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二十四

续灯正统卷二十四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临济宗

大鉴下第二十三

保宁茂禅师法嗣

苏州府灵岩南堂了庵清欲禅师

台州临海朱氏子。初出世中山之开福。继迁本觉。三主灵岩。开堂日。僧问。丹山鸾凤九苞文。地位清高隔五云。四海具瞻时一见。愿闻真唱答明君。师曰。千峰朝岱岳。万派肃沧溟。曰万方有道归明主。一句无私利有情。师曰。黄河九曲。水出昆仑。曰祝赞已蒙师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师曰。眼不见鼻孔。

问。曹溪流非止水。一滴忽来。千波竞起。时如何。师曰。退后退后。曰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师曰。莫谤山僧好。

问。天不言四时行。地不言万物生。学人有疑。愿闻开示。师曰。万人遐仰处。红日在天心。曰野老不知尧舜力。冬冬打鼓祭江神。师曰。眼见如盲。口说如哑。曰千古华山山脚下。又添潘阆倒骑驴。师便喝。

问。仲冬严寒年年事。晷运推移事若何。师曰。昨夜日轮飘桂华。今朝月窟生芝草。曰仰山近前叉手。意旨如何。师曰。奴见婢殷勤。曰香严叉手近前。又作么生。师曰。大家厮淈[泳-永+盾]。曰去此二途。请师别道。师曰。无人处斫额望汝。

问。单传直指已涉离微。坐断千差请师答话。师曰。破镜不重照。落华难上枝。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乌龟钻败壁。曰即色明心附物显理时如何。师曰。癞马系枯桩。曰三九二十七。牛头南马头北。如何是接手句。师曰。百华深处鹧鸪啼。

问。一不做二不休时如何。师曰。水底捞明月。曰退一步又作么生。师曰。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 问。如何是佛。师曰。面前案山子。曰法即不问。如何是僧。师曰。三头两面得人憎。僧礼拜。师却问曰。如何是法。僧曰。明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师曰。洎不问过。

问。阴极阳生则不问。祖师门下事如何。师曰。石笋抽条长丈二。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华阴山前百尺井。曰见。后如何。师曰。祝融峰顶万年松。曰去此二途。愿闻法要。师曰。休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

问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着。落在第二时如何。师曰。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曰云门扇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又作么生。师曰。西川斩画像。陕府人头落。

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处处绿杨堪系马。曰见后如何。师曰。家家门首透长安。曰见与未见时如何。师曰。鲇鱼上竹竿。俊鹘趂不及。

问。说法不应机。总是非时语。作么生得应机去。师曰。夜半起来失却牛。天明起来失却火。

问。如何是通宗通途。师曰。东去西去。曰如何是叶带叶路。师曰。南来北来。

问。蟭螟虫吞却虎时如何。师曰。赏你大胆。曰恁么则退身三步。师曰。漳泉福建头匾如扇。僧拟议。师便打曰。一任举似诸方。

问。如何是德山棒。师曰。义出丰年。曰如何是临济喝。师曰。俭生不孝。

问。腊人氷铁弹子即且置。如何是金刚圈栗棘蓬。师曰。我早知你吞透不下。曰岂无方便。师喝曰。棒上不成龙。

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释迦自释迦。曰出世后如何。师曰。弥勒自弥勒。曰承师有言。释迦不受然灯记。毕竟受甚么人记。师曰。自家肚皮自家画。

问。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师曰。拈灯笼来佛殿里。将山门安灯笼上。曰还有为人处也无。师曰。若无举鼎拔山力。千里乌骓不易骑。

问。云门放洞山三顿棒。意旨如何。师曰。沙里无油。曰鸟窠吹起布毛。又作么生。师曰。石中有髓。

上堂。夜来州中琴。堂上般杂剧。也有端严奇特。也有丑陋不堪。鬼面神头亦自好笑。且道。笑个甚么。我观世间人。是个大杂剧。所谓文武医卜。士农工商。各逞己能。互相欺诳。逗到腊月尽头。不觉一场败阙。具眼旁观。掩口不暇。喝一喝曰。元正启祚。万物咸新。岸柳摇金梅破玉。万邦一气转洪钧。下座。巡堂吃茶。

