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一章 孟子

研究孔子思想之特点时,须略知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又有了何等发展。这一点之重要,一因经孟子的阐释,儒家思想的哲学价值才更为清楚,二因儒家思想的哲学价值因孟子而发生了实际的影响。孟子代表了儒家的正统发展。

研究孔子思想之特点时,须略知儒家思想经过孟子又有了何等发展。这一点之重要,一因经孟子的阐释,儒家思想的哲学价值才更为清楚,二因儒家思想的哲学价值因孟子而发生了实际的影响。孟子代表了儒家的正统发展。《孟子》全书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两章,比《论语》几乎厚了三分之一。以散文的文学价值论,也是《论语》所不及的。孟子是个雄辩滔滔的作家,真是辩才无碍,口若悬河,每篇都是气势如虹的长论,可以说段段精彩,使选辑儒家文字的人往往无法割爱。

孟子既然代表了孔子学说一方面重要的发展,如果不读孟子的文章,对儒家的精义便不足以窥其全貌。儒家学说包罗至广,其门人实不能全部精通。所以孔氏早期的门人皆仅就其资禀之所近,对孔门学说予以发扬。后来,弟子散处四方,定居各国,以其所长传授弟子,遂与孔氏学说之真面目,相距愈远。唯孟子受业于子思,子思为曾子之弟子。故自孔子亡后,传孔学之正统者,唯孟子一人。故后人欲研究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入手。在解释孔氏学说上,“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雄),大醇而小疵”(韩退之《读荀子》)。

本书所选孟子为《告子篇》,我认为它是《孟子》一书中最为重要,因而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孟子思想中最重要处为以下各点——人性善,恢复性本善之重要,文化与教育之功用在防止人性为恶的环境所泯没,培养“浩然之气”(相当于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所说的“蓬勃的生气”〔elan vital〕)。最后一点为:人人都是“性本善”,所以“人人可以为尧舜”。孟子也发挥了“王道”与“霸道”差异之所在。王道指仁政,霸道指专政。他进而将孔子所倡导的为政须以身作则的学说,发展到一个界说分明的体系,并首次用“仁政”一词,孔子则从未用过。孟子在其时大概是最渊博的史学家,关于征税制度、农业制度、封建制度,他都有明确的认识。至于他由孔子的“正己以为政”发展而来的“仁政”之道,我们未得其详,但是在他的文章里,我们分明见到他的“性善”说与“养其大者为大人”之重要。以上皆孟子独特之见解。

㈠性善说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赋人以为仁义欤?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令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欤?”

(告子)曰:“然。”

(孟子曰:)“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

(告子)曰:“然。”

(孟子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告子)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孟子)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告子)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孟子)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欤?”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公都子)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孟季子)曰:“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公都子)曰:“敬兄。”

(孟季子)曰:“酌则谁先?”

(公都子)曰:“先酌乡人。”

(孟季子)曰:“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日性善,然则彼皆非欤?’”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㈡本性之破坏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末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欤?”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

㈢人性中之贵贱大小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小,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猜你喜欢
  六、释器·佚名
  卷三十八·郑玄
  三辩第七·墨子
  修身卷第三·扬雄
  第七章 公农·梁启超
  器经 译文注释·孤子
  论语精义卷十下·朱熹
  春秋随笔卷下·顾奎光
  目録·黄仲炎
  第42章·老子
  卷十六·魏了翁
  卷之二十八·邵经邦
  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五·唐慧琳
  佛教的真宗旨·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伯亨·隋树森

    刘伯亨,一作刘百亨,瞽者,为书会艺人,生平、里籍均不详。 套数 【双调】朝元乐 柳底风微,花间香细。作阵蜂儿惊起,偷看酿出残花蜜。成群燕子交飞,掠波闲补巢泥。日升林光莹,雨洗山明媚,雕轮绣鞍作对儿家来,

  • 词余丛话 卷二·杨恩寿

    原 文明曲《天宝遗事》,相传为汪太涵手笔。当时传播艺林。以余观之,不及洪昉思远甚。《窥浴》一出,洪作细腻风光,柔情如绘,汪则索然也。备录如左。持月旦评者,当不河汉斯言。汪作:【醉花阴】腻水流清涨新绿,洗尽胭凝粉聚。斗

  • 卷三十八·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十八 明 曹学佺 编 盛唐七 高适【字逹夫渤海人】 铜雀妓 日暮铜雀迥秋深玉座清萧森松柏望委郁绮罗情君恩不再得妾舞为谁轻 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

