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钦定四库全书

经问补卷三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

王虎文【名崇炳东阳门人】问敝乡先进有仁山金氏善作经辨然往多疑之谨録其数条奉询祈示可否一伯益辨曰伯益即伯翳秦人以入为去故谓益为翳也秦纪伯翳所云佐禹平水土即书载随山刋木诸事所云驯服鸟兽即书益作朕虞若予上下鸟兽诸事唐虞功臣若朱虎熊罴各以类见岂有伯翳其功如此而反不见于书者乎其即伯益明矣然而大费之名又何以称焉胡元瑞辨曰吾读汲冡纪年而得之竹书记启即位之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史记称伯翳复称大费翳则人名费则国名也大费为国名以费侯伯益之文按之则伯翳即伯益矣

伯益即伯翳柏翳始于司马贞之注秦纪虽説类荒略然前古草昧其书多如是此固无关论辨者乃仁山金氏既信其説以为益翳声讹定是一人而又以益既是翳则不宜又名大费为疑考秦记前文大业生大费而注引曹大家注列女传谓伯益为臯陶子大业即臯陶也夫以臯益舜臣久相抵抗而一旦指作父子此如冉伯牛仲弓同在圣门列四科之一而以仲弓为伯牛之子皆大可疑事而于此不疑且即以臯陶言既名臯陶又名咎繇又名庭坚今又名大业此亦大可疑事而又不疑乃反疑名费岂误认益之与翳伯之与柏皆是另名非一字而两出者故不宜又名费与至若胡氏引竹书谓费是国名不是人名则竹书出于晋太康间较之古书相传尤不可信且尚书命官凡二十二人皆不着封国或曰益避南河为益所封地然亦不可考又且伯翳当时既赐嬴姓而其子若木又即以父名为姓改姓费氏则费以名氏未闻以国氏也又吕览谓东海小诸侯有滕费诸国注者以鲁之费邑当之即他注有附防竹书者谓鄪为嬴姓即柏翳之后然考之无据故凡玉篇广韵其注鄪字亦仍注鲁邑可考也予谓此等记载皆不关论辨请即以本书解之夫谓益为翳者以史记也谓益为臯陶子者亦以史记也乃史记陈杞世家又曰臯陶之后或封英六伯翳之后封于秦惟垂与益其后不知所封则显以臯陶益翳分作三人而益且不知所封若此者何如也

一西伯戡黎辨曰戡黎之西伯武王非文王也商都朝歌黎即潞州黎城相去三百里则畿内诸侯之国与邢崇密须等国不同文王至德方率叛国事纣岂遽观兵天子畿内乎史迁以文王伐耆为戡黎受之以祖伊之告于是传注皆以为文王失之矣