上堂。绝罗笼脱羁锁。虽是善因。而招恶果。咄。老松源与么说话。唱教门中足可观光。要作临济儿孙。未得在。开福莫有长处么。击拂子曰。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上堂。举松源示众。古者道。拈起也天回地转。放下也草偃风行。冶父则不然。拈起也乾坤黯黑。放下也瓦砾生光。忽有一个半个。蓦然[翟*支]瞎顶门眼。达磨一宗未至寂寥在。师曰。老松源只见锥头利。不见凿头方。寿山即不然。拈起也南山起云。放下也北山下雨。不拈不放时如何。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

上堂。南泉斩猫。赵州戴草鞋而出。兴化法战。克宾设饡饭便行。是皆发挥本有灵光。要且不借别人鼻孔出气。所以前日首座说法。高耸人天。今朝道伴相过。光扬宗眼。且道。山僧鼓两片皮。成得甚么边事。拍禅床曰。从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代功。

清明上堂。冬至寒食一百五。今朝正是三月六。山又青水又绿。一声欵乃渔家曲。山僧昨日偶尔郊行。作得一偈。举似大众。华冠不整舍那衣。秃帚还随破畚箕。五个老婆三个丑。一双红杏换消棃。下座。 上堂。药山久不升座。院主椎钟击鼓。分明尽底掀翻。犹道一词不措。本觉据令提纲。不作者般调度。今朝月旦拈香。拨开向上一路。谁敢射虎不真。枉发千钧之弩。

满散青苗上堂。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灵山会上退席五千。逝多林中半聋半哑。眼空四海必有商量。心洞十方孰辨真假。卓拄杖曰。绿杨阴里戴嵩牛。芳草渡头韩干马。喝一喝。下座。

上堂。春日晴黄莺鸣。大藏小藏鼻孔眼睛。木马嘶泥牛舞。寿山不打者破鼓。便下座。

上堂。一大藏教束之高阁。长期短期无绳自缚。莫更纷纷纭纭。直须洒洒落落。杨岐一头驴。只有三只脚。潘阆倒骑归。颠杀黄番绰。五味拈来饡秤锤。别有香风满寥廓。喝。

上堂。八月秋。何处热。达磨老臊胡。有语非干舌。啮镞破关。斩钉截铁。父子虽亲不传。未是神仙妙诀。喝。

上堂。正觉山前明星现时。释迦世尊。与大地众生。一时成佛。祖师门下。蹉口道着佛字。[口*敕]口三日。前行不到。末后太过。各与二十拄杖。忽有个不顾危亡底汉出来道。本觉与么判断。合吃二十拄杖。山僧却须分付明窗下安排。何故。佛灭二千岁。比丘少惭愧。

上堂。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盘。以本大愿力。示现自在法。拈柱杖曰。不是大愿力。卓拄杖曰。不是自在法。举起也千身弥勒。放下也随处释迦。只为诸人眨上眉毛。却入娑罗双树间去也。靠拄杖曰。见之不取。千载难忘。至正丁未八月二十五日。示寂於秀之南堂。世寿七十。

宁波府瑞云清凉实庵松隐懋禅师

奉化郑氏子。幼喜习禅。年十八。投杭之传法寺希颜出家。既剃落。禀戒昭庆慧。参方。见南涧泉於云居。一夕松下经行。闻岩泉声。微有所触。泉命往永福谒古林。林问。来作甚么。师曰。生死事大。特求出离。林曰。明知四大五蕴是生死根本。何缘入此革囊。师拟对。林便打。师豁然悟入。久之林命典第一座。逾年回浙。会月江印主道场。延师分座说法。至正壬午。出主明之瑞云。一日有僧。问答未竟。以手拍地而笑。师曰。滞货何烦拈出。僧嘘一声。师厉声便喝。一住十五年。后退隐东堂。影不出山。元明良。师之犹子也。迎归天童之此轩。一日示微疾。集众诀别。众请偈。师举手指自曰。此中廓然。何偈之为。端坐凭几。握右手为拳枕额而逝。火葬。有天华之祥。舍利无数。塔於瑞云西冈。世寿八十五。僧腊七十。谥佛光普照大师。

