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二

居士传二十二

杨次公王敏仲传

杨次公

名杰。生於无为州。自号曰无为子。元丰中官太常。初好禅宗。历参诸老宿不契。既从天衣禅师游。天衣每引庞公机语令参究。及奉祠泰山。一日鷄初鸣。覩日出如盘涌。忽大悟。易庞公偈曰。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书寄天衣。天衣然之。甞示僧曰。学道之人。十二时中常须照顾。不见南泉道。三十年看一头水牯牛。若犯人苗稼。擿鼻拽回。如今变成露地白牛。裸裸地放他不肯去。诸人长须着精采。不可说禅时便有道理。洗菜作务时便无知也。如鷄抱卵。若是一刻抛离。暖气不接。不成种子。如今万境森罗。六根烦动。略失照顾便致丧身失命。不是小事也。熙宁末以母忧归。闲居阅藏经。遂归心净土。绘丈六阿弥陀佛。随身观念。悯诸众生溺心五浊轮转无已不知出离。而参禅人又輙视净土为权教。妄生异见。深负诸佛大悲方便导引之心。适同时王敏仲撰净土决疑集成。次公为之序。其辞曰。大愿圣人从净土来。来实无来。深心凡夫往净土去。去实无去。彼不来此。此不往彼。而其圣凡会遇。两得交际者何也。弥陀光明如大圆月。徧照十方。水清而静则月现全体。月非趣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趣舍去来。故华严解脱长者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弥陀。弥陀来迎。极乐不远。乃称性实言。非权教也。净土无欲。非欲界也。其国地居。非色界也。生有形相。非无色界也。一切众生未悟正觉。处大梦中。六道升沉。未甞休止。诸天虽乐。报尽相衰。修罗方瞋。战争互胜。旁生飞走。噉食相残。鬼神幽阴。饥渴困逼。地狱长夜。痛楚号呼。得生人趣固已为幸。然而生老病死众苦婴缠。惟是净方更无诸苦。莲胞托质。无生苦也。寒暑不迁。无老苦也。身非分段。无病苦也。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也。上善人聚会。无怨憎会也。华裓香食珍宝受用。无求不得。无穷困也。观照空寂。无蕴苦也。悲济有情。欲生则生。不住寂灭。非二乘也。智照生死。得不退转。非凡夫也。三界荡然。譬如四裔。丘陵阬坎。秽腐所积。溪壑阻绝。孰为津梁。乃有狂人迷路於此。恶兽魑魅恼害杂居。刀兵水火或时伤暴。风霜霹雳凌厉摧摄。罔知城域可以庇覆。饮食衣服未或充足。甘受是苦不求安乐。有佛释迦是大导师。指清净土是安乐国。无量寿佛是净土师。尔诸众生但发诚心念彼佛号。即得往生。则无诸恼。不闻知者固可哀怜。亦有善士发三种不信心。不求生者。尤可嗟惜。一曰吾当超佛越祖净土不足生也。二曰处处皆净土西方不必生也。三曰极乐圣域我辈凡夫不能生也。夫行海无尽。普贤愿见弥陀。佛国虽空。维摩常修净土。十方如来有广舌之赞。十方菩萨有同往之心。试自忖量。孰与诸圣。谓不足生者。何其自欺哉。至如龙树祖师也。楞伽经有预记之文。天亲教宗也。无量论有求生之偈。慈恩通赞。首称十胜。智者析理。明辨十疑。彼皆上哲。精进往生。谓不必生者。何其自慢哉。火车可灭。舟石不沈。现华报者莫甚於张馗。十念而超胜处。入地狱者莫速於雄俊。再生而证妙因。世人愆尤未必若此。谓不能生者。何其自弃哉。般舟三昧经云。跋陀惒菩萨问释迦佛。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又大宝积经云。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无量寿国者。随愿皆生。得不退转。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自欺自慢自弃己灵。流入轮回。是谁之咎。四十八愿悉为度生。一十六观同归系念。一念既信。已投种於宝池。众善相资。定化生於金地。无輙悔堕。误认疑城。即时莲开得解脱道。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大光明中决无魔事。直指净土决疑集者。吾友王古敏仲之所编也。博采教典。该括古今。开释疑情。径超信地。其载圣贤之旨。在净土诸书最为详要。盖安养国之向导也。若登彼岸。舟固可忘。来者问津。斯言无忽。元佑中官两浙提点刑狱卒。临终说偈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虗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先是有司士参军王仲回者与次公同乡里。甞从受念佛法门。问如何得不间断。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间断也。仲回跃然。明年次公守丹阳。一夕忽梦见仲回云。向蒙以净土为导。今得往生。特来致谢。再拜而出。已而得其子讣书。言仲回预知化期。徧别亲旧逝矣。次公既卒。其後有荆王夫人与侍妾同修净土。其侍妾先化去。引夫人梦游西方。见一人坐莲华上。其衣飘扬。宝冠璎珞庄严其身。问是何人。侍妾云扬杰也。次公甞着辅道集。专扬佛教。苏子瞻为之序(东都事略.乐邦文类)。