西伯戡黎自是文王事虽黎与纣都相近然终非内诸侯国观其后卫封纣旧都而黎侯失国终在卫外可知也况畿内之説始于郑氏郑注商书时误读书序有殷始咎周语谓他伐不咎周而伐黎咎周则必在畿内而孔氏正义既引王肃语以辟之且又曰若在畿内则文王方率殷之叛国以事纣岂得入伐此正辨黎非畿内故文王可伐非谓黎是畿内文王不当伐之也且文王伐黎在文改元之五年尚书大传所云一年质虞芮二年伐邘三年伐密四年伐犬夷五年伐耆耆即黎也至六年伐崇而讨伐终焉此非可漫移之后王者若谓史记称伐耆为误则在殷本纪称饥国周本纪始称耆国至宋微子世家则又称□国而注谓并是黎国是耆□饥黎史总有之然总见他书不得专读周本纪指之为史记误也若武王则有必不得伐黎者按武王嗣位在文之十年已八十三岁中庸所谓末受命者乃服防再期甫大祥而观兵孟津伯夷以父死不葬沮之谓纤练未终等之未葬而武亦以为时尚未至虽八百诸侯齐至劝伐而武废然归至三载服阕泰誓所云文之十三年者然后兴师牧野一伐而毕则自武嗣位至此三年之间亦何时可行讨伐而以为武王戡黎误矣况武嗣西伯经无明文前儒解西伯二字郑氏谓伯是封爵西者雍岐方名而王肃非之谓东西二伯与方连正长皆监诸侯之官可专讨伐是官名不是爵名然至今无辨定者假使西伯是爵则虽遭防继爵然不得遽行讨伐何则商制森严必三年防毕始得行事与周制之不避金革大不同也若是官名则官无世授必防毕而请命天子始袭官位岂有俨然衰绖未受纣命而可为西伯者则是武王此时尚非西伯可戡黎乎又况戡黎之时纣拒祖伊曰有命在天故武作泰誓歴数其既往之行以告友邦曰吾有民有命此已事也若武始戡黎则身所为事何可以有命二字据之作罪案而数之如此一微子不奔周辨曰微子行遯耳孔氏遂有知纣必亡而奔周之説左氏又云武王克商微子面防衔璧衰绖舆榇是左传之讹也如孔氏之説则微子已奔周矣如左氏之説则微子不奔周克商之日始面防请降耳武王稔知微子之贤请降之日何不即立微子而立武庚也然则面防请降者必武庚也微子此时遯野未获至武庚再叛受诛始求微子以后殷耳

此皆武断解经全然不是者微子不奔周然实降周但其降周在克殷之日而克殷以前先已出亡商书微子篇所云逊荒云行遯者而溷降于亡合两事为一事因之有奔周之説襍见史册然要非孔氏书注始也尝考史记其讹溷踪迹可实指者泰誓旧文谓纣作新声而太师少师有抱器奔散之事此太师少师乐师也其所为器则乐器也而商周官制凡在朝公孤太子保傅及乡先生里门敎学与乐官之长皆有太师少师之称此二师奔周其名适与微子篇太师少师所称箕子比干为公孤者相合遂隠相讹错其在周本纪有云太师少师抱乐器而奔周语而在殷本纪则曰殷之太师少师乃持其祭器奔周此二师为谁且是祭器非乐器必纣亲戚而微子降周时又适有持其祭器造军门如宋世家所云则既非二师必是微子此微子奔周之説所自来也但微不奔周非不降周其所争辨不过谓未克殷时微不先降周耳若克殷降周则歴见书传岂可抹煞而乃以面防衔璧为左传之讹夫左传有讹祗是左丘明自为解断依附简书处若防书纪事并是实録此微子事在僖六年许僖公降楚子面防衔璧大夫衰绖士舆榇而楚子怪之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武王亲释其防受其璧而袚之焚其榇礼而命之此楚之三防左氏据而録之者有何讹错乃又谓武稔知微子之贤既已请降则何不即立微子而立武庚此眞不读书之言夫武庚为殷王主鬯絶王不絶祀旧所称王宾又所称殷恪者此非他人所得承必武庚也及武庚又灭而然后以防承之故书曰作賔诗曰有客皆在成王之世武安得舍武庚而立微子又且武庚无降理纣未死时则父在师中史所称帝纣师者武庚固不得叛父师而私自出降至纣死而武王已亲至死所降亦不及况父纣初死抢乱之际禄父虽忘父恐亦不得讲舆榇事也乃揣其论辨必谓微既降周则何无封国至杀庚而始封宋殊不知降周之日原有一封谓仍封于微左传所云复其所史记所云复其位如故是也以此时虽已出师而尚未灭纣则无地可封姑以旧国当始封可也然而既灭纣而旋封于宋乐记所云武王克商下车而投殷之后于宋是也以先封微国由微徙宋即谓之投投者徙也则是一降周而已有两封知贤不立可无过虑然且此时封宋不知何爵并不名賔且不承汤祀至成王杀庚申命微子作微子之命始有统承先王作賔王家建尔上公诸文见于命中是前已封宋而后复申命非成王始封始作是命而武防立説又复以微子行遯尔时始获一似武王在时并未见有一微子者一似微子在武王时并未封国至是而始得一封宋者既不读书又复杜撰此皆闽洛后人説经习弊祖龙遗烈莫甚于此虽贵邦先贤大需审愼虎文天下士幸勿以一隅自局可也