温州府仙岩仲谋猷禅师

谢藏主侍者上堂。一默相酬。雷轰电激。三呼领旨。玉转珠回。七十三八十四。筑着磕着碍塞煞人。拈拄杖曰。昨夜西风枕簟凉。无数蝉声噪高树。

苏州府定慧大方因禅师

至正丙申春。出世定慧。时方兵兴。占住佛屋。缁徒戚戚。师曰。何不休去歇去。嗣是语嘿跌宕。不可测识。一日谢院事。侨居灵岩华首座寮。盛称总管周侯义卿之贤。且曰。我将火化。须侯作证明。戊戌九月八日。侯以郡事登灵岩。师闻欣然出迎。陪侯夜话曰。某将此月十四日。即此山火化。侯其为我证明。兼吾教下衰。侯念为法外护。慎无忘此言。至十三日。复以偈寄侯曰。昨日岩前拾得薪。明朝幻质不能存。殷懃寄语贤侯道。碧落云收月一痕。侯未深信。师复以偈别众。是夜请於华。乞以燥薪迭高棚。仍借一龛坐去。翌晨登殿。与众僧别。即升柴棚。燥薪得火。烈焰炽然。於大火聚中且祝香曰。灵苗不属阴阳种。根本元从劫外来。不是休居亲说破。如何移向火中栽。於烈炽中。度数珠与华曰。聊当记忆如是。四众始惊信拜礼。烟焰所至多舍利。且闻异香。薪尽舌根齿牙不坏。侯闻惊怛不已。为悼章二。建塔於灵岩。其别众偈曰。前身元是石桥僧。故向人间供爱憎。憎爱尽时全体现。铁蛇火里嚼寒氷。具如郑明德铭中。

绍兴府龙华会翁海禅师

台之临海人。年三十弃家。投径山虎岩祝发。初挂搭栴檀林。或讥其举止山野。乃发愤。往天目参中峰。久之无所入。时东州居虎丘。古林居开元。东屿居寒山。师出入三老之门有年。后出住龙华。拈香嗣古林。年九十三。往育王守横川祖塔。偶损左足。艰於步履。日床坐。每至清夜。朗吟古人偈语。其徒文涣曰。和尚一生参学。至此不能受用。托吟咏自遣耶。师笑曰。大慧道痴子呻吟。便不是耶。涣乃礼拜。既寂火化。异香袭人。塔於□□□。

灵隐海禅师法嗣

杭州府径山悦堂颜禅师

出家於婺之宝林。得法东屿。初住昆山之东禅。次迁万寿。升净慈。后主径山。玺书锡金襕法衣。法语失录。

建。宁府斗峰大圭正璋禅师

福州福清人。礼湖南绝听祝发。参东屿。闻颂俱胝竖指话。言下顿悟。遂上方丈呈所得。屿曰作么。师曰。古今现成事。何必涉思惟。屿曰。既不涉思惟。汝更来者里作么。师曰。请和尚证明。屿俾颂狗子无佛性话。师遽曰。狗子佛性无。觑着眼睛枯。瞥尔翻身转。唵悉哩苏嚧。屿抚而印之。后结茅斗峰。渐成丛席。

上堂。顾视左右良久曰。黄金虽贵。入眼成尘。便下座。

上堂。玉宇霜清。琼林叶落。一句全提。万机寝削。作者好求无病药。

上堂。举青州布衫话颂曰。昨夜三更里。雨打虚空湿。狸奴知不知。倒上树梢立。

元旦上堂。元正启祚。万物咸亨。唤作新年头佛法。瞎却你眼。不唤作新年头佛法。结却我舌。毕竟作么生。便下座。

临终说偈曰。生本不生。灭亦无灭。幻化去来。何用分别。大众珍重。不在言说。遂合掌而逝。

苏州府椔塘明因天渊湛禅师

尝依凤山一源。分座说法。一日呈秉拂语曰。翔凤山前。行看白云乍舒乍卷。禺泉亭畔。坐听流水或抑或扬。眼处作耳处佛事。耳处作眼处佛事。便见非唯观世音。我亦从中证。凤山指便见两字曰。有此二字。便是别人说话。师不觉解颜点首。礼谢而退。出语人曰。还丹一粒点铁成金。堂头老汉之谓也。