王敏仲

名古。东都人。文正公旦之曾孙也。初杭州昭庆寺法师省常与诸士大夫结净行社。文正为之首。及有疾。乃属杨大年曰。吾深厌劳生。愿来世为僧。宴坐林间。观心为乐。我死为我请大德施戒剃发须着三衣火葬。勿以金宝置棺内。既卒。大年曰。公三公也。殓赠公衮。岂可加於僧体。但以三衣置柩中而已。自敏仲之先。七世持不杀戒。好放生命。至敏仲。忽自疑。一日问小法华禅师曰。以古所见。不杀不放。一切付之无心可乎。师厉声曰。公大错。岂作空解耶。面前露柱亦自无心。着几个露柱能救得世间一个苦恼众生否。敏仲瞿然。遂发心放生命一百万。游江西与晦堂杨岐诸老师究宗门中事。既而作直指净土决疑集。宏西方之教。闲居数珠不去手。行住坐卧修行净观无有闲歇。着净土宝珠集序云。众生心净则佛土净。法性无生而无不生。有佛世尊。今现说法。在极乐国。号阿弥陀。缘胜劫长悲深愿。大无边际。光明摄受不思议净妙庄严。珠网丽空瑶林矗地。池含八德华发四光。韵天乐於六时。散裓华於亿刹。诸佛共赞。十方来归。弥陀心内众生新新摄化。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往生。质托宝莲不离当处。神游多刹岂出自心。如镜含万象而无有去来。似月印千江而本非升降。被圆顿机则皆一生补处。明方便门则有九品阶差。念本性之无量光本来无念。生唯心之安养国真实无生。解脱苦轮十念亦超於宝地。会归实际二乘终证於菩提。如大舟载石而遂免沉沦。若顺风扬帆而终无留难。悟之则非远非近。迷之则即近而遥。嗟夫学寡障多疑深观浅。斥为权小閴若存亡。则以马鸣龙树为未然。天台智觉为不达。不信当受菩提记。不肯顿生如来家。笼鸟鼎鱼翻然游戏。隙驹风烛妄计久长。虗受一报身。枉投诸苦趣。岂知大雄赞劝金口丁宁。侣圣贤於刹那。具相好於俄顷。乐受则永抛五浊。悲增则回救三涂。於此不知。是为可悯。自魏晋大经初出。则有远显诸贤继修。事列简编。验彰耳目。福唐释戒珠采十二家传记。得七十五人。蒐补阙遗。芟夷繁长。该罗别录。增广新闻。共得一百九人。隐显毕収。缁素并列。会江河淮济於一海。融瓶盘钗钏无二金。标为险道之津梁。永作後来之龟。监居常以大藏浩衍学者不能徧观。乃随经次第。释其因缘。诠其旨要。为法宝标目十卷。既成。说偈曰。归命正徧知。如来妙法藏。十方大菩萨。三尊真圣众。我今於法宝。愿作胜妙缘。若以一毛端。测量太空界。如说须弥顶。是诸天住处。如指海波中。大鱼龙窟毛。广大殊胜处。非一言可尽。然其所标显。举要非妄谬。悯彼不遇者。望涯而自绝。常时过宝所。终身空手过。暂能一经目。即植菩提根。清信乐法人。未暇徧披阅。崑山取片玉。沧溟采如意。随其所欲见。发函即有得。多闻博览人。已知龙藏者。温故检忘误。释然得本明。除彼大阐提。有是种种益。海墨书一义。九旬而演妙。云何以片言。而欲显法要。如来在定时。五百阿罗汉。各各说所解。而皆非佛意。各顺正理故。可依而无罪。我今所撰述。悉稽古德语。非我妄臆说。是故应信受。智者悟筏喻。不着文字相。见月而忘指。入海讥筭沙。方便有多门。岂以一废百。种种皆佛事。全来彰妙用。以此胜功德。愿常在佛会。一音所演法。历耳永不忘。如海受大雨。亦如水传器。持以利众生。如法界无尽。徽宗朝官户部侍郎。与中丞赵挺之同理逋赋。多所蠲释。挺之劾敏仲倾天下财以为己惠。谏官江民表辨其诬。既而入元佑党人籍。寻化去。有僧神游净土。见敏仲与葛繁在焉。繁澄江人。官至朝散夫夫。公第私居必营净室设佛像。一日方礼诵时。舍利从空而下。後无疾面西端坐而逝(宋史.法宝标目.乐邦文类.法喜志○藏中误以标目为元人作。今据文献通考.经籍志正之)。

