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提要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

唐百家诗选      总集类

提要

臣等谨案唐百家诗选二十卷旧本题宋王安石编其去取絶不可解自宋以来疑之者不一曲为解者亦不一然大抵指为安石惟晁公武读书志云唐百家诗选二十卷皇朝宋敏求次道编次道为三司判官尝取其家所藏唐人一百八家诗选择其佳者凡一千二百四十六首为一编王介甫观之因再有所去取且题云欲观唐诗者观此足矣世遂以为介甫所纂其说与诸家特异按读书志作於南宋之初去安石未远又晁氏自元佑以来旧家文献绪论相承其言当必有自邵博闻见後录引晁说之之言谓王荆公与宋次道同为羣牧司判官次道家多唐人诗集荆公尽即其本择善者籖帖其上令吏抄之吏厌书字多辄移所取长诗籖置所不取小诗上荆公性忽略不复更视今世所谓唐百家诗选曰荆公定者乃羣牧司吏人定也其说与公武又异然说之果有是说不应公武反不知考周煇清波杂志亦有是说与博所记相合煇之曾祖与安石为中表故煇持论多左袒安石当由安石之党以此书不惬於公论造为是说以解之托其言於说之博不考而载之耳此本为宋乾道中倪仲传所刋前有仲传序其书世久不传

国朝康熙中商邱宋荦始购残本八卷刻之既又得其全本续刻以行而二十卷之数复完当时有疑其伪者阎若璩历引高棅唐诗品彚所称以明皇早度蒲关诗为开卷第一陈振孙书录解题所称非惟不及李杜韩三家即王维韦应物元白刘柳孟郊张籍皆不及以证其真又残本佚去安石原序若璩以临川集所载补之其文具载若璩潜邱劄记中惟今本所録共一千二百六十二首较晁氏所记多十六首若璩未及置论或传写读书志者误以六十二为四十六欤至王昌龄出塞诗诸本皆作若使龙城飞将在此本作卢城飞将若璩引唐平州治卢龙县以证之然诗人误用往往而然不必曲为之讳唐三百年更无一人称卢龙为卢城者何独昌龄杜撰地名此其过尊宋本之失有不可为典要者矣乾隆四十三年三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猜你喜欢
  卷六百二十·彭定求
  卷七十五·彭定求
  ●序·沈德潜
  第三十出 会真·李渔
  第二十二出 寄恨·李渔
  ◆卞司掾思义(宜之集)·顾嗣立
  刘唐卿·隋树森
  第四折·郑廷玉
  卷一·六朝·蒋一葵
  五集卷一·乾隆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三·黄昇
  卷217 ·佚名
  卷二十九·乾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六·康熙
  长离阁集目录·王采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九十·彭定求

        卷490_1 【登长安慈恩寺塔】卢宗回   东方晓日上翔鸾,西转苍龙拂露盘。渭水寒光摇藻井,   玉峰晴色上朱阑。九重宫阙参差见,百二山河表里观。   暂辍去蓬悲不定,一凭金界望长安。   卷490_2 【古镜歌】

  • 第十八出 传书·李渔

    〖贺圣朝〗(生冠带引众上)一封辞罢天朝,只身早驾星轺。漫嗟吁,惟我独勤劳,职在有何逃!下官柳毅,蒙圣恩除授御史,钦差督理河工,早间已曾辞朝过了。今日是黄道吉日,叫左右,打牌从鼎州起,至潼津县暂缴。(众应,送牌,生签押介)就此起马。(众

  • 卷二·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清代,敬业堂诗集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二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慎旃集中【尽庚申一年】喜季叔自荆州至二首会合期难定苍茫忆旧秋烽烟随地满书疏隔年收薄宦供驱策空囊怆去留荆南曾久住囘首似并州再见干戈

  • 卷五百九十八·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九十八高骈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之孙家世禁卫幼颇修饬折节为文学初事朱叔明为司马後历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咸通中拜安南都护进检校刑部尚书以都护府为静海

  • 國朝獻徵錄卷之五十七·焦竑

      都察院四(總鎮尚書)   ◆總鎮尚書   兵部尚書孫原貞傳   尚書才寬傳(永平志)   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姚公鏌墓志銘(翟鑾)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聯峯翟公□行狀(王道中)   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贈太

