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二回 兔死狗烹功臣骄戮 鸿罹鱼网族姓株连

  却说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本是雍正帝的心腹臣子,青海一役,受封一等公;其父遐龄,亦封一等公爵,加太傅衔,赐缎九十匹;长子斌封子爵;次子富亦封一等男,古人说得好:“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年羹尧得此宠遇,未免骄侈起来。况他又是雍正帝少年朋友,并有拥戴大功,自思有这个靠山,断不至有意外情事,因此愈加骄纵。平时待兵役仆隶,非常严峻,稍一违忤,立即斩首。他请了一个西席先生,姓王字涵春,教幼子念书,令厨子馆僮,侍奉维谨。一日,饭中有谷数粒,被羹尧察出,立即处斩。又有一个馆僮,捧水入书房,一个失手,把水倒翻,巧巧泼在先生衣上,又被羹尧看出,立拔佩刀,割去馆僮双臂。吓得这位王先生,日夜不安,一心只想辞馆,怎奈见了羹尧,又把话儿噤住,恐怕触忤东翁,也似厨子馆僮一般,战战兢兢,过了三年,方得东翁命令,叫幼子送师归家。这位王先生,离开这阎罗王,好像得了恩赦,匆匆回家;到了家门,蓬荜变成巨厦,陋室竟作华堂,他的妻子,出来相迎,领着一群丫头使女,竟是珠围翠绕,玉软香温,弄得这位王先生,茫无头绪,如在梦中。后经妻子说明,方知这场繁华,统是东家年大将军,背地里替他办好,真是感激不尽。那位年少公子,奉了父命,送师至家,王先生知他家法森严,不敢叫他中道折回;到了家中,年公子呈上父书,经先生拆阅,乃是以子相托,叫幼子居住师门,不必回家。先生越发奇怪,转想年大将军既防不测,何不预先辞职,归隐山林?这真不解!其实羹尧总难免一死,即使归隐,亦恐雍正不肯放过。当时亦不便多嘴,便将来书交年公子自阅。公子阅毕,自然遵了父命,留住不归。先生也自然格外优待,且不必说。

  只年将军总是这般脾气,喜怒无常,杀戮任性,起居饮食,与大内无二,督抚提镇,视同走狗,在西宁时,见蒙古贝勒七信的女儿,姿色可人,遂不由分说,着兵役抬回取乐,一面令提督吹角守夜,提督军门,总道他得了娇娃,无暇巡察,差了一个参将,权代守夜。谁知这位年大将军,精神正好,上了一次舞台。又起身出营巡逻,见守夜的乃是参将,并不是提督,遂即回营,把提督参将,一齐传到,喝令斩决示众。但他既残忍异常,如何军心这般畏服?他杀人原是厉害,他的赏赐,也比众不同,一赐千万,毫不吝惜,所以兵士绝不谋变。惟这赏钱从哪里得来?未免纳贿营私,冒销滥报。雍正帝未除允禩允禟等人,虽闻他种种不法,还是隐忍涵容,等到允禩允禟,已经拘禁,他索性把同与秘谋的人,也一律处罪,免得日后泄漏。手段真辣。一日下谕,调年羹尧为杭州将军,王大臣默窥上意,料知雍正帝要收拾羹尧,便合词劾奏。雍正帝大怒,连降羹尧十八级,罚他看守城门。他在城门里面,守得格外严密,任你王孙公子,丝毫不肯容情,因此挟怨的人,愈沿愈多。王大臣把他前后行为,一一参劾,有几条是真凭实据,有几条是周内深文,共成九十二大罪,请即凌迟处死。还是雍正帝记念前劳,只令自尽,父子等俱革职了事。

