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居士传十四

李樊牛于商郑马陆李传

李山龙

冯翊人。唐初官监门校尉。武德中暴亡。而胸微热。家人伺之。寻苏。自言死後有吏摄至一王府。庭中有囚数千。皆枷锁北面立。王坐高牀。侍卫甚盛。山龙既至阶下。王问曰。汝平生作何福业。对言。乡人每设斋。恒施物助之。又问。汝身作何善业。对言诵法华经日两卷。王曰大善。即请升阶上高座。王移座对之。山龙开经曰。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王便请下座。山龙下。则庭中诸囚忽已不见。王曰。君诵经之福。非唯自利。众囚闻经皆已获免。岂不善哉。今放君还。谓吏曰。可将此人历观诸狱。吏引东行百余步。过一铁城云是罪人所居。山龙悯然称南无佛。复行见一大镬。火猛汤沸。旁有二人坐卧。山龙问之。对言。我等罪报得此镬汤。蒙贤者称南无佛。故狱中囚得一日休息耳。山龙又称南无佛便归家。距殁时已七日矣。同时有史阿誓者。居郊南福水之阴。诵法华经行住不废。充邑令史。出入城郭必由小径。低气怡颜缘念相续。平生未甞乘马。以依经云哀愍一切故也。病终时香闻里许。後十年妻死。合葬启之。舌本如生。又有薛严者。官忠州司马。长斋奉佛。日诵金刚经三十遍。至年七十二将终。幢盖自空而下。天乐盈耳。其妻见严冉冉昇空而去。室中异香芬烈。家人莫不闻之(冥报记.法苑珠林.续高僧传.报应记○阿誓或作呵担)。

樊元智

安定人。弱龄好道。居京城南。依杜顺和尚。杜顺令习华严为业。仍依经修普贤行。每诵经。口中频获舍利。前後数百粒。有时夜诵。口放光明照及四十余里。远近惊异。年九十二无疾而终。茶毗时牙齿变为舍利。得百余粒。悉放光明。数日不歇。僧俗建塔以为供养(华严经疏钞.华严感应传)。

牛思远

名腾。不详其里居。少挺异操。沉静寡言。早岁明经擢第。天后时以舅裴炎得罪。贬为牂牁建安丞。中丞崔察欲害之。有异人授以神呪得免。遂笃信佛道。虽已婚宦。如守戒僧。口不妄谈。目不妄视。在牂牁大布释教。置道场数处。夷人皆渍其化。居三年。庄周獠反。转入牂牁。远近皆杀。长吏应之。建安大豪起兵劫。思远坐树下。将戮之。忽有旁人持刀斩守者头。置思远笼中舁而走。事平还视事。後宰数邑。皆计日受俸。人服其清。寻弃官。精心释教以终其身(纪闻)。

于昶

不详其里居。天后朝任并州录事。昼决曹务。夜判冥司。每知灾咎阴为之备凡六年。丁母忧。持金刚经日以为课。更不复为冥吏矣。年八十四将终。忽闻奇香。遽谓左右曰。西方圣人来迎我也。即向西连称佛名而逝(报应记)。

商居士

遗其名。三河县人。年七岁能通佛书。後庐於县西田中。有佛书数百千卷。阅诵未甞一日废。从而师者百辈。每行其骨体珊然若戛玉之音。年九十余。一日汤沐具冠带悉召门弟子会食告之曰。吾旦暮且死。当以火烬吾尸。慎无逆吾旨。是夕坐逝。後三日焚之。视其骨若鈎锁之相属也。於是里人建塔以奉焉(宣室志)。

郑牧卿

荥阳人。举家修净业。开元中病笃。或劝进鱼肉。不许。手执香炉一心西向。忽闻异香蔚然。遂逝。其舅尚书苏頲。梦宝莲华开。牧卿坐其上(佛祖统纪)。

马子云

不详其里居。举孝廉。任泾县尉。充本郡租纲。督运入京。舟溺沉米万斛。系狱中。子云专心念佛。阅五年遇赦得出。隐南陵山寺中。持一食斋。天宝十年卒於泾先。谓人曰。吾因数奇。遂精持内教。今西方业成。当往生安乐世界尔。明日沐浴衣新衣。端坐合掌。俄而异香满室。子云云。佛来矣。遂逝(纪闻)。