逺宗曰先生答此三条毕适过友人宅语其事或曰此在史文原有之出学堂纲鉴辑略一书以观则俗生无赖謟谀前儒竟改文王作武王微子作武庚直以儒者偶见之言为已然事矣此实经史祸烈不秦火而遭灰烬者虽虎文之问先生之答必不能救周天之熖然车薪桮水又安可少也学者有志即从此而愤焉可已

一吴师道防问郑司农云王有五门外曰臯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路门一曰毕门外朝在路门外内朝在路门内郑康成云库门在雉门外雉门为中门外朝在库门之外臯门之内据二郑之説一则由臯门而雉而库一则由臯门而库而雉一则云外朝在路门外一则云外朝在库门外诸生稽经考古不可不辨

此则后郑是而前郑非者毋论孔颖达疏尚书贾公彦疏周礼皆从后郑实则考之羣经而前郑有不合者据天子五门皆有次第诸侯三门依次减二故在天子曰臯库雉应路在诸侯曰库雉路若如郑司农説雉在库外则诸侯三门当称雉库路不当称库雉路矣且雉门有不能在外者雉门中门其傍设两阙如雉两翼又名阙门史鲁世家鲁炀公筑第阙门岂有外门可筑第者若库门则不能在内礼凡衰绖不入公门而闵公服庄公防既葬而防服不入库门正以库门即公门论语所称入公门者在阙门外耳使雉在库外则当不入库门时而雉阙门已先入矣其于公门之不入何有故旧传谓诸侯之宫三门三朝其外曰臯门次曰应门此即明堂位所云鲁以库门当臯门雉门当应门者亦以臯库同在外雉应同在内其内外次第有一定故耳若夫内外朝位则显有经据并无路门内是内朝路门外是外朝之説古天子诸侯皆有三朝皆有两内朝一外朝其两内朝则一在路寝之外路门之内名燕朝一在路门之外应门之内名正朝然皆名内朝惟一在库门之外臯门之内者名为外朝是以周官分职以夏官司士掌正朝之位太仆掌燕朝之位秋官朝士掌外朝之位其内外分别实以王族子弟与太仆太右凡颁仪辨等列内朝位者皆在路门之左右而路门在内故曰内朝若三槐九明树东西嘉石肺石显排左右大之为孤卿大夫公侯伯子之班聨而小之即为平刑理讼三刺三询之表制其地在外而库雉两门适当其地故曰外朝此原非私意可顚倒者况他经襍见皆有明证如礼云诸侯朝服以日视朝于内朝退适路寝亦惟内朝即正朝在路门之外故视内朝毕可适路寝若路门外是外朝而内朝只一路寝则退寝之后又将安适又且尚书顾命以二人雀弁执惠立毕门之内谓王殡在寝而卫殡之士立路门内毕门即路门本燕朝地也及新王即位而王出毕门之外应门之内则以即位当御朝出路门外即传所称正朝者是同此路门而内为燕朝居旧王之殡外为正朝即新王之位两朝皆内朝而中外分辨如此明析向使外朝在毕门外应门内则岂有新天子即位不先御正朝而御外朝者是以匠人营国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凡宗庙两社东西相对俱在雉门外内朝之前而外朝则又在库门外祖社之前故曰前朝若外朝在应门内则三朝皆祖社后矣是以天子从泽宫归先申诰戒于库门作外朝之命随申诰诫于太庙作内朝之命自外而内由朝而祖位次秩然故旧传谓臯门内曰外朝应门内曰内朝路门内曰路寝之朝此极明了者二郑注礼原有优劣如此等则前劣弥甚况此条后郑自有駮文在周礼注中不必深辨也

