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阳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
王阳明(1472——1528),字伯安,号阳明,名守仁,余姚(今浙江)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11岁前在祖父王伦养育下成长,后随父王华到北京,一度热心骑射、研习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专权,王阳明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被刘瑾廷杖,不久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转变,背离朱熹的向外穷理的格物穷理之说,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当地创立龙冈书院。刘瑾伏诛后,他被召回内地,历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八年,至滁岛督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宸濠在南京发生的叛乱,事遂,奉敕兼巡抚江西。明世宗继位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后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年)一直过着退隐生活。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阳明,镇压广西农民起义,后兴办南宁书院,建立思田学校。嘉靖八年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卒于归途的江西南安舟中。
二
在哲学方面,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则是意识派生的。
在认识论上,王阳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
他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一,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
总之,王阳明的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阳明学派,流行达 150 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因素,则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王阳明的思想在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界颇有影响。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传习录》最为典型。
三
《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阳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后又于阳明先生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
正德七年(1512)王阳明的弟子徐爱开始陆续记录先生论学的谈话,并编纂成本,刊印。正德十三年,另一弟子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及陆澄与他新记录的部分合在一起,在虔(今江西赣县)刊行,亦名为《传习录》。嘉靖三年(1524),南大吉增入王阳明论学书信若干篇,仍以《传习录》为名,在越(今浙江余姚境内)出版。嘉靖三十三年,王阳明的弟子钱德洪就陈九川等所录《遗言录》加以删减,与他及王畿所录,一同编为《传习录》,在宁国(今安徽省境内)出版。嘉靖三十五年,他又将黄直所录的部分编入《传习续录》中,在蕲州(今湖北省境内)刻。
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在浙江出版《王文成公全书》,以薛侃所编《传习录》为上卷,以《传习续录》为下卷,附入王阳明所编《朱子晚年定论》,便成为《王文成公全书》本中的《传习录》。其版本有上海商务印书馆景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四部丛刊本。日本东京昭和五十年松云书院影印1897年佐藤一斋《传习录栏外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叶绍钧的校注本等。
四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先生阐发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关于心学,他讲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传习录》(上)中记载,他和弟子们到南镇地方游山,一个弟子指着山中的花树问:“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说,当未看花时,心不起作用,也就没有花,当看花时,花才显现出来,以此论证事物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
王阳明的心学特点表现在他的良知说,他认为人心的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天地万物就是从灵明中产生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这种所谓良知,是一种主观意识,是善恶、是非的标准,良知是超善恶的,是绝对至善的。他在《传习录》(上)中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书中还说:“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传习录》下)又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又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传习录》上)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传习录》中)又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传习录》下)
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知与行合二为一,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他这种“知行合一”说其实质是消行归知,以知为行,把知与行在主观内心里合一。换句话说,他的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良知是知,致的工夫是行,知是道德意识,行是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
五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武功赫赫,学名昭昭,尽管王阳明的心学的基本做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在朱学衰颓之际,倡导心学,深入研究知识关系,并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极致,其思想介值是很高的,对后人的高迪是深广的。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代表作,不但影响了中国一百多年的思想家,而且享誉海外,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都被作为精神的范本。可见此书的价值和魅力。
猜你喜欢 卷四十八 祭义第二十四·郑玄 迎敌祠第六十八·墨子 第二章 工不行大同则工党业主相争,将成国乱·梁启超 程伯刚墓志铭·程公说 春秋长历卷二·陈厚耀 卷二十八·江永 卷二百三·秦蕙田 卷十二·盛世佐 卷四十六·朱熹 第八 摩篇 1·王诩 卷三十五(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卷二十七·道世 卷第二十六·李遵勖 呈行政院维护佛教寺僧·太虚 佛说佛十力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