陆康成

不详其里居。官京兆法曹。公退。忽见已故吏抱案立於前。康成惊曰。尔已下世。何得来。曰。此幽府文簿。皆来年兵刃死者。康成曰。得毋有我乎。吏检示之。康成瞿然曰奈何。吏曰惟金刚经可托。特以报公。言讫不见。康成遂取金刚经诵之。日数十遍。明年朱泚反。署为御史。康成叱泚曰。贼臣敢干国士。泚怒令数百骑环而射之。康成默念金刚经。矢不能入。遂舍之。康成去之终南山老焉(报应记)。

李知遥

长安人。笃志净土。为五会念佛。导诸众信。晚得疾。忽云。和尚来也。洗漱着衣然香炉中。出堂顶礼。闻空中说偈云。报汝李知遥。功成果自招。引君生净土。将尔上金桥。却就牀坐。泊然而化。异香满室。众共闻之(净土文)。

知归子曰。予观百家所纪载。其言感应事详矣。而或者以为异。夫万法一心。自感自应。如食充饥。如饮止渴。曾足异乎。观山龙以下诸君事。固知心力不可思议矣。与之言佛而不信者。其亦不自信其心者哉。

汪大绅云。心光为业力所障。遂有地狱等事。业力为心光所破。则地狱等事一时解释矣。精心持佛语。久之心光自然发露。能救一切苦矣。知归子撰此一传。度苦之念。劝人之心。真至已极。伏愿仁者敬而听之。

猜你喜欢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二十·法藏
  中边分别论卷下·世亲
  新编教藏总录流衍序·义天
  摄大乘论释 第二卷·世亲
  佛说五无反复经之二·佚名
  欢迎印度民族领袖尼赫鲁先生·太虚
  卷二十四·佚名
  卷第五十五(第九诵之四)·佚名
  卷三十一·佚名
  卷第九·佚名
  黔南会灯录卷第二·善一如纯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卷上·佚名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上·佚名
  第十三卷·佚名
  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窥基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六出 舟外寻舟·丁耀亢

    (生负舟上)骑驴还觅驴,旁人见了笑。吞舟还得舟,再返来时道。俺何生自与一班异人游海求仙,分明记得泊船海边,上一小舟垂钓。不知如何便落一黑暗之地,几乎闷死。又不知如何又白洞洞的钻将出来。且喜孤舟无损,故我

  • 卷一百十一·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卷一百十一览古登橹赋          【晋】欧阳建登兹橹以遐眺辟层轩以高盼仰天涂之緜邈俯平原之旷衍嘉苍春之令节恱和风之微扇旁观八隅周览四垂面孤丘之峻峙阻曲岸之修崖植榆楸以成列

  • 卷二百五十·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五十馔类五言律慕容承携素馔见过    【唐】王 维纱防乌皮几间居懒赋诗门看五栁识年算六身知灵夀君王赐雕胡弟子炊空劳酒食馔持底解人颐七言律丁丑五月大旱雩祷上斋居御讲颁

  • 卷四百七十七 元祐七年(壬申,1992)·李焘

      起哲宗元祐七年九月盡其月   九月辛巳朔,熙河蘭岷路經略使范育言:「準朝旨,具本路如何接援。今相度,西賊並邊嘯聚,雖未測所嚮,本路可豫于通遠軍界屯兵為備。若賊犯秦鳳,本路擇便出奇撓擊,或斷其糧道,或擊其惰歸。若本路

  • 第八十四回 召周郎东吴主战 破曹军赤壁鏖兵·蔡东藩

      却说刘备奔走途中,幸有张飞断后,始得脱难。及见赵云救回甘氏母子,又闻糜夫人伤亡,禁不住百感交萦,潸然泪下。到了张飞驰至,报称毁桥拒敌,备失声道:“桥梁不断,曹军尚恐有伏,未敢追来,今已拆去,彼料我胆怯,必然追我,不如速走罢!