  惟年富本不安本分,着即处斩,所有家产,抄没入官。

  年羹尧已经伏法,还有隆科多未死,雍正帝又要处治他了。都察院先上书纠劾隆科多,说他庇护年羹尧,例应革职。得旨:“削去太保衔,职任照旧。”嗣刑部又复上奏,劾他挟势婪赃,私受年羹尧等金八百两,银四万二千二百两,应即斩决。有旨:“隆科多才尚可用,恰是有才。免其死罪,革去尚书,令往理阿尔泰边界事务。”隆科多去后,议政王大臣等,复奏隆科多私钞玉牒,存贮家中,应拿问治罪。奉旨准奏,即着缇骑逮回隆科多,饬顺承郡王锡保密审,锡保遵旨审讯,提出罪案,质问隆科多。隆科多道:“这等罪案,还是小事,我的罪实不止此。只我乃是从犯,不是首犯。”锡保道:“首犯是哪一个?”隆科多道:“就是当今皇上。”锡保道:“胡说!”隆科多道:“你去问他,哪一件不是他叫我做的。他已做了皇帝,我等自然该死。”仿佛隋朝的张衡。锡保不敢再问,便令将隆科多拘住,一面锻炼成狱,说他大不敬罪五件,欺罔罪四件,紊乱朝政罪三件,奸党罪六件,不法罪七件,贪婪罪十七件,应拟斩立决,妻子为奴,财产入官。雍正帝特别加恩,特下谕旨道:

  隆科多所犯四十款重罪,实不容诛,但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不啻自认。今因罪诛戮,虽于国法允当,而朕心实有所不忍。隆科多忍负皇考及朕高厚之恩,肆行不法,朕既误加信任于初,又不曾严行禁约于继,惟有朕身引过而已。在隆科多负恩狂悖,以致臣民共愤,此伊自作之孽,皇考在天之灵,必昭鉴而默诛之。何不用血滴子。隆科多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附近空地,造屋三间,永远禁锢。伊之家产,何必入官,其妻子亦免为奴。伊子岳兴阿着革职,玉桂着发往黑龙江当差。钦此。

  雍正帝本是个刻薄寡恩的主子,喜怒不时,刑赏不测,他于年羹尧、隆科多二人,一令自尽,一饬永禁,惟家眷都不甚株累,分明是纪念前功,格外矜全的意思。只前回说这年大将军,系血滴子的首领,此次年将军得罪,难道这种侠客,不要替他复仇么?据故老传说:雍正帝既灭了允禩、允筸一班兄弟,复除了年羹尧、隆科多一班功臣,他想内外无事,血滴子统已没用,索性将这班豪客,诱入一室,阳说饮酒慰劳,暗中放下毒药,一古脑儿把他鸩死,绝了后患,所以血滴子至今失传。这种遗闻,毕竟是真是假,小子无从证实,姑遵了先圣先师的遗训,多闻阙疑便了。

  只是年羹尧案中,还牵连文字狱两案:浙人江景祺,作西征随笔,语涉讥讪,年羹尧不先奏闻,目为大逆罪,把汪景祺立即斩决,妻子发往黑龙江为奴。还有侍讲钱名世,作诗投赠年羹尧,颂扬平藏功德,谄媚奸恶,罪在不赦,革去职衔,发回原籍。榜书“名教罪人。”悬挂钱名世居宅,总算是格外宽典。此外文字狱,亦有数种:江西正考官查嗣庭,出了一个试题,系大学内“维民所止”一语,经廷臣参奏,说他有意影射,作大逆不道论。小子起初也莫名其妙,后来觅得原奏,方知道他的罪证,原奏中说“维”字“止”字,乃“雍”字“正”字下身,是明明将“雍正”二字,截去首领,显是悖逆。可怜这正考官查嗣庭未曾试毕,立命拿解进京,将他下狱,他有冤莫诉,气愤而亡。还要把他戮尸枭示,长子坐死,家属充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又有故御史谢济世,在家无事,注释《大学》,不料被言官闻知,指他毁谤程、朱,怨望朝廷。顺承郡王锡保参了一本,即令发往军台效力。这个谢济世竟病死军台,不得生还。秦皇焚书坑儒,亦是此意。相传雍正年间,文武官员,一日无事,使相庆贺,官场如此,百姓可知,这真叫法网森严呢。