  •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赵尔巽

      ◎邦交六   △日本   日本久通中国。明季以寇边禁互市,清兴始复故。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致书于长崎奉行,请通商舶。闽、粤商人往者益众,杂居长崎市。初有船百八十艘,后由七十艘迭减至二十馀艘。货运中国岁限八

  • 卷之四百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四百二十六·佚名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八月。壬午朔。上诣颐和园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甲申皆如之。外记注  ○谕内阁、现在练兵紧要。直隶按察使袁世凯、办事勤奋校练认真。着开缺以侍郎候补。

  • ◎****谋财·李定夷

    去年苏垣阊门外吊桥东慎源小钱庄,有****谋财事。警厅将置药菜中之烧饭司刘贵,及通同买药之张淦泉、王小和尚、小黑子、周学海五人一起拿获,后又续获前充吴县差役陶骏之子陶土福及小胡小耿等。刘王周三犯,皆供认同谋,用药迷

  • 一三四 军机大臣奏戎英在四库全书处具呈献书请严查其家片·佚名

    一三四 军机大臣奏戎英在四库全书处具呈献书请严查其家片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查有山西人戎英,在四库全书处具呈献书,称:于河图洛书中,衍出《万年配天策》一本,又见欲扫平金川,别作《天人平西策》一本。并称:其中兵法未

  • 五 山东巡抚徐绩等奏覆购访遗书情形并进呈书目折·佚名

    五 山东巡抚徐绩等奏覆购访遗书情形并进呈书目折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初三日山东巡抚臣徐绩、学政臣李中简跪奏,为遵旨覆奏事。十月三十日承准大学士刘统勋字寄内开,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奉上谕,令各督抚等恪遵前旨,饬催

  • 卷之四十八·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四十八传第三十二追封多罗郡王扎萨克多罗贝勒车木楚克纳木扎勒列传【今袭和硕亲王】车木楚克纳木扎勒喀尔喀部人姓博尔济吉特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从子曾祖额列克号墨尔根汗子

  • 卷十九·吴缜

    ●钦定四库全书新唐书纠谬卷十九(宋)吴缜 撰○十九曰事有可疑文德皇后传所记恐误宜城公主传所书可疑段文昌传有疑牛氏表有可疑朱敬则预诛二张可疑张孝忠妻入朝迎公主事可疑覃王字可疑谯王传裴巽未明贾至论诸人善守柳浑

  • 卷八十八·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八十八 唐 张守节 撰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史记八十八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城臯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

  • 卷四十一·张守节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卷四十一 唐 张守节 撰 越世家第十一      史记史十一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吴越春秋云禹周行天下还归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羣臣封有功爵有德崩而葬焉至少康恐禹迹宗庙祭祀之絶乃封其

  • ●序·何孟春

    魏董遇好读书,其从学者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ldquo;冬,岁之余;夜,日之余;阴雨,时之余。&rdquo;昔甯越问其友:&ldquo;何为而可以免耕稼之苦?&rdquo;其友曰:&ldquo;莫如学。学三十年则可以免。&rdquo;越请用十五岁,人将休吾不休,人

  •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七·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广弘明集上卷  从第一尽十二。  广弘明集前序    终南山释道宣撰  浇淳(皎遥反许叔重注淮南子云浇犹薄也说文从水尧声也)。  情溷(下魂本反广雅溷浊也说文乱也从水圂声圂音魂

  • 第一百零一章 未完·佚名

    西利罗奢提罗奢西哈是彼之弟,彼之殁后就楞伽国之王位。(一)上于王位之[彼王],于三宝有净信,于专心听闻正法,精进而明敏,兄之所作事,皆使增展世间[与佛]教之物,人民之主无废弃此,照行如前。(二、三)大名称者,于殊胜齿舍利亦饮食物无罢,供

  •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佚名

    忠翊郎添差池州监押赵子俅述跋,述宣和年间诵经故事,该经盖出自北宋末。述救苦天尊威力及十方天尊号,劝人诵经悟道。

  • 红灯记鼓词·佚名

    鼓词。清佚名撰。四卷,三十二回。五万余字。写明正德年间,宦官专权,户部尚书赵明、兵部侍郎孙安, 系同郡人, 一同辞官归隐,赵女兰英许孙次子继高。 后, 孙安死, 孙家败,赵朋生悔婚之念,杀婢嫁祸继高,陷之于狱。赵兰英誓不别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