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西方合论 第四卷

西方合论 第四卷

第四教相门

夫一大藏教。如器衔空。空无相体。器有方圆。器尽空除。缘亡教灭。是故随缘普应。则涅槃真如。一器也。称智自在。则名相专持。一空也。药无定方。定方以病。岂谓玉屑珊瑚。无上妙药。概以治四百四病哉。夫病除药贵。便溺即是醍醐。异证同方。参苓化为酖毒。何况无上医王。治三乘出世之药。疗人天声闻凡夫等疮者哉。故先德约教。或一或。多名相虽别。理趣是同。道人不揣固陋。窃附先哲。分别诸句。用彰一乘。庶使观者知净土法门。摄一代时教。毋为儱侗禅宗。轻狂义虎。所诳惑云尔

一纯有教 二趋寂教 三有余教(上三教分摄) 四无余教 五顿悟教 六圆极教(上三教全摄)

一纯有教者。为诸凡夫耽着爱染。造诸黑业。如来悲悯。为说地狱苦。饿鬼苦。畜生苦。无福德着我所苦。欲生人天。当修善根。如佛初成道。为提胄说世间因果。五百贾人。同受五戒。先忏悔五逆十恶谤法等罪。是为有教观经修三福中。首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无量寿经。极言五恶五痛五烧之苦。教化群生。令持五善。亦摄此义然是经为求往生。遮诸不善。非是忻心人天小果。修持是同。证果即别。如楞严华严诸方等。虽不单说。亦兼带之。不名纯有。观经钞曰。圆顿行者。岂违小乘出家之式。三归众戒威仪等事。又曰。得前前者。不得后后。得后后者。必得前前。何以故。一切诸佛。无不以十善而得度故。华严经曰。十不善业道。是地狱畜生饿鬼。受生之因。十善业道。是人天乃至有顶处。受生之因。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以智慧修习心狭劣故。怖三界故。阙大悲故。从他闻声而了解故。成声闻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缘法故。成独觉乘。又此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广无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摄故。发生大愿故。不舍众生故。希求诸佛大智故。净治菩萨诸地故。净修一切诸度故。成菩萨广大行。又此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乃至证十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乃至菩萨。如是积集善根。成就善根。增长善根。思惟善根。系念善根。分别善根。爱乐善根。修习善根。安住善根。菩萨摩诃萨。如是积集诸善根已。以此善根。所得依果。修菩萨行。于念念中。见无量佛。如其所应承事供养。又云。虽无所作。而恒住善根。又云。虽知诸法无有所依。而说依善法而得出离。奉劝悟达之士。猛省永嘉豁达之言。早寻白社不请之友。勿轻戒律。天上无作业之佛。勿贪虚名。地下有对证之鬼。莲邦不远。请即加鞭

二趋寂教者。即二乘寂灭之教。趋向涅槃。于严土利他。不生喜乐。是为小乘。与净土大乘之教正反。今云分摄者。以无量寿经。及观经中。皆有须陀洹乃至得。阿罗汉果故。先德云。小乘不生。据决定性不生。此中明生。为在此间先发大乘心。熏成种子退心下地。要由垂终回小向大故生。问曰。既回心向大。何故至彼。复证小果。释曰。以退大既久。习小功深。是故彼佛称习说小。且令证果。又此证小果者。不守小位而住。还起大心进行弥速。或五劫或十劫。得成初地。如是阶级。犹是殊胜。是故不同。又云。经中亦有频婆证阿那含。然非此教正所被机。今从正为韦提希等。宣净土观。尚非通别。岂是小乘。如迦文出世。亦有声闻。毕竟大乘是正。以羊鹿等车非实车故

