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自序

自六佛出世。相传说法度人。而不传所说。迨释迦佛。於灵山会上。说四十九年法。卒云未尝说一字。可见说原不说也。特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且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并敕阿难。副二传化。无令断绝。付偈付衣。从此而始。在天竺国。递递相传。二十八祖。幸达磨怜念震旦。依佛授记。运光於彼。遂嘱弟子不若密多罗。住天竺传法。而躬泛重溟。且三周寒暑。始达南海。与梁武不契。复住少林。得遇神光。真正踰海越漠。为法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者。究竟慧可安心。僧璨忏罪。了无异辙。所谓至道无难。惟嫌拣择是也。四祖迟迟以待。五祖再世受法。俱非偶然。至卢道人。樵采鬻薪之下。便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视学通内外之神秀。何啻三舍避之。而卒传其道者。槽厂獦獠人也。南宗北宗。又从此始。嗣六祖者。南岳青原。岳出马祖。祖出临济。沩仰。云门。法眼。派虽有四。而临济为正传。原出石头。头出曹洞。一花五叶。又从此始。论佛法机缘。临济可谓阐发殆尽。亦不过禀承少室。觅个不受人惑的人。兴化荐得济师于黄檗处。吃棒底道理。而拈香有专主。风穴问答俱化。首山会处不在法华。汾阳化处不在停箸。皆无始来时面目全也。慈明徐整敝衣。不负西河狮子。杨岐知是般事。白云悟了遇人。信哉他人住处。我不住。他人行处我不行也。浮山接引五祖依白云。何至公无我我若是。佛果透顶透底。剪断葛藤。虎丘想酢生液。声振瞌睡。应庵通杨岐正脉。密庵唤法眼作沙盆。无准受破庵开示。不捉胡孙。高峰枕子。声中峰竹篦子。此意拈向处。个个脱言诠。或睹松豁然。或灯花落处。或火燎眉毛。或水堕茎菜。或无露圭角。俱谩他一点不得。至于樵采为业。触积薪而省。与六祖若出一辙。而一条白棒。中兴临济宗风。密老人真千古一人焉。费隐禅师。处今日更难矣。非不抱远公虚怀。大愚汪度。而世之攘夺如故。非不景行海舟之自得师。存奖之认荐主。而世之奔竞如故。至于尊祖敬宗。有禀承而无我慢。大孝至友。隆水木而敦同气。乃世之浇漓又如故。然而直心直行。至公无私。密老人称之。人亦能谅之。历住名剎。新堂构。以绍前徽。并后躅听之将来。昔孔子知我罪我惟春秋。孟子谓功不在禹下。余谓费师之功。不在孔孟下。是同是别。总之昧却佛乘。迷却师承。故展转支离。今急编嫡传一帙。细为剖白。孰头可断。而法不可贬。孰身可化。而道不可轻。孰虚己让贤。孰师资道契。孰心心相印。孰钵钵相承。胪列古方。为俗耳针砭。佛肠鼓吹。名曰指南。余敢曰。不藉众长於尊宿。亦岂敢曰遂昭月旦於千秋。庶几以一滴狮子乳。迸散十斛驴乳。不无小补也。伏愿开椷者。目击道存。思人人本具。个个圆成。上追七佛诸祖芳躅。何以独隆于往古。下考六祖暨三十五世大宗师。何以[奂-大+比]美于百[示*冀]。可见僧佛非有二。乘承不相袭。但力杜邪知邪见。返照回光。便透脱分晓。所谓白云迷却旧行踪。腊月烧山火正红。再得慈风来扇发。冷氷氷处暖烘烘。盖开眼见明。合眼见暗。不开不合。堂堂显露。过去未来。不隔一线。既将眼看又心看。乃见重敲火里氷。噫。晴霄月晒梅花冷。霜夜霜敲木叶疏。我凭此道勉知己。渐使清风廓九垓。

壬辰秋季登高日徐昌治觐周父题大业堂中

猜你喜欢
  抗战四年来之佛教·太虚
  净土圣贤录发凡·彭希涑
  卷第四十三·佚名
  重刻圆悟禅师击节录题辞·圆悟克勤
  苏磨呼渐近悉地持诵相分第六卷下·佚名
  华严五十要问答初卷·智俨
  卷第十八·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三·玄奘
  大方广师子吼经·佚名
  卷二十三·道世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六·澄观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佚名
  甘地运动的成败关系世界文化·太虚
  卷三·印光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五出 病禳·孟称舜

    〔丑上〕受人之托,必当忠人之事。我替申家官人说亲不遂,官人因而成病。悄地唤我商议,意待再去见小姐。怕老员外不允,托我对员外说,唤个师婆禳解。那时只云中鬼,到外方躲避才好。为此特和张师婆母子商量去。〔外旦上〕【水底

  • 跋五则·王琦

    跋五则太白诗文当天宝之末尝命魏万集録遭乱尽失去及将终取草藁手授其族叔阳冰俾令爲序者乃得之时人所传録于生平着述仅存十之一二而已然其诗要皆脍炙人口而无阑入他人所作可知也阳冰序中不言卷数旧唐书李白列传云有文