  另有一种案子,比上文所说的,更是重大,待小子详细叙来:浙江有个吕留良,表字晚村,他生平专讲种族主义,隐居不仕。大吏闻他博学,屡次保荐,他却誓死不去。家居无事,专务著作,到了死后,遗书倒也不少,无非论点夷夏之防,及古时井田封建等语。当时文网严密,吕氏遗书,不便刊行,只其徒严鸿逵、沈在宽等,抄录成编,作为秘本。湖南人曾静,与严、沈两人,往来投契,得见吕氏遗著,击节叹赏。寻闻雍正帝内诛骨肉,外戮功臣,清宫里面,也有不干不净的谣传。他竟发生痴想,存了一个尊攘的念头。中了书毒。他有个得意门生,姓张名熙,颇有胆气,曾静与他密议,张熙道:“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曾静道:“《春秋》大义,内夏外夷,若把这宗旨提倡,哪有不感动人心?你如何说是不可?”张熙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靠我师生两个,安能成事?”曾静道:“居!吾语汝!”满口经书,确是两个书癫子。遂与张熙耳语良久。张熙仍是摇头,曾静道:“他是大宋岳忠武王后裔,难道数典忘祖么?况满廷很加疑忌,他亦昼夜不安,若有人前往游说,得他反正,何愁大业不成?”张熙道:“照这样说来,倒有一半意思,但是何人可去?”曾静道:“明日我即前往。”张熙道:“先生若去,吉凶难卜,还是弟子效劳为是。”有事弟子服其劳,张熙颇不愧真传。曾静随写好书信,交与张熙,并向张熙作了两个长揖,张熙连忙退避。次日,张熙整顿行装,到业师处辞行。曾静送出境外,复吩咐道:“此行关系圣教,须格外郑重!”迂极。张熙答应,别了曾静,径望陕西大道而去。

  这时川陕总督正是岳锺琪,张熙昼行夜宿,奔到陕西,问明总督衙门,即去求见。门上兵役,把他拦住,张熙道:“我有机密事来报制军,敢烦通报。”便取出名帖,递与兵役。由兵弁递进名帖,锺琪一看,是湖南靖州生员张熙八个小字,随向兵弁道:“他是个湖南人氏,又是一个秀才,来此做什么?不如回绝了他!”兵弁道:“据他说有机密事报闻,所以特地前来。”锺琪道:“既如此,且召他进来!”兵弁出去一会,就带了张熙入内。张熙见了岳锺琪只打三拱,锺琪也不与他计较,便问道:“你来此何干?”张熙取出书信,双手捧呈。锺琪拆阅一周,顿时面色改变,喝令左右将张熙拿下。左右不知何故,只遵了总督命令,把张熙两手反绑。张熙倒也不甚惊惧,锺琪便出坐花厅,审问张熙,两旁兵弁差役,齐声呼喝,当将张熙带进,令他跪下。锺琪道:“你这混帐东西,敢到本部堂处献书,劝本部堂从逆,正是不法已极,只我看你一个书生,哪有这般大胆,究竟是被何人所愚,叫你投递逆书?你须从实招来,免受刑罚!”张熙微笑道:“制军系大宋忠武王后裔,独不闻令先祖故事么?忠武王始终仇金,晓明攘夷大义,虽被贼臣搆陷,究竟千古流芳。公乃背祖事仇,宁非大误,还请亟早变计,上承祖德,下正民望,做一番烈烈轰轰的事业,方不负我公一生抱负。”锺琪大喝道:“休得胡说!我朝深恩厚泽,浃髓沦肌,哪个不心悦诚服?独你这个逆贼,敢来妄言。如今别话不必多说,但须供出何人指使,何处巢穴。”张熙道:“扬州十日,嘉定三日,这是人人晓得的故事,我公视作深恩厚泽,真正奇闻。我自读书以来,颇明大义,内夏外夷,乃是孔圣先师的遗训,如要问我何人指使,便是孔夫子,何处巢穴,便是山东省曲阜地方,所供是实。”诙谐得妙。锺琪道:“你不受刑,安肯实供?”喝左右用刑。早走上三四个兵役,把张熙撳翻,取过刑杖,连挞臀上,一五一十的报了无数,连臀血都浇了出来。张熙只连叫孔夫子,孔老先生,终没有一句实供。锺琪复命左右加上夹棍,这一夹,比刑杖厉害得多,真是痛心彻肺,莫可言状。张熙大声道:“招了,招了。”兵役把夹棍放宽,张熙道:“不是孔夫子指使,乃是宋忠武王岳飞指使的。”妙语。锺琪连拍惊堂木,喝声快夹。兵役复将夹棍收紧,张熙哼了一声,晕绝地上。兵役忙把冷水喷醒,锺琪喝问实供不实供?张熙道:“投书的是张熙,指使的亦是张熙,你要杀就杀,要剐就剐。哼、哼、哼!我张熙倒要流芳百世,恐怕你岳锺琪恰遗臭万年。”锺琪暗想道:“我越用刑,他越倔强,这个蠢汉,不是刑罚可以逼供的。”当命退堂,令将张熙拘入密室。