三有余教者。了二空真理。修习万行。趣大乘佛果。唯不许阐提二乘成佛。谓阐提无性。二乘定性。决不可成。未尽大乘真理故。名有余。此经言。除五逆不生。又云。二乘种不生。教义似同。二乘上已释竟。言五逆不生者。以谤法故。以无信心。非是无性。决不可成。故观经中。毁戒众生。临终恶相见者。闻赞佛功德。地狱猛火。化清凉风。乃至五逆十恶。具足十念者。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一刹那顷。皆得往生。此是自性不思议功德。仗不思议佛力。得显现故。若不具足佛性。如顽石浊滓。岂能透月。当知。念能显性。如是往生。是性力故。如日能显空。空非因日。是故一切众生。皆成佛故。不同始教有余之教

四无余教者。一切众生。平等一性。悉当成佛。是为大乘极则之教。唯一自心。为教体。故云无余。今此净土法门。依正信愿等法。究极皆归一心。故经中言。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又大本三辈生彼者。皆云发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者。即佛性是。华严经曰。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犹如大地能持一切世间故。犹如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故。犹如大风普于世间无所碍故。犹如盛火能烧一切诸见薪故。广在彼经。当知。菩提心是铁炮中利药。念佛是药线。华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即是此义。菩萨五位加行。亦只是药中引线耳。无量妙行。讵有加一行三昧之外者哉

五顿悟教者。长者论曰。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从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教。如思益经。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一地。楞伽经曰。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当知。顿者即是不历阶级之义。天台观经疏曰。顿悟渐入。此即顿教。正为韦提希及诸侍女并是凡夫。未证小果。故知是顿。不从渐入。钞曰。今经顿者。乃于化法。以圆为顿。何故无生忍位。别在初地。圆在初住。别教凡夫。经无数劫。方至此位。唯有圆教。即生可入。今就韦提希即身得忍。判为顿者。是圆顿故。又他经说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缺。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发心住。如是修行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不断。满一万劫。至第六正性住。从是修行增进。始至第七不退住。今此经中。五逆十恶。持名即生。皆得不退。正合顿义。如观经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语。皆直指心宗。更无迂回。且如阿弥一声。是非俱刬。何等直截。故古人谓之头则公案。镬汤波底岂贮寒冰。烈火焰中讵容寸草。达磨复起。不易吾说。更或踟蹰。万里千年