冯文子【名念祖庚午科举人】问王虎文所请正西伯戡黎谓西伯是武王不是文王先生辨之详矣但此説不始自仁山金氏在尚书蔡沈注已早有之且谓史记尝载纣使胶鬲观兵胶鬲问曰西伯为何而来则武王已继文王为西伯矣此以史记为据且直见之专立学官之书注中又何説与

曰此予所谓自宋人书出而六经子史俱遭焚燬正谓此也夫史记则何曾有此文也史自殷周本纪外凡齐鲁宋卫及殷周以来世家列传年表或偶有傍及者皆无有此此本出自吕覧贵因篇而其文小异有云西伯将何之是胶鬲问武王语或者蔡注道听错记吕覧为史记因有此注特予谓吕覧无理故不取其説观其别篇有载伯夷避纣归文王事伯夷曰吾闻西方有偏伯焉是虞廷四伯商周二伯各以长伯为监牧诸侯之官尚未得知此与王肃驳郑解西伯为西方之伯正是一辙而乃谓武王继伯竟视命官为世爵之袭岂可据也至若汲冡竹书竟称西伯予前所云武嗣西伯竹书之谬者相传其书出于晋太康年系后人作伪袭吕覧而为之者且云纣四十二年为武王改元之年西伯受丹书于吕尚四十四年西伯伐黎五十二年周始伐殷则不识泰誓惟十有三年春是连文九年武四年合称十三年而以武改元至此为十三年此正蔡氏朱氏金氏诸宋人所袭伪而凡尚书无逸礼记文王世子中庸大戴礼书传诗传尚书大传诸书一切俱焚毁者是书祸也详见予尚书广听录及四书正事诸篇

经问补卷三

猜你喜欢
  谁来指点迷津?·孔子
  第八章 18·辜鸿铭
  第四章 2·辜鸿铭
  卷四·赵鹏飞
  原序·王樵
  卷一·范家相
  卷二十七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之二·李如圭
  卷二十四·王天与
  卷十六·佚名
  卷四·道世
  卷二·佚名
  论知行难易·太虚
  甘地运动的成败关系世界文化·太虚
  杂譬喻经(支娄迦谶译)·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十·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一十四·彭定求

        卷314_1 【享文恭太子庙乐章】陈京   歌以德发,声以乐贵。乐善名存,追仙礼异。   鸾旌拱修,凤鸣合次。神听皇慈,仲月皆至。   卷314_2 【步虚词十九首】韦渠牟   玉简真人降,金书道箓通。烟霞方蔽日,云雨

  • 卷四十八·彭定求

        卷48_1 【奉和圣制经孔子旧宅】张九龄   孔门太山下,不见登封时。徒有先王法,今为明主思。   恩加万乘幸,礼致一牢祠。旧宅千年外,光华空在兹。   卷48_2 【奉和圣制次琼岳韵】张九龄   山祇亦望幸,云雨

  • ●卷三·陈衍

    一、上海郑永诣字翼谋,有《质庵诗稿》一卷,出笔不俗,多可诵语。《寓斋初夏》云:“明月窥人树影斜,纸窗三面薄於纱。青蛙声裹微风起,一院香生柚子花。”《杂兴》云:“收拾当年旧梦痕,昨非今是总难论。微嫌月上

  • 岛噫诗三·卢若腾

    同安卢若腾闲之着五言律门人林寿侯、升甫昆仲招游大岩云塔院有赋次韵答骆亦至蔡生过我即别次韵答庄友赠鹭门林烈宇,次徐闇公韵鲁王将入粤,赐诗留别;次韵奉和浯中佳泉,蟹眼、将军与华严而三耳;华严地僻名隐,偶过沦茗,赋以表之

  • 节孝集补钞·吴之振

    徐积淮之水示门人马存淮之水,淮之水。春风吹,春风洗。青於蓝,绿染指。鱼不来,鸥不起。潋潋艳艳天尽头,只见孤帆不见舟。斜阳欲落未落处,尽是人间今古愁。今古愁可奈何,莫使骚人闻棹歌。吾曹自是浩歌客,笑声酒面春风和。爱爱歌

