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内篇 叙事第二十二

  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三复忘疲,百遍无斁,自非作者曰圣,其孰能与于此乎?

  昔圣人之述作也,上自《尧典》,下终获麟,是为属词比事之言,疏通知远之旨。子夏曰:"《书》之论事也,昭昭若日月之代明。"扬雄有云:"说事者莫辨乎《书》,说理者莫辨乎《春秋》。"然则意复深奥,训诰成义,微显阐幽,婉而成章,虽殊途异辙,亦各有美焉。谅以师范亿载,规模万古,为述者之冠冕,实后来之龟镜。既而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继圣而作,抑其次也。故世之学者,皆先曰《五经》,次云《三史》,经史之目,于此分焉。

  尝试言之曰:经犹日也,史犹星也。夫杲日流景,则列星寝耀;桑榆既夕,而辰象粲然。故《史》、《汉》之文,尚乎《尚书》、《春秋》之世也,则其言浅俗,涉乎委巷,垂翅不举,{滞心}龠无闻。逮于战国已降,去圣弥远,然后能露其锋颖,倜党不羁。故知人才有殊,相去若是,校其优劣,讵可同年?自汉已降,几将千载,作者相继,非复一家,求其善者,盖亦几矣。夫班、马执简,既《五经》之罪人;而《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譬夫王霸有别,粹驳相悬,才难不其甚乎!

  然则人之著述,虽同自一手,共间则有善恶不均,精粗非类。若《史记》之《苏》、《张》、《蔡泽》等传,是其美者。至于《三》、《五本纪》,《日者》,《太仓公》、《龟策传》,固无所取焉。又《汉书》之帝纪,《陈》、《项》诸篇,是其最也。至于《三》、《五本纪》,《日者》、《太仓公》、《龟策传》,固无所取焉。又《汉书》之帝纪,《陈》、《项》诸篇,是其最也。至于《淮南王》、《司马相如》、《东方朔传》,又安足道哉!岂绘事以丹素成妍,帝京以山水为助。故言媸者其史亦拙,事美者其书亦工。必时乏异闻,世无奇事,英雄不作,贤俊不生,区区碌碌,抑惟恒理,而责史臣显其良直之体,申其微婉之才,盖亦难矣。故扬子有云:"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下周者,其书憔悴乎?"观丘明之记事也,当桓、文作霸,晋、楚更盟,则能饰彼词句,成其文雅。及王室大坏,事益纵横,则《春秋》美辞,几乎翳矣。观子长之叙事也,洎周以往,言所不该,其文阔略,无复体统。洎秦、汉已下,条贯有伦,则焕炳可观,有足称者。至若荀悦《汉纪》,其才尽于十帝;陈寿《魏书》,其美穷于三祖。触类而长,他皆若斯。

  夫识宝者稀,知音盖寡。近有裴子野《宋略》、王劭《齐志》,此二家者,并长于叙事,无愧古人。而世之议者皆雷同,举裴而共诋王氏。夫江左事雅,裴笔所以专工;中原迹秽,王文由其屡鄙。且几原务饰虚辞,君懋志存实录,此美恶所以为异也。设使丘明重出,子长再生,记言于贺六浑之朝,书事于侯尼干之代,将恐辍毫栖牍,无所施其德音。而作者安可以今方古,一概而论得失?

  夫叙事之体,其流甚多,非复片言所能覼缕,今辄区分类聚,定为三篇,列之于下。(右叙事篇序)

  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简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于寡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斯盖浇淳殊致,前后异迹。然则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作之尤美者也。

  始自两汉,迄乎三国,国史之文,日伤烦富。逮晋已降,流宕逾远。寻其冗句,摘其烦词,一行之间,必谬增数字;尺纸之内,恒虚费数行。未聚蚁成雷,群轻折轴,况于章句不节,言词莫限,载之兼两,曷足道哉?

  盖叙事之体,其别有四:有直纪其才行者,有唯书其事迹者,有因言语而可知者,有假赞论而自见者。至如《古文尚书》称帝尧之德,标以"允恭克让";《春秋左传》言子太叔之状,目以"美秀而文"。所称如此,更无他说,所谓直纪其才行者。又如《左氏》载申生为骊姬所谮,自谥而亡;班史称纪信为项籍所围,代君而死。此则不言其节操,而忠孝自彰,所谓唯书其事迹者。又如《尚书》称武王之罪纣也,其誓曰:"焚炙忠良,刳剔孕妇。"《左传》栾武子之论楚也,其词曰:"荜辂蓝缕,以启山林。"此则才行事迹,莫不阙如,而言有关涉,事便显露,所谓因言语而可知者。又如《史记·卫青传》后,太史公曰:"苏建尝责大将军不荐贤待士。"《汉书·孝文纪》末,其赞曰:"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此则传之与纪,并所不书,而史臣发言,别出其事,所谓假赞论而自见者。然则才行、事迹、言语、赞论,凡此四者,皆不相须。若兼而毕书,则其费尤广。但自古经史,通多此类。能获免者,盖十无一二。