六圆极教者。慈恩通赞曰。此方先德。总判经论有四宗。一立性宗。二破性宗。三破相宗。四显实宗。涅槃法华华严等。是显于真实中道义。舍化城而归宝所。故知。弥陀经乃第四宗也。又以教准宗。宗有其八。一我法俱有宗。二有法无我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胜义皆空宗。八应理圆实宗。如华严及弥陀经是第八宗收。又若真歇了禅师等。以帝网千珠。发明净土圆融之义。诸书具载。近有老宿。以华严配此经。谓圆全摄此。此分摄圆。得圆少分。分属圆故。据经判义。甚有旨趣。但圆极义者。无全无分。如月在川。川川皆有全月。乃至瓶池寸水。亦是全月。无分月故。如风在树。树树皆有全风。乃至片叶茎草。亦是全风。无分风故。若圆中有分者。圆即有段。若分中非全者。圆即不遍。分全双乖圆义不成。今约莲宗圆极。分五种义。一刹海相含义。二三世一时义。三无情作佛义。四依正无碍义。五充遍不动义。一刹海相含义者。一切诸佛报化国土。互相摄入。全他全此。而无留碍。若计不相入者。此即情见。情见非实。如一室中含一虚空。其中若人若畜若鬼若虫若几若瓶若架之类。皆依虚空建立。虚空属人时。则诸鬼畜虫几瓶架所依之虚空。一切摄入人中。虚空属鬼时。则诸人畜虫几瓶架所依之虚空。一切摄入鬼中。虚空属虫时。诸人鬼畜几瓶架所依之虚空。一切摄入虫中。乃至虚空属架时。则诸人畜鬼虫几瓶所依之虚空。一切摄入架中。参而不杂。离亦不分。非入非不入。是故经云。国土光净遍无与等。彻照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世界。如明镜中现其形像。当知。净方浊土。交光相入。如千灯一室故。二三世一时义者。众生情见。执有时分。过现未来等事。约实相中。即无时体可得。何以故。若计晦明是时者。晦明则是叶相。如病眼见青。非定相故。若计老少是时者。老少则是幻质。如敝网裹风。非定质故。云何是中而有实义。今约延促相入二义。以明时体。一促中有延。二延中有促。一促中有延者。如人假寐梦经种种城邑聚落及见故人。悲笑分明。经历时月。醒而问人。孰睡几时。侍者答言。数千钱时。其人自思假寐无几。云何经历如许变态。了了记忆。非病非醉。展转追惟是义终不可得。二延中有促者。如人二十忽得颠病。吞刀捉火。或为人言未来事。或对妻子嬉笑如常。及生男女。或忽能文。着种种书。经三十年。遇一异人。咒水与饮。其人如睡忽觉。即以二十为昨日事。家人屈指。为计岁月。出示子女。及种种书。其人自思。本无岁月。焉有是事。亦不复记病与不病。以是二喻。进退互观。毕竟无有三世可得。是故经云。观彼久远。犹若今日。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是谓三世无间。三世无间者。时体不可得故。三无情作佛义者。权教中言。有情有佛性。无情无佛性。一切草木器界。不能成道。及转法轮。此是执情强计。属意即有。属物即无。不了诸法。皆住法位。何以故。意是色故。是空根故。是往古来今故。是无情故。一无一切无故。青黄是意故。风鸣谷响是意故。草木瓦砾是意故。是有情故。一有一切有故。故知。情之为情。亦可说自。亦可说物。不应说言谁无谁有。如一夫妻。共生一子。不应说言谁生谁不生。夫发毛介齿。亦是无情。与我俱佛耶。抑与我不俱佛耶。梦中见山见水见木见石。亦是无情。是情想摄耶。抑非情想摄耶。当知。是中尚无是我非我。云何更计有情无情。是故经中。道场宝树。能净诸根。风枝水响。咸宣妙法。无一物非佛身。无一物不转法轮。岂是情见妄知。所能计度。四依正无碍义者。依是器界。正是身根。若约凡情。即横计有依有正。是义非实。何以故。若言虚空是依者。如人张口。则虚空入。乃至毛孔骨节心腹之内。皆有虚空。是依耶是正耶。若言地水火风是依者。如人涎液。入器为水。发焦为土。两手相触成火。嘘气为风。是依耶。是正耶。是故经中。无量宝华。一一华中。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光明。一一光明出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佛。普为十方。说一切法。以佛力故。现有宝华。以宝华故。复现诸佛。是故当知。尽一刹是佛身。刹刹皆然。无一身非佛刹。身身皆然。非是佛神力变现。唯一真法界智。为依正故。五充遍不动义者。众生妄计佛身即有去来。而实佛身无去无来。亦无不去不来。辟如鸟飞空中。一日千里空非随鸟。鸟不离空。是故经言。阿弥陀佛。常在西方。又言至一切行人之所。如涅槃经。佛言。善男子。波罗奈城。有优婆夷。已于过去无量光佛。种诸善根。是优婆夷。夏九十日。请命众僧。奉施医药。是时众中有一比丘。身婴重病。良医诊之。当须肉药。若不得肉。病将不全。时优婆夷。寻自取刀。割其髀肉。切以为[榷-木+月]。送病比丘。比丘服已。病即得差。是优婆夷患疮苦恼。不能堪忍。即发声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于尔时。在舍卫城。闻其音声。于是女人。起大慈心。是女寻见。我持良药。涂其疮上。还合如本。我即为其。说种种法。闻法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于尔时。实不往至波罗柰城。持药涂是优婆夷疮。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女人见如是事。复次善男子。调达恶人。贪不知足。多服酥故。头痛腹满。受大苦恼。发如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我时住在优禅尼城。闻其音声。即生慈心。尔时调达。寻便见。我往至其所。手摩盐汤。而令服之。望已平复。善男子。我实不往调达所摩其头腹。授汤令服。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调达见如是事。复次善男子。憍萨罗国。有五百贼。群党抄掠。波斯匿王。遣兵伺捕。得己挑目。逐着黑闇丛林之下。受大苦恼。各作是言。南无佛陀。南无佛陀。啼哭号唤。我时住在只桓精舍。闻其音声。即生慈心。时有凉风。吹香山中种种香药。满其眼眶。寻还得眼。如本不异。诸贼开眼。即见如来住立其前而为说法。贼闻法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子尔时。实不作风吹香山中种种香药。住其人前。而为说法。当知皆是慈善根力。令彼群贼见如是事。如上之法。岂容思议。总之皆是一真法界。不得言是自心感见。亦不得言心佛和合。以佛地中离自离他离和合故。是故入此门者。莫同凡夫情见分别计度。如清凉云。阿弥陀佛。即本师卢舍那。犹属情量。何以故。十方世界。惟一智境无别佛故