知归子。曰自曹溪阐无相之宗。斥心外求生净土者。後学不悟其旨。妄生分别。执着成谤。哀哉。佛本无相。念即无念。以无念念念无相佛。是为直指。是为单传。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若杨王二公其庶几乎。

汪大绅云。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二公只是能择能处○吾自阅七佛偈後。徧观万法。无不摄於是。毗婆尸佛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是偈能了。曹溪之蕴尽於是矣。曹溪之言曰。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毗婆尸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曹溪曰无相为体。毗婆尸曰幻人心识本来无。曹溪曰无念为宗。毗婆尸曰罪福皆空无所住。曹溪曰无住为本。先圣後圣非若合符节者与。曹溪善发先圣之旨。其言曰。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其发明下手工夫之言曰。此法门立无念为宗。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之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此毗婆尸开示心识本来无要指也。下手工夫全在此一句。了此乃能於相而离相。复人之本性也。大哉毗婆尸之偈义也。宗门之渊海也。迦叶佛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是偈能了净土之蕴尽於是矣。弥陀自性即所谓性清净也。性清净故曰净土也。弥陀为众生发一切大愿。以一切众生性清净也。劝一切众生往生者。从本无生无可灭也。众生即此身心可以往生者。以即此身心是幻生也。劝其离秽即净者。亦以即此身心是幻生也。往生有九品者。以幻化有尽有不尽。罪福有空有不空也。众生发愿修净土法门者。须於迦叶佛第一句中信到万万分。则知弥陀非添设也。性本如是也。一切众生性清净也。於第二句中信到万万分。则知往生非妄想也。生本如是也。从本无生无可灭也。於第三句中信到万万分。则现在身执心执可破也。於第四句中信到万万分。则往生上品上上品可登也。大矣哉迦叶佛之偈义也。净土之大关捩也。修净土之法全在念门。须打得开。打得入念门之法。以何为要。曹溪之言至矣。曰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呜呼尽之矣。

猜你喜欢
  向重庆记者谈话·太虚
  第十六卷·佚名
  卷九十八·佚名
   第九十六則 趙州示眾三轉語·胡兰成
  起信论疏上卷·元晓
  修持与研究·太虚
  卷之一·佚名
  依法出生分第八·朱棣
  斥欧阳竟无之魔说·印光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十六卷·一行
  第二品 比丘品·佚名
  二二 大念处经·佚名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乙·道宣
  卷第五十四·佚名
  示伦常大教·印光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十回 孟丽君花烛潜逃·陈端生

    第十回孟丽君花烛潜逃陈寅恪评:端生再生缘之文如此,则平日之诗文亦非凡俗,可以推见。惜其所著绘影阁集,无一字遗传。(编者按:以下省略)至于绘影阁之取名,自与“绘影绘声”之成语有关,而长生之集名绘声阁,即从其姊之集名而来,固

  • 金台集卷一·迺贤

    (元)纳延 撰登崆峒山縁萝陟层巘旷望浮云驰飘风西北来飒飒吹裳衣气候儵迁变中懐鬰歔欷路逢一道士髙结冠巍巍恐是广成子再拜欲问之长歌入深林弃我忽若遗哀湍泻石磴日落松声悲云踪邈难及千载生遐思赋环波亭送杨挍勘归豫章(

  • 巻八·邵浩

    钦定四库全书坡门酬唱集卷八宋 邵浩 编东坡和李太白【并叙】李太白有浔阳紫极宫感秋诗紫极宫今天庆观也道士吴洞微以石本示予葢其师卓玘之所刻玘有道术节义过人今亡矣太白诗云四十九年非一徃不可复今予亦四十九感之