  • 列传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吕·欧阳修

    崔圆,字有裕,贝州武城人,后魏尚书左仆射亮八世孙。少孤贫,志向卓迈,喜学兵家。开元中,诏举遗逸,以钤谋对策甲科,历京兆府参军,尹萧炅荐之,迁会昌丞。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引圆为左司马,知留后。玄宗西出,次抚风,迁御史中丞、剑南节度

  • 东都事略卷一百八·王称

    列传九十一  唐恪字钦叟钱塘人也四歳而孤举进士调郴县尉移零陵令知榆次县有爱在民召对为提举河东常平徙江东转运判官防防牁献地命以屯田贠外郎往抚谕夷人始自疑衷甲以迎之恪尽撤兵衞独将驺卒数十人往夷人望见欢呼投

  • 卷之一千三百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谢承后汉书卷三·周天游

    曹褒传一○六曹褒博雅疏通,尤好礼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为汉礼仪,昼夜研精,沈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孙。王。汪。黄。铃木)──御览卷六一一 郑玄传一○七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

  • 澄斋日记 宣统二年庚戌·恽毓鼎

    庚戌宣统二年正月初一日晴。国恤,罢朝贺。自通籍以来,年年入贺。正旦晨起无事,兹为第一遭也。恭诣先师神位行礼,祖先前行礼。出城至三兄处,二世父母神像前行礼。归寓午祀,举家食扁食(北方谓之饺子)。午后唯至北城长亲两处拜年

  • 卷五十三·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五十三    明 湛若水 撰 正百官上 书虞书舜典辑五瑞旣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臣若水通曰此舜见诸侯来朝之事也史臣言舜初政之时辑敛

  • 有错不改,错上加错·孔子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上加错了。” 【读解】 《韩诗外传》卷三还引了孔子的一句话,凑在一起刚好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谈同一个问题—一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而

  • 孔子闲居·姚际恒

    此篇「三无」「五起」,皆本老子贵无、贱有之旨,如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类是也。其云「无声之乐」、「无体之礼」,与孔子「礼云礼云」一节有毫厘千里之别。孔子所言欲

  • 第十一章 大莲华王时代·多罗那他

    北方边地的婆那由(林地)出了一个阿耆尼达多王供养法胜阿罗汉等约三千圣众前后三十多年。中印度有圣者摩诃底耶伽护持佛教。华氏城中难陀王的儿子大莲华供养一切僧伽。追随上座那伽的坚意比丘广宣五事,争论加剧,因而四部开

  • 臞轩集·王迈

    诗文别集。又称《臞轩文集》、《臞轩先生集》、《王臞轩文集》。十六卷。宋王迈撰。其集,《宋史·艺文志》未著录,流传不广。《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谓一部七册。《箓竹堂书目》卷三著录,谓十七册。王圻《续文献通考

  • 上清金真玉光八景飞经·佚名

    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上清大洞真经目》着录「太上隐书金真玉光一卷」;《无上秘要》等道书引《洞真金真玉光八景飞经》,皆指此书。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又有敦煌抄本五件,写于唐武后如意元年(692),

  • 李清照集校注·王仲闻

    宋人别集注本。今人王学初注。学初字仲闻,浙江海宁人,系近代学者王国维之子。李清照为宋代著名女作家,其词在宋词中有很高的地位,诗、文也极出色。然其集久已失传。清《四库全书》所收《漱玉集》,仅有词十七首,系辑佚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标点本)·佚名

    二百五十七卷。起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首尾四十八年。太祖实录凡三修:一修于建文元年(1399年),总裁为董伦、王景彰等;再修于永乐之初,监修为李景隆、茹瑺,总裁为解缙;三修于永乐九年(1411年),改命姚广孝、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