  又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如《左传》宋华耦来盟,称其先人得罪于宋,鲁人以为敏。夫以钝者称敏,则明贤达所嗤,此为省句也。《春秋经》曰:"陨石于宋五。"夫闻之陨,视之石,数之五。加以一字太详,减其一字太略,求诸折中,简要合理,此为省字也。其有反于是者,若《穀梁》称郄克眇,季孙行父秃,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齐使跛者逆跛者,秃者逆秃者,眇者逆眇者,偻者逆偻者。盖宜除"跛者"已下句,但云"各以其类逆"必事皆再述,则于文殊费,此为烦句也。《汉书·张苍传》云:"年老,口中无齿"。盖于此一句之内去"年"及"口中"可矣。夫此六文成句,而三字妄加,此为烦字也。然则省句为易,省字为难,洞识此心,始可言史矣。苟句尽余剩,字皆重复,史之烦芜,职由于此。

  盖饵巨鱼者,垂其千钓,而得之在于一筌;捕高鸟者,张其万置,而获之由于一目。夫叙事者,或虚益散辞,广加闲说,必取其所要,不过一言一句耳。苟能同夫猎者、渔者,既执而置钓必收,其所留者唯一筌一目而已,则庶几胼胝尽去,而尘垢都捐,华逝而实存,滓去而渖在矣。嗟乎!能损之又损,而玄之又玄,轮扁所不能语斤,伊挚所不能言鼎也。(右尚简)

  夫饰言者为文,编文者为句,句积而章立,章积而篇成。篇目既分,而一家之言备矣。古者行人出境,以词令为宗;大夫应对,以言文为主。况乎列以章句,刊之竹帛,安可不励精雕饰,传诸讽诵者哉?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句皆《韶》、《夏》,言尽琳琅,秩秩德音,洋洋盈耳。譬夫游沧海者,徒惊其浩旷;登太山者,但嗟其峻极。必摘以尤最,不知何者为先。然章句之言,有显有晦。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然则晦之将显,优劣不同,较可知矣。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

  昔古文义,务却浮词。《虞书》云:"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夏书》云:"启呱呱而泣,予不子。"《周书》称"前徒倒戈","血流漂杵"。《虞书》云:"四罪而天下咸服。"此皆文如阔略,而语实周赡。故览之者初疑其易,而为之者方觉其难,固非雕虫小技所能斥非其说也。既而丘明受《经》,师范尼父。夫《经》以数字包义,而《传》以一句成言,虽繁约有殊,而隐晦无异。故其纲纪而言邦俗也,则有士会为政,晋国之盗奔秦;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其款曲而言人事也,则有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见;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斯皆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义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晦之时义,不亦大哉!洎班、马二史,虽多谢《五经》,必求其所长,亦时值斯语。至若高祖亡萧何,如失左右手;汉兵败绩,睢水为之不流;董生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翟公之门,可张雀罗,则其例也。

  自兹已降,史道陵夷,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以一言蔽之者,辄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沓,不知所裁。是以处道受责于少期,子昇取讥于君懋,非不幸也。

  盖作者言虽简略,理皆要害,故能疏而不遗,俭而无阙。璧如用奇兵者,持一当百,能全克敌之功也。若才乏俊颖,思多昏滞,费词既甚,叙事才周,亦犹售铁钱者,以两当一,方成贸迁之价也。然则《史》、《汉》已前,省要如彼;《国》、《晋》已降,烦碎如此。必定其妍媸,甄其善恶。夫读古史者,明其章句,皆可咏歌;观近史者,悦其绪言,直求事意而已。是则一贵一贱,不言可知,无假榷扬,而其理自见矣。(右隐晦)

  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洎乎中代,其体稍殊,或拟人必以其伦,或述事多比于古。当汉氏之临天下也,君实称帝,理异殷、周;子乃封王,名非鲁、卫。而作者犹谓帝家为王室,公辅为王臣。盘石加建侯之言,带河申俾侯之誓。而史臣撰录,亦同彼文章,假托古词,翻易今语。润色之滥,萌于此矣。