(问论中所引涅槃经。言慈善根力。或者如来法性。无人我远迩。众生受苦。皆如来性中境相耶。答此止说得正因佛性。然论正因。宁独如来。虽众生之性亦尔。但众生为业所障。于他人受苦。纵亲诣彼所。尚不克救。况不往而获免耶。教中言八地以上菩萨。一呼其名。即蒙利益。以分别业尽。法尔如然。故杜顺和尚一履悬门。十年无人窃去。自云多生不作盗业。故得如是报。宋人有邹槖陀者。人一见其面。辄得祸。近时有其妃子贫甚。凡手所触物寻即废去。不能自存。此非多生业力之故与。佛善根力。合得如是报。无足怪者)

猜你喜欢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全文·佚名
  卷第九·佚名
  预防灾祸·印光
  梵网合注卷第三·智旭
  古农佛学答问卷三·范古农
  卷一百四十二·佚名
  卷第八·佚名
  佛说须达经·佚名
  为欲由上海往峨嵋者告·太虚
  不可错会《四料简》中的禅净之意·印光
  不还品第七·佚名
  卷四十九·道世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上·佚名
  贤首五教仪卷第五·续法
  卷第六·雷庵正受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论宫调第四·王骥德

      宫调之说,盖微眇矣,周德清习矣而不察,词隐语焉而不详。或问曲何以谓宫调?何以有宫又复有调?何以宫之为六、调之为十一?既总之有十七宫调矣,何以今之用者,北仅十三,南仅十一?又何以别有十三调之名也?曰:宫调之立,盖本之十二律、

  • 卷三百四十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四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古梅吟藳【五】拜李谪仙墓先生放旷士浩气吞洪蒙蓬池与紫阁轩葢绎相从经营紫河车破费十载功金鼎驯乌兎炎炎丹光红一击混沌破落地寻无踪神仙有水解戏

  • 卷十七·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十七大历年浙东联唱集松花坛茶宴联句 【元本不注名姓于联句下】几岁松花下,今来草色平。  衣冠游佛剎,鼓角望军城。  乱竹边溪暗,孤云向岭明。  遶坛烟树老,入殿雨花轻。  山磬人天界,风泉远近声。 

  • 卷六百六十三·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六十三罗隐送顾云下第行行杯酒莫辞频怨叹劳歌两未伸汉帝後宫犹识字楚王前殿更无人年深旅舍衣裳敝潮打村田活计贫百岁都来多几日不堪相别又伤春村桥村桥酒斾月明

  • 卷四·本纪第四·脱脱

        太宗一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讳炅,初名匡乂,改赐光义,即位之二年改今讳,宣祖第三子也,母曰昭宪皇后杜氏。初,后梦神人捧日以授,已而有娠,遂生帝于浚仪官舍。是夜,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时晋天福四年十月

  • 平定三逆方略卷五十八(缺)·佚名

    平定三逆方略卷五十八(缺)