宁波府育王大千慧照禅师

永嘉麻氏子。年十五。出家邑之瑞光。礼了定落发。受具后。首谒晦机於净慈。一日阅真净头陀石被莓苔裹。掷笔峰遭薜荔缠语。默识悬解。遂谒东屿於荐严。屿问。东奔西走。将欲何为。师曰。特来参礼。屿曰。天无四壁。地无八荒。汝向甚么处措足。师拍案而退。屿复召至。反覆勘辨。遂留执侍。天历戊辰。出世乐清之明庆。

示众。佛法欲得现前。莫存知解。参礼看教。皆为障碍。何如一法不立。而起居自在乎。德山棒临济喝。亦有大不得已尔。至正乙未迁宝陀。未几主育王。

室中垂三关语。以验来学。一曰。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二曰。虚空无背向。何缘有东西南北。三曰。饮乳等四大海水。积骨如毗富罗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越九年。退居妙喜。泉上筑室曰梦庵。掩关独处。凝尘满案。泊如也。洪武癸丑十月。沐浴更衣。索纸书偈。恬然坐逝。世寿八十五。僧腊七十。茶毗牙齿目睛不坏。设利五色。塔於梦庵之后。

杭州府径山月林镜禅师

本郡人。受业於无传。久依东屿。因参本来人有省。述偈曰。本来人本来人。无脑无头作么寻。蓦然揪着个鼻孔。细看元来是白丁。时有老宿。睨视曰。可是师与一掴。由是名振丛林。后主径山。至元己卯示寂。寿八十六。塔凌霄东崖。

宁波府育王雪窗悟光禅师

字公实。蜀新都杨氏子。初出世白马。继迁开元育王。复领天童。虞文靖公集。尝赞师为佛果一枝凤毛麟角。宋文宪公濂。有四会语录序。读之可以见师之半。

天宁昙禅师法嗣

三空道人

自幼具丈夫志。不为富贵所夺。见竺云。云示赵州无字话俾参。阅数年。一日复见云问。生死到来时如何。云曰。生是谁耶。死是谁耶。空乃低头问讯。云觉其异於常。乃再以前话征之。空又低头问讯。云呵之曰。切忌死在者里。空拈起槵子曰。数珠一百八。不数日示微疾。说偈而化。火后得舍利无算。

径山伏禅师法嗣

杭州府径山南楚悦禅师

隆兴人。上堂。闻声悟道。见色明心。蓦拈拄杖曰。者个是色。卓一下曰。者个是声。诸人总见总闻。且道那个是明底心。那个是悟底道。喝一喝曰。贪他一粒米。失却半年粮。敕谥佛慈法喜禅师。

宁波府育王月江正印禅师

郡之慈水刘氏子。年十三。礼月溪受业。后参虎岩。遂获印可。出住苕之道场。继迁育王。僧问。如何是千丈舍那身。师曰。肥不露肉。瘦不露骨。曰如何是丈六紫磨金色身。师曰。切忌认奴作郎。曰和尚且莫压良为贱。师曰。山僧从来柳下惠。

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此意如何。师曰。无齿大虫当路坐。曰疎山道。忽若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懒安呵呵大笑。又作么生。师曰。曹娥读夜碑。曰后来明招为他点破。还端的也无。师曰。临崖看浒眼。特地一场愁。曰今日学人问和尚。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未审如何指示。师喝一喝。僧礼拜。

问。朝离东土。暮往西天。是甚么人。师曰。十字街头石敢当。曰昨日有人从天台来。因甚向南岳去。师曰。鲇鱼上竹竿。曰有一人常在途中不离家舍。有一人离家舍不在途中。且道孰优孰劣。师曰。兔马有角。牛羊无角。曰恁么则庭前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师曰。知时别宜。堪作阇黎。

问。达磨面壁意旨如何。师曰。馊饭泥茶炉。曰六祖踏碓又作么生。师曰。兔子吃牛奶。曰一人道不识。一人道不会。意在甚么处。师曰。凤林咤之。

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风吹石臼念摩诃。曰恁么则已得真人好消息。人间天上更无疑。师曰。水底捉麒麟。曰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曰。西天人不会唐言。曰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曰。有马骑马。无马步行。曰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曰。新罗打鼓大唐斋。曰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曰。闹市里抛碌砖。曰人境已蒙师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师曰。有水皆含月。无山不带云。曰只如杨岐道。踏着秤锤硬似铁。哑子得梦向谁说。须弥顶上浪滔天。大洋海底遭火热。明甚么边事。师曰。如驴觑井。如井觑驴。