  降及近古,弥见其甚。至如诸子短书,杂家小说,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邦国初基,皆云草昧;帝王兆迹,必号龙飞。斯并理兼讽谕,言非指斥,异乎游、夏措词,南、董显书之义也。如魏收《代史》,吴均《齐录》,或牢笼一世,或苞举一家,自可申不刊之格言,弘至公正之说,而收称刘氏纳贡,则曰"来献百牢";均叙元日临轩,必云"朝会万国"。夫以吴徵鲁赋,禹计涂山,持彼往事,用为今说,置于文章则可,施于简册则否矣。

  亦有方以类聚,譬诸昔人。如王隐称诸葛亮挑战,冀获曹咎之利;崔鸿称慕容冲见幸,为有龙阳之姿。其事相符,言之谠矣。而卢思道称邢邵丧子不恸,自东门吴已来,未之有也;李百药称王琳雅得人心,虽李将军恂恂善诱,无以加也。斯则虚引古事,妄足庸音,苟矜其学,必辨而非当者矣。

  昔《礼记·檀弓》,工言物始。夫自我作故,首创新仪,前史所刊,后来取证。是以汉初立槥,孟坚所书;鲁始为髽,丘明是记。河桥可作,元凯取验于毛《诗》;男子有笄,伯支远徵于《内则》。即其事也。案裴景仁《秦记》称苻坚方食,抚盘而诟,王劭《齐志》述洛干感恩,脱帽而谢。及彦鸾撰以新史,重规删其旧录,仍易"抚盘"以"推案",变"脱帽"为"免冠"。夫近世通无案食,胡俗不施冠冕,直以事不类古,改从雅言,欲令学者何以考时俗之不同,察古今之有异?

  又自杂种称制,充牣神州,事异诸华,言多丑俗。至如翼犍,昭成原讳;黑獭,周文本名。而伯起革以他语,德棻阙而不载。盖厖降、蒯聩,字之媸也;重耳、黑臀,名之鄙也。旧皆列以《三史》,传诸《五经》,未闻后进谈讲,别加刊定。况齐丘之犊,彰于载谶;河边之狗,著于谣咏。明如日月,难为盖藏,此而不书,何以示后?亦有氏姓本复,减省从单,或去"万纽"而留"于",或止存"狄"而除"厙"。求诸自古,罕闻兹例。

  昔夫子有云:"文胜质则史。"故知史之为务,必藉于文。自《五经》已降,《三史》而往,以文叙事,可得言焉。而今之所作,有异于是。其立言也,或虚加练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颂,词类俳优。文非文,史非史,譬夫龟兹造室,杂以汉仪,而刻鹄不成,反类于鹜者也。(右妄饰)

猜你喜欢
  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六十九·赵尔巽
  第三十四回 镇湘中谯王举义 失石头元帝惊心·蔡东藩
  东林始末·蒋大鸿
  卷七十一·杨士奇
  两汉笔记卷四·钱时
  列传卷第五十 高丽史一百三十七·郑麟趾
  九 民报社听讲·周作人
  胡村月令:暑夜·胡兰成
  十国春秋卷三十五·吴任臣
  吴隐之传·房玄龄
  李密传·刘昫
  梅尧臣传·脱脱
  赵良弼传·宋濂
  卷四十五·佚名
  卷22·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高唐赋原文·宋玉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

  • 卷十四·文洪

    钦定四库全书文氏五家集卷十四明 文肇祉 撰録事诗集五言絶句春日雨余春水涨岸岸溪流平鸟今朝至仓庚树防鸣舟中晓望夜泊葑溪上朝过黄石桥波光浮防灔红日起层霄新燕燕来营旧垒檐底双双语桞絮舞闲庭杏花三月雨江楼闻

  • 列传第二十一 陆倕 到洽 明山宾 殷钧 陆襄·姚思廉

    陆倕,字佐公,吴郡吴人也。晋太尉玩六世孙。祖子真,宋东阳太守。父慧晓,齐太常卿。倕少勤学,善属文。于宅内起两间茅屋,杜绝往来,昼夜读书,如此者数载。所读一遍,必诵于口。尝借人《汉书》,失《五行志》四卷,乃暗写还之,略无遗脱。

  • 卷三百二·列传第一百九十·列女二·张廷玉

        ◎列女二   ○欧阳氏 方氏 潘氏 杨氏 张烈妇王烈妇 吴氏 沈氏六节妇 黄氏 张氏刘氏二女 孙烈女 陈谏妻李氏 胡氏 戴氏许元忱妻胡氏郃阳李氏 吴节妇 徐亚长 蒋烈妇杨玉英 倪氏 彭氏 刘氏二孝女 黄氏