  • 皇明纪略·皇甫录

    《后湖志》:国初,天下户计一千六十五万二千七百八十九,口计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至弘治十五年,则户计九百六十九万一千五百四十八,口计六千一百四十一万六千七百三十五。国初田土计八百八十万四千六百二十三顷六千

  • 敬乡录卷十三·吴师道

    元 吴师道 撰乔行简字夀朋东阳人绍兴癸丑进士第六人嘉定初召试馆职屡典藩郡以国子司业召端平末拜右丞相寻拜特进左丞相进少傅平章军国重事以老力请谢事加少师建乡节还第明年薨年八十有六諡文惠人称之曰孔山先生因其

  • 王罴传·令狐德棻

    王罴字熊罴,是京兆霸城人,为汉代河南尹王遵的后代,世代为州郡大姓。王罴刚直倔强,处事公平,州郡人对他又敬又怕。魏太和年间,被任命为殿中将军。最初,南岐州、东益州的氐羌族反叛,官军作战失利,于是命令王罴率领五千禁兵镇守梁

  • 戴思恭传·张廷玉

    戴思恭,字原礼,浦江人,拜义乌朱震亨为师。朱震亨为金华许谦弟子,得朱熹学说真传;又从宋内侍钱塘罗知悌学医,医学大行,人称“丹溪先生”。震亨爱思恭才思敏捷,将其医术尽授与思恭。洪武年间,思恭被朝廷召为御医,所治之病立即痊愈

  • 前清的退伍军人·齐如山

    退伍“荣军”建成了台湾的横贯公路,我乃联想到前清的退伍军人。从前的退伍军人,不是这种情形,在寓兵于农的朝代,自是最理想的时期,但年代已久,谈起来话也太长,不必多赘。到了宋朝,就讲杯酒卸兵权(或作谢兵权),是皇帝赐统

  • 景公睹晏子之食菲薄而嗟其贫晏子称有参士之食第二十六·晏婴

    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卯、苔菜耳矣。公闻之,往燕焉,睹晏子之食也。公曰:“嘻!夫子之家如此其贫乎!而寡人不知,寡人之罪也。”晏子对曰:“以世之不足也,免粟之食饱,士之一乞也;炙三弋,士之二乞也;五卯,士之三乞也。婴无倍

  • 第三章 初设公议政府为大同之始·梁启超

      一、各国力量同等,体制自同等,则联邦政府之体,不设总统,但设议员,故不可谓之公政府,但谓之公议政府。且各国主权甚大,公政府不过为遣使常驻常议之体,体稍近瑞士,不能如美也;地隔甚远,又不如瑞士也。  一、公议政府执政议

  • 做官的学问·孔子

    【原文】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子张:孔子的学生,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禄:干,求。禄,官吏的俸给。干禄也就是求做官。阙疑:阙,同“缺”,保

  • 第十一章 孟子·林语堂

    研究孔子思想之特点时,须略知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又有了何等发展。这一点之重要,一因经孟子的阐释,儒家思想的哲学价值才更为清楚,二因儒家思想的哲学价值因孟子而发生了实际的影响。孟子代表了儒家的正统发展。研究孔子思

  •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四·宗喀巴

    戊三上士修心之道次第分三,已初明发心为入大乘之门,己二此心如何发起,己三发心已学行之法。 今初如是流转之过患,从种种门中长时修习,则见于此三有如陷火坑,为欲解脱惑苦,证得涅槃,意怀热恼,由是修学三学,从生死中而得解脱焉。

  • 《联 语》·太虚

      《联 语》  台湾基隆寺塔师性驯时先师灵骨在;象王行处万象法身融。  净慈寺大殿六桥烟水,三竺香云,正觉南屏钟破晓;  双树戢辉,五天潜响,却欣东土佛常春。  星洲龙山寺山门龙得水以灵通,文澜腾觉地;山有僧而名贵

  • 高注金匮要略·高学山

    金匮著作。不分卷。清·高学山撰,撰年不详。高氏融合前人学说,取众家之精要,结合个人学习心得和临床实践将《金匮要略》予以全面注释。对杂病的病机、诊断、方义等阐析较详。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主观、附会的解释。原

  • 金师子章云间类解·净源

    佛典注疏。宋元丰三年(1080)净源述。一卷。是唐法藏的《华严金师子章》的注释书。据序称,当时《华严金师子章》为“禅丛讲席”所崇尚,但唐代以来的四家注解“或文繁而义缺,或句长而教非”,净源于是根据《搜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