  • 论《悔与回》·闻一多

    梦家:在自己作不出诗来的时候,几乎觉得没有资格和人谈诗。诗如今做出了(已寄给志摩先生了),资格恢复了,信当然也可以写。《悔与回》自然是本年诗坛最可纪念的一件事。我曾经给志摩写信说:我在捏着把汗夸奖你们——我的两个学

  • 石田诗选跋·沈周

    夫诗志之形于声者也志与辞兼至而后可以言诗矣志未至焉则不足以驾御其言辞辞未至焉则不足以抒冩其志意楚骚尚矣唐杜子美所以凌驾百氏者其志则爱君其辞则忠告志与辞俱至也后世诗人学杜者不少不立其志而徒攻其辞吾未见其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欧阳修

    治者,君也;求所以治者,民也;推君之治而济之民,吏也。故吏良则法平政成,不良则王道驰而败矣。在尧、舜时,曰“九德咸事”也,“百工惟时”也;在周文、武时,曰“《棫朴》,能官人也”,“《南山有台》,乐得贤也”;是循吏之效也。尧、舜,五

  • 卷二百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二·脱脱

        田锡 王禹偁 张咏   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幼聪悟,好读书属文。杨徽之宰峨眉,宋白宰玉津,皆厚遇之,为之延誉,繇是声称翕然。太平兴国三年,进士高等,释褐将作监丞、通判宣州。迁着作郎、京西北路转运判官。

  • 闲燕常谈 全文·董弅

      张昌言初与种世衡善,及持父丧,世衡遗以汝州田十顷。辞,弗受。使者在涂而世衡卒,乃以还其子诂。诂遵父命不承田,遂芜废者三十年。元丰中,邻人告官。移文二家,皆弗取。郡守刘斐言诸朝,愿以田给州学,朝廷嘉之,卒还种氏。昌言名

  • 第十八回 谈神话汉祖感生 屈下僚亭长肆志·黄士衡

    话说刘邦字季,乃沛县丰邑中阳里人,即汉高祖是也。父名执嘉,时人呼为太公。母王氏,名含始,时人称为刘媪,家世以耕田为生。刘媪自嫁太公,生有二子,长子名伯,次子名喜,字仲。此时刘邦尚未出世。刘媪一日因事出门,行至半途,觉得辛苦,便

  • 卷之二百八十九·佚名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九月。乙丑朔。上驻跸得尔吉惠汉地方。  ○丙寅。上驻跸鹫和洛。  ○升詹事府詹事李周望、翰林院侍讲学士李绂、俱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以翰林院侍读陈世倌、提督顺天学政。

  • 卷十二·俞汝言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平义卷十二     秀水俞汝言撰哀公【名蒋定公子母定姒四岁即位在位二十七年春秋止十四年春諡法恭仁短折曰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报栢举也 随自楚武王见伐之后不复见者一百

  • 奏议·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奏议总理事务和硕庄亲王【臣】允禄等谨奏为遵防议奏事给事中毕谊奏请令史臣取经史诸书及古来奏议日派二人各写数幅进呈等因一折奉防朕在潜邸六经诸史皆常诵习自承大统勅毖万防少有余闲未尝不

  • 禹贡指南卷三·毛晃

    宋 毛晃 撰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导山 岍山 在右扶风即呉岳也 周礼大司乐注五岳岱在兖州衡在荆州嵩在豫州华在雍州恒在并州 正义曰周处镐京在五岳外故

  • 概述·王守仁

    一《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阳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

  • 圆觉菩萨·佚名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

  • 虚舟和尚语录序·虚舟普度

    沩山谓仰山云只贵子见地不贵子行履夫小释迦惧遇风而止之识不难转身以续临济正宗其操心立行为何如耶而沩山若犹有未足者则行履亦岂易言哉。虚舟法兄和尚华门胄子弃富贵而趣寂寞遍参尊宿辞雪窦而嗣径山参幸与 师为同门

  • 佛教人乘正法论·太虚

    一 总论二 信仰皈依三宝三 三皈四 五戒善法五 在家六众信徒六 不残杀而仁爱七 不偷盗而义利八 不邪淫而礼节九 不欺诳而诚信十 不服乱性情品而调善心身十一 五戒之类别十二 增上五戒十三 持戒之因果十四

  • 苑洛集·韩邦奇

    二十二卷。明韩邦奇撰。韩邦奇字汝节,号苑洛,朝邑 (今陕西大荔)人。正德三年 (1508)进士,累官至吏部员外郎,南兵部尚书。曾因以疏论时政,多次被诬奏怨谤,逮系寺官,屡起屡罢。韩邦奇性情刚直,尚气节,又嗜学,诸经子史及

  • 燕台再游录·柳得恭

    《滦阳录》 另名《热河纪行诗注》,是朝鲜正祖14年(清乾隆55年,1790年),柳得恭随同参加乾隆帝八旬万寿节的进贺使前往热河与燕京时,留下的诗篇和纪行记录。《燕台再游录》是此后十多年后的顺祖1年(清嘉庆6年,1801),作为朝鲜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