养其余以顾民,则君尊而民安;为臣忠信而无逾职业,则事治而身荣。”公又问:“为君何行则危?为臣何行则废?”晏子对曰:“为君,厚藉敛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八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八卷出通法缘起 广辩离漏 广辩念漏 四毒蛇譬 五栴陀罗譬 一诈亲譬 空聚落譬 六大贼譬 河譬 草栰譬德王品之第四善男子若有人能书写是经(至)是经难遇过优昙华案。智秀曰。向明如

  • 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卷上·龙树

        龙胜菩萨造 无着菩萨释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归命一切智。  不灭亦不生  不断亦不常  不一不异义  不来亦不去  佛已说因缘  断诸戏论法  故我稽首礼  说法师中胜  如是论

  • 卷第二·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二 住泉列祟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西天祖师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凡一) 诣波罗奈国。有马鸣大士。迎祖作礼。问云。我欲识佛。何者即是。祖云。汝欲识佛。不识者是。云佛既不识。焉知是乎。祖云。既

  • 第五品 婆罗门品·佚名

    第九一 梵摩经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于毗提诃国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游方。尔时,于弥萨罗住有梵摩婆罗门,已年老、长寿、高龄、经多岁月,已至颓龄,年纪百二十岁。通达三吠陀、语汇、法式、语分别及第五之古传说

  • 歪斜的复印·松本清张

    松本清张著,“我的犯罪动机,是世人无法理解的。”——情与利之外,还有什么会引爆杀机。 一个神秘的年轻男子,每晚枯坐一家酒吧中固定的角落,凝视着对面的饭店。两个月后,这个神秘的常客突然从这家酒吧消失。再过两个月,已成

  • 天使,望故乡·托马斯·沃尔夫

    《天使,望故乡》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有浓烈的自传色彩,讲述主人公尤金·甘特及其一家基本上以作者及其家人为原型。小说从尤金父母的身世、他的出生一直写到他大学毕业。尤金的家庭生活充满

  • 蒙求集注·李翰

    晋李瀚撰。宋徐子光注。2卷。李瀚《蒙求》是一本供初学者认字的书,它取古人事迹写成四字韵语,以便记诵,皆以对偶成文。徐子光注,以每二句为一节,各为之注,把《蒙求》所言事迹皆详为注解,虽稍嫌冗蔓,而援引赅博,亦颇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