问。如何是金佛不度炉。师曰。苏嚧苏嚧。曰如何是木佛不度火。师曰。悉利悉利。曰如何是泥佛不度水。师曰。赵州东院西。曰如何是真佛内里坐。师曰。嵩山破灶堕。

问。如何是一生二。师曰。元首明。股肱良。曰如何是二生三。师曰。黄河三千年一度清。曰如何是三生万物。师曰。山河无隔碍。光明处处通。曰只如新年头佛法。还有者个消息也无。师曰。樊哙踏鸿门。

都寺办斋上堂。云门吃糊饼。齩着帝释鼻孔。云峰吃馎饦。齩着憍梵钵提舌头。诸人二时过堂吃粥吃饭。合作么生。忽然齩破一个铁酸饀。方知帝释鼻孔。即是憍梵钵提舌头。憍梵钵提舌头。即是帝释鼻孔。不见道。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喝一喝。

请头首上堂。善哉三下版。知识尽来参。既善知时节。吾今不再三。古人与么道。大似按牛头吃草。云峰则不然。善哉三下版。收足上蒲团。脊梁生铁铸。透过祖师关。一气转一大藏教。背手拈却须弥山。七处征心无心可觅。八还辨见无见可还。梦入天宫犹未醒。金鸡啼上玉阑干。

行化归上堂。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错举。赵州老人。大似抱桥柱澡洗。把缆放船。山僧一出四十余日。有佛处与他锥破卦文。无佛处也曾勘过历了。三州五县。逢人也曾错举来。只是土旷人稀。知音者少。摘杨华摘杨华。青山忽忆便归去。尘世要看还下来。

上堂。麻三斤乾屎橛。蜡人氷鹅护雪。猫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赵州亲见老南泉。临济未是白拈贼。

青苗会上堂。常啼菩萨。卖却心肝。学般若则易。破一微尘。出大经卷则难。破一微尘。出大经卷则易。摄大千经卷入一微尘则难。一掬水可以涨滔天之浪一篑土可以成九仞之山。也不易也不难。青山长伴白云闲。

赴育王上堂。拖犂拽杷几经年。鼻孔撩天不受穿。业债依然逃不得。又吹铁笛过鄞川。

腊八上堂。我观大地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释迦老子与么道。大似蟭螟虫向蚊子眼睫上昨窠。向十字街头扬声大叫道。土旷人稀。相逢者少。检点将来。也是噇酒糟汉。

上堂。举僧问五祖。一大藏教是个切脚。未审切甚么字。祖曰。钵啰娘。应庵问密庵。如何是正法眼。密曰。破沙盆。师曰。闽蜀同风。肚里有虫。

上堂。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灯笼发笑。露柱点头。云门拈出胡饼。投子道个油油。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上堂。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老妙喜错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颔。带累多少人。向者里卜度。还知诸佛出身处么。黄河三千年一度清。卓拄杖下座。

上堂。朝忽忽暮忽忽。钵盂开口只要噇空。南泉打破锅子。甘贽礼拜烝笼。击拂子曰。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结夏小参。琅琊点出五病。西院商量两错。井蛙不足以语东海。夏虫不可以语氷霜。若是捎空俊鹘。便合乘时。止泺困鱼。徒劳激浪。是故从上若佛若祖。天下老和尚。莫不向刀山剑树上。镬汤炉炭中。成等正觉。拔济有情。若约山僧。看来也是秤锤蘸酢。喝一喝。

解夏上堂。初秋夏末。兄弟家东去西去。如壮士展臂不假他力。师子游行。不求伴侣。盖为人人脚跟。下有条通天活路。三世诸佛。六代祖师。天下老和尚。与你把手共行。岂不见云门大师问洞山。近离甚处。查渡。夏在甚处。湖南报慈几时离彼。八月二十五。门曰放你三顿棒。洞山次日上方丈问。昨蒙和尚放三顿棒。不知过在甚么处。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山於言下大悟。云门提出倚天长剑。凛凛神锋不易。洞山敢将赤身。挨他白刃。正与么时如何。金乌啄破瑠璃壳。玉兔冲开碧海门 至正间。奉旨金山。建水陆大会。命师升座说法。特降御香彩缎。晚年庵居。榜曰松月。自号松月翁。