  过了两夕,忽有一个湖南口音,走入张熙囚室内,问守卒道:“哪个是张先生?”守卒便替他指引,与张熙照面。张熙毫不认识,便是那人开口道:“张兄久违了!”张熙不觉惊异起来。那人道:“小弟与张兄乃是同乡,只与张兄会过一次,所以不大相识。”张熙问他姓名。那人道:“此处非讲话之所。惟闻张兄创伤,特延伤科前来医治,待张兄伤愈,再好细谈。”说毕,便引进医生,替他诊治,外敷内补,日渐痊可。那人复日夕问候,张熙感他厚谊,一面道谢,一面问他来历。那人自说现充督署幕宾,张熙越加惊疑。那人并说延医诊治,亦是奉制军差遣,张熙道:“制军与我为仇,何故医我创伤?”那人起身四瞧,见左右无人,便与张熙附耳道:“前日制军退堂,召我入内,私对我说道:‘你们湖南人,颇是好汉。’我当时还道制军不怀好意,疑我与张兄同乡,特来窥探,我便答道:‘这种人心怀不轨,有什么好处?’制军恰正色道:‘他的言语,倒是天经地义,万古不易,只他未免冒失,哪里有堂堂皇皇,来投密书,我只得把他刑讯,瞒住别人耳目,方好与他密议。’随央我延医诊治。我虽答应下来,心里终不相信,所以次日未来此处。处处反说,不怕张熙不入彀中。不意到了夜间,制军复私问延医消息,并询及张兄伤痕轻重如何?我又答道:‘此事请制军三思,他日倘传将出去,恐怕未便,况当今密探甚多,总宜谨慎为是。’制军怅然道:‘我道你与他同乡,不论国防,也须顾点乡谊,你却如此胆小,圣言微义,从此湮没了。’随又取出张兄所投的密书,与我瞧阅,说着:‘书中语语金玉,不可轻视。’我把书信阅毕,缴还制军,随答道:‘据书中意思,无非请制军发难,恐怕未易成功。’这一句话,恼了制军性子,顿时怒容满面道:‘我与你数年交情,也应知我一二,为什么左推右阻?’我又答道:‘据制军意见,究属如何?’制军道:‘我是屡想发难,只惜无人帮助,独木不成林,所以隐忍未发,若得写书的人,邀作臂助,不患不成。你且将张某医好,待我前去谢罪,询出写书人姓字,前去聘他方好。’又叫我严守秘密,我见制军诚意,并因张兄同乡,所以前来问候。”张熙听他一派鬼话,似信非信,便道:“制军如果有此心,我虽死亦还值得。但恐制军口是心非。”那人便接口道:“现今皇上也很疑忌制军,或者制军确有隐衷,也未可知。”故作腾挪之笔,可谓善餂。说毕辞去。