  •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一·佚名

    闽省海贼闽省海贼孙承泽给事中何楷疏:『臣家居海滨,颇悉近事。自袁进、李忠初发难而后,寇祸相继者二十余年。惟进与忠及芝龙三人就抚,进忠用之于辽东,竟没没无闻焉;芝龙建功海上,渐跻副将矣。诸贼不谓其以功得官,但知其起家亡

  • 卷之二百五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三五四 军机大臣阿桂等奏遵议陆锡熊详校文溯阁书籍折(附清单二)·佚名

    一三五四 军机大臣阿桂等奏遵议陆锡熊详校文溯阁书籍折(附清单二)乾隆五十五年九月十六日阿桂等谨奏,为遵旨议奏事。副都御史陆锡熊具奏,详校盛京文渊(溯)阁全书完竣一折,【真按:可见溯之讹渊,其有常矣!翁氏家事略记所以沿者,亦

  • 卷13·陈邦瞻

    太祖开宝八年三月,契丹主贤命其涿州刺史耶律琮贻书知雄州孙全兴,请通好,全兴以闻。帝命答书许之。契丹乃使克(沙)[妙]骨愼思〈据《十朝纲要》、《宋会要辑稿‧蕃夷》一改。〉来结成,复遣人告北汉,以通好于宋,无妄侵伐。秋七月,遣

  • 卷二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十八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二十八明堂宋史仁宗本纪皇祐二年三月戊子朔诏季秋有事于明堂己丑以大庆殿为明堂戊戌诏明堂礼成羣臣毋上尊号夏五月丁亥朔新作明堂礼神

  • 卷二十·张廷玉

    欽定四庫全書卷欽定春秋傳說彚纂卷二十【己定王未五年】七年【晉成五年齊惠七年衛成三十三年蔡文十年鄭襄三年曹文十六年陳靈十二年?桓三十五年宋文九年秦桓三年楚莊十二年】春衛侯使孫良夫來盟左傳【七年春衛孫桓子

  • 卷八十八·佚名

    △初分学般若品第二十六之四善现答言:如是如是。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时。不为色摄受坏灭故学。不为受想行识摄受坏灭故学。如是如是。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时。不为眼处摄受坏灭故学。不。为耳鼻舌身意处摄受坏灭

  • (古今图书集成)释教部汇考卷第七·陈梦雷

    佛国记鄯善国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诸国俗人及沙门尽行天竺法。但有精粗。从此西诸国。类皆如是。惟国国胡语不同。然出家人。皆习天竺书天竺语。[仁-二+乌]夷国其国僧有四千余人。皆小乘学。法则齐整

  • 指归净土·印光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极平常,益极殊胜。良(诚然,的确)由以果地觉,为因地心[1],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2]。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下二·良贲

      经智慧明了甚深观察。  解此名者。所修诸行福慧无量皆等真实成此回向。智慧明了者。谓观理事悟解明了。甚深观察者。所行合理名曰甚深。不住有无即善观察。从此第九明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经。一切行愿普皆修

  • 道安法师念佛赞·佚名

      □十三天佛最尊  万物中贵不过人  一世眼□□□□  妙□相劝入善门  只恐众生造诸恶  经律法教□修身  食肉众生短命保  缘佛慈悲征谏君  莫道□□□□□  善恶童子每知闻  好事恶事□□□ 

  • 历代编年释氏通鉴采摭经传录·佚名

    佛书五灯录  佛运统纪  梵王问佛经  释迦谭  祖琇通论  涅盘前後分  育王传  义楚六帖  开皇三宝纪  高僧传  法苑珠林  三宝感通录  僧宝传  飜译名义  宗炳明佛论  弘明集  大藏一

  • 针灸节要·高武

    三卷。明高武(生卒年不详)撰。又名《针灸要旨》、《针灸素难要旨》。高武字梅孤,鄞县(今属浙江)人。著名的针灸医家,爱好读书,学识广博,通天文、律宫、兵法、骑射等。嘉靖年间中武举,曾北上历览关隘险要。晚年研究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