天童坦禅师法嗣

江宁府天界孚中怀信禅师

明奉化姜氏子。年十五出家为大僧。竺西坦。由华藏迁天童。师往质疑。室中举兴化打克宾因缘问师。师曰。俊哉狮子儿。西颔之。俾掌维那职。后出世明之观音。迁补陀。诏赐广慧妙悟智宝弘教禅师。至正间迁中竺。继住天童。御史台奉疏。命主大龙翔集庆寺。明兵下金陵。僧徒窜散。师宴坐一室。上亲幸嘉之。敕改龙翔为大天界寺。一日晨兴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吾归去矣。遂瞑目。侍僧撼之请说偈。师瞋目叱之。遂握笔书曰。平生为人列挈。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书毕复瞑。己酉八月廿四日也。时上统兵江阴。梦师谒见。问师来何为。对曰。将西归告别耳。上还闻师迁化。与梦符异之。诏出内府帛币助丧。且命卜藏龛之地於伏牛。举龛之日。上亲致奠。送出郡门。茶毗。舍利如菽。贮以宝瓶。光发瓶外。世寿七十八。腊六十四。

宁波府天宁舜田明牧禅师

台之黄岩人。出家仙居正学寺。首参天童竺西。西问。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意旨如何。师曰。金不博金。水不洗水。西异之。谓左右曰。此法门爪牙也。复徧参名宿。古林茂。竺元道。东州永。元叟端。东屿海。咸器重之。时日溪泳居天宁。师相与激扬。元泰定初。出世天台净慧。次迁仙居广度。处州连山。寻隐居雁山。丞相列怯里不华。强起主天宁。锡号佛智普慧禅师。并锡金襕法衣。师气肃如秋。尝即中峰辟室以居。蓄一鹤。自号鹤松主人。一日鹤忽死。师以诗悼之。踰年师亦示寂。

玉山珍禅师法嗣

江宁府蒋山昙芳忠禅师

南康人。因寺菑。翌日梁王登山。谓师曰。兴复若何。师曰。赖有大檀越在。王曰。寺既毁矣。佛依何住。师曰。古佛过去。今佛再来。主大喜。复笑而言曰。衲子所谓蒋薄粥者何也。师曰。将谓殿下忘却。后王赐号广慧圆悟大师。

续灯正统卷二十四

 

猜你喜欢
  卷第二十一·道原
  佛说善夜经一卷·佚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佚名
  卷第二十四·佚名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四·圆晖
  华严经章·佚名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八卷·龙树
  唯释迦佛一人为现身成佛·印光
  宗镜录卷第三十八·延寿
  卷第二十五(闰字号)·朱时恩
  佛法总抉择谈·太虚
  敕修百丈清规卷第八·德辉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三·佚名
  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太虚
  香港登九莲华山佛教公墓弁言·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三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述怀【至德二年作】【彦辅曰此以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晋阮籍尝作咏怀诗八十余篇为世所重】补注【鹤曰公以至德元载陷贼今诗云去年潼关破又云今夏得西走当是

  • 卷三十七·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清代,敬业堂诗集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三十七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槐簃集上【起己丑正月尽十二月】去宣武门西半里许有陋室十余间扃锁颓废有年矣己丑二月自西苑下直归从马上望见老槐二树亭亭出屋顾而乐

  • 卷二 夏本纪第二·司马迁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

  • ●崇禎長編卷之九·汪楫

      崇禎元年五月   ○崇禎元年五月   崇禎元年五月   辛酉朔命行人凌義渠宣召新輔臣周道登于家疏辭不允   刑科都給事中薛國觀言王化貞罪與熊廷弼原無軒輊或欲安頓于東江或為布置于西部或共保釋于朝中以

  • 五十八 兼两淮盐课曹寅奏销两淮正杂钱粮文册·佚名

    管理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加伍级.兼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臣曹寅谨奏:为遵旨会议奏销钱粮事。 案照两淮运司每年徵收正杂钱粮完欠数目,题定陆月奏销在案。所有康熙肆拾伍年分盐课钱粮,应臣照例奏销。除各商历年积欠银两,