  • ●卷一·劳格

    仁和赵钺 劳格同撰 归安丁宝书参证○碑阴题名◎诗御史并内供奉(武后中至玄宗末。)卢怀慎(见郎官吏中。)《旧传》:举进士,历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景龙中,迁右御史台中丞。(《新书》略同。) 《旧卢齐卿传》:长安初,则天令雍州长

  • 卷之五百十七·佚名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闰五月甲申朔。上诣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壬子皆如之。记注  ○谕军机大臣等、翰林院侍讲学士杨捷三奏、藩司轻改旧章激民生变。请派员查办一摺。河南钱粮

  • 唐瑾传·李延寿

    唐瑾,字附粼,性情温和恭顺,有见识和度量,博览经史,善为文章。身高八尺二寸,容貌伟岸俊秀。十七岁时,宇文泰听到他的名望,写信给他的父亲唐永说“:听说你有两个儿子:唐陵和唐瑾。唐陵豪放达观,多有武略;唐瑾文雅大方,极富文采。可一

  • 冯宿传·欧阳修

    冯宿的字叫拱之,婺州东阳县人。他父亲冯子华,在父母墓边搭棚守丧时,有灵芝、白兔出现,人称他家为“行孝的冯家”。冯宿在贞元年间和弟弟冯定、叔伯弟弟冯审和冯宽一起考中了进士,徐州节度使张建封任命他为掌书记。张建封去

  • 卷之十一  奉天靖難記一(明)不著撰人·邓士龙

    (奉天靖難記,四卷,撰者佚名。書成在永樂年間,今明太宗實錄卷一至卷九即在此書基礎上增改而成。) 奉天靖難記一 今上皇帝,太祖高皇帝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生五子,長懿文皇太子,次秦王,次晉王,次今上皇帝,次周王也。 今上皇帝初

  • 选举九·徐松

    赐及第赐进士及第赐本科及第赐出身赐同出身赐本科出身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赐三传出身赐同三传出身赐学究出身赐同学究出身赐上舍出身赐同上舍出身赐明经出身赐同明经出身赐童子出身赐及第太宗雍熙二年正月,诏著作佐

  • 卷一○四·邱濬

    ▲制刑狱之具 《易蒙》: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吐活反)桎梏,以往吝。 程颐曰:“发下民之蒙,当明刑禁以示之,使之知畏,然后从而教导之。自古圣王为治,设刑罚以齐其众,明教化以善其俗,刑罚立而后教化行,虽圣人尚

  • 卷一·印光

    大师自述大师自述 民廿八年冬,外国人某氏至灵岩,谒见大师有所请问,互用笔谈,大师自述略历行愿如左。经历光绪七年出家。八年受戒。十二年往北京红螺山。十七年移住北京圆广寺。十九年至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住闲寮。三十余年

  • 正一解厄醮仪·佚名

    正一解厄醮仪。撰人不详,约出於南北朝或隋唐。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威仪类。述醮仪,奉请北斗七星、五帝诸君,前列醮仪用具和作坛格式。

  • 易例·惠栋

    二卷。清惠栋撰。惠氏《周易述》目录中曾列有《易微言》等七书,除《易微言》附刊于卷末,其余并有录无书。此书即其七书之第三种。乾隆间于潮阳刊版单行。此书最后一条说: “《坤·文言》述坤云妇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 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佚名

    侍帝晨东华上佐司命杨君传记,撰人不详。约出于唐代或北宋。《通志‧艺文略》着录作「东华司命杨君传一卷」,《宋史‧艺文志》作「司命杨君传记一卷」。今《正统道藏》本收入正一部。此书乃晋代著名道士杨羲传记。书中略

  • 大波·李劼人

    李劼人著。共四部。作于1937年。以1911年四川争路事件为中心,从保路同志会的成立、发展以及各地同志军的武装斗争和赵尔丰对运动的血腥镇压,一直写到清王朝的覆灭,真实生动地反映辛亥革命这一规模巨大的民众运动。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