  • 列传第二 杜僧明 周文育 子宝安 侯安都·姚思廉

    杜僧明,字弘照,广陵临泽人也。形貌眇小,而胆气过人,有勇力,善骑射。梁大同中,卢安兴为广州南江督护,僧明与兄天合及周文育并为安兴所启,请与俱行。频征俚獠有功,为新州助防。天合亦有材干,预在征伐。安兴死,僧明复副其子子雄。及

  • 卷二十三·志第四·五行·脱脱

        ◎五行   五行之精气,在天为五纬,在地为五材,在人为五常及五事。五纬志诸《天文》,历代皆然。其形质在地,性情在人,休咎各以其类,为感应于两间者,历代又有《五行志》焉。两汉以来,儒者若夏侯胜之徒,专以《洪范

  • 卷之一百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十三册 天聪二年八月至十月·佚名

    第十三册 天聪二年八月至十月初七日,汗御殿,赐奈曼部贝勒洪巴图鲁号为达尔汉,扎鲁特部台吉喀巴海号为卫徵。赐号之缘故,即洪巴图鲁、喀巴海台吉以察哈尔汗不道,欲依傍天聪汗,俱来归附。後出征察哈尔阿喇克绰特部,杀其台吉噶

  • 卷二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二十七 【起癸巳汉成帝河平元年止庚申汉哀帝元夀二年】 凡二十八年 表例说 见第二十一及二十二二十三卷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二十七> <史部,别史类,御定历代纪事年表,

  • 秘书志卷第四·王士点

      纂修至元乙酉,欲实著作之职,乃命大集万方图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理,无外之大,诏大臣近侍提其纲,聘鸿生硕士立局置属庀其事,凡九年而成书。续得云南、辽阳等书,又纂修九年而始就,今秘府所藏大一统志是也。因详其原委节目,为将

  • ●牧令须知卷六·刚毅

    长白刚毅子良氏手辑海上葛土达子材编订 刑房 工房 ◆刑房 一词讼 一监狱班馆 一命盗案 一赌博娼妓烟馆 ○一词讼 论叙供 叙供法 检卷法 驳审覆详 初报法 招详法&nb

  • 第十七章 秦汉时人民生活·吕思勉

    第一节 饮食汉人饮食,渐较古代为奢,而视后世则犹俭。(1)《盐铁论·散不足篇》曰:“古者燔黍食稗,而熚豚以相飨。其后乡人饮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一酱一肉,旅饮而已。及其后,宾昏相召,则豆羹白饭,綦脍熟肉。今民间酒食,殽旅重叠,

  • 景公为大钟晏子与仲尼柏常骞知将毁第九·晏婴

    景公为大钟,将悬之。晏子、仲尼、柏常骞三人朝,俱曰:“钟将毁。”冲之,果毁。公召三子者而问之。晏子对曰:“钟大,不祀先君而以燕,非礼,是以曰钟将毁。”仲尼曰:“钟大而悬下,冲之其气下回而下薄,是以曰钟将毁。”柏常骞曰:“今庚

  •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九·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違惱衆教白四   爾時具夀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具夀闡陀犯衆多罪不如法說悔.諸苾芻欲令利益   安樂住故告言具夀汝旣犯罪應如法說悔.闡陀答言仁自犯罪應如法悔.何以故仁   等皆是種

  • 佛说圣法印经·佚名

    佛说圣法印经(天竺名阿遮昙摩文图)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听诸比丘。唯诺受教佛言。当为汝说圣法印。所应威仪。现清净行。谛听善思念之。佛言。比丘。假使有人

  •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二·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降三世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六之余  复次宣说降三世大曼拏罗中通用印相。  所有降三世印契  谓即金刚胜三昧  金刚吽字诸咒明  刹

  • 艺圃撷余·王世懋

    诗论。明王世懋撰。一卷。世懋有《窥天外乘》已著录。此编三十四则,为论诗专著。所论多为辨析诗之流变,以正时人作诗弊病。取例多选唐人诗作,推崇盛唐诗人,尤重杜甫。主张作诗“须真才实学,本性求情,且莫理论格调”。

  • 大方广曼殊室利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多罗菩萨仪轨经、观自在菩萨授记经、多罗菩萨仪轨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乃大本文殊经中观音授记经之一部分,共分四品。内容叙述自观音普现色身、授记、右瞳

  •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大明观想仪轨·佚名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具明想诸字安布身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