  •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七 元纪一·纪昀

    元纪 【一】太祖太宗定宗宪宗○太祖太祖皇帝讳特穆津姓却特氏蒙古部人其先世有曰托本默尔根妻曰阿伦果斡生二子长曰布固哈塔吉次曰博克多萨勒济固既而 托本默尔根死阿伦果斡寡居夜寝帐中梦白光自天窗中入化为金色神人

  • 胡世宁传·张廷玉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开始他做德州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后来歧王又请求给他湖泊周围的良田,世宁坚决不允准。后来,他升官做了南

  • 通制条格卷第二十七·拜住

     杂令  上用甲至大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御史台奏:监察每文书里说有,「脱脱木儿驸马根底,与甲时分,柒伯副内,脱脱木儿驸马穿的甲已与了两副,八鲁剌等又与了壹副细甲。」么道。这勾当俺问那不问?奏呵,八鲁剌根底依您奏来的要罪过

  • 思辨録辑要序·陆世仪

    余既编辑濓洛关闽之书以示学者,而于古今著述家有一言之几于道者,皆欲表而出之,以为羽翼。爰得桴亭陆子思辨録一编,爱翫不释手,乃重订以行于世,而为之序曰:内圣外王之道,灿着于六经,折衷于四子,而发挥阐绎于周程张朱五夫子之绪言

  • 六 中国人的家庭·林语堂

    朱先生有十六个家人,加上三个男仆和四个女仆,他身居高位这是可以想见的。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七个仆人算是相当简朴的了,四个女仆服侍一个妻子、一个妾,四五个孙子并不令人稀奇。作为一家之主,朱先生要对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负责

  • 卷二·吴廷华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章句卷二同知呉廷华撰士昏礼第二【日入曰昏取妻之礼以昏为期故曰昏昏为嘉礼经本无士字据曲礼三十而娶则犹未仕尔其曰士者郑目录所増也此当第十三第二説非详士冠礼】昏礼下达【疏云男父先遣媒氏通辞言

  • 卷五十九·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五十九诸子二苏氏 王氏学中策问苏程之学二家常时自相排斥苏氏以程氏为奸程氏以苏氏为纵横以某观之只有荆公脩仁宗实録言老苏之书大抵皆纵横者流程子未尝言也如

  • 致中国佛学会书·太虚

    中国佛学会杭州、武汉、福建、首都、上海、普陀等处发起人及筹办委员均鉴:太虚离沪后,时在旅行之间,对于中国消息,怅无所闻。今至德国之佛郎府大学中华学院,小事休息,得筹备处来信,稍悉近况。知八月一日及九月一日曾召开常会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九卷·一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九卷沙门一行阿阇梨记次百字位成品第二十一尔时金刚手秘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以下偈说真言救世者(谓上百门王也)谓能生诸真言也。真言救世者。真言诸真言生知。云何谁于何处。大牟

  • 释摩诃衍论 第五卷·龙树

    释摩诃衍论 第五卷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筏提摩多奉 诏译自此已下显示生灭之相差别本曰。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

  •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子璇

    长水沙门子璇录论初标立。疏虽得无念等者。谓得觉无念之始觉也。本无起者。即四相本无念故。待何等者。以因不觉有始觉。今不觉既无始觉亦绝也。二释。成论四相俱时有者以转彼静心。一念所成。一念本无念。四相无自性

  • 重刻朝宗禅师语录目次·朝宗通忍

    重刻朝宗禅师语录目次一卷缘起上堂二卷上堂三卷上堂四卷小参五卷小参晚参升座六卷普说七卷机缘八卷请益九卷法语颂古杂偈佛事十卷书问塔铭

  • 萨真人夜断碧桃花·佚名

    元杂剧剧本。简名《碧桃花》。无名氏撰。旦本。叙潮阳知县徐端、县丞张珪,俱是东京人。徐有2女,长名碧桃,次名玉兰。碧桃许字张珪子张道南。某日,道南有白鹦鹉飞入徐家花园,逾墙欲捕。适碧桃游园,2人相会。不料被徐端撞见,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