  • 卷一四九 梁紀五·司马光

      起屠維大淵獻(己亥),盡昭陽單閼(癸卯),凡五年。   高祖武皇帝天監十八年(己亥,公元五一九年)   春,正月,甲申,以尚書左僕射袁昂為尚書令,右僕射王暕為左僕射,太子詹事徐勉為右僕射。   丁亥,魏主下詔,稱「太后臨朝踐極,歲將

  • 卷二百十二 熙寧三年(庚戌,1070)·李焘

      起神宗熙寧三年六月盡其月   六月壬戌,詔司農寺檢察諸路所申雨澤,如有水旱特甚州軍以聞。   知秦州李師中言:「奉詔勘會昨展置甘谷城所拘占湯谷地界,係與不係心波等三家【一】,仍令王韶、劉希奭與蕃部首領指引標定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五·佚名

    万历二十年二月壬辰朔录水草莽剌镇羗及西宁石羊等功俘获计四百斩其名王一赏经略尚书郑雒银五十两大红蟒衣一袭荫一子国子生巡抚叶梦熊贾待问各银四十两纻丝三表里梦熊仍升俸一级总兵张臣尤继先各升袭职一级臣实授都督

  •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一 辽纪一·纪昀

    辽纪 【一】太祖太宗○太祖太祖皇帝姓耶律氏讳亿字安巴坚小字多尔济契丹德哷勒部实喇伊色哩乡耶律密拉人也其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后有奇善 者徙潢河之滨传至雅里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穴让苏尔威而不肯自立

  • 光绪十一年·佚名

    左宗棠等来电(二月初三日到)北洋大臣来电(六月十三日到)左宗棠等来电(二月初三日到)密号。去腊底接香港坐探委员报:腊月十八探得初十抵港之法兵船,英官权许其购七日粮食,限该船于三个月内不得再来香港。十九探探得东洋来信,近有

  • 云南买马记·佚名

    宋 杨佐撰嘉州峩眉县西十里有铜山寨,与西南生蕃相接界,户不满千,俗呼为小道虚恨姓。县尉例以十月一日上寨守护,谓之防秋,至四月一日罢归。意者以水潦方溢,而蕞尔虚恨无能为也。虚恨固无能为,仅六七百里有束密,束密之西百五十

  • 卷十八·赞宁

    ◎感通篇第六之一(正传十五人附见三人)○后魏西凉府檀特师传释檀特师者,一名慧丰,不知何许人也。身虽剃染,率略无检制,饮酒啖肉,语嘿无常。逆论来事,后必如言。居于武威,肆意狂逸。时宇文仲和为刺史,请之入州,历观厩库,乃云:“何意

  • 卷十八·佚名

    △剃发染衣品下尔时太子以手从其天冠头髻解天无价摩尼之宝。付与车匿。作如是言:车匿。我今与汝此摩尼宝。汝将此宝还於我父净饭大王。至王边已,无量顶礼。汝知我意。我付嘱汝。汝当信我。我今令汝将此宝还。至父王边。

  • 二十九、非风非幡·慧开

      六祖因风□刹幡,有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复曾未契理。   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二僧悚然。   无门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不是心动,甚处见祖师?若向者里见得亲切,方知二僧买铁得金。祖师

  • 岐山入院法语·太虚

    ──三十二年十二月三日──山门:刹海无边,不离岐山当处;人天普会,同入不二法门。(举杖指门云):入。  关帝:好凭忠烈气,永护法王城。  韦天:驱天役海逢今日,护法安僧仗将军。  佛殿礼佛:虚空消殒,何处睹后夜明星?华藏庄严,即今

  • 梵志占相品第五·佚名

    当尔之时,众善普会,殃患消灭。快乐无极,王因是喜,赦降天下。欣庆来集,如众川流,如天帝释。生子瞿或,如安祥天,生子童男。如毗沙门,生子宝瓶,菩萨诞育。王亦欢喜,菩萨体软,如天初生。乳母收养,如育婴孩,请诸旧德。晓事母人,围卫拥护,不

  •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四卷·佚名

    大乘集菩萨学论 第二十四卷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念三宝品第十八之三诸有道路河流处  能建桥梁及舡筏普为利乐诸众生  称赞寂静令忻悟放大光名除渴爱  此光能觉

  • 开天传信记·郑棨

    简称《传信记》,又称《开天传信录》。唐郑棨撰。《宋史艺文志》、《四库提要》均入小说类。版本有《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学津讨原》本等。一九八五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作者在自序中声称,自己因深感“承

  • 达摩多罗禅经·佚名

    原名《禅经修行方便》或《修行方便禅 经》,亦作《修行道地经》《不净观经》。佛教经典。二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义熙六年(410)或七年(411)译出。介 绍罽宾高僧达摩多罗和佛大先(佛陀斯那)的禅法,而以佛 大先的禅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