  隔了一宿,那人竟与岳制军同至密室。岳制军谦恭得了不得,声声说是恕罪;又袖出人参二支,给他调养,并说道:“本拟设席压惊,只恐耳目太多,不便张皇,还请先生原谅!”叙了许久,也不问起写书人姓字,作别而去。嗣后或是那人自来,或是制军同至,披肝露胆,竭尽真诚。张熙被他笼住,不知不觉的把曾静姓名,流露出来。岳锺琪当即飞奏,并移咨湖南巡抚王国栋,拿问曾静。雍正帝立派刑部侍郎杭弈禄,正白旗副都统海兰,到湖南会同审讯。曾静供称生长山僻,素无师友,因历试州城,得见吕留良评论时文,及留良日记,因此倾信。又供出严鸿逵、沈在宽等,往来投契等情。杭弈禄等据供上闻,雍正帝复飞饬浙江总督李卫,速拿吕留良家属,及严鸿逵、沈在宽一干人犯,并曾静、张熙,一并押解到京,命内阁九卿谳成罪案。留良戮尸,遗书尽毁。其子毅中处斩,鸿逵已病殁狱中,亦令枭首。在宽凌迟处死。罪犯家属,发往黑龙江充军。曾静、张熙,因被惑讹言,加恩释放。惟将前后罪犯口供,一一汇录刊布,冠以圣谕,取名大义觉迷录,颁行海内,留示学宫。可怜吕留良等家眷,被这虎狼衙役,牵的牵,扯的扯,从浙江到黑龙江,遥遥万里,备极惨楚,单有一个吕四娘,乃留良女儿,她却学成一身好本领,奉着老母,先日远飏去了。小子凑成七绝一首道:

  文字原为祸患媒,不情惨酷尽堪哀。

  独留侠女高飞去,他日应燃死后灰。

  雍正帝既惩了一干人犯,复洋洋洒洒的下了几条谕旨,小子不暇遍录,下回另叙别情。

  ----------

  年羹尧、隆科多二人,与谋夺嫡,罪有攸归,独对于世宗,不为无功。世宗杀之,此其所以为忍也。且功成以后,不加裁抑,纵使骄恣,酿成罪恶,然后刑戮有名,斯所谓处心积虑成于杀者。读禁隆科多谕旨,不啻自供实迹。言为心声,欲盖弥彰,矫饰亦奚益乎?文狱之惨,亦莫过于世宗时,一狱辄株连数十百人,男子充戍,妇女为奴,何其酷耶?本回于雍正帝事,仅叙其大者,此外犹从阙略,然已见专制淫威,普及臣民,作法于凉,必致无后。

  吕嬴牛马,亶其然乎?

猜你喜欢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八十三·佚名
  卷之四百五十七·佚名
  卷之三十·佚名
  卷之九十·佚名
  卷十八·王当
  卷二十五上·班固
  史记集解卷一百九·裴骃
  史记集解卷十八·裴骃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司马迁
  宇文忻传·魏徵
  史圭传·薛居正
  曾同亨传·张廷玉
  桑世杰传·张廷玉
  卷七十七·佚名
  第五节 懿、僖时之内乱(下)·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送梅觐庄往哈佛大学·胡适

    一吾闻子墨子有言: “为义譬若筑墙然。 能实壤者且实壤, 能筑者筑掀者掀。” 吾曹谋国亦复尔, 待举之事何纷纷。 所赖人各尽所职, 未可责备于一人。 同学少年识时务, 学以致用为本根。 争言“治病须对症, 今之大患弱与贫。

  • 卷二十六·乾隆

    卷二十六太原白居易诗八七十三首池上小宴问程秀才洛下园林好自知。江南景物暗相随。净淘红炊粒香饭。薄切紫鳞烹水葵。雨滴蓬声青雀舫。浪摇花影白莲池。停杯一问苏州客。何似吴松江上时。桥亭卯饮卯时偶饮斋时卧。林

  • ●咏梅花集句序·沈行

    钱唐沈隐君履德学博而喜吟诗尤喜集古人之诗其所集咏雪二百余篇一日传观纸贵都下矣兹复出所咏梅花近体共三百六十首余读而惊怖以为唐宋元之世相去若是其悬也其间作者如是其先后也音响未易其叶也兴寄未易其相属也乃能令

  • 吴主传第二·陈寿

    孙权字仲谋。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江表传曰:坚为下邳丞时,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及坚亡,策起事江东,权常随从。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于父兄矣。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

  • 列传第十六 谢瞻 孔琳之·沈约

    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瞻不能

  • 读礼通考卷四·徐乾学

    丧期四干学案读礼始丧期何也曰古民质无有丧期后代圣人因天地万物有终始而为之制其説以期为断父至尊母至亲故加隆以尽孝子之恩加之则倍故再期也丧服小记云再期之丧三年也期之丧二年也九月七月之丧三时也五月之丧二时也

  • 卷之一百十二·佚名

    洪武十年五月戊寅朔 上谓侍臣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一主于至公故有功者虽所憎必赏有罪者虽所爱必罚赏以当功上不为德罚以当罪下不敢怨不以小嫌而妨大政不以私意而害至公庶有以服天下之心○以河南四

  • 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成化十年春正月丁亥朔 上诣 奉先殿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 皇太后 皇后俱免命妇朝贺○户部奏顺天府并五城兵马司审勘京城乞食贫民八百一十二口请给粮赈恤从之○戊子文武群臣朝亲王

  • 平定金川方略卷二十·来保

    十二月辛丑上命军机大臣等传谕经略大学士傅恒曰现在调遣满兵原因其骁勇精鋭逺过緑旗可速收克捷之效川省马匹初虽迟误及经略大学士傅恒指示调度又传谕该督尹继善前往料理尚书舒赫徳亦复星驰查办昨据髙越所奏购买本省及

  • 蔡卞传·脱脱

    蔡卞,字元度,兴化仙游人,与蔡京同年考中进士,调为江阴主簿。王安石的女儿是他妻子,因此他师从王安石。元丰中期,张..推荐他为国子直讲,加官集贤校理、崇政殿说书,升为起居舍人,历任同知谏院、侍御史。任职不久,都因王安石为执政

  • 卷一百二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七王礼考【三】朝仪常朝【谢  恩仪附】【臣】等谨按常朝之礼唐时有朔望御太极殿文武职事官九品以上皆入朝文官五品以上日参号常参官武官三品以上三日一朝号九参官五品以上五日一

  • 卷十一 泰誓下第三·孔颖达

    时厥明,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是其戊午明日,师出以律,三申令之,重难之义。众士,百夫长已上。○令,力政反。重,直用反。长,丁丈反。已音以。上,时掌反。[疏]传“是其”至“已上”○正义曰:上篇未次而誓,故略言“大会”。中篇既次

  • 卷八·史浩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讲义卷八      宋 史浩 撰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此书序也伊尹方立太甲勤勤作训冀其为明君也不明则昏矣昏君何以主天下伊尹至是不得不使之居庐而自怨自艾也至

  • 卷六·叶梦得

    钦定四库全书叶氏春秋传卷六宋 叶梦得 撰庄公二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子纠在我者也齐人何以言取乗干时之败胁我而取之也孰取之齐侯也齐侯则何以言齐人贬也十室之邑可以逃难百室之邑可以隐死我以千乗之国不能纳子纠又使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上·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俱诸菩萨三万六千人。一生补□□□□□威德自在。显说如来方便蜜□□□□□□作佛事。皆悉成就。诸佛威德之所建立。□□藏。受持大乘。能师子吼。震大法雷。名闻十方。其德高

  • 雪關和尚語錄卷五·雪关智訚

    侍者傳善輯書答司理黃海岸居士三家村裏唱幾句蠻歌野曲,若推向十字街頭,便露出杜撰手腳。此行為雲棲掃塔實副本懷,他則非杖笠所之。舟次捧翰貺,知大居士一片婆心,原欲接壽昌,此脈洞水逆流,第年來贏病愈侵應酬不及。虎林高衲如

  • 四明文献集·王应麟

    宋代诗文别集。5卷。王应麟著。王应麟原有《深宁集》100卷,久佚。此集系明代鄞县人郑真、陈朝辅辑。按郑、陈所辑《四明文献集》原为总集,意在保存四明乡邦文献,后散佚,仅存王应麟此集,遂以别集而冒总集之名。卷1为记

  • 素问六气玄珠密语·王冰

    十七卷。唐王冰撰。此书专论五运六气之说,共二十四篇:五运元通纪、迎随补泻纪、运符天地纪、天元定化纪、观象应天纪、天运加临纪、占候气运纪、天罚有余纪、阴亏平正纪、运临超接纪、运通灾化纪、灾祥